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客诮体现鲁迅爱子之情的句子,爱子令子何解?

发布者:寒尽不知年 2022-8-26 19:38

一、爱子令子何解?

1、爱子是指宠爱的儿子。

《左传·宣公二年》:“ 赵盾 请以 括 为公族,曰:‘ 君姬氏 之爱子也,微 君姬氏 ,则臣 狄 人也。

’”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霑罗裙。

” 清 唐甄 《潜书·五形》:“王之爱子好纸鳶。

”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写于深夜里》:“只有他那双目失明的母亲,我知道她一定还以为她的爱子仍在 上海 翻译和校对。

爱护子女。

《战国策·赵策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 燕后 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汉 刘向 《说苑·政理》:“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

2、令子是指犹言佳儿,贤郎。

多用于称美他人之子。

《南史·任昉传》:“﹝ 任昉 ﹞四岁诵诗数十篇,八岁能属文,自製《月仪》,辞义甚美。

褚彦回 尝谓 遥 曰:‘闻卿有令子,相为喜之。

所谓百不为多,一不为少。

’” 唐 李商隐 《五言述德献上杜七兄仆射》诗:“过庭多令子,乞墅有名甥。

”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澳门纪略跋》:“徵君为同知 张君 令子,论世知大体,因书其大要而归之。

二、鲁迅药文中的茶客们有的健康,有的残疾揭示出他们怎样的精神状态?

人物分析 根据作者对笔下人物的不同感情和态度,给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分类。

愚昧而麻木的群众:华家夫妇、看客、茶客(二十多岁的人、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夏四奶奶。

丑恶的爪牙、帮凶:康大叔、夏三爷、红眼睛阿义等 革命者:夏瑜。

1.华老栓为主的形象。

(1)从以下细节描写,可看出华老栓是属于贫穷的劳动者。

他家的一点洋钱来之不易,是血汗积攒来的。

为了儿子治病,他只好从“枕头底下”拿出来。

但带钱郑重其事,深恐掉失。

A.华大妈从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

B.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C.按了按,硬硬的还在。

D.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交给他。

(2)作为普通劳动者,华老栓具有性格最本质的一面——勤劳而善良。

他疼爱儿子,为了给儿子治病,不惜拿出长期辛勤积攒而舍不得花的钱。

到了买“药”去刑场,他却“吃了一惊”,不敢走近,退到一家铺子屋檐下“发冷”。

在他眼里,看杀头的闲人像“鬼似的”,当刽子手递给他想要买的良“药”——人血馒头时,他却不敢去接。

这些都说明他的性格是善良的。

(3)在第二部分写华老栓回到家,他的女人,从灶下“急急走出,睁着眼睛,嘴唇有些发抖。

”问:“得了么?”当将煎人血馒头时,又写小栓的母亲慌忙说:“小栓——你坐着,不要到这里来。

” 描写华大妈的神态和语言,是为了表现母亲爱子心切,深怕买不到被认为医痨病“包好”的“药”。

因为能否买到直接关系到儿子的生死。

当知道这“药”已得到后,在未煎烤前,又怕儿子看了血淋淋的馒头不敢吃,所以不让儿子过去。

(4)提问:作者主要是突出华老栓性格的另一面——十分愚昧、麻木。

他对刽子手骗人的话深信不疑,为有机会买到这种“药”而感到“爽快”、“幸福”;买到“药”后,他无比兴奋,小心地煎“药”,充满希望地看儿子吃“药”。

他关心的只是儿子的痨病,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刽子手毕恭毕敬。

这些都表现他愚昧到麻木不仁的程度。

(5)文中华老栓爱子心切,而显得十分愚昧的有关心理描写句子。

A.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

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B.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

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C.他的旁边,一面立着他的父亲,一面立着他的母亲,两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里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

(6)华老栓既是不觉悟劳动群众的代表,那只写他的愚昧和麻木,而不写其他人,能否反映出当时群众的精神面貌? 华老栓虽然是小说中重要人物,他那悲剧性的愚昧具有典型性。

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根深蒂固,成为社会严重问题,单写华老栓还不够,还应该写华大妈、看客、茶客、夏四奶奶等人物,即既有老的,又有年轻的;既有整天碌碌操劳的,又有无所事事的,这样才能深刻而广泛地揭示出本文的主题。

(7)明确:夏瑜宣传革命道理,“二十多岁的人”听了《感到气愤》;夏瑜挨牢头的打,驼背五少爷和花白胡子感到“高兴”;夏瑜说阿义“可怜”,茶客们却说他“疯了”;夏瑜被杀害,人们“潮一般”去赶看热闹;甚至烈士的母亲也不理解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而牺牲。

她不感到光荣,竟然感到“羞愧”,等等。

(8)总结:鲁迅写华老栓等人物,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同情他们的处境和悲惨的遭遇,又批判他们的愚昧落后。

