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情怀·本色 ——罗建云散文集《阳光灿烂的日子》赏读

发布者:潇凔湦 2023-10-24 13:44

文/罗长江

《阳光灿烂的日子》封面效果图

1

散文集《阳光灿烂的日子》,一部真实、生动地记录作者拼搏商海和展示作者人生追求的励志之作、情怀之作和本色之作。书名和内容,让人自然而然想起那部很响的同名影片,青春、激情、泪水、梦想,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东西。散文作品的文字后面坦露的心灵,美好温软的情感,感恩与进取、丰沛而明亮的生活的声音,平实中的华采,人世间种种滋味的体悟和珍惜,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真性情和那样一股清正之气……一并令我心生感动。

2

毫无疑义,这是一部现身说法的励志之作。

作者罗建云,七○后,湘西南偏远乡村的一名寒门子弟。以微弱分数之差没能考上中专,改读普通高中;高考失败,复读两年,仍然与大学失之交臂。南下打工大半年找不到工作,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日子。捣过水泥,干过搬运,住过鸭棚,流浪街头与小偷睡到一起……辗转大半年,求职成功,才在流水线做一名普通员工。后又历经转战长沙、寻梦失败,再度南下、扎根东莞,供职外企、学习管理等曲折沉浮。2007年伊始,自主创业。先做内刊,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一个农民工干一年。尝试经营猪肚包鸡,禽流感来了,没人敢吃,天天赔房租、水电,亏得“开奔驰进去穿裤衩出来”。也挑战互联网,想做网上当当,网站刚上线,就被病毒彻底霸占了。后来,从内刊的延长线上寻找突破口,做出版、印刷、发行——先是碰上全球金融风暴;次贷危机刚过,中美贸易战来了;加上灾难性的三年疫情,好些企业要么黯然谢幕,要么元气尽伤——他创办的企业却经受住了种种风云变幻,并取得长足发展。

16年间,获评为“东莞首届优秀东莞人”称号,策划的图书获“光明日报好图书”等大奖,在东莞购置了宽敞、明亮、高档、气派的写字楼,固定资产以千万计了。

最牛的是持续3年的疫情也没能把他打趴下。新冠疫情袭击之初,四处封控,政府号召企业放长假,罗建云依旧全额发放工资。2022年上半年,几乎每月都是财政赤字的背景下,他拍板着手转型数字印刷。关闭原有设备损失了几百万元,新的投入又是几百万元,对于一个小型企业来说,确实需要壮士断腕的胆魄和决断。投产后,四个月时间实现扭亏为盈,疫情之下和行业业态疲软的大背景下,他执掌的企业安全度过风险和危机,“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勇立潮头、力挽狂澜的战略性举措,成为企业成功转型升级的里程碑。其言:“三年疫情期间,我没有拖欠员工一分钱的工资,没有拖欠供应商一分钱的贷款,也没拖欠国家一分钱的税收。”

读过韩国前总统朴槿惠的自传《绝望锻炼了我》后,罗建云说同样是绝望历练了他。“我骨子里有不服输的勇气与信心,经历过常人未曾经历的苦难,锻炼了我在大灾大难面前超常的生存能力。从流浪汉到临时工,从普工到质检员,从助理工程师到部门主管,从外企高管到自主创业,实现了人生一次又一次凤凰涅槃。”

我的书架上有一本名叫《诞生》的书,真实记录了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拍摄的艰难过程,不是阳光灿烂而是一波三折,阴雨连绵,有时甚至于雷鸣电闪。知难而进还是知难而退,一字之差考验着人的信念和意志,也是事业成败之关键所系。世界上不乏有才能的人,却因为缺乏咬牙坚持的决心,跨越不了种种磨难而选择退却,最终也就夭折了,阳光也就灿烂不起来了。罗建云从不名一文到事业有成,确如该书序言说的,是吃得苦、霸得蛮的湘人性格使然,是不服输、不信狠的勇气与信心使然。读这样的作品,读得出一种发愤与坚韧,一种男儿当自强的血性,一种浩然之气。成功不问出处,梦想成就非凡。毋庸置疑,这是一部现身说法的具有启示录意义的当代青年励志类图书。

3

同时,这是一部令人感奋与动容的情怀之作。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情怀,含有某种感情的心理。”

另有人解释:“情怀在于非必需,但是愿意去追寻这些非必需,就是情怀。”

我曾经写道,情怀与世俗意义的功利目的无关。就好比人们不会为了银行卡里多出几位数字而去阅读托尔斯泰和莎士比亚,不会为了赚得盆满罐满而去做志愿者做义工一样。情怀是身处物欲横流、世风日下、道德滑坡的世俗社会,却依然向往美好并且义无反顾创造美好,是剔除了狭隘功利目的而心甘情愿选择的一种价值取向、情感冶炼和精神升华。

