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虚为实的句子知道的发?(精选6条)

发布者:可靠的小绍 2022-8-4 05:14

一、化虚为实的句子知道的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是抽象,春水的实体 突然想到一句更经典的。

我对你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二、武陵春中词人化虚为实的句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哀愁本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词人却把它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赏析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

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

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

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3、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

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

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

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

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

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

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

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

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

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

‘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

”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

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

象“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

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

”“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三、急!30句”化虚为实”的句子?

太阳照在脸上暖洋洋的,路边的小草在向我招手,花儿在向我微笑,自己的脚步也变得轻快了许多,就连路边的野狗,野猫都在晒太阳,走起路来也一蹦一跳的

四、用化虚为实的方法诗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夜黄昏。

--北宋林逋。

暗香浮动,跟看到了一样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清代曹雪芹,花有魂,而且可以葬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宋·辛弃疾,气势如虎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出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

五、虞美人将无限哀愁化虚为实?

这是比较愁思形象化的句子。这是写于降于赵匡胤后写的,写完就被毒酒毒死。一代英才死在这 悲剧!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很形象的把愁思实体化了

让人很容易了解到是怎样深又长的愁思。

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六、再别康桥中我与康桥离别是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我与康桥离别是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是: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是这个静悄悄,幽静的环境就像是有人吹起了离别的箫声一般。

这句诗让静止的环境动了起来,让无声变有声。

为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