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文学的句子和翻译,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发布者:可靠的曼陀罗花 2022-9-7 23:11

一、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按照杨伯峻先生的翻译:“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

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 “文”,顾名思义,是一个人外在的风度,所谓“文采”;“质”,是一个人内在的本性,所谓“气质”。

儒家强调一个人外在风度和内在本性的统一,所谓“文质彬彬”,这是非常合乎儒家“道中庸”思想的。

二、论语.先进(节选)原文及翻译?

【原文】

11、1子曰:“先进(1)于礼乐,野人(2)也;后进(3)于礼乐,君子(4)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注释】

(1)先进:指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

(2)野人:朴素粗鲁的人或指乡野平民。

(3)后进:先做官后学习礼乐的人。

(4)君子:这里指统治者。

【译文】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11、2子曰:“从我于陈、蔡(1)者,皆不及门(2)也。”

(1)陈、蔡:均为国名。

(2)不及门:门,这里指受教的场所。不及门,是说不在跟前受教。

孔子说:“曾跟随我从陈国到蔡地去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身边受教了。”

11、3德行(1):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2):宰我、子贡。政事(3):冉有、季路。文学(4):子游、子夏。

(1)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

(2)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

(3)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

(4)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

三、古人谈读书每一句的意思?

古人谈读书的意思:古人谈读书(一)

1、原文 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二、翻译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古人谈读(二)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思和眼睛既然不专心致志,就只是随意的诵读,那么一定无法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紧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睛和嘴巴难道会不到吗?

四、论语中表述文采和质朴兼备人才人格魅力的句子是?

《论语雍也篇》中。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章经文是孔子的传世名言,他高度概括了文与质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未经加工的质朴是朴实淳厚的,但容易显得粗野。后天习得的文饰,虽然华丽可观,但易流于浮华。只有二者合理的结合起来,才能显出彬彬有礼的君子气质。

五、古代中文学的含义?

1、孔门四科之一。 《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邢炳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宋书·雷次宗传》:“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

2、指辞章修养。 元结《大唐中兴颂序》:“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

3、官名。

汉代置于州郡及王国,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

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荐者便叫“贤良文学”。

“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

魏晋以后有“文学从事”之名。

唐代于州县置“博士”,德宗时改称“文学”,太子及诸王以下亦置“文学”。

明清废。

六、论语孔子名言的意思?

我是 星月映山海,很高兴能回答你得问题。

论语孔子名言的意思就是我们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是后世宝贵的文化遗产。个人理解它不仅仅有一种或几种解释,而是在每个时代,每个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上都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人们把它翻译成为:经常复习学过的东西能在里面学到新的学问,不也是愉快的吗?

但是我们的曾教授说这句谚语应该这样理解:学到好的东西,应该把这好的东西当成一种习惯,这样才能使你感觉到快乐。个人极度赞成后者的翻译。

如果我们认为孔子的论语只有一种或几种解释,那它很定会被历史所淹没。之所以两千多年后提起他还是如雷贯耳,只能说明我们至今为止还承载着它的智慧。

下面来说下论语的内动: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所以个人认为论语孔子名言讲的不是什么意思,而是智慧。

希望能够关注我,我会经常的给大家带来有用的知识!谢谢!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孔子说:“学习后又经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来,不是很令人愉快的吗?人家不知道我的学识,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的君子的表现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文: 孔子说:“不要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只需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5、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译文: 孔子说:“《诗经》共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有歪邪的东西。‘’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