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天蒙蒙亮下雨的句子?
①
蒙蒙细雨,绵绵不断。让人倍觉伤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似乎每年清明前后都是阴雨绵绵的天气。蒙蒙细雨,滋润着大地万物,一切生机勃勃!蒙蒙细雨轻如牛毛,细如花针,软软的,亮晶晶的。仿佛是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腼腆地躲在母亲的怀抱里!
②
烟雨蒙蒙山水浓,花海烂漫迎客来。入春以来,随着天气转暖,田野里油菜花吐露着诱人的芬芳,宛如人间仙境,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慕名而来。
③
像雾似的雨,像雨似的雾,丝丝缕缕缠绵不断
二、三月烟雨唯美句子?
三月,烟雨迷蒙,春江如梦。芳草绵延千里,铺展着缠绵的情思,绿到天涯海角。绿了纱窗,绿了诗案,绿了诗笺中那深深浅浅的句子。诗如碧海,每一句都是起伏的浪,翻涌着相思;每一朵浪花,都藏着爱和快乐,在春的怀抱里跳舞。美丽的海洋,春潮激荡,波动着,波动着,一直波动到了心里
1花已谢,草已枯,青梧渐老,三月烟雨仍蒙蒙,城已旧,泪已收,柳未抽新,人事却变迁。
2从此后惊涛骇浪,爱也汹汹,恨也汹汹。从此后天崩地裂,恩也匆匆,怨也匆匆。
3三月烟雨蒙蒙,凉风悠悠,那些随雨水逝去的时间,是我们不再来的雨季。
4整排整排的房子笼在蒙蒙三月烟雨中。细雨湿了外墙,显出浓重的颜色,像打湿了流光。
5流年浅殇梦醉回眸,似水,半生妖娆。似月,轻纱蒙蒙。似镜,三月烟雨迷离。似花,一季成殇……。
6尘世纷纷扰扰,纸醉金迷,本一淡泊女子,应出淤泥,奈何烟雨蒙蒙,身不由己,只愿低落尘埃,静悟悲喜。
7喜欢这样的天气,三月烟雨蒙蒙,世间的一切都好像不再存在,只剩下这一点一点的雨轻柔地落在脸上。
8三月烟雨朦胧雾蒙蒙,细雨纷飞眼蒙蒙,夜色阑珊醉蒙蒙,是梦是醒分不清。
9三月烟雨蒙蒙芳草新,微波粼粼小湖清。夜风习习拂面惊,我心悠悠伴月明。
三月,南风吹拂,燕子归来,百花萌发,江水初暖,丝雨纷纷,春日温软,在看不见的地方,绿叶安静绽放,晶莹剔透。在缱绻的春光中,少年衣衫如雪,清雅温柔。光阴里所有的美,都将如期而至。
(七) 哦!沐浴在三月的阳光里,视觉感觉身心全都是幸福的。在这愉悦而美妙的享受中,会忘了自己。
(八) 三月的阳光开始变得很好,不聒噪也不晦暗。懒懒的洒在脸上、肩上,就像猫咪抱在怀里的触感。我喜欢三月里的阳光,喜欢它的温暖净朗。
④
轻叹江南烟雨的迷人,在雨幕背后却是那么的感伤。
三、描写烟雨山村的句子?
1、又快要下雨了吗?我慢慢弯起嘴角,突然停止了动作,我突然好想看看自己现在的样子,是不是像鬼一样。
2、在一个宁静的晚上,人们正在床上做梦时,突然发出一声巨响,跟着便听到檐前滴水的声音,滴滴答答的节奏就像一首催眠曲,响个不停,越响越快,我好像被催眠一样,跟着便睡着了。
3、阴天,总有种失落的感觉,心情也随之下沉,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4、蒙蒙细雨,沙沙地下,像一根根透明的银针,从天上掉下来,装点千山万壑,又似璀璨的珍珠,纷纷而落,镶嵌着绿野大地。
5、我极喜雨中去逛街。密密的雨点驱散了大都市的喧哗、嘈杂和沉闷,于是往日眼中狭窄的街骤时变得宽广漫长;轻灵的雨珠洗尽街心的浊尘,龌龊与猥杂,于是万物渐显明亮纯净的光泽,绿的更绿,红的更红,更好看,一把把七彩雨伞,宛如亭亭玉立的少女,点缀出满街的万般风情。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村居 (清)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细雨山村烟雾绕,秋波暗语眼睛明。 红花自信千家醉,桂子飞香百里惊。
烟雨茫茫,常常在落雨的山间飘浮着,似雾又似雨,蒙蒙地扑在人的脸面上,就有一种润润的凉意。
⑤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 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四、描写南方烟雨蒙蒙的句子?
