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里面以声写声的句子,写琵琶声清脆婉转?

发布者:雪花瑾 2022-9-26 17:03

一、写琵琶声清脆婉转?

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清脆婉转的句子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意思是:弦音轻重缓急高低快慢,任她随意地交错交换,犹如大大小小的珍珠,一粒粒坠入玉盘。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

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

二、琵琶行中的琵琶声是怎样的?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幺: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三、琵琶行中写琵琶声轻快又冷涩?

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武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中,比喻乐声激越雄壮的是哪一句:《琵琶行》中第二段乐声描写是全诗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它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1、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也可说是通感)描写乐声。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2、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也可说是通感),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

“别有幽愁暗狠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3、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也可说是通感),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

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出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琵琶行中运用通感手法写乐声激越雄壮,高亢激昂的句子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切切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琵琶行第二段巧用叠词描绘乐声的是哪一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琵琶行中音乐有婉转流畅到冷涩是哪两句:琵琶行中音乐有婉转流畅到冷涩的两句是: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翻译: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琵琶行中音乐有婉转流畅到冷涩的两句是: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四、琵琶行中用鸟鸣形容乐声婉转流利?

“间关莺语花底滑”,用比喻手法,把琵琶声比作莺啼之声,生动形象。

五、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声音的段落有哪些?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弹者停止了,声音没有了,但所表之情还延续着,而且更深切地表示着弦声所不能表示之情.听的人能体会,所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表情手法,艺术性极高.

六、琵琶行中琵琶曲调激越雄壮的句子?

琵琶行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送别诗,这是一首乐府诗,白居易一生和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并写下大量诗歌,二人并称元白。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三大诗人。在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一句描写曲调激越雄壮。

《琵琶行》中第二段乐声描写是全诗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它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也可说是通感)描写乐声。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也可说是通感),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

第三层:用“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两个比喻(也可说是通感),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

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

《琵琶行》中琵琶曲调激越雄壮的句子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七、琵琶行形容琵琶声的沉重急促?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徐徐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色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沉重急促的句子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嘈嘈”“切切”模拟声音,“急雨”“私语”的意表现,使得音乐的描写更加形但这还不够表达这时的曲调,于是出现了私语急雨交错,大珠小珠落玉盘听觉与视觉并现的描写,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充分表现了音乐刚开始时急切愉悦的感情。

八、琵琶行中形容乐声缓慢低沉的句子?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粗弦沉重雄壮“如急雨”,细弦细碎如“私语”,清脆圆润如大小珠子落玉盘,又如花底莺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述。

“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九、白居易《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是怎样的?

1、白居易《琵琶行》描写音乐诗句: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2、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

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3、作品简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

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

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

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4、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城,葬于香山。

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

现实派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为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