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交友经验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发布者:荼蘼花开 2023-3-23 05:13

上次我们在聊了曾国藩的升官之路为什么这么快,除了会读书会考试,还提到了重要的一点,曾国藩会交友,在圈子里人缘特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一下曾国藩在从小到官至二品期间,是怎么选择交友,他有哪些交友的原则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效仿的?

我们很多在外闯荡的人一般都会说一句话“多个朋友多条路”,古人有一个观点很是值得我们借鉴,就是特重交友。清代名臣张英在《聪训斋语》中说:“人生以择友为第一事。”就是说,交友,是人生第一大事,一个人获取知识信息,尤其是在外想获得帮助,全要靠朋友。所以朋友的多少,朋友的质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能有多宽广,决定了能走多远路,能做多大事。

在闭塞的湖南乡下,曾国藩最大的遗憾就是交不到有质量的朋友。所以后来他在致诸弟的家信中谈及自己当年的感受:“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不惟无益,且大有损。习俗染人,所谓与鲍鱼处,亦与之俱化也。”“同学之人,类皆庸鄙无志者,又最好讪笑人。其笑法不一,总之不离乎轻薄而已。”可见他对自己当年那些庸鄙的同学是十分看不上眼的。

曾国藩有这种感慨,我们不能说曾国藩当官了就看不起以前老家的那些同学和乡邻了,只能说站的位置不同,看待事物也就不同了,用今天流行话来讲“圈子,在什么样的圈子里,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如果您以前是闭塞的县城或乡村里甚至是大山区里,而您现在是常年在城市里生活,久而久之,那么你的朋友圈基本大都是在这个城市里的,这个时候偶尔回到原来生活的地方,你还能与你原来的伙伴一起把酒言欢,高谈阔论吗?

答案是:不能了。因为你的眼界、境界和他们都不一样了,大家坐在一起,还能谈什么?

曾国藩考中进士到了北京之后,曾国藩迅速结交了一大批好朋友。曾国藩在家书中常介绍他交友情况。他说:“现在朋友愈多,讲躬行心得者,则有镜先生、艮峰前辈、吴竹如、窦兰泉、冯树堂;穷经知道者,则有吴子序、邵慧西;讲诗、文、字而艺通于道者,则有何子贞;才气奔放,则有汤海秋;英气逼人志大神静,则有黄子寿。又有王少鹤,名锡振,广西主事。”

看看,这就是环境,这就是圈子。你所处的圈子是生意人,那结交的朋友大都是经商人士,你所处的圈子是工厂,那结交的朋友大部分是工人、技术人士。

读完曾国藩在选择交友这篇文后,我发现了有以下几点曾国藩为什么能有这么多朋友的原因。

一、不滥交朋友,只与志同道合的交友。

进入翰林院后,经常与朋友们一起吟诗作赋,切磋学问,经常请客吃饭,听戏下棋。最多的一天,接待或者拜访朋友几十人。

二、讲义气,急公好义,爱帮助别人。

据传书中所描写:““同乡有危急事,多有就男商量者,男效祖大人之法,银钱则量力资助,办事则竭力经营。”

我们来看看曾国藩对待朋友的几个例子,就能看出他对朋友是多么的仗义疏财。

例一、挚友刘传莹病死,曾国藩搜集其遗文,为他刻印出版了遗著;

例二、同乡举人邹兴愚(柳溪)会试不久,在北京贫病而死,曾国藩为他料理了后事,撰写了墓志铭,并出钱为他制作石碑;

例三、新宁人邓铁松在北京患病吐血,情况危重,已不可挽回,曾国藩筹钱将他送回湖南……”

例四、与感情深厚的朋友陈源兖的友谊尤为特别。陈源兖,字岱云,是湖南茶陵县人。他和曾国藩既是同乡,又同为戊戌科进士,同时一起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所以他们两个人往来尤密,“不啻一家骨肉”。陈源兖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大病一场,曾国藩天天去看望,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守护在他的身旁,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是日全未离身。夜住陈寓。观其症险,极惶急无计,一夜不寐。”次年,陈妻病逝,曾国藩也日日到陈家,“代为经理一切”。陈岱云的儿子那时刚满月,无人照管,曾国藩将这个孩子带回自己家,雇乳母喂养。