这江南烟雨蒙蒙幽缠,歪斜飘洒宛如细雨中的诗帘,那雨丝轻轻飘逸,坠落在春柳密布的古巷,簇簇的花蕾微雨中绽放,瓣瓣凝香,叶叶欲滴,柳青亲垂河面上荡细纹,柳岸低舞一帘的韵味悠长,琉璃的屋瓦,湿露的庭院,春果挂满树梢,假山池中的金鱼在游荡,池水清澈透明嫩叶飘浮,一城的烟雨湿楼台,缠绵的你倚窗观雨,听那欲滴拍打叶片的声响,茫茫间,古镇幽情,多情的的花瓣五颜六色,丢落一地,铺满了青石板小巷,细雨扑面湿了秀脸,润了心扉。
烟雨蒙蒙的天气时,像雾似的雨,像雨似的雾,丝丝缕缕缠绵不断……
五、冬日细雨蒙蒙的唯美句子?
1、渐渐雨停了,狂风走了,留下了微风。微风抚摸着受伤的小树,告诉万物们太阳要出来了。太阳露出了半个脸蛋正在向大自然笑呢!
2、斜风,细雨。风模糊了泪,雨渲染了疼。凭栏远眺,只为忆你模糊的面容。
3、又是阴天,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见到太阳了,好像是到了南方的梅雨季节,总是不停的下雨,小雨,淅淅沥沥。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
4、傍晚时分,小雨一阵紧似一阵大了起来,由点点滴滴也变成了淅淅沥沥,凉爽了,真的。
5、天阴沉沉,一会儿下起了濛濛细雨,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随着雷公电母的到来,又下起了倾盆大雨。
1、阳光灿烂时眯眼微笑,阴雨绵绵时安静思考,烟雨蒙蒙时行走西湖边上,在水雾氤氲里勾起诗一般的传说...
2、虽然故乡的记忆已经烟雨蒙蒙,依然最美。
3、烟雨。又是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有点凉,雨匆匆,似乎人还没醒,凉风一吹,有点醒了。真是个春风沉醉的早晨啊。
北方的冬天飘起了大雪,而南方的冬天总是细雨蒙蒙,刚下过雨的山上,雾气缭绕,笼罩着大地,似乎有神仙居住在山里,施了魔法,把整个村庄封的严严实实,什么都看不清,只能听到小鸟的鸣叫,树叶伤落下的雨滴。
冬天居然下起了小雨,是冬背叛了夏,还是夏辜负了冬?
烟雨蒙蒙山水浓,花海烂漫迎客来。入春以来,随着天气转暖,婺源万亩油菜花田盛开,白墙黑瓦、袅袅炊烟、花田烂漫,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冬天的江南,配上烟雨蒙蒙的天气,更加富有魅力。
⑥
你没有春雨的温柔,没有夏雨的暴躁,没有秋雨的磅礴。你有你自己的品性,有你自己独特的风格,你温柔中夹杂着几丝暴躁;磅礴中有着几丝奋概;你洒脱不羁,你的性格也有点刚愎自用,你说来就来,黑云赶不上你,风是早就在等着你的了。你就是冬雨。
⑦
我家冬天很少下雨,就算是偶尔下上一场也是那种蒙蒙细雨。那细细的雨丝似乎都没有重力,被风一吹就漫天飞舞了,打在脸上很轻很凉很舒服,让人都不忍撑开伞去拒绝那份轻柔。
⑧
冬日细雨蒙蒙的唯美句子
细雨绵绵悲秋意,风敲落叶不忍离,无奈此身不由己,化作尘土愿相依。
冬日的细雨从天空落下来,打在我的脸上非常的寒冷。
⑨
深秋拂去了夏天的炎热,初冬的细雨带来了丝丝清凉,让一颗躁动的心归于宁静。南方的冬天总是显得特别地漫长,真正的冬天来得更晚一些。
六、形容“烟雨江南”的诗句有哪些?