而他们的愚昧,是封建统治阶级长期实行愚民政策所造成的,因此作者揭出他们的“病苦”,也就有力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愚弄人民的罪恶。

2.康大叔的形象。

他第一次出现是在刑场。

夏瑜被杀后,他突然出现在老栓面前;第二次出现是在茶馆。

当茶客谈话时,他突然闯进来。

文中先后用“黑的人”“横肉的人”指称他,到以后通过跟华大妈对话,才知道他是康大叔。

作者之所以那样指称他,不仅是为了突出人物外貌特征,更主要体现对他的憎恶之情。

文中并没有交代他是刽子手,但我们可以从课文注释和小说具体描写看出来。

注释指出,旧时民间迷信,认为人血可以医治肺结核病,处决犯人时,有人向刽子手买蘸过人血的馒头治病。

而刑场写的就是钱血交易,所以可推知其人就是刽子手。

此外,更可以从描写中看出来。

他贪婪、阴险、狠毒、卑鄙,是封建统治者十足的爪牙,帮凶。

替主人杀害革命者,公开宣扬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殴打革命者合理;诈骗群众,把革命者鲜血当“药”高价出卖;宣扬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

康大叔这人尚且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便恶行累累,可想其主人将多么凶残狡诈!

康大叔这个人物不仅写得十分传神,而且饱含了作者辛辣的讽刺意味,使人读后久久难忘。

主要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这三种手段。

肖像描写之所以精彩,在于能抓住最富有特色的神态,容貌与服饰,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性格特点。

如写“浑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其凶神恶煞的形象跃然纸上。

又如写“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钮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其流氓的形象呼之欲出。

动作描写之所以精彩,在于能准确而形象地描绘出人物在特定情景中各种性格化的行为。

如:写卖人血馒头时,用“摊着”,“撮着”两个动词准确地画出其人凶狠而贪婪;用“嚷”、“抢”、“扯”、“裹”、“塞”等动词,极其准确地写出其人对老栓粗野态度和不耐烦心情;用“抓过”、“捏一捏”,写出其人接钱、数钱熟练动作和丑恶、凶残的灵魂。

写进茶馆时,用“闯”、“嚷”两个字,准确表现其人目中无人的粗野行径,等等。

夏瑜在作品中没有出场,作者主要是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话来侧面描写他的行为思想。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

家境贫寒,对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

三、俯首甘为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是《左传》中记载的一个典故:春秋时,齐景公与儿子嬉戏,景公叨着绳子当牛,让儿子牵着走。这个千古传颂的“爱子”故事后来成为人们赞誉的美德。

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和拓展,而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四、古人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请举例这方面的格言和名言?

关于感恩的名言警句

1、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

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3、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5、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6、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以温暖。——肖楚女

7、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王符

8、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9、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1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11、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

12、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13、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

14、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

15、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16、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

17、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18、可怜天下父母心。

19、知遇之恩当永生不忘。

20、哀哀父母,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21、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22、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鲁迅

2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24、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

25、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26、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27、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洛克

28、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尼采

29、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卢梭

30、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莫泊桑

31、家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能使父母获得情感。——罗素

32、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贺拉斯

33、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象!她们的心始终一样,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34、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前苏联谚语

35、养儿方知娘艰辛,养女方知谢娘恩。——日本谚语

36、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饰舌、酗酒或其他脆弱的人心的恶德还要厉害。——英国谚语

37、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希腊谚语

38、感恩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品行中最不好的。——英国谚语

39、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卑鄙的一部分。——雨果

40、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

41、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卢梭

42、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日本谚语

43、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居里夫人

4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45、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46、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47、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

48、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

49、每一种恩惠都有一枚倒钩,它将钩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得到那里——堂恩

50、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饶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英国谚语

51、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雨果

52、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希腊谚语

53、如果一个人身受大恩而后来又和恩人反目的话,他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

54、陌路人更加恶毒,他要证实对方罪过才能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萨克雷

55、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英国谚语

56、无知的人本想做点好事,结果却害人不轻;小喜鹊拔出妈妈的羽毛,还以为报答了养育之恩——藏族谚语

57、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苏联谚语

58、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谚语

59、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日本谚语

60、养儿方知娘辛苦,养女方知谢娘恩-日本谚语

61、从小不知老娘亲,育儿才知报娘恩-日本谚语

62、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中国谚语

五、什么的祥林嫂?

痛失爱子毛毛,可怜的祥林嫂。

大方美丽,勤劳善良,勇敢

可怜又可悲的祥林嫂。

人名,鲁迅写的小说里的人物

六、流沙河故园六咏原文赏析?

