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第二段短句,《岳阳楼记》中第二段,从空间角度写洞庭湖面广阔浩淼的句子是? ...

发布者:谁的歌声 2022-7-27 04:10

一、《岳阳楼记》中第二段,从空间角度写洞庭湖面广阔浩淼的句子是?

吞长江,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二、语文问题岳阳楼记突出水天一色景色的句子?

     《岳阳楼记》突出水天一色的句子我认为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文中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该句解意是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其中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意思是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岳阳楼记中突出水天一色景色的句子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在楼记第二段:“予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呑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第二次在楼记第三段原文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第三次出现在楼记第四段,原文为“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静影沉璧”,这些景句都给了人以水天一色,烟波浩渺的视觉感受。

三、岳阳楼记第二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

《岳阳楼记》第二段描写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包含两层意思,即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情景交融。

第二段原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

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整个第二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有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

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四、读岳阳楼记第二段?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五、岳阳楼记第二段的翻译?

原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译文: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

原文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扩展资料:

《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北宋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滕子京被贬至岳州。到任一年,滕子京就把岳州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于庆历五年(1045年)重修岳阳楼,待楼修成,致书同年进士范仲淹(即《与范经略求记书》一文)写一篇《岳阳楼记》。

同为被贬官员,滕子京时常向范仲淹抱怨自身的处境,范仲淹明白滕子京自贬谪到巴陵为知州后,常展露愤恨不平之气,欲劝勉之,正好滕子京来信求撰记,所以范仲淹在文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抒怀抱也规劝老友。

《岳阳楼记》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在河南邓州担任知州时写的这篇散文,所以推测文章并非登上岳阳楼[1]之时写就。不过,《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

欧阳修的散文《偃虹堤记》是继《岳阳楼记》的仿作。其文章开头即说:“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原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译文: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

原文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扩展资料:《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

北宋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滕子京被贬至岳州。

到任一年,滕子京就把岳州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于庆历五年(1045年)重修岳阳楼,待楼修成,致书同年进士范仲淹(即《与范经略求记书》一文)写一篇《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在河南邓州担任知州时写的这篇散文,所以推测文章并非登上岳阳楼[1]之时写就。

不过,《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

欧阳修的散文《偃虹堤记》是继《岳阳楼记》的仿作。

其文章开头即说:“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第一段、第二段翻译如下: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谪戍:把被革职的官吏或犯了罪的人充发到边远的地方。

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

越,到了,及。

百,不是确指,形容其多。

废,这里指荒废的事业。

具,通“俱”,全,皆。

兴,复兴。

扩展资料中心思想: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作者成就:景祐元年(1034年),苏州久雨霖潦,江湖泛滥,积水不能退,造成良田委弃,农耕失收,黎民饥馑困苦,范仲淹出知苏州后,根据水性与地理环境,提出开浚昆山、常熟间的“五河”,将积水导流太湖,注入于海的治水计划。

范仲淹以“修围、浚河、置闸”为主的治水经画,不但获得时舆的赞扬,还泽被后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两浙职守,都依照这个模式去整治水患。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奉调西北前线,担任边防主帅。

针对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山谷交错、地势险要的特点,范仲淹提出“积极防御”的守边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强防御工事,训练边塞军队,以达到以守为攻的目的。

范仲淹利用筑城修寨进行积极防御的思想,使西北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

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最终缔署合约,西北边疆得以重现和平。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