1、《望江南》
唐·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2、《望江南》
宋·戴复古
有说未尽处,为续四曲。
壶山好,博古又通今。
结屋三间藏万卷,挥毫一字直千金。四海有知音。
门外路,咫尺是湖阴。
万柳堤边行处乐,百花洲上醉时吟。不负一生心。
3、《望江南》
宋·朱敦儒
炎昼永,初夜月侵床。
露卧一丛莲叶畔,芙蓉香细水风凉。枕上是仙乡。
4、《忆江南》
唐·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5、《江南好忆江南》
宋·赵师侠
天共水,水远与天连。
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月映水中天。
人与景,人景古难全。
景若佳时心自快,心远乐处景应妍。休与俗人言。
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花蛙。
---宋·赵师秀《有约》 释义:梅子黄熟的时候下着连绵的阴雨,青蛙在青草地和池塘里随处可见。2、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宋·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释义:护城河里流淌着半池春水,城中到处开着春花,而千家万户的房屋在轻烟细雨中却模模糊糊地看不清楚。
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释义: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释义: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
5、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释义: 寒雨淋淋的夜晚,我们渡江进入到吴地。
天亮时,我就要与送行的客人分别了,这样的凄凉的心情,看着远处的楚山好像也分外孤独。
6、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唐·王维《山居秋瞑》 释义: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7、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释义: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8、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
---唐·张谓《郡南亭子宴》 释义:柳枝沐浴了春雨,颜色逐渐加深;松柏本是青翠浓绿的,蒙上了一层云气,显得更加苍郁。
9、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宋·欧阳修《田家》 释义:一场春雨后,鸟儿在枝头鸣唱,初升的太阳照着墙头盛开的杏花。
10、涧底松摇千尺雨,庭中竹撼一窗秋。
---唐·杜荀鹤《夏日留题张山人林亭》 释义:深涧之中,青松经风发出飒飒声响,如千尺雨落;庭院之中,翠竹摇动,虽属夏日,却如秋日般凉爽。
七、雨后凉风的句子?
1、雨天里的风是自由对你的呼唤,雨天里的雷是幸运对你呐喊。
2、清新凉爽的秋风从江面上慢慢的吹来,江面上轻轻的荡起一层层涟漪。
3、雨停了,风儿一阵阵的吹过,绿绿的湖水荡起微微的涟漪。叶子上的水珠依依不舍的,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湿透了。
1、雨后偶有凉风吹过,树叶上隔夜的水滴似乎接受的风的邀请,挣脱了叶的束缚在风的怀抱中尽情地舞动着脚步。
2、雨后的风透过玻璃吹了进来,丝丝的凉爽意,清新自然,太阳露出了笑脸,阳光照耀下来,是那么的耀眼,看得呆住了。
3、雨天会让我觉得安逸,雨后晴天会让我觉得愉悦。总之,保持一颗愉悦得心情,一切都是美好的。早安。
4、雨后的树林,一阵阵微风吹过,满树的枝条,摇曳生姿,犹如长袖曼舞的少女,轻微的刷刷声,就是它们的欢快的旋律。
5、雨后空气更清新,雨后路面更洁净,雨后彩虹更鲜艳,雨后人体更康健。下雨如此美好,心情怎可烦恼?
6、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这里。周末,烟雨相随,享受雨后的清新与邂逅。
7、雨后的早晨,露水滴在早晨的阳光里闪光,草地的迷雾正在消失,周围都是芳香、新鲜的气味。
8、雨后校园看起来很漂亮,伴随着杂乱愉快的鸟叫声,映入眼帘的是绿色,绿色精神,绿色随意,空气也好像变绿了。
9、每次下过雨后,我都会去外面走一走,雨后的空气很新鲜,虽然是夏季,但是下过雨后天气依然像秋天一样,带着一丝凉意。
10、雨后的风,清爽而忧郁,能吹走大地的污浊,却吹不走本身寂寞的心情。
11、雨后的天空显得比平时更晴朗;一碧无际的天幕给人带来了一种爽快的心境。
12、雨后的空气,感觉清晰,沉醉在心中,树木都添加了淡绿色,花朵更加妖艳动人,周围的一切都变得这么清晰明亮。
13、雨后的空气,感觉很清晰,很陶醉,树木都增添了一层淡绿的色彩,花儿显得更加妖艳动人,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如此清晰和明朗。
大雨过后,凉爽的风让我感觉内心特别的惬意,有一丝凉爽之意
八、春雨飘飘怎么写?
