佛说难得糊涂的句子,佛说智者较真是什么意思?

发布者:喻青泽 2022-7-24 15:36

一、佛说智者较真是什么意思?

“认真,你就输了”。

是的,人活一世,没必要跟任何人和事太较真,有时候,我们就要活得糊涂一点,活得自在一点,活得随性一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日子,这既是放过了自己也是放过了他人。

但凡看看那些跟别人太过于斤斤计较的人,多半活得不开心,活得比较心累和心塞。

二、人好不如命的经典语录?

人好不如命好的情感语录的话,就是说你的人再好再好,但是命里终究给命里终究注定的东西是强求不了的,就算你能做什么事情做的特别的好?

如果你的命好的话,就算你出去忙,也会叫撞到帮助你的人,扶持你的,所以说人好不容易好好这句话说得一点也没错,好心不如容易一张好嘴

1、没有人能够阻挡你前进的脚步除非你自己并不想去前进

2、要是考虑到人生的长远目标,我们自己本身就是自我命运的创始者;要是考虑短期的意义,我们自己本身就成为了想要去创造的观念的俘虏。我们只有在及时的认清这个问题,才可以去避开它。

3、珍重生命 享受生活 盎然生机

4、礁石因为信念坚定,所以能激起美丽的浪花;青春由于追求崇高,因此才格外绚丽多彩。

5、生命是一种过程,一种吐故纳新的过程。就是吸取有道理的,积累应该堆积的,淘汰那些个糟粕。

1、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

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滋味。

2、有人说,生活是一种享受;有人说,生活是一种无奈。其实,生活有享受也有无奈,有欣慰也有困惑。生活就象一枚青果,你含在嘴里慢慢品,细细嚼,便有诸多滋味在你舌尖蔓延,也甜,也酸,也苦,也涩。

3、微笑真好,快乐不难,只要你心境开阔,乐观豁达,就会拥抱快乐,生活在快乐的港湾。

4、年少的时候,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长大以后,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有时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绝望。真正的绝望跟痛苦、跟悲伤都没有什么关系,真正的绝望让人心平气和。

5、个世界上最不开心的人,是那些最在意别人看法的人。等待愈是长久,得来时便愈是珍惜,任何值得拥有的东西,一定是值得等待的。永远不要向任何人解释你自己,你不需要。

6、在我看来知识分子,是在一群人里面你的知识比大家多一点点,可是你会把多的那一部分奉献给大家,那才叫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很少,现在知识都是赚钱的。你看现在书店里的书,都是要在三十岁之前赚到一亿,你的知识比别人多就会比他更发达。

佛说: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人好不如命好

三、如何理解《心经》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的涵义?

"无明"就是佛法所说的愚痴、烦恼。

因为贪嗔痴诸烦恼能使人失去智慧,从而不能正确认识佛法真理,犹如黑暗中看不见东西,故叫"无明";"无无明"就是无贪嗔痴、无烦恼。

"无明尽"就是去除愚痴烦恼,"无无明尽"就是没有所谓去除愚痴烦恼这回事。

《心经》是去"有"的,不但"有"要去除,与"有"相对的"空",作为"有"的"负"存在,也是一种存在,也要去除,甚至"去空"本身 也要"空"掉,是一种彻底的"空"。

《六祖坛经》曾经讲到,与六祖同时代的神秀大师曾作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认为不彻底,为什么?只要"明镜"还在,"时时勤拂拭",顶多只能少惹尘埃,只有将这个"明镜"也打破了,"尘埃"无有立锥之地,何来尘埃?这才是真正彻底的"空",所以他又题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显然,六祖比神秀大师"空"得更彻底、也更"空"!

这里的"空",正是《心经》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中国佛教六祖前,都奉《金刚经》为圭臬。自六祖后,则多受持《六祖坛经》,六祖也被誉为"东土小释迦"。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一个人的构成有内外相,

无明属于内相,

缘起的最初一念,

由此生现行,

由此而颠倒执着,

熏染种子,

再坠无明,轮回不止,

无明尽则已经觉悟了。

(十二因支成我,五蕴成我,皆因无明)

如果简单归纳:六根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都可以说还在色相上,无非粗细而已,所以经里只提五蕴皆空。也就是说,人的一辈子(我)无非都是这样的形态这样的境相,如果你执着而放不下,每一个形态境相都会形成挂碍,导致颠倒,没有一天能够自在(其实通达内外相者不多)。