红尘滚滚、功利滔滔的当下,人们现实得庶几乎羞于启齿谈论情怀,以至于“情怀”二字似乎成了不敢问津的精神奢侈品。在这样一种语境下读罗建云的散文,读到的却是一腔浓浓的、满满的、美美的家国情怀、文学情怀和乡土情怀,一个可亲、可爱、可信的儒商形象跃然纸上,扑面而来。

“情怀” 二字,不啻是驱使他报效时代和社会的原动力和强大引擎。

沿着“情怀”二字,可长驱直入,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先说家国情怀。

身为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其主要工作是通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成功提供就业岗位和创造税收以体现自己的业绩。

这些,他做到了,但不止于这些。他认为做出版,不可见利忘义,因为纯粹的经济利益玷污自己的灵魂。“我期望经我手出版的每一本书,有思想、有灵魂、有价值、有品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作者,对得起子孙后代,我便知足了。”他认为员工为公司奉献青春,就应该对员工的人生负责,不希望他的员工在老家买不起房、盖不起楼、小孩读不起书、无钱赡养父母。书中写道:“如果千千万万像我们一样的小公司、小企业恪尽职守、精诚奉献,我们国家就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老百姓就不必为‘35岁失业’而担忧,劳资关系会和谐许多,社会发展会健康很多。”没有高大上的豪言壮语、宏谈阔论,却是知行合一、天地可鉴的拳拳之心,这就叫“家国情怀”,这就叫“位卑岂敢忘忧国”。

罗建云的家国情怀不止于此。他曾经纵横于网易、凤凰、淘宝等知名网站,是点击量、转载量甚大的博客写手。有的文章经新华社刊发后,上了央视“读报时间”,并由全国上百家媒体全文转载或部分引用。文字里流淌着热血、呐喊和一颗赤子之心,与我们惯常印象中的民营老板形象,显然构成鲜明反差。以《一本没有出版的书》为例,文章写道:高考作文评卷只设一个标准答案,埋没人才的概率就有可能特别高。“因为做出版,我接触了很多欧美日澳的书,也看过他们类似我们的高考试题,发现他们没有固定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所以,他们培养的人才更有想象力,更有可塑性。而我们在标准答案模式下选拔出来的人才,就像模具制造的零部件”,缺乏质疑勇气、创新精神、犯错胆魄、驾驭能力。

再说文学情怀。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需得全身心投入而殚精竭虑。但是,在文学梦的驱使下,他一直笔耕不辍。“珍重不从今日始,出山时节千徘徊。”事实表明,恰恰是一手经商一手为文这样一份与众不同,使得他的多彩人生别添一番生动与丰盈的张力结构。他在书中写道:“人除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更多需要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岂不美哉!”所以,你说装逼也好、耍酷也好、奇葩也好,追求自己喜欢的文学事业,寻找写作带来的心灵愉悦,将在市场经济的滚滚洪流中努力过、挣扎过、见证过的东西记下来,写出来,用另一种方式留下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何其爽也。

因了这份文学情怀——

他问道函谷关,感悟月牙泉,盘桓浅草寺,“丢书”欧罗巴,与杜牧谈诗论酒,赴博物馆检索茶文化,给思远小朋友的新书写序,川藏线上寻找那个徒步的女人,想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安个家……有人说得好:情怀所致,世界上便有了文学,有了音乐,有了电影,有了钢铁与机械之外的一切;登泰山,胸中会荡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层云;入大漠,眼前会浮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因了这份文学情怀——

他主编的企业内刊《潇湘文化》历久不衰,其内容质量、版式设计、编辑校对、印刷装帧甚是讲究,堪称同类纸质印刷品之上乘。还相继举办了“潇湘文化杯”全国原创散文大赛,“潇湘文化杯”全国闪小说大赛等。做这些事情,都是要花钱的,单是办内刊一年就是几十万。他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感觉挺神圣。

再说乡土情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家安在东莞后,老家成了匆匆来去而寄托客思乡愁的载体和地标,随着岁月流逝,山河故人的感觉便日趋浓烈了。散文集有不少篇幅,写曾经的故乡记忆:杨梅,白鹭,年俗,种火(留火种于柴灰堆),挡箭碑;池塘结了厚厚冰层的冬天;和妹妹坐在父亲挑着的箩筐里去梅子口外婆家走亲戚;“上小学那会儿,冬天偷偷在地板上打洞,生火取暖,只是经常把鞋子烧出洞,还不知道疼痛”;“两分钱一盒的火柴,扑哧扑哧划几下就没了,大人心痛,小孩也心痛”;“每逢秋天来临,我就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要债的人又要来家里挑谷子、砍树木、坐在灶膛前不走了。特别怕信用社,他们会组织几十人的工作队,来家里牵牛、搬桌椅板凳”;父亲挖煤炭、挑砂石,供养他们兄妹上学;复读两年仍然高考败北,“回到三个土砖垛子的家,父亲长叹一口气,指了指家门口的锄头”,等等。自然也写到后来的日子:兄弟仨给老父亲盖新房;举家给九十岁生日的外婆祝寿;八达岭长城上陪老父亲热聊孟姜女;看望初中时候的恩师;在家乡县城与同学聚会、文友聚会;造访九龙山下养了几十箱土蜂的退休教师;每年清明节雷打不动回乡给母亲和祖宗扫墓,等等。