1、缠绵的春雨,不停地弹奏着古老而又淳朴的乡村序曲,这时,有诗行在眼前跳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多美的诗句。我们乡村的朴实的人们,默默的无私的一成不变的,用真诚,用善良,滋润着这片土地和扎根在这里的朴素的文化。
2、这些天,阴霾笼罩下的江南,虽然天气不是很冷,但淅淅沥沥的春雨不紧不慢地从空中飘落下来,让那禁锢已久的心灵,在这个春天来临之际慢慢潮湿起来。
一会儿是风,一会儿又是雨,不一会的时间,滨江花园就笼罩在烟雨朦胧之中。
在刚刚泛起一层绿色的柏树、倒柳上,轻轻地披上了一层白色的雾挂,又仿佛裹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远远的望去,煞是好看
细细的春雨飘落下来,像牛毛,像细丝,轻轻柔柔的落在人们的身上。
九、四月细雨绵绵的句子?
1、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
2、下雨,我开始想你 。原来想你,就是在伞下淋雨。
3、雨是揉碎的诗,诗是绵延的雨!
4、玻璃问雨累不累,雨问玻璃疼不疼。
5、江上夕雨深,权当九泉信,灭灯暗坐共听雨,一夜淅沥悲未尽。
6、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7、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8、听风观雨,笑看烟雨红尘。
9、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10、夜,雨寒,酒,独醉,思忆绵长,何人会意,酒醒时,觉雨停,风寂静,夜过半更,人未眠。
四月细雨绵绵 人生聚聚散散 问候永久在线 愿您健康平安 幸福永远相牵 轻松愉快连年 事事如意消遣 财运亨通连连 生活平平淡淡 心态愉悦简单 任意生活变天 勇敢坚强依然 路遇贵人相伴 岁月静好安然 亲爱的朋友 庆幸没有擦肩 有缘微信遇见 愿您身体康健 幸福无限 开心过好每一天 周末愉快
进入四月,吹面不寒杨柳风,高温酷暑尚未到来,天气凉爽,清风迎面而来,使人精神爽快,心情愉悦,既使下雨,那雨水也是柔软美妙,绵绵落下,真可谓春风春雨意浓浓。
十、“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这是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一句,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
坚守本心,不容于朝堂
朝堂从来就是一个大染缸,但苏东坡却始终能够坚守本心。
他政治观点倾向于保守一派,但对王安石变法一派的某些政策也表示肯定和支持。
对他自己来说,他只是认为他的观点更加利国利民。
但是在大多数人看来,权力斗争向来都是非此即彼,而以苏东坡的才能和影响力,足以动摇当政者的政治策略。
所以当王安石等变法派当政时,苏东坡遭到打压;当司马光等保守派当政时,他也被排挤。
变法派保守派水火不容,却不约而同的把苏东坡视为“异类”,使得这位满腹才华,也不乏政治才能的天才人物,大部分的时间,都远离朝堂,投闲置散,正如苏东坡在《自题金山画像》所说的: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甚至,苏东波的洁身自好,像一面镜子,使那些为了权力、利益违背本心、出卖良心的人,照见了他们的卑劣和丑恶,于是他们制造了“乌台诗案”,几乎将苏东坡置于死地。
乐观豁达,从容不迫
然而,“文章憎命达”,苏东坡的不幸,却是我等后来人的大幸,因为多苦多难的生活,给了苏东坡创作的素材,他最好的一部分诗词,正是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所作,这首《定风波》便是如此。
“乌台诗案”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080年苏东坡来到黄州,开始时寓居在定惠禅院。
直到1081年,在老朋友马正卿的帮助下,苏东坡开始经营黄州城东的一片荒地,这也是“东坡居士”一号的由来。
1082年,苏东坡已经四十七岁,在黄州日久,以为此生已不过如此,便有老死此地的打算,于是开始购买经营农田。
这一年的春天,他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看新买的农田,路上遇到骤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只有他从容不迫,妨吟啸徐行。
事后,他写词记述了这次经历,便是这首《定风波》。
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上片写冒雨徐行的心情。
风雨骤至,穿林打叶声声入耳,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只有东坡竹杖芒鞋,一身蓑衣,且吟且啸且徐行,泰然自若。
“一蓑烟雨任平生”,冒着漫天风雨,行走在崎岖的旅途上,是东坡惯常的经历,所以自在从容。
当然,我们也很容易联想到苏东坡在历经了人生的风雨之后,仍能够坚持本心,风雨不动。
