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家庭中,父亲的角色经常缺席孩子的成长。好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父亲开始意识到“父亲榜样”的力量,会主动参与进家庭教育中,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父亲节之际,我们分享一位资深记者爸爸的带娃经验。
6月2日《奔跑吧,孩子》新书首发现场
6月2日,《奔跑吧,孩子》新书首次发布会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同程大厦举行。作者用了100个故事,回忆了从女儿出生到成人的陪伴历程,以及在此18年的风雨历程中,如何一步步地引导女儿栽种自己的思想、行为、习惯、性格,乃至于掌握自己的命运,最终为孩子的梦想插上翅膀,成为一名考入世界名校的学生。
这本书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作品,而是一位在新闻战线上奋战了20年的资深摄影记者的心血之作和“经验之鉴”,“经验”是他近20年的“带娃”经验,“鉴”是书中这100个故事里面包含的家庭亲子教育的正确打开模式。
6月8日,由新教育基金会、艺趣玩亲子成长中心联合Mo Study未来教育中心等共同举办的“捐书圆童梦·童趣手作公益作品展”亲子活动上,澎湃新闻亲子学堂记者与作者朱桂根聊了聊,他的一些理念和方式或能给大家一些启迪。
朱桂根分享家庭教育理念。
坚决不打孩子
在中国式的传统家庭中,相比较直白、不矫饰、有点唠叨的母爱,父爱往往是沉默而严厉的。
朱桂根在书中提到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思想传统的父亲在一次得知儿子偷偷抽烟时,不分青红皂白用力拍孩子的后脑勺造成三颗牙齿脱落。这件事成了朱桂根的童年阴影,他甚至“恨”了父亲17年,直到结婚当天,他的一声“爸爸”才宣告父子的和解。
父亲“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让他意识到,打孩子是最下策的做法,一旦下手狠了,这个伤害将很难弥补。在女儿朱佳晴成长过程中,他也曾数次怒火中烧,举起手,但想到儿时自己的经历,他便又放下了。十八年来,他从未打过孩子。
父亲应该学会换位思考
在孩子心中,父亲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朱桂根认为,父亲更多的时候是在扮演一个长者、老师、朋友,同时要将姿态放在小孩之下,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与父亲是平等的关系时,他才会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朱桂根会直言自己不懂的问题,有时甚至在孩子面前假装不懂。他说,一个谦卑的父亲会让孩子明白,爸爸并非无所不知,在爸爸面前,自己很棒。
谈起女儿小时候,朱桂根满脸笑意,他认为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给父母很多惊喜,父母应该去细心地、主动地发现这些惊喜,并第一时间去鼓励、表扬他,经常受到父母鼓励的孩子会更自信、更有想法、也更乐于表达自己。
“作为一个父亲,要懂得换位思考,要肯定,要嘉许孩子。”他说。
朱桂根女儿朱佳晴
父亲与孩子共同成长
无论是父亲这个身份,还是陪读,朱桂根认为,父亲与孩子是共同成长的关系。在这个“奔跑”的过程中,爸爸也在不断地给孩子能量,让孩子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父亲榜样的力量”使孩子能有足够的信心去接触这个社会,交朋友,客观看待事件,形成最初的价值观。在这方面,朱桂根一直在不断进步,学习。令他记忆深刻的父亲节礼物是女儿送给他的一支笔,以及那句鼓舞他的话“你有文化,我才会有文化。”
在女儿心中,她希望爸爸永远是那个让她仰望的形象,是那个永远“奔跑”在自己前面的人。在朱桂根眼中,这支笔就像是女儿在“鞭策”他要不断学习。
朱佳晴从那个一脸阳光灿烂的小女孩成长为即将踏出国门的少女,从递给他一朵小花,甜甜地说“这朵花代表我开心”到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你有文化,我才会有文化”。朱桂根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了,现在,他更希望孩子“奔跑”在自己前面。
去年的父亲节,女儿来不及准备礼物,便送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和“吻”,“爸爸你看,你有一个这么大的女儿了,开心不。”一个暖心的举动哄得朱桂根开心得不得了。
无论是一朵朴素的花,还是一支意义非凡的笔,在朱桂根心里,没有什么比女儿的心意更重要。当然,今年的父亲节,他依然很期待,古灵精怪的女儿会给他什么惊喜。
2018年7月,一家人去云南石林游玩
