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桃花源人和平安定的句子,桃花源记的赞美句子?

发布者:Seven漆玖 2022-8-19 20:05

一、桃花源记的赞美句子?

桃花源记中突出“桃源”⾃然环境优美句⼦是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美池桑⽵之属;突出社会⽣活平静的句⼦是:阡陌交通,鸡⽝相闻;突出“桃源”⼈和平劳动、幸福⽣活的句⼦是:其中来往种作;写桃花源中的⼈和平安定⽣活的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乐。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二、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 《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源明归隐田园十六年后的作品.年轻时的陶源明也曾有过“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值社会动乱,战祸不息,民不聊生.加之家境早已败落,寒门之士,也只能是“壮志难酬”了.正因为此,陶渊明才选择了“击壤以自欢”的道路.退居田园,躬耕自资,感受到的是农民的淳朴可亲和田园生活的可乐.而现实生活的政治黑暗又无不激起他思想上的波澜,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于笔墨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于是便有了他的《桃花源诗并记》.《桃花源诗并记》,都是通过对一个借想的“桃花源”的叙述,赞叹,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批判,它是在丑的面前高举起的一面美的镜子.“记”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这样一幅图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飞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一种和平宁静,安居乐业的生活.“往来种作”突出人人辛勤劳作,“怡然自乐”可以看出“丰衣足食”的愉快,对土地,房屋,鸡犬的描绘则曲婉地表现出社会安定.而桃源人“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则又表明桃花源民风的淳朴.“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叟纵行歌,班白欢游诣.”同样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和平安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相命而耕,春收秋割,鸡犬互鸣,童叟欢愉.这样与“记”中所述的民风之纯朴又互为表里,互相补充,形成一个令人神往的桃源仙境.可以说,“记”和“诗”在主题中心和立意构思角度是一致的.但比较二者,我们又不难发现二者在体裁上,内容的选择安排上,具体的表现手法上,又各具特色.从体裁上看,“记”是以散文的形式来记叙渔人发现,探访桃花源的经过.桃花源的发现是在渔人的“忘”路之远近的情况下,“忽逢”而见的,而且是置于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缤纷的花片中,这样就给人一种神秘变幻之感.桃花源的消失也显得扑朔迷离,有如梦幻.但同时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又自然逼真,亲切可感,因为文中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写的又是渔人的亲闻亲见.这正是散文这一体裁的特性,使得文章具有了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诗”则是侧重叙述桃花源的社会制度和诗人的一种向往之情,它不同于“记”的入微摹神和绘色刻画.诗中表明的社会观,是以道家的“淳”对抗现实的“薄”,由此衬托出黑暗社会激发的一种矛盾.这样,这种超脱的精神所形成的独特的胸怀,又使诗中蕴含了一种超然的意境,因此这种看似平缓的叙述也就带上一种清雅脱俗的意韵.这些正是由“记”和“诗”的不同的体裁所决定的.从内容的选择上看,其一,“记”是以渔人的所见所闻为线索组织全文,这样在内容的选择上,必然局限于一时一地之见闻.而“诗”则是作者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这样就可以多侧面多角度的辐射壮的铺陈.“记”的内容选择从细微出着眼,可摹状绘神.而“诗”的内容选择则从大处落笔,以拓其面.这样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极好地反映了主题.其二,“记”中受文体的限制,故而选择了富有情节性的太守“寻向”不得的细节来表明心愿--高士刘子冀欲往,作者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样显得含蓄,意味深长.而“诗”则发挥诗体表情的优势,直接议论:“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来点明桃花源不可及的原因,显得自然真挚.从具体的写作手法看,由于“记”,“诗”体裁不同,两者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也就迥然不同,实为“异曲”.首先从笔发上看,“记”多用描绘,如“乃大惊”的神色,“皆叹惋”的情态等,写得细腻生动;而“诗”则多用叙述,议论,显得平缓蕴韵.其次,“记”的语言简洁生动,如“土地平旷”诸句,言不多而尽出桃源风貌.李公焕说,《桃花源记》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造语之极简妙.而“诗”的语言则显得质朴自然,近似口语,全无雕饰做作之痕.再其次,结构上“记”以渔人串文,从美丽宁静的环境,写到男女衣着,劳动和欢愉的精神风貌;从这些人的生活,写到他们的来历,层层深入,次序井然,条理清晰.而“诗”由叙“先贤避乱”自然而巧妙地引出议论,叙议结合,浑然一体.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升华.最后,从个别局部看,“记”中言避世由来,运用插叙的手法,巧妙而不突兀;而“诗”中则运用顺叙的手法娓娓道来,自然而顺畅.总之,《桃花源诗并记》两者主题构思角度相同,而体裁手法各异.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极好地表明作者的爱憎情感和志趣,愿望.实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三、为情人辗转反侧的诗句?