从“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这些词里,可以看到他广阔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
下片写雨后的景物和感受。骤雨已过,春风犹寒,前路山头夕阳斜照,东坡的酒意早被风雨驱散。他欣赏着雨后的清新风光,回首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之处,风流云散,斜照也不复存在,一切都已过去。风雨过后不一定有彩虹,却一定有轻松平静,和一丝清爽。这是经历风雨后的感受,也是经历过人生风雨后的内心体验和反省。
1、出处
这句话出自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定风波”是词牌名,作用是提供一种填词的句式格式,然后由该格式谱曲演唱。原词内容及该词的时间背景相信各位读者已经网上搜索出来了,笔者不再重复赘述,以免“八股文风”之嫌。
2、含义
这句话“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古汉语句式倒装,正常句式应该为“任平生一蓑烟雨”。字面含义就是“哪怕这一生满身风雨”。其中的,“任”表示:哪怕,哪管,纵使什么都不怕的意思。“一蓑”表示:满身,浑身的意思。“烟雨”:字面意思是如同烟一般的雨雾。实际上表示生活中连绵不断困难。
因此,通过笔者的逐字分析,可知苏轼表达的意思是:哪怕这一生满身困苦不断,我也无所谓畏惧、毫不在意。表达出词人阔达的胸怀和高远的思想意识。
3、为何今天解读有困难?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句子可以说在古代就是大白话,赤裸裸的大白话。
为何现代人读起来就有难度了?因为,当前我国的语文普及教育以“现代汉语”为基础,现代汉语借鉴了西方的语言逻辑方法,在教授语言的时候,人为地划分为“主谓宾定状补”等语法结构。
书面句子的正确,以符合语法结构为准则。
这样,虽然提高了语言教学的可操作性,准确性,学习起来有章可循,便于大范围推广和传播,甚至有利于汉语国际化。
但是,这样像做手术一样把语言割裂化研究,在割裂词汇的同时,也割裂了语言的整体思维。这也是把“西体中用”,把西方人的语言学习方法嫁接过来的弊端。按照西方语言逻辑支撑下的语法结构学习,句子可以做到精准、详实,但是却缺少了中国语言思维中的含蓄、留白、内涵丰富的意像之美。
比如这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果按照西方的语法结构来化分主谓宾等句子成分时,恐怕极其困难,并且翻译成白话文后视乎语义也不完整。
那是因为,古汉语的留白美,把后面一句话给省略了,这句省略的话是“我也不怕”。
所以按照现代汉语转换,这应该是一个假设复句,其中“哪怕我这一生满身风雨”,这个假设句作为条件状语,后面的“我也不怕”。
这句作为核心主语句。
古汉语高明,美妙就在这里,如果后面“我也不怕”,这句话直接在词中说出来,就缺少了以景抒情,以物壮情这样的内涵美,瞬间就变成直白的粗浅之作。
但是,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正确性,我们又必须把这个语言“留白”给填写出来,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语法和逻辑的准确性需要,否则一个复句只有状语没有主语结构,是不完整的病句。
所以,现代汉语按照西方的逻辑语法嫁接和改组了以后,虽然学习起来更方便,表达意思更直接和准确,但是却缺乏了文学艺术中的留白和内蕴之美,显得粗浅直白。
这正如,学校语文老师在教小孩子写作文时,总是教他们“我爱我的奶奶,虽然她去世了,可我每天都想她。
”这样直白的句子一样,纵然可以算作文,却算不上佳作。
而如果让笔者我来写,我则会写“每当想起奶奶,我都会拿出挂在我脖子上的香囊,这是奶奶在世的时候为我做的。
如今香囊早已没有了香味,甚至已破旧发黄,可我仍会在想起奶奶时,慢慢地触摸它的针线,细细地轻嗅它的味道。
”
所以,为文上乘者,语之一二,得之七八。为文下品者,语之八九,得之一二。
解读这句话,絮絮还先得从这首词说起。这句话出自苏东坡的《定风波》
原词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综合创作背景及作者经历来看,
脱离创作背景讲创作无异于空中楼阁,因此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定风波》此词的创作背景:
苏东坡其人生性放达,才动京师,深受欧阳修赏识——“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嘉祐六年苏轼入京为官,由此开启了自己的宦海沉浮经历。元丰二年,苏轼身陷“乌台诗案”,三年后因此被贬黄州。而这首《定风波》就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
可以说,这首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仕途多舛的苏轼的心境与处世态度。
从翻译的角度来看,
“一蓑烟雨任平生”做这样的解释:
烟雨之下,我虽只身着蓑衣,却照样度此一生。
从内涵的角度来看,
这首词记录了苏东坡酒后在沙湖道遇雨又转晴时的经历和心境。那时与苏东坡同行之人皆狼狈避雨,唯独苏东坡手持竹杖,脚蹬芒鞋,淡然穿梭雨间。当是时,微风轻拂,酒初醒,山头的斜阳徐徐落下。所谓雨过天晴即是如此。只是再回首时,却突然有种或“风”或“雨”或“晴”不过尔尔的感觉。