对于父亲的陪伴,女儿又是怎样回应的呢?一起来看看2018年女儿写给父亲的一封信。
晴儿致老爸的家书
亲爱的爸爸:
又一个冬夏。
我不愿将语言幻化成“空花泡影”,如此“精巧得不老实”,也不愿说些所谓令人潸然泪下的故事。我们就话话家常,聊一聊吧。
我从一个咿呀学语的丫头,逐渐长成了一个青年。其中各种艰辛,我无法尽述,更无法全然体会。
我对开始记事的时间点很模糊,由于当时语言功能没有发育完全,只记得恍恍惚惚的几个瞬间。
我记得小时候上幼儿园的时候,你总会用摩托车载我。那时总有一个宽大的肩膀挡在我身前,替我遮风挡雨。之后,一些亲戚长辈口中的我曾经的生活场景,我如何与你逗趣,我的记忆已随风飘逝,全然不记得了。
不知怎的就上了小学,迷迷糊糊。我觉得我是个还蛮随性的孩子,那时觉得上学就是找一群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玩,课业不过是调剂生活的点缀。所以,我便不惊不恼、不紧不慢地度过了七岁和八岁。就从我心里没有对那段时间的课业反馈产生负面影响来看,你一定对我是很开明的。
我觉得你和别的爸爸没什么不同,如果硬要说不同的话,一定跟你的职业有关系。
我对你最初工作的《江南时报》印象是最深刻的,我似乎在那儿度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我还记得你们报社办公楼旁就是印刷厂,总有股油墨味,丝丝缕缕地渗进空气里。你工作的那层有一条长廊,两边是大大小小的办公室,走到底是个大办公室。你很长一段时间都待在那个大办公室靠窗的座位办公,邻座有花卉植物。你有时候接到通知外出采访时,我倒也没闲着,你们那层的人应该就没有不知道我这号人物的。你的同事性格鲜明,各有特点。好在我还算讨人喜欢,就和他们在打打闹闹中度过很多周末。
有时候,你带我出去采访,会碰到一些摄影师大叔,他们也算是元老级人物了。出去次数多了,久而久之,我们也就熟了。日子久了,我觉得我身上有些江湖气。这是很难得的,我知道。所以,从现在回头看,我还是很感激那些日夜,不仅让我见识了那些记者、摄影师,还感受到了他们身上不约而同地展现出的傲气,那种毋庸置疑、从内而外散发的傲气。我现在很欣赏这类人,极有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的际遇,我指的是那些既有才气又有傲气的人。
其实,记者这一行是很难做的。以我略显浅薄的观点来看,记者的主要职责就是揭露社会问题,引起社会舆论,从而使相关人员重视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最艰巨,也是最难做到的。那天听一个演讲,演讲者的身份就是记者,他分享了遇到的故事,其中不乏以身犯险,受到人身威胁。我听完的时候眼角泛泪。我从小在你身边长大,我知道他说的都是真的,一点都不夸张。我记得你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而不顾一切狂奔的身影,也记得你为发稿而摔伤的小腿,血淋淋的,触目惊心。再多的言辞都显得很苍白,作为局外人,我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感受到有时从心底泛上的深深的无力感。令我感到骄傲的是,你做得很好,没有为仕途而违背自己的初衷,成为一个真正敢于发声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人,一个称职的记者。
在和爷爷闲谈时,他告诉我,你还年轻时,他曾问过你想干什么,你说想成为一个记者。爷爷说,他在你眼里看到了信念。
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地过。
中考查完成绩,是我很无助的时候。我从来没想过我会失败,从没有。我趁你们上班、家里没有一个人的时候失声痛哭。有时候,发着呆,我的眼泪就滑下来了。那时,我对未来感到深深的恐惧和无力,觉得前路都被黑漆漆的雾遮盖住了。你总是教育我,想想曾经只考五分的清华博士后。我清楚地知道,我终究不是她,她也不会代替我,这样的成功很难复制。从这一点来看,需要坐下来想一想,那些所谓励志传奇、成功故事是否真正帮助了那些身处逆境的人?我始终坚信一点,人的改变一定基于内心的震荡。在那段时间,你说得最触动我心的一句话就是:“没事,有爸在呢!”
雨止云散。
那日你送我去合肥,看到你匆匆去拦出租车的背影,我的心就像是被细线缠住了,丝丝缕缕地疼。我想,我在那时才真正理解了朱自清的《背影》,也在恍惚间看见了那个吃力地攀爬月台的父亲。
你知道吗?从小到大,你最震撼我的,从来不是多么慷慨激昂地讲述什么的时候,一直都是一些连你自己都不曾注意到的细小得不值一提的细节。小时候,我向你撒娇,你默默蹲下背我起来。你背我很累,却一声不吭。小时候,我掐你的脖子,掐久都红了。我不忍心再掐下去,但又睡不着。你发现之后,默默地把我的手放回你的脖子,对我说:“没事,你不掐,爸爸也睡不着。”
你无数次风里来雨里去的身影,强有力地冲击着我的每个感官。
我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我们的岁月深邃悠长。
囡囡
2018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