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字备考干货!深圳校长连续六年为高考生写信

发布者:空白式谜底 2023-5-18 03:39

2023年高考是广东实施新教材以来的首次高考,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备考,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深圳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林良展给高三学子写了一封题为《转变思维方式 赢取价值人生》的信,在这封长达3000多字的信中,林良展既分享了他深入研究思考总结的备考建议,也送上对高三学子的殷切期望和美好祝福,可谓干货满满、情真意切。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林良展连续第六年在考前为考生写信。

一起来看看信件全文:

孩子们:

再过20多天,我们将迎来人生奋斗路上的又一次大挑战。身处新时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这是一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创”时代:为人民创造更多幸福,为民族创新更高发展,为人类创设更美好未来,努力让“创”成为人生的底色,赢取有价值的人生。

林良展和学生在一起。

2023年高考是广东实施新教材以来的首次高考,突出以德为先,更加聚焦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检验,更加重视考查学以致用和活学活用的结合力度,考查运用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多角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这个意义而言,新高考备考其实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最后阶段,我们尝试用新的思维去思考和实践,可大有裨益。

【一、要从解题到解决问题转变】

在高三的备考过程中,你们是否感觉到,单纯强调题海战术,追求唯一标准答案、过度使用固定答题模板的备考方式已经达不到理想效果?其实,新高考考查的是在复杂性、综合性强的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方式是很难以拿高分的。

首先我们要读懂真实情境。无情境不成题,“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一般分为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生活实践情境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密切相关,需要我们运用所学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例如解释山东淄博烧烤火爆出圈的现象)和“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例如为何要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学习探索情境源于真实的研究过程或实际的探索过程,需要我们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创新思维方式,提供多种解决方案,这种问题没有唯一答案,但是有不唯一的正确答案,具有较强的探究性与开放性。情境在题干中呈现往往有两种方式,一是“应景式”,即仅仅作为背景式材料呈现,与直接解决问题关系不大,可以快速浏览;二是“实境式”,即我们必须要认真理解题干的情境材料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必备知识才能解决问题。

其次,理解问题设计。以选择题为例,考查的设问一般有三重性,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个选项多为送分,但也会成为最大的干扰项,千万不要马虎大意,不要让命题者送不出分哟;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由浅层次向深层次的阶段,透过文字和符号理解背后蕴含的故事、道理、意义等,这个选项是攻坚战,大概率是答案哟;三是“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即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选项往往是拉开区分度的,要像打游击战一样,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先按直觉选,回头再慢慢琢磨。

【 二、要从做题到做人做事转变】

孩子们,新时代的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所以,新高考会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和增强综合素质”等六方面进行设计考查题目,通过解答承载着考查价值观和思维品质的问题,引导我们养成高尚的品德、创新的思维、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审美情趣以及崇尚劳动的品质,从而促进我们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教大家三招:一是用联系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的考查。以语文、历史等学科为例,理解“富强”时,可以联系古代中国盛世时期的成就、近代中国如何为了实现独立、民主、富强的目标而奋斗的过程;近现代西方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发展的借鉴;现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及成果。又如理解“和谐”时,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间不同力量的和谐等,可以是古代的和谐思想(例如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近现代的妥协思维,近现代外交思想(例如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二是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解答问题。首先,用唯物史观去解决问题。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只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才能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大道,这里的唯物史观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突出物质、生产力、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等的第一性,突出人民群众是文明的创造者等。其次,以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为指导,即使面对繁烦复杂的问题都可以做到有效思考和解答,例如用“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就可以理解在2022年高考中各套英语试题的语篇中包含的山区支教、烹饪、做家务等信息,涉及的多种工作场景,引导我们形成劳动观念,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劳动精神。

三是用新的成才观看待新高考,科学的高考观其实就是新的成才观,高考不是终点,大学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要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养成把自己的发展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紧紧结合起来的品质,在人人可成才的新时代努力进取,让自己人生更有价值。

如果读完还不懂的话,就紧记住一句话:弘扬人生正能量、讲好中国好故事、唱响中国好声音、谱写世界好未来!那就妥妥的了。

【三、要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转变】

孩子们,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面对困难做到临危不乱而迎刃而解?“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们要有大局意识和系统观念,做人做事就是做题,最后阶段,我们要将眼睛睁得大大,做到耳清目明,视野要更广阔点,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跳出学科看学科,跳进学科大熔炉,牢固树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体系意识。

一是“断舍离”,用减法把怎么学也学不懂的内容删除,用加法把因粗心和写字不工整等导致丢分的内容抢回来,用乘法把一道典型例题多维度去理解,不要盲目刷题。

二是“织渔网”,用系统观重构错题集和典题集,用融合观寻找学科与学科的衔接点,基础知识内容之间、模块内容之间、学科内容之间相互关联、交织成网,会考查事物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呈现试题形式的丰富多样。例如,有关工厂选址的问题,就要综合考虑气候特点、环境保护、地方资源、人力资源、专业技术、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这涉及地理、生物、化学、政治等不同学科的内容,体现了高考在核心价值引领下对知识的交叉、能力的复合、素养的融合的全方位考查。又如,英语试题以全球气候变化为情境,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描述全球温度的变化,并表达观察结果,这不仅要考查英语写作能力,而且考查了观察图表、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是“放长线钓大鱼”,要用发展观分析热点问题。大多热点问题往往体现出长时段性,要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例如2023年的热点之一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马克思诞辰205周年,然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每年都是考查的热点问题;又如有关人工智能的问题,要分析其起源、原理、现状和影响;又如有关战争与和平的热点问题,要理解有关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学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看法,分析其原因,并选择赞成的观点进行说明;还如围绕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热点,不仅仅要理解青蒿素,而且要理解青蒿素的衍生物双氢青蒿素研制和分子结构的相关问题等等。

【四、要从专题式记忆到主题式理解转变】

何谓专题和主题?简而言之,专题是知识和问题汇总的简单提炼,主题是有思想引领的话题,是对问题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提炼。例如历届世界博览会定的主题,有“通过理解走向和平、人类的进步与和谐、海洋-充满希望的未来、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给养地球:生命的来源”等,均是引领人类未来发展的正能量的主题。新高考在强调价值引领的基础上关注与创新密切相关的能力和素养,例如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鼓励我们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勇于大胆创新,善于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

该怎么办呢?一是要将繁杂的考点内容主题化,把现象价值化,把复杂简洁化,把隐晦鲜明化,把抽象具体化,例如数学题怎么考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青春活动”这个主题?英语题怎么考查“双减让学习更有质量”?二是将有意义的主题题目化,例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治理、依法治国、创新精神等方面的主题整理出相关题目进行集中训练,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将教材目录大单元和主题化,在有限的时间里回归教材,最有效的做法是梳理教材目录,理清一级目录与二级目录之间、一级目录与一级目录之间的单元逻辑内涵,提炼大单元的主题,经常用目录进行“过电影”,可以打破必备知识的孤岛,强化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进一步提升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达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功效,那样就“泰裤辣”。

祝你们成功! 你们的老师 林良展

【南方+记者】孙颖

【作者】 孙颖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