也是因此,世人往往称赞“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为佳句,而忽略了这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我看来,如果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作者经历大起大落后对所谓的“风”“雨”“晴”的看淡,那么这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作者在狂风忽作,大雨倾盆前的自白:
以这一蓑,任平生。
这是一种自我鼓舞,也是一种面临风雨时的大气度。
其实,《定风波》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词。
如今初涉江湖,我可以有底气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以大无畏的精神和气魄去迎战人生路上所谓风雨。
当然,我更期待自己在将来时,也能如苏轼一般一边回首往事,一边叹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欢迎关注@吴婉绚
解锁更多历史趣谈&伟人事迹,与你一起趣读诗书,游走于国风|文史|时评间~
逢苏轼必答!
首先此句是出自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词是这样的: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下面诠释一下“一蓑烟雨任平生”:
诗人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
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
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
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
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
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
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
本人更喜欢词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成为我的座右铭。
这是苏轼的一首词,词牌名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指: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这句话的完整背景蕴意可从苏轼大起大落的仕途说起。
嘉佑元年,父亲苏洵带着二十一的苏轼进京应试,凭借独特清新的文笔,让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称赞不已,而后苏轼名声传遍京城。
苏洵病逝后,苏轼守孝三年,三年后还回朝廷,但是这会儿宰相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因为反对新法,被迫无奈离开京城,退居到朝野边角,离开这个已经不是昔日和谐的政坛。
此后几年,苏轼因为一封《湖州谢表》被个别人士过分解读,差点惹来杀身之祸,这次打击彻底让苏轼对朝野失望透底。直指宋哲宗上位后,苏轼有机会东山再起,但是他还是无法与谄媚之臣同流合污,再次申请外调离京。最后在一次调任途中猝死,享年65岁。从满身抱负到仕途不顺再到客死他乡,苏轼一生起起伏伏,却做事鞠躬尽瘁。
“一蓑烟雨任平生”写出了苏轼豁达的心态,他已经学会了用超凡脱俗的心看待人生百态、世间冷暖。
这是苏轼《定风波》词当中的一句,意思是我不怕风吹雨打,不怕各种困难,我的一生就是这样自由自在,有关这一句的解释如下:
1、原词如下:
定风波·三月七日
朝代:宋代作者:苏轼
原文:
2、关键句翻译赏析:
1、翻译:
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2、赏析: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苏东坡的诗词年轻时就读,他写的《定风波》有多首,“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其中一首中的一句。这句寥寥七字就简练概括了苏轼对淡泊人生的向往,也表达了博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豪迈与喜悦之情。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两任平生。