诗人普希金说:“一切过去了的,都会成为亲切的记忆。”

书中写道:“人生最脆弱的神经是故乡,只要稍稍拨动就魂牵梦萦。”当时间不知不觉中过滤曾经的苦难与艰辛,这一切便在作者笔下变成一团团浓得化不开的情感,即便白描,不动声色中亦见隽永、淳厚与灵动。顺便提及,作者与我是认识时间不长的老乡和族人。“树挪死人挪活”,他的曾祖父当年从我们村迁至十多里外的铁矿村,成了山那边人家。族人中冒出这样一位成功挑战命运的逆行者,演绎可圈可点的精彩人生,理所当然为他高兴,也为家族、家乡和时代高兴。作品中那些地名:茅铺、荷香桥、隆回五中、九子冲、屺石水库……太熟悉太亲切了。比如见到“屺石水库”四个字,眼前旋即浮现波光潋滟、晨雾弥漫的葱茏气象,空气中氤氲着的特别好闻的水生植物的青涩气息啊……

罗建云近照

4

这还是一部性价比很高的本色之作。

这个年代最不缺精致的俗人。要么哗众取宠,要么拿腔拿调,要么矫揉造作,要么言不由衷,有意识或潜意识地蒙上一层人格面具,让人极不舒服。读罗建云的这部散文,读得出他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做就怎么写,率真,诚朴,直抒胸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难得的本色之作!

比如他始终坚持“三不”原则(即不欠员工一分钱的工资,不欠供货商一分钱的贷款,不欠国家一分钱的税收),坦言该付的付了,“剩下的便是自己的了”。比如疫情未过,不少企业琢磨着降薪,说这年代大把人失业,还怕招不到工?“我的公司却出台调薪方案,且涨幅明显。觉得自己很牛,是个爷们。”比如他热爱写作,除了一份文学情怀,“就是想让人知道,我这个做文化产业的商人还是有点‘墨水’的”。比如他苦于没大专以上学历,先后拿到国家不承认学历的本科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的网络教育大专文凭——没真正读过书,但毕业证到手了。“只是感觉水分太重,所以别人问我什么学校毕业,我只说高中,五年高中是货真价实的,没任何水分,说起来我腰杆硬,有底气。”比如文章中写道:企业不只是自己的,也是全体员工的,更是社会和国家的。身为企业掌门人,身负员工、社会和国家的使命,而不只是单个家庭的责任。员工家庭开支的一分一厘,十有八九就靠这份工资支出,不努力行吗?……总之通篇读来,让你觉得作者是透明的,坦诚的,透明得坦诚得无半点矫饰与矫情,走心,暖心,充盈着人生哲理和人情味。

《菜根谭》里的句子:“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本色为人,本色为文,是一种通透,一种淡定,一种格局,一种价值取向,以及底气满满的一种自信。无论是作为一名精进致远的儒商,还是作为一名业余从文的作家,这部作品提供了一个立体认识作者的意义化文本和标本。

5

罗建云是从事文化产业经营的职业商人。

社会上对草根出身的商界成功人士褒贬不一,喜恶杂陈,从来不乏肠肥脑满呀、一掷千金呀、穷得只剩下钱了呀之类的传闻与抑揄。对于这个阶层的称谓,褒意的说法是“企业家”,中性词是“富商”“土豪”,最不济是“暴发户”。现实生活中,人们很难对那些一身铜臭而见利忘义、胸无点墨又志得意满的商人产生真正的敬重。

可喜的是,这部作品通过个体书写和个性书写,让我们读到一个与“土豪”“暴发户”之类完全不一样的罗建云,一个为我们所期待、所喜欢、所钦佩、所珍惜的罗建云,一个吃得苦、霸得蛮、不服输、不信狠的罗建云,一个具有责任、担当和使命的罗建云,一个鏖战商场、激扬文字、追寻与创造着更高人生价值的罗建云。我留意了一下散文集里头的作者照,与同名影片中夏雨饰演的男主角马小军真还有几分相似,这就奇了。作者在后记中写道:“一部老电影,叫《阳光灿烂的日子》,著名导演姜文拍的,让我着迷……我的成长之路确实坎坷曲折,但没有任何困难压垮我。因为我始终相信,心有阳光,一定灿烂;心向未来,必定辉煌。”

是啊,世上哪一项功德圆满,不是源于来时的路?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