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主题:爱国、家国情怀】
人民网三评“何为爱国”之一:
理性对待“爱国”与“碍国”之争
思睿
近日,有自媒体博主爆料称,江苏南京一商场内张贴包含“旭日旗”元素的日系图案贴纸。无独有偶,此前也有人发视频称,广西南宁地铁内的广告画中发现了“日本军旗”图案。【事件】相关事件在网上引发了高度关注和热切讨论。
一些网友为相关单位回应群众关切、及时作出处置点赞,认为及时清除伤害民族感情的敏感元素完全有必要;也有不少网友指出,查看图案和广告全貌后根本不会造成误解,此前的指控和举报有断章取义、捕风捉影之嫌,“应增强文化自信,不能对碰瓷爱国骗流量者妥协”。
显然,尽管双方意见不一,但都指向了爱国问题,形成了相关行为到底是“爱国”还是“碍国”的讨论。
为什么爱国问题如此受关注?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坚决,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赤诚;从“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眷恋,到“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的深沉,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爱国是一种近乎天然的朴素情感,更是一种影响广远的真挚情怀。
对于广大中华儿女来说,爱国主义已经熔铸于中华民族的基因中,流淌在文化传承的血脉里,成为普遍接受的主流价值和社会共识。正因如此,绝大多数人都不能容忍对爱国主义的亵渎。不论是肆意侮辱爱国主义本身和爱国人士,还是以“反串黑”“低级红”的方式带节奏、挑是非,歪曲和抹黑爱国主义,都与爱国主义背道而驰,是典型的“碍国”行径,势必引发广大群众的强烈愤慨。
其实,围绕着到底是“爱国”还是“碍国”的争论很有意义。从争论的情况来看,也是越看越有意义。要判明“爱国”还是“碍国”,只靠主观认为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就是把主观与客观联系在一起的人的社会实践。换句话说,必须基于事实,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否则,就有可能伤及无辜,进而伤及爱国主义本身。从道德和法律层面,对正确的行为和意见予以肯定和支持,对错误的行为和意见提出批评或依法惩处。这是个大是大非问题,来不得含糊其辞,务须旗帜鲜明。
用这样的原则审视近段时间的争议,如果举报人是因为看走了眼或判断不准确,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该及时回应、给出解释、避免误解,在复杂多变的舆论场定分止争;而如果查实是为了蹭“正能量”热度赚流量牟取私利,不惜挑拨舆论、推波助澜,就应该依法依规严肃惩治。
爱国从来都不是表演、盲从或自我感动,而是每个人心底里真实流露的深沉情感,决不能被廉价的“低级红”或恶劣的“高级黑”给带偏了节奏、混淆了是非。这也是出现此类情形时,大家异常愤怒的重要原因。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样的“爱国三问”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让我们问下去、回答好、真行动,共同守护爱国这一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更好地让爱国之心纯净、爱国之情绵延、爱国之行动层层传播开去。
人民网三评“何为爱国”之二:
无需统一模式,只有奋斗共识
华宁
什么才是爱国?
显然,有人喜欢搭乐高积木,有人喜欢用国产手机,这只是个人生活喜好问题,并不是爱不爱国的证明。对爱国的认知和定义,我们是有共识的,但是不同的人实现爱国的具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模式,不可能整齐划一。
爱国主义的实践逻辑是为民的。爱国自然包括爱自己的同胞,尊重别人的选择,不能搞道德绑架,更不能强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标准和方式去爱国。无论动机多么正确,理由多么充分,如果不尊重别人,动辄指责、羞辱甚至谩骂自己的同胞,那就不是爱国。爱国不是口头上的自我标榜,而是见诸实实在在的行动。一个人即便嘴里从不说爱国,但只要他用实际行动为他人谋福利、为社会作贡献,那就是爱国。
爱国主义的实践导向是务实的。把个人志向同国家和人民需要结合起来,立足岗位发光发热、尽职尽责,正是当下越来越多青年的爱国选择。美好生活、美好时代、美好未来都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都要靠奋勇向前来开拓。所有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躬身奋斗的身影,都是值得称道、值得尊敬的。
爱国主义的实践路径是多元的。爱国情感可以有多元呈现,爱国方式需要有不同表达。我们不仅赞叹“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的凛然,也钦佩“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壮举,同时也为那些“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的奋斗故事点赞。正因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方式多种多样,才成就了爱国主义的万紫千红,也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爱国方式。
爱国有高标。高标是高山仰止、万众敬仰的存在。最近,山西一个城市的写字楼,在最显眼的广告位张贴出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李四光的海报。网友纷纷评价:“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他们值得我们抬头仰望”。崇高品质的天际线不是谁都可以触及,我们不能苛求每个人都成为命世之英、国之栋梁。爱国高标的价值就在于,激励我们从精神世界里建构一个高大的自我,用实际行动去守护家国周全、捍卫人间美好。
爱国有底线。宪法里规定,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刑法上有“背叛国家罪”,刑法修正案对侮辱、诽谤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的行为同样作出规定。一个爱国者,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站在祖国和人民这一边,都不能逾越法律规定做出超格行为。