当年,元丰二年,苏轼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庭”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在狱中饱受折磨,几近生死边缘,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个无权的闲职。
虽怀才下遇,抱负未展,但不因此消极避世,依然有旷达超脱胸襟情怀,有人生理想。
就在其中,偶遇风雨而作此词,饱含哲理,很值得一读。
上阕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作结,下阕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作结,都表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与宠辱不惊,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
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意境深邃。
人生充满机遇转化,寒冷之后会有温暖,逆境中蕴藏着无限希望,为人不能一遇困难挫折就一味消沉悲苦,一蹶不振,而要的未来充满希望。
此句源于苏轼词「定风波」三月七日,“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的真实写照。
【原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全文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是:披上蓑衣那么烟雨就用不着在意了,就可以洒脱地走了。此句如果更深一步由眼前再推向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充满清荡豪放之气,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⑩
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首先说一下,这句话是苏轼说的,出自于他的词作《定风波》。
这句话的字面的意思好理解,也就是说: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保持从容、镇定,用乐观的心态对待人生。
当然这样的解释是无法真正触及苏轼要表达的含义的,只有将这句话放到整首词里,再结合苏轼写这首词的时间和背景的话,才能更好地理解词人所要表达的含义。《定风波》原词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这首《定风波》还有一条小序,小序的意思就是说:三月七日这一天,在沙湖道上中途遇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被雨淋湿了,他们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根据词中小序可知,这是苏轼在去沙湖的路上中途遇雨,苏轼为什么要去沙湖呢?沙湖又是哪里呢?在苏轼《东坡志林》一书中记载到:“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这条记载正好可以用来佐证苏轼在《定风波》词中小序写的“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原来这首词作于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一年也是苏轼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苏轼到黄州后,在沙湖买田耕种,苏轼在黄州亲自躬耕,也是出于一家人的温饱而不得不从事的。在三与七日这天去沙湖的时候,正好中途遇雨,就写下了这首词。
苏轼的这首词在简朴的词意中表达了深意,是一首看似寻常却波澜横生的词。虽然写的是雨中随感与眼前情景,词中却处处透露着词人心中的感慨。词作由自然现象谈到人生哲理,是苏轼的一首典型的即景生情的词作。
开篇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是雨点打在林中的树叶之上,发出声响,可见这场雨来得突然,也是一场大雨。“莫听”二字有表明词人虽然途中遇雨,但他一点儿也不在乎这突降的大雨。
“何妨吟啸且徐行”紧接上一句,是词意的延伸,也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这一句表明词人在雨中照常前行,并没有因为被雨水淋湿而表现出不堪的、弱不禁风的样子来。这又呼应小序中“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的这一句。“何妨”二字甚至还有自我调侃的味道。
开篇两句是全词的主旨,词中所营造出的情境都是由这两句引起的,可以说具有主导全词情感的作用。
所以词意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一句。“吟啸且徐行”是词人对自己在雨中状态的描写,他一边在雨中徐徐前行,一边放声吟唱,他还说道“这有什么可怕的”。“谁怕”二字正好表现了苏轼此刻的心境:旷达而又乐观。
“竹杖芒鞋轻胜马”,芒鞋就是草鞋,在这一句中出现的“竹杖”“芒鞋”和“马”三样事物都有什么具体的含义呢?
