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雍也篇学习类的句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3、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6、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9、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12、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1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4、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1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16、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1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1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20、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二、孔子论孝原文?
①
《论语》一书中,孔子论孝的经文很多,今列举两章如下,仅供参考。
1、《论语为政篇》中。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在这章经文中,孔子提出孝顺父母,最难做到的事情是长期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色难两个字,体现了孝的最高境界,也给我们这些为人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虽难之,也要尽力践行。
2、《论语学而篇》中。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章经文说明了,做儿子的要尊重父母,不要擅作主张,继承家族的好传统,及美德,并继续传承下去,这才是孝的具体表现。
②
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
【原文】
有子(1)曰:“(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③
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
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4、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7、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说话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
8、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要尽心尽力,为君主做事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要说他学习过了。
9、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如今说的孝,只是能够养活父母。说到狗、马,也都能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尊敬,和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10、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伺候父母,对他们的过错要稍加规劝,如果自己的规劝没有被听从,仍要尊敬他们,不加违抗,担忧他们但不怨恨他们
11、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多年不改变忘记父亲的教诲,就可以说尽孝了
1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以他们的高寿,自己长大了而高兴,一方面因为他们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顾而忧惧
④
孔子论孝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
三、论语关于言行的句子?
1、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要想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好的心态,往往越是急于求成,就越难取得成功。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把眼光放大、放远,不能贪图小利。
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过去的事,已经无法挽回,就不要再抱怨和后悔,白白浪费时间了;设法处理好正在到来的事情,防患于未然,才是最要紧的事。
3、以约失之者鲜矣。
如果一个人很自律,在生活中能够很好地约束自己,谨言慎行,小心低调,那他犯过错的几率就很小了。
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要为自己设立一个长远的人生志向,然后沿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不会盲目。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就会被眼前的事情所困扰,不能自拔。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贵虽然是人人都喜欢的,但必须是通过正当手段获得的,如果是通过不正义的手段得来的,那这种富贵对于我们来说,就跟浮云一般,没有任何意义了。
6、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人做学问,是为了修为自己,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而现在的人做学问,往往是为了做给别人看得,为了找工作,为了升职,为了炫耀,自己却得不到什么真实的受用。
7、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在路边听到一些闲言碎语,不加考证,就到处传播,这是无德的表现。现在上网方便了,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流言蜚语更多了,就更需要我们小心谨慎,在没有辨别真伪之前,不要四处宣扬。
8、近者悦,远者来。
很多人对外面的人很温和,总是表现出一副谦谦君子的样子,但一回到家就变脸了,对家人态度很恶劣,甚至家暴,这种人很虚伪。要想真正取得外人的信赖,首先要对身边的人好,能让她们开心幸福了,别人才会来找你。
9、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遇到问题,君子会反省自己,积极改正过错,往往最终会获得人们的称赞。而小人则会推卸责任,找出各种客观原因,这样既不能解决问题,又有损自己的人品,所以古人常说:“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做人应该心胸广大,能够宽恕他人,能够换位思考,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才厚道。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篇》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篇》
四、论语中表示希望的句子?
《论语学而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已,只担心自已不了解别人。
这章经文虽然讲述的是,君子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已,要担心不了解别人。实际上是孔孔对自己弟子的希望。他希他的弟子都能努修养品德,向内求,不要向外求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词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读音】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 lái bú yì lè hū 【释义】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现在这句话经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也表示老朋友见面很开心。
【出处】《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论语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或内容有吗
五、论语中关于学习古诗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语出《论语.学而》。这是《论语》第一章第一句,学习的本义。译文:孔子说:人做学问,就要把所学知识及时用在生活实践上去,同时经常去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体验到学习的无穷快乐。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语出《论语.学而》。
这句说的是学者的日常言行的一个基本要求和态度。
译文:孔子说:君子在生活上不追求饱暖安逸,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奋敏捷,言语谨慎;常常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错误,这就可以称的上是好学习的君子了。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语出《论语.为政》。
这句话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
译文:孔子说: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就可以获得新的理解,新的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
这句是对学习方法的重要总结。
译文: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容易使人拘泥刻板,流于教条主义的泥淖;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因不切实际而疑惑不解,白白浪费了时间却无所成。
这是学者做学问最基本的态度问题。
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实的智慧。
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通假字并解释?
1、通假字:“说”通“悦”
2、“悦”的释义:指愉快高兴。
3、全句的解释:学了又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掌握知识是让人快乐的事情。
4、出自《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原文注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
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