记住:内外境相形态是必然,你似乎无法控制或改变,但有一个主人翁是你的自然,那就是心。心不乱,世界自然安好,风轻云淡,你也自在(无我之心才能空)。

无明是为五阴所覆,不得自在的境界。即是愚痴,即是暗昧,即是轮回,即是凡夫的境界。

无明尽是通过修行去除见思二惑,打破五阴的蔽覆,得到解脱的境界。即是智慧,即是般若,即是涅槃,即是二乘圣者的境界。

无无明即是不住凡夫的境界。

无无明尽即是不住圣者的境界。

既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两边不住即是中道,即是佛陀的境界。

望文生义,“无明”许多人理解为“烦脑,迷惑”等等。

这样理解也对,佛学主要讲的是去苦得乐,消除烦脑,了生死。

这样理解也对修行也有一定的意义。

《心经》在不同的理解层次,不同的悟性,理解出来的意思有所不同,不管什么理解,只要是使人积极向上,消除烦脑,去苦得乐即是正解。

佛理不在文字上,佛学重在因材施教,不同理解层次的人,可说不同的含义,许多高深大德讲《心经》并不说文解字,而重在说理。

但作为初学者理解《心经》中各个原始名词是什么,会对《心经》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心经》上“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才是完整的一段,这一段略说了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的《十二因缘》中开始“无明”,与结束的“老死”两个名词,十二因缘包括: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

十二因缘就是人的一生一世的十二个状态与过程,前世从无明逆数也是老死,后世在老死后又从无明开始,这就是前世、今世、后世,三世轮回。

无无明,或无行,或无识…

无老死,不管在哪一状态了生死,就是不再进入轮回,就是佛的状态。

用阴阳五行来说,就是不在五行内,已得道成仙之人。

这就是学《心经》的终极意义,通过修行了生死而成佛。

《心经》是佛经的浓缩版,许多都是简略中间的重复,比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要完整的说也还可以说: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还有:“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也是省略,完整是:无眼界,无耳界,无鼻界……;无眼识界,无耳识界,无鼻识界……

读了《心经》只是一个佛缘,心经里包含了许多佛学的知识点,顺着这个思路去学佛学,知识无穷无尽,也美妙无穷。比如上面的“无明”,当您知道来自《十二因缘》,若再把《十二因缘法》看明白,对心经也会有更深的悟解。

心经重在‘心’,需要与金刚经互相印证,既其中一句无所住而生其心,佛经朴素又复杂,普通的语言想解释清楚会进入无限循环的逻辑使人发狂,可以理解为无理由的烦恼、因果等,如一个圆的无始无终,鸡与蛋的先后之争将自寻烦恼,生生不息如宇宙自然的运行,你只是其中的一粒沙、一粒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60字的心经要整体看,是一个整体修炼的过程,认知宇宙,要‘随波逐流’,不产生执念与分别心,过多的解释恰恰是执念与分别心的体现,空不是没有,是放下无执念,如流动的河水不会停留,你有没有意识宇宙星辰也在那里运行,不因你的‘想’而改变,这就是佛经教给我们的,只能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了

说白了就是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懂得感恩,学会放下,心有所仰,行有所止。佛法缘圆,道法自然,不希你看破,但望你有度。渡人者渡己,渡己者渡人,守德行善,孝老尊幼,还何惧可有!

尽量说的简单的:没有无明,连无明本身的概念也没有。因为,一但你有了除无明的概念,那就是着相了,因为诸法无相!佛的意思是他说了49年法,其实什么也没说。。都是方便法门,为了让人理解才说的。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吗?另外,实际根本就是一句话——知见立,知既无明本!好好悟,能通的!祝

A《心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没有不能识破的无明,也没有可被尽识的无明。换言之,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可以无穷尽地走下去,行者无疆!也可以这样说,世出世间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无穷尽的探究下去,苦(有些众生这样认为)海无边。

1为什么十方三世,佛国之数,量如恒沙?就是因为因地菩萨在体悟真如的路上,契入点很多;并且在每一个契入点上,无穷尽地深入下去,都可以造就庄严佛国。

2 三大劫,无尽幽远的时长,让人不可思议。

尽管《法华经》上有龙女转瞬即佛的记载,流行于汉地大乘的修法,通常仍认为需要三大劫的时长,方可慢慢成佛。

为啥修心之路这么慢长呢?就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大乘宗派,都强调一门深入不假方便,从而(若不转变认识的话)在破识无明的路上,便要无穷尽地行进了下去,岂不知《心经》早有教言“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当然愿无穷尽地行进下去的修心者,途中自能得识其它路径上不会出现的绮丽风光。

3 佛祖在各种经中明确授记,地藏观音普贤文殊等很多菩萨,尽管心路各异,都终毕至佛。除地藏因“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外,以代表智慧的文殊的成佛之路最为慢长。为啥以慧取佛,心路最长呢?无它,就是因为慧攻无明,其路至永,若不转心,无有穷尽。可见,慧路亦邪!