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中。最重要也最关键的,爱国是有共识的。这个共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脚踏实地奋斗。奋斗是对祖国最长情的告白。奏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人人不懈奋斗、忘我奋斗,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祖国强盛的步伐。
人民网三评“何为爱国”之三:
依法处理“碰瓷”爱国
邱风
舆论场中近年来出现了一种“碰瓷”爱国主义的怪现象,一些社交账号打着“爱国”的旗号,大啖爱国流量饭,剑走偏锋却赚个盆满钵溢,大发不义之财却受到部分网友追捧。
这种行径,危害甚大。一方面,以爱国之名行害国之实,伤害了大众最朴素的情感认同,也让爱国主义被污名化;另一方面,绑架了公共舆论,误导了公众认知,搅乱了舆论场,扭曲了是非曲直,造成人心波动,乃至影响社会稳定。
说白了,这些账号就是找个由头捞取油水,消费人们的爱国情怀,把爱国变成一场牟取私利的廉价买卖,令人不耻。这种买卖并不高明却往往极有收获,特别是拿无辜民众或企业下手,更是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对此类行为,绝不能姑息,不能纵容!对卖国行为、害国行为要打,对此类另类“整活”的“碍国”行为也要打。一定程度上说,后者更具迷惑性,更容易蛊惑人心,也更需要在厘清事实、廓清迷雾、以正视听的基础之上,依法惩处,严惩不贷。
如何有力有效遏制这类行为?关键是依法处理。不管他们打着什么旗号,说着什么大话,标榜着什么立场,只要违法就该付出应有的代价。
毋庸讳言,在处理此类事情时,由于鉴别取证存在难度,有关方面往往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的心态,想着尽快息事宁人。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但客观上会导致“碰瓷”爱国的行为更加猖狂。
当然,由于事实需要梳理,特别是调查取证需要时间,应该给予有关方面足够的处理空间。特别是在处理问题时,可能会遭遇困难,以及被误解等等,社会应予包容,相关部门应予支持。但是无论如何,绝不能让“碰瓷”爱国变为脱缰的野马,应当成为一个共识。
日前,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2024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指出:“严肃查处一批违法违规网站平台、账号以及相关MCN机构,查办一批典型案例”。无论是个人,还是MCN机构,“碰瓷”爱国主义,拿爱国当生意,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碰瓷”的尽头就是法律的惩处。
良法善治安天下。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让爱国主义主旋律唱得更加高亢,让“碰瓷”爱国、消费爱国主义的行为受到应有的惩治,这是大家共同的愿望。依法治理乱象,将更好凝心聚力,激发全社会奋斗的热情。
02
以青春之名 赴家乡之约
吴月
【主题:乡村振兴、实践、就业观、深入基层】
大学生的寒假作业是什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开展“笔触绘乡情”活动,鼓励学生用画笔记录春节的美好瞬间,展现家乡的风土人情;安徽农业大学的农学生们走进田间地头、农业生产一线,增强对农业的认识;北京科技大学的同学们依托家乡的红色资源,重走红色足迹、挖掘红色故事……【事件】
这个寒假,返乡参加社会实践成为许多大学生的选择。高校积极动员、各地主动对接,为学生实践搭建了广阔舞台。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用青春完成这份特殊的作业,学生们收获颇丰。
对许多大学生而言,返乡实践是“重新发现家乡”、接受教育的过程。离家求学再归来,熟悉的地方亦有风景。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中,隐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密码”:参观企业,可感受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了解用人需求、明确个人发展方向;走入故乡山川,在饱览美景的同时,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沿着乡间小道,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感受乡村振兴的成果;春节期间,家人团聚、灯火可亲,还可在与亲戚朋友的交谈中,了解身边人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
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是青年人的“必修课”,返乡社会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不妨从关注身边人、身边事做起,从家乡的发展变化中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为未来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除了受教育,对大学生而言,返乡社会实践也是增长才干的过程。今年寒假,一些地方因需设岗、按岗招人,为返乡大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岗位。在广西马山县,226名大学生报名到县里的106家单位开展社会实践;在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博物馆,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担任了实习讲解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岗位中。
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青年人既要多读有字之书,也要多读无字之书,社会实践便是学习人生经验、社会知识的重要载体。寒假期间,返乡大学生离开校园,但学习的机会随处可见。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在实习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
返乡实践,还为大学生提供了为家乡作贡献的机会。在云南临沧市凤庆县勐佑镇高山村,返乡大学生为村里的小朋友们开设兴趣爱好小课堂,开展音乐、美术类活动;在湖南嘉禾县的步行街上,返乡大学生普法志愿者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讲解普法宣传册、提供法律咨询。志愿服务、开发文创、宣传家乡……用青春力量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返乡大学生大有可为。
