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尊的句子,元尊中有文采的段落?

发布者:陌上小草 2022-9-26 23:51

一、元尊中有文采的段落?

《元尊》经典语句

1、 那一日,城外蟒雀齐鸣,霞光万丈,借势蜕变。那一日,城内圣龙哀鸣,化为青烟,袅袅而散.此为,蟒雀吞龙。

2、 吃人一顿饭,欠人一份情。

3、 只要你喜欢的话,就算是上九天揽月,我都为会你去做。

4、 天地为炉,万物为铜,阴阳为炭,造化为工。 气运之争,蟒雀吞龙。究竟是蟒雀为尊,还是圣龙崛起,凌驾众生?这是气掌乾坤的世界,磅礴宏伟,一气可搬山,可倒海,可翻天,可掌阴阳乾坤。世间源气分九品,三品称玄,六品成天,九品号圣。吾有一口玄黄气,可吞天地日月星。

5、 但在我看来,自绝境中突围而出,却从不感到自身卑微,努力前行的你,却比他更难得与杰出。

6、 下一次再见,不知是否物是人非。

二、赞美皮市街的句子?

这里高楼林立,街道上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人群,像潮水,霓虹刺眼,灯光恍惚。亦幻亦真。

酒吧内外大呼小叫恣意放纵的人群,古香古色的街道闪烁着名牌啤酒的广告灯,到了深夜却虫声唧唧、满眼烟岚的深山。城市的夜,何等迷人。灯红酒绿,斑离繁华。每当入夜的时看着万家灯火明,心中阵阵感慨。这座城市没有属于我的一席之地。看着他人在夜繁华的一角,那么的开心,放肆。而我只是这座城的过客。

有好友对我说:“你什么时候去看看皮市街,我在那里出生的……”于是心里一直在惦记着。前天晚上,在东关街吃过饭以后,婉拒了友人的车,穿过观巷径自走过去,沿着那条石板路,走走停停,转了一个来回。

不知怎的,刚入街走了几步,脑海中忽然闪出这段旋律:“每次走过这间咖啡屋,忍不住慢下了脚步;你我初次相识在这里,揭开了相悅的序幕…

”千百惠低徊的女中音,一直在耳边萦绕,挥之不去。

按理说,这样一首流行音乐的曲调,与这么一条历史久远的老街,怎么也不搭的,但整条街上的文艺范,都在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氤氲,散发着幽幽的故纸香。

如果说北京有“胡同”,上海有“弄堂”,那么扬州就有“巷子”。

扬州方言里有句俗语叫“巷子里扛木头——直来直去”,古城里许多街巷的取名就是如此,即使你从来没有听说过,就靠望文生义,也能将这条街的历史猜出个七到八。

从古至今,皮货都是时尚、高贵的象征,尽管动物保护协会如何反对,如何抗议,也没能撼动它在奢侈品中的地位。

扬州,这座历史上三度繁盛的富庶之城,自然不会少了皮货生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皮货经营一条街,这就是皮市街。

说是街,其实过去也就是条三米多宽的巷子,2006年改造时,才拓到了现在的宽度。

那次改造还留下了一个笑谈,设计和建设部门为了做出特色,在路面铺上了凸凹不平的麻石,不想却是弄巧成拙,给市民行走带来不便,后来硬是将它一块块打磨平整,成了现在的样子。

别小看了这条巷子,其经营皮货的源起,可是有了年头。

元代的时候,这里被称之为马军营,要装备马军,自然少不了皮制品。

明清年间规模不断拓展,皮市街因皮货众多得名,由于经营品种的侧重,自然分为南北两段,南皮市街卖皮衣帽、马蹄袖、皮毯褥等软件皮货,北皮市街卖皮带、皮靴、皮鞭等硬件皮货。

那时的皮市街,南接蒋家桥、广陵路,北接湾子街、罗湾街、紫气东来巷和观巷,是古城南北走向的一条重要通道,人气一直很旺。

人多了,文化氛围就浓了。有趣的是,在这么一段不到七百米街区的周围,汇聚了佛、道、儒和基督教的元素,先后出现过多所学校,这样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好好做些研究。怪不得朋友看上去总是温和儒雅,文质彬彬,原来从小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浸润。