《芳邻》是诗人的组诗《故园六咏》中的一首。

诗的第一小节紧紧扣住《芳邻》这个题目,极写邻居之“芳”(好):开头一句,赋中有比,“邻居脸上多春色”,指的是邻居和颜悦色,一脸喜气。

接着诗人选择了足以显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两个生活细节:“一肚皮的牢骚,/满嘴巴的酒气。

”尽管“牢骚”和“酒气”透露了一点点小市民习气,但是此公待人和气、“亲热”的特点,还是给读者留下了不愧为“好邻居”的印象。

然而,这位“芳邻”脸上的“春色”,却像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

第二小节第一句开门见山,点出了“芳邻”造反升官的身份。

接着由此生发开去,写“芳邻”的突然变化:平日脸上颇“多”的“春色”转为“秋色”。

这“秋色”指的是“冷若冰霜”的冷色和“肃杀之气”。

“芳邻”的脸色变了,随之而来的是待人态度的变化。

当日“夜夜邀我作客”,“待我极亲热”,一下子变作“猛揭我的‘放毒’,/狠批我的‘复辟’,/交情竟断绝”。

前后两段白描,构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有力地衬托出这位“好邻居”两面人的嘴脸和灵魂。

这首诗如果结在这里,揭露造反升官者的丑恶嘴脸的目的,似乎已经达到,但是诗人并没有在这里止步,结尾一段,忽然写到“芳邻”家的“小狗”,乍看,好像是可有可无的闲笔,仔细一品味,闲笔非但不闲,而且是诗味隽永的出人意料之笔。在表达主题上,成功地表现了诗人不动声色的幽默。

《故园六咏(选二首)——写在十年浩劫中·哄小儿·流沙河》

爸爸变了棚中牛,

今日又变家中马。

笑跪床上四蹄爬,

乖乖儿,快来骑马马!

爸爸驮你打游击,

你说好耍不好耍,

小小屋中有自由,

门一关,就是家天下。

莫要跑到门外去,

去到门外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

乖乖儿,快用鞭子打!

《哄小儿》是组诗《故园六咏》中的一首,作于“文化大革命”中诗人遭受迫害之时。

题作“故园”,其实并无楼阁亭台之胜,曲径通幽之美。不过是指当年诗人赖以安身的一个“荒园”,是诗人挣扎于风雨飘摇中的一个“窝巢”,它充满着诗人的血泪和辛酸,当然,也留下了和诗人共患难的妻儿的身影与足迹。

流沙河曾经说过:“诉苦说愁之词,宜简不宜繁,宜白不宜文,繁了文了,听来就不真了。

”(《隔海说诗》第58页)这确是一个精辟的见解。

如果说流沙河的诗向来以明朗、通俗取胜,那么,《哄小儿》就表现得格外明显,它通篇是大白话,没有一个僻字难句,但诗愈“白”,情愈真,通过哄小儿的亲切口吻,人们不难发现诗人的慈爱心肠。

诗的开头直截了当:“爸爸变了棚中牛,/今日又变家中马。

”看似两个较为整齐的对句,其实实质完全不同,前者出于被迫,是“左”的路线造成的恶果,后者出于自愿,是诗人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尽一点作父亲的天职。

明乎此,人们才会懂得第三行中“笑跪”的份量有多重。

鲁迅诗云:“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语道出了文化先驱的宽阔胸怀,读之令人动容。

不过那是比喻,而今却是实写,虽非泛指天下的“孺子”,仅限于诗人自己的孩子,但由于道出了人间不可缺少也不该剥夺的亲子之情,不也同样感人至深吗?

第二、三节的句式和写法同第一节相仿,诗人的感情就像一道宽广的河流,徐缓地平静地向前展开,不过细细咀嚼,又可以发现其中同样有着波澜和变化。

“小小屋中有自由,/门一关,就是家天下。

”是诗人面对无情现实所发出的自我宽慰之辞,语气肯定,态度高扬,读到这里,读者的心也仿佛为之一宽。

“只怪爸爸连累你,/乖乖儿,快用鞭子打!

”则是诗人想到可怕的“株连”时所作出的自我谴责之辞,仿佛由此可以多少减轻一些自己内心的痛苦,读到这里,读者的心又不禁骤然收紧。

这前后的一宽一紧,一放一收,不就生动地突出了诗人始终不渝的爱子之情吗?

诗人具有豁达乐观的胸襟,即使长期处于逆境也没有忘掉对亲子之爱和人情美的向往和追求。

很难说这是一首专写愁苦的诗,尽管愁思处处可见,也很难说这是从正面鞭挞“左”的路线的作品,尽管“左”的危害处处在人耳目,可以说《哄小儿》是“寓历史脉搏于家园琐细,寄悲愤哀叹于闲情逸兴”(吴嘉:《流沙河归来辞》)的诗篇,它的独特的魅力正在于此

为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