“竹杖”“芒鞋”在苏轼的作品中不止一次的出现,如苏轼在两年后离开黄州量移汝州时,途经庐山,曾写有《初入庐山》一诗,诗中写道:“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由此可见,“竹杖”与“芒鞋”是词人此刻身份的代表,因为苏轼贬谪黄州之后,是没有任何职务的,等同于一个闲人,也正如他在词作《南歌子》写的那样,是“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的一种生存状态。而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
两者都从第二句中的“行”字引出,所以在词作中就具有了对比的意味。苏轼为什么说“竹杖芒鞋轻胜马”呢?词人用一个“轻”字一笔点明,非常耐人寻味。
因为竹杖芒鞋是轻巧的,然而在雨中泥泞的道路上行走时,尤其是芒鞋,难免会拖泥带水,会给行走带来极大的不方便。比起骑马来说又差远了。那么词中的“轻”字必然另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
古代的士大夫阶层信奉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人构陷,有一些反对苏轼的人从他的诗中断章取义,挑出一些诗句,并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于是苏轼被送进御史台狱,羁押四个多月,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虽然苏轼免于一死,事后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在元丰三年(1080年)到黄州后,苏轼给好朋友李之仪(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回信中曾写道:“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苏轼初到黄州的日子并不好过,别人的冷嘲热讽时有发生,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都陷入了困境。从给李之仪的回信中可以看出,苏轼却将这一切认为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苏轼的这种心态看似有违常理,因为一般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心情会非常低落甚至沮丧。可是苏轼却一反常态,可见此时的苏轼对于官场已经有点厌倦了,甚至他对于做官表示出厌烦与畏惧的心理,心中由此产生了归隐的想法。
正是基于这样的心态和情境,词作由此而引出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来,这一句也是最能反映苏轼此时此刻内心情感的句子。
“一蓑烟雨”其实并不是写眼前的情景,而是在说词人的心中事。结合小序“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此时的风雨中哪里还有蓑衣可披?“烟雨”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而是泛指,指的是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苍茫景象。
“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勾勒出的是一位隐居江湖,过着从容淡泊生活的隐士形象,此刻的词人既没有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之心,也不用再担心宦海的沉浮,他的心态从而变得更加平静,心境更加安宁,全身心都沉浸在这样难得的平静中。
这首《定风波》作于三月七日,这一年九月的时候,苏轼又写了一首《临江仙》,词中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的句子,据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记载:当主管苏轼的黄州知州徐君猷听到后大吃一惊,以为苏轼产生了畏罪潜逃的想法。这当然是黄州知州对苏轼话语的片面理解。
我们再结合苏轼答复李之仪书信中的“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几句的话,就自然而然地能想到,苏轼确实是将这样的生活认为是一种可喜的事情。
他的这一种心态,在黄州的头两三年里,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诗词中表达过,只要我们留意一下苏轼在黄州的诗词,就可以发现这一点,也正好可以彼此印证。
这就是苏轼对人生的态度,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用旷达、乐观的心态对待人生,这一句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
他就是以这样的人生态度过完了他的一生,即使是他在跌宕起伏的仕途上,甚至晚年被贬谪到遥远的岭南,他也没有对流露出对人生的悲观,“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苏轼的人生观。
下片是词人对雨后情景和感受的描写。“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的春风,使词人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的夕阳,此时词人又感到些许的温暖。
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真实的人生不就是这样的吗?有冷有暖,有苦涩也有甘甜,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又有一丝希望,在忧患中又有一份喜悦。
“山头斜照却相迎”,是词人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一种通观,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和仕途沉浮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
其实下片开头的三句,都是实写,尤其是当词人看到雨后天晴,斜阳迎着自己回家的身影后,词人透露出的是一种喜悦的情绪。这又正好和词中小序的“已而遂晴,故作此”可以进行对证。
“山头斜照却相迎”七个字,词人闲笔随意写来,却又是点睛之笔。没有这个“已而遂晴”,这首词他是不一定要写的。写晴,仍牵带着原先的风雨。他对于这一路上的雨而复晴,引出了怎样的感触来呢?这就是接下去的几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指的是风声和雨声。
此时天已放晴,词人回顾沙湖道中所经历的风雨,心里面当然是很有一番感触的。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他早已惯见,但是仕宦生涯中风雨的袭来,却又很难料定何时会突然袭来。
苏轼于此想得更深,他说无风雨最好。无风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了,这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谛。如何才能做到仕宦生涯中“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呢?苏轼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归去”二字。
这本来是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一句话,苏轼却巧妙的运用到自己词境中。苏轼此时的心境也完全照应“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境界了。
正如苏轼此刻的状态,行走在沙湖道中,也是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上,人生的旅途哪有一帆风顺?即使是像苏轼今天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比他在仕宦生涯中的风雨难料好多了。
这就是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词作的含义。
回答完毕,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