1、 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

豁然开朗。

3、 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

① 山有小口;② 初极狭。

4、 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 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 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7、 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

其中往来种作。

8、 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

9、 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 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

①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③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 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 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3、 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石潭记》

柳宗元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如鸣佩环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课文中“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句子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

《关雎》

1、起兴的句子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

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诗中描写青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之情的句子是: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6、.《关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句子是:

辗转反侧,寤寐思服。

7、《关雎》中的男子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引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联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蒹葭》

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3、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4、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5、《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式微》

1、《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子衿》

1、“青青子衿”,“青青子佩”,一句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写出了其相思萦怀之情。

2、“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运用假设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强烈反问的两句是: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作者送别友人时旷达胸怀和真挚友情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

3、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

5、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6、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表达作者劝慰友人不要做儿女之情句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求仕之心的诗句是: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的句子是: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的名句是:

《北冥有鱼》

庄子

1、在《北冥有鱼》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幻莫测的句子是: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2、庄周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文中描绘鲲鹏奋飞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类比的句子是: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禁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6、 文中以杯子、草芥为舟,来说明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7、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8、《庄子·北冥有鱼》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9、庄子在奇妙莫测的描写后具体描述了现实社会的四种人,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文中描写四种人句子分别是: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10、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1、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三类人的句子是: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虽有佳肴》

1、《虽有佳肴》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佳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出自《礼记·学记》: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大道之行也》

1、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 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与之相近的语句是: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 大道的内涵是实行民主体制、共同管理公共事务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社会制度是公有制天下为公。实行民主选举,即

选贤与能。

5、“大同社会”是各尽所能,即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6、社会”实行各取所需,即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7、“大同社会”社会安定和平,即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马说》

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的感叹):

12、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3、描写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卖炭翁》

白居易

1、描绘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3、描写卖炭翁外貌的句子是:

4、表明卖炭翁贫困的句子是: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5、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两句诗各含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

“曲径通幽处”“万籁此都寂”。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4、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送友人》

李白

1、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2、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4、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3、“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卜算子·咏梅》

陆游

1、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梅花高洁傲岸的句子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2、《卜算子•咏梅》词人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的词句是: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

四、周观鱼之桃花源记解析?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1、文学常识

1、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文学家。字元亮,世称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

2、记:古代一种文体,它用来记载事物或发表议论,有时也用于说明。

2、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1)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2)数(3)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4)缤纷(5)。渔人甚(6)异(7)之,复前行,欲穷(8)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9)船,从口入。

初(10)极(11)狭,才(12)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13)开朗(14)。

土地平旷,屋舍(15)俨然(1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7)。

阡陌(18)交通(19),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20)如外人。

黄发(21)垂髫(22),并怡然(23)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24)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25)来问讯(26)。

自云先世(27)避秦时乱,率妻子(28)邑人(29)来此绝境(30),不复(31)出焉,遂(32)与外人间隔(33)。

问今是何世,乃(34)不知有汉,无论(35)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36)所闻,皆叹惋(37)。

余(38)人各复延(39)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40)云:“不足(41)为(42)外人道也。

既(43)出,得(44)其船,便扶(45)向(46)路,处处志(47)之。及(48)郡下,诣(49)太守说如此(50)。太守即(51)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52),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53)士也,闻之,欣然(54)规往(55)。未果(56),寻(57)病终。 后遂无问津(58)者。

3、注释

(1) 缘:沿,沿着。(2) 夹岸:两岸。(3) 数:几。

(4) 英:花。(5)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6) 甚:非常。

(7) 异:感到惊异。(8) 穷:尽。这里指走到……尽头。(9) 舍:扔。

(10) 初:刚刚。(11) 极:特别。(12) 才:仅仅。

(13) 豁然:开阔的样子。(14) 开朗:开阔而明亮。(15) 舍:房屋。

(16) 俨然:整齐的样子。(17) 属:类。(18) 阡陌:田间小路。

阡:南北走向的叫阡。陌:东西走向的叫陌。(19) 交通:互相通达。

(20) 悉:都。(21) 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借指老年人。

(22) 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借指儿童。 髫:小孩下垂的短发。

(23) 怡然:愉快的样子。(24) 要:通“邀”,邀请。(25) 咸:都,全。

(26) 问讯:询问消息。(27) 先世:前辈,祖先。(28) 妻子:妻子儿女。

(29) 邑人:同乡。(30)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31) 复:再。

(32) 遂:于是,就。(33) 间隔:隔断,隔绝。(34) 乃:竟,竟然。

(35) 无论:不要说。(36) 具言:陈说,叙说。(37) 叹惋:叹息,惋惜。

(38) 余:其他的。(39) 延:邀请。(40) 语:告诉。

(41) 足:值得。(42) 为:向。(43) 既:已经。

(44) 得:找到。(45) 扶:沿,沿着。(46) 向:原先。

(47) 志:标记。这里指做标记。(48) 及:到。(49) 诣:到……处所。

(50) 如此:指发现桃花源的事。(51) 即:马上。(52) 志:标记。

(53) 高尚:高洁。(54) 欣然:兴致勃勃的样子。(55) 规往:打算前往。

规:计划,打算。(56) 未果:没有结果,意思是没有实现。

(57) 寻:不久。(58) 问津:问(通往桃花源的) 路 。津:渡口。

4、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沿着小溪往前走,忘了走了多远的路。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其他树,绿草如茵,香气袭人,桃花纷纷落下。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就看见一座小山。