4 文殊实佛师,般若乃佛母。证取真如的修心路上,以般若破识无明,毫无疑问路是对的,但真如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的真如路上,用来识破无明的般若能例外吗?《金刚经》有教言“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震聋发聩警钟长鸣。

B 愿益有缘

心经是佛教博大精深的经典之一。最浓缩的经典之一。

开篇就提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密多时…

这是观察自己,照亮内心的开始,整篇经文都是讲述放下,放松身心,寂静无一物,和天地融化一体。

达到真正的一尘不染的境界。

自然就征得菩提。

自然三藐三菩提。

整篇经文讲述空性自在本来面目。

六祖慧能那著名偈语,是对心经的最好阐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而其中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更是提出了,连这个空性的思想都不见了,都没有了,只当天地一片浑圆真正一体。无生无灭,无动无静,还归本源。六祖慧能之所以能成佛祖,自是悟透了心经真谛。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细细思量,堪称经典注释

我只是简单给你讲下,更深层的领域只能你自己去悟。

“无明”指轮回中的众生心智被虚幻的妄想和迷障所困,无法求的真相的状态。

无无明,字面意思就是“没有无明”,就是有“无明”并不是一个实在的存在,是假象,“亦无无明尽”字面意思:也没有“无明”被除掉,无明既然是假象,是内心幻象,所以并不存在要去除什么东西。

《金刚经》其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就是法空观,你所在的这个世界一切的一切都是虚假的,并不实在,包括你要去除的这个“无明”,也是假的,并不是真的有一种实在的东西叫做无明,可以被你去除的。

真实的实在,并不存在无明这个概念,也不存在消灭掉无明的概念。

所以你要做的,不是去除掉一个不存在的无明,而是学会放下“无明“和“消灭无明”这个二元的概念。

四、佛说:一切随缘。但这一切随缘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一切随缘,顺其自然。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件事:生和死。一件事已经做完了,另一件你还急什么呢?是人,都有七情六欲。是心,都有喜怒哀乐,这些再正常不过了。别总抱怨自己活的累,过的辛苦。

永远记住:舒坦是留给死人的。苦,才是生活。累,才是工作。变,才是命运。忍,才是历练。容,才是智慧。静,才是修养。舍,才会得到。做,才会拥有。

人生,活得太清楚,才是最大的不明白。

有些事,看的很清,却说不清;有些人,了解很深,却猜不透;有些理,很想不通,却行的通。总想世界纯澈,却事与愿违,总想事情圆满,却不随心愿,总想人心纯粹,却是一厢情愿......

今后:有缘,不推,无缘,不求。来的,欢迎,去的,目送。

人到了一定年龄,渐渐地悟透了一些东西。

记住,宁可装傻,也不要自作聪明宁可辛苦,也不要贪图享乐。宁可装穷,也不要炫耀财富。宁可吃亏,也不要占小便宜。宁可平庸,也不要沽名钓誉。宁可自信,也不要盲目悲观宁要健康,也不要功名利禄。宁可勤奋,也不能无所事事。

世上,没有不快乐的人,只有不肯让自己快乐的心。

现实看淡了,悲伤骨感。人情看淡了,烦恼不填。缘分看淡了,随心聚散。是非看淡了,计较变浅。成败看淡了,顺心自然。得失看淡了,自在坦然

这辈子,和谁过,怎样过,过多久?有人因为爱情,有人因为物质,有人因为容貌,有人因为前途。

而当这日子真的要和选择的人一起过了,你才明白:钱够花就好,容貌不吓人就行。其实真正幸福的标准,无需理由,很简单,只要笑容比眼泪多,你就找对人了。

人这一辈子:别太真,别太假,别太痴心,别太傻。别太精,别太蠢,别太善良,别太滑。

简简单单做人,无愧于心;本本分分做事,不欺于人。

坦坦荡荡的活着,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有情有义的活着,不辜负别人的真心!

一生有多长,也不过三万天;永远有多远,回头看看已走过一半。

走过坎坷,才知平安就好;尝过酸甜,才知平淡就好;历尽兴衰,才知知足就好;费尽思量,才知糊涂最好。

一辈子不长,用心甘情愿的态度,过好咱下半辈子的平凡生活。

意思是凡事不要刻意的去强求,上天注定要来的,躲也躲不掉,要是命中没有的,想也想不到。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