佛教有万寿寺和兴教寺。

相传万寿寺始建于宋,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后又重修。

在它的西边,同时建有一座兴教寺,起初名为正胜寺,清同治年间重建后改名兴教寺。

上世纪末,寺庙的大殿迁至琼花观,其它建筑移到了文峰寺,只有戒台还在原址。

按佛教“小庙出家,大庙受戒”规制,万寿寺拥有放戒资格。

这个戒台,也是扬州现存的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戒台,现存于田家炳中学院内。

道教有琼花观和东岳庙。

琼花观毗邻皮市街,其前身是西汉所建的后土祠,唐代淮南节度使高骈到扬州以后,对此进行了扩建,改称唐昌观。

北宋年间,取《汉书·郊祀歌辞》“唯泰元尊,媪神蕃釐”义,改庙名为“蕃釐观”,宋徽宗赐予“蕃釐观”匾额。

由于观中遍植琼花,扬州人习惯称之为琼花观。

城里过去有两座东岳庙:一座在东岳巷内,称老东岳庙;后建的新东岳庙,正门临湾子街,后门沿皮市街。

每年的农历三月廿八,周边的信众前来参加庙会,规模仅次于观音山。

解放后,这里一度作为市公安局的办公地点。

基督教有育婴堂。

同治五年(1866年),英籍传教士戴德生在皮市街27号建中式楼房两幢,是市区最早的基督教堂。

皮市街曾发生过两次轰动全国的“扬州教案”,一次是同治七年,天主教教士开办的育婴堂虐死婴儿,由此引发民愤所致;第二次是在光绪十二年,扬州民众历数教堂种种罪行,斥责“官府保护洋人”,聚众包围教堂,后被强行遣散。

如今其旧址还在,只是已破败不堪,如果有可能,还是应该做一些抢救性的修复,留住这一段曾经的过往。

儒家有梅花书院。

追溯梅花书院的历史,可到明代嘉靖年间,是明清时期扬州的最高学府。

1972年改为扬州七中,1980年改办扬州职业技术学校,如今为市旅游商贸学校。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原有寺院的基础上,建起不少学校,1902年在琼花观的旧址,兴办了扬州市第一中学,它是全市第一所新式教育学堂,朱自清先生曾在此教过书。

1949年,兴教寺与万寿寺成为扬州师范学校新址,1968年改为扬州市第五中学,现为田家炳中学。

从学校的围墙外走过,看着既往毕业生的一张张照片,朝气蓬勃,充满了生机。

在它的北面,是有着百年荣光的东关小学,侧耳聆听,《夕歌》的旋律,似乎还在夜幕中萦绕;朗朗的读书声,依然在周边的街巷里回响。

明清时期,街上的皮货经营者,与扬州的盐商一样,也是外地人居多,来自不同的省份,他们在做生意的同时,带来了各式各样的地方小吃,在街边的巷口,开起了各种小吃店,久而久之,这些小巷也就有了名字,比如羊肉巷、蒸笼巷、大芝麻巷、小芝麻巷、风箱巷……

现如今,在这些鱼骨状的小巷支撑起的街面上,每隔几步,就有一个古色古香的文创店面、茶肆酒吧、餐饮小吃、休闲会所、青年旅社,最有特色的是书店和咖啡屋,浅浅的灯光,淡淡的霓虹,留住了一拨又一拨的年轻人。

街边的路灯下,间或还能看到一些老外的身影。

想象刚刚毕业回扬州工作那会儿,如果能有这样一条,既古韵绵长,又前卫时尚的文艺街区,怀抱一把尼龙弦的吉他,坐在街角的长椅上,看着眼前的人来人往…

思绪怎么会一下子跑这么远,我不禁莞尔。

相对现在工作、学习的快节奏,“慢生活”成了一种轻奢的追求。

1999年,“国际慢城联盟”在意大利的奥维多诞生,目前我国有南京高淳的桠溪镇、广东梅州的雁洋镇入选,其实古城扬州,确是一座资深的“历史文化慢城”。

人们常说“厚积薄发”,我始终相信,只要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都能从自我的角度,为之作出一份努力,她一定能散发出积淀的沉蕴,历久弥香。

一圈转回来,走到街的北端,人气最旺的是“天天乐摄影俱乐部”,城里许多摄影大咖,时常在这里雅集,研讨作品,交流心得;二楼上有两间教室,平时为新手们作前期拍摄、后期制作的培训。

如果说,古代的诗词歌赋,留住了传统文明的魂,那么当代的摄影爱好者,用他们的手中的镜头,定格的一个个美好瞬间,为人类文明的延续,留住永久的记忆,比起那些制作考究的皮货,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时尚和高贵,感谢他们!

为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