例五、同年中另一个好友是梅霖生。道光二十一年(1841)四月,梅霖生患病咯血,曾国藩忙前忙后,多次请吴廷栋等人前往诊治。梅霖生的病情不见好转,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到他“病势沉重,深为可虑”,经常前去探望。但是梅霖生病情恶化得非常迅速,二十五日病逝。曾国藩悲痛不已。他在家书中说:“梅霖生身后一切事宜,系陈岱云、黎月乔与孙三人料理。戊戌同年赙仪共五百两。吴甄甫夫子(戊戌总裁)进京,赙赠百两。将来一概共可张罗千余金,计京中用费及灵枢回南途费不过用四百金,其余尚可周恤遗孤。”七月十五日,梅霖生的灵柩出城,曾国藩坐车送至东便门。

因为曾国藩广泛结交,肯于付出,名望日高,急公好义,越来越受同乡的推重,所以自从道光二十六年(1846)起,凡湖南籍京官的谢恩折,都由曾氏领衔。可见此时的曾国藩已经开始负异乡之望,成为在京湖南官员的领袖,这对他在仕途上发展当然有好的影响。(以上例子内容摘抄于张宏江《曾国藩传》)

三、懂得感恩。

曾国藩在仕途上,由于老师穆彰阿对其重视并大力推荐,对曾国藩的飞黄腾达起到了重要的助力作用。所以曾国藩对穆彰阿那是感恩顾念终生。即使后来穆彰阿已经去世,曾国藩一到北京都会去看望穆彰阿的家人。

四、交师友时在“圈子里”讲原则。

在与穆彰阿的交往中,虽然穆彰阿欣赏曾国藩,但曾国藩并没有因此就大喜过望,扑上去抱住穆彰阿的大腿不松手。看曾国藩的一生,与上级交往,是很注重分寸的,从不失态。他和穆彰阿交往,完全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走动并不是特别勤,所以后来穆彰阿倒台,曾国藩也没有受到牵连。

曾国藩在统率湘军时,在朝中又遇到过一个特别支持他的权臣肃顺。正是在肃顺的建议下,曾国藩才当上了两江总督。但是曾国藩跟他,也没有建立私交,后来慈禧发动政变,肃顺被杀,在他家里查到很多私人书信,但是里面没有曾国藩写的。慈禧因此十分信任曾国藩。

到了曾国藩晚年,有一个更重要的人物,醇郡王奕,好多次想跟曾国藩私下交往,托人给曾国藩带了封信,对曾国藩大加恭维,但都被他拒接了。对此情况,曾国藩曾说过,对朝廷上那些亲贵人物,一贯不和他们建立私下交往... ...。

曾国藩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熟读历史的都知道,在历朝历代,都严禁朝中的亲王与外面的臣子之间私下交往,因为这样容易形成朋党。曾国藩知道并遵守朝廷的原则。

另外一点,曾国藩从来不改变他不攀附私人的原则。清朝官场讲究“跟人”,跟人有跟人的好处,跟对了,升迁确实可能很快。但是官场风波重重,如果所跟着的人倒了,自己也会受牵连。

曾国藩做事的作风是从不取巧,踏踏实实,不搞任何歪门邪道,不走捷径。事后证明他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

穆彰阿虽然对曾国藩的命运很关键,但他并不能决定曾国藩的命运。所谓关键在于,他在道光皇帝面前能够适当地推荐一下曾国藩。但是用与不用,还要看道光皇帝。

纵观古今,无论是在任何一个行业,一个人的声望对自身的发展都极其重要。一个人的声望是发展和晋升的重要基础。曾国藩结交师友,潜心治学,提高了他在士林中的声望,潜心学术,热心公益,在皇帝心目中形象又比较清新端正,这形成了他迅速升官的重要背景,也使他在晚清那种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中迅速崛起。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