山脚下有一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

(渔人)就扔下船,从这个小洞走进去。

刚开始特别狭窄,仅仅能容得下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发现一下子就)开阔敞亮了。

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周围)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桑竹环绕,田间小路互相通达,(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见。

人们来来往往,在田间耕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老少少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看到渔人,竟十分吃惊,问(渔人)从哪儿来,(渔人)仔细地回答了他。

(他们)便邀请(渔人)回到家中,摆酒杀鸡做饭。

村里听说有这么一个人,都来询问消息。

(他们)自己说祖先躲避秦朝时的动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就跟外界的人隔绝了。

问现在是哪一朝,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

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都长叹表示惋惜。

其他的人又一一延请(渔人)到家里,都拿出酒和饭菜。

停留了几天,就辞别离开。

这里的人告诉说:“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便沿着从前的路,到处留下记号。

到了武陵郡城,(他)如此这般地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太守。

太守当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桃花源),寻找以前做的记号,可不久就迷了路,再也找不到路了。

南阳郡的刘子骥,是一个声望很高的人,听说这件事,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

结果没实现,不久他就染病死了。

后来就没有问路的人了。

5、字词、句式

1、字音、字形

夹(jiā)岸 缤纷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阡(qiān)陌(mò) 黄发垂髫(tiáo) 怡(yí)然 邑(yì)人 遂(suì) 叹惋(wǎn) 诣(yì) 遣(qiǎn) 刘子骥(jì) 问津(jīn)

2、词类活用

① 林尽水源。尽: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② 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③ 复前行。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④ 欲穷其林。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⑤ 不复出焉。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⑥ 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⑦ 未果。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3、一义多词

① 缘溪行。便扶向路。缘、扶: 沿着。

② 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要、延: 邀请。

③ 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出酒食。悉、咸、皆: 都。

④ 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中人语云。道、云:说。

4、古今异义词

词语古义今义词语古义今义

交通互相通达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妻子儿女男子的配偶

无论不要说用作连词,不译鲜美鲜艳美丽食物的味道好

问讯询问消息询问,问候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

间隔隔断,隔绝指时间、空间上的距离不足不值得不够

开朗开阔而明亮思想、性格、心胸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如此像这样这样

既已经关系连词,既然俨然整齐的样子形容很像

扶沿着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缘沿着缘故,缘分

寻不久寻找延邀请延伸,延长

5、本文出现的成语:落英缤纷、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无人问津、不足为外人道。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

6、一词多义

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不久)舍便舍船(动词,扔) 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中中无杂树(中间) 晋太元中(年间) 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志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 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之忘路之远近(的)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代这件事) 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7、特殊句式

① 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② 省略句

a.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c. 便舍船,从口入:(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d. 问所从来:问(之/渔人)所从来。

6、理解性默写

1、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3、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① 山有小口;② 初极狭。

4、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7、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

8、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

①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③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3、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简答题

1、本文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发现→访问→离开→再寻)

2、概括段意:

第一段--渔人无意间发现了桃花源的入口。

第二段--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

第三段--写桃花源人热情接待渔人。

第四段--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人也没找到桃花源。

3、概括本文中心:

桃花源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强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

4、本文写法特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充满了传奇色彩。

5、本文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6、后世把“世外桃源”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细读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

7、作者写渔人以及后来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意图是什么?

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无数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体现。它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写桃花源无迹可寻,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8、作者虚构这样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有什么目的?

作者虚构了这样的社会,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也表达了对人人平等、人人劳动、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尽管当时的社会无法实现,但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9、第一段景物的描写带有神秘色彩。作者这样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下文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10、渔人进入桃花源,见到了什么景色?说明了什么?

景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说明:桃花源环境宁静优美,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

11、为什么桃花源人“皆叹惋”?

① 为桃花源外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② 为桃花源外的人从没有过上安宁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12、桃花源人的人物形象:热情淳朴、热爱和平,过着安定美好生活的人们。

1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不希望外人扰乱这里和平宁静的生活。

14、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原因:桃花源的情况好,他也想让别人来这里过上好的生活。

15、假如太守找到桃花源,后果是:桃花源人重新过上痛苦生活。

五、陶渊明桃花源环境作用?

通过描写桃花源的美好来表达他对和平安定、幸福自由的世界的向往,写桃源人来到桃花源躲避战乱是为了讽刺当时民不聊生、战争频繁的时代环境,同时借最后没有人能再找到桃花源来告诉我们,这样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是不存在的,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桃花源只是作者的社会理想,桃花源令人向往却无处可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