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真正知道所学的知识如何去发挥、如何去为社会作贡献。或许,仍在求学阶段的大学生的力量相对有限,但切实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和人才需求,能够在他们心中播下热爱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种子。今天,青年人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未来,他们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03
让更多冷门绝学热起来
石 羚
【主题:传统文化传承于发展】
“3000年前的煮饭工具长什么样”“原来真的有甲骨文情书”“哪个字是甲骨文里的最萌表情包”……近期,学习甲骨文的95后女孩李右溪(本名李莹)因一段交流甲骨文的视频出圈,甲骨文研究这一冷门绝学,与短视频一结合,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大量关注。【事件】
这并不是甲骨文第一次火出圈。从00后讲解员编排甲骨文形体舞,到演绎甲骨文的广播操在校园流行,一段时间以来,看起来晦涩难懂、难以接近的甲骨文频频引发关注。互联网时代,蕴藏着民族精神密码的古老文字,赋能以网络时代的传播方式,满足着当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传统文化热持续升温,甲骨文获得更多受众绝非偶然。近年来,与甲骨文等相关的历史、考古类专业时有出圈表现。冷门绝学热起来,进入大众视野,是一件可喜的事,也是一个好的开始。人们看到象形字有趣,却未必了解古文字的源流与发展,也未必知道考证一个甲骨文字有多难。事实上,甲骨文研究仍是需要学者专心致志的严肃学问,每一点发现都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付出。将公众讨论的热潮转化为学术研究的热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离不开学者的专业研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既要从制度上下功夫,在学科建设、规划等方面综合施策,也要在认识上做功课,扭转人们的“偏见”。甲骨文研究被不少人看作“无用之学”,但“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从读懂最早的疾病、气象记录,还原鲜活的历史图景,到为汉字演变寻根溯源,深化文字学、语言学研究,再到探寻中华文明源头,解读“何以中国”的深层密码……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让更多人从源远流长的文脉中感受到力量,恰恰需要这样的“无用之学”。
由此,我们更能理解通过短视频进行甲骨文知识普及等的意义所在。埋下一颗种子,收获一片树林。让更多人了解学科的意义,就能期待更多有志于此的年轻人得其门径而入,成为“为往圣继绝学”的后备力量,为学科发展、文化传承注入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文化需要专业的研究者,也需要专业的普及者。利用更丰富的形式、更现代的语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形成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才能让更多冷门绝学真正热起来。
04
自立自强,中国科技创新“加速跑”
王丽君
【主题:创新、科技】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启商业首航,我国自主研制的AG60E电动飞机成功首飞,我国成功发射天目一号气象星座15-18星……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从邮轮首航到飞机首飞再到航天首发,一批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以科技创新引领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事件】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持续按下“提速键”,跑出“加速度”,无论是天宫、蛟龙,还是大飞机、高铁、北斗等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创新的势头呈现出强劲之势。其中,众多的“从0到1”的重大突破先后实现,一批“国之重器”惊艳亮相,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当代中国人把科技创新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让科技“创新之光”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大道上熠熠生辉。
站在历史新方位,创新探索永无止境。奋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推动科技跨越发展,勇攀科技高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对此,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还要进一步提升原创能力,下好科技创新的“先手棋”,将科学创新作为破解难题的着力点、突破点,厚植科技土壤、澎湃创新动能、完善科创生态,主动掀起自主创新的新浪潮,全面释放科技力量“正无穷大”的发展潜力,不断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上跑出“中国速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历史反复证明,要在创新中占据优势,就必须拥有一流创新人才、一流科学家。面向未来,我们要紧紧牵住科技人才这个“牛鼻子”,既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科学创新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培育,优化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的根基;同时,又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广大科学工作者要勇于挑战科学和技术难题,特别是对互联网核心技术、芯片制造等关键领域和产业核心技术要加快攻关,努力实现更多原创性的技术突破,抢占科技发展国际竞争制高点,真正让科技创新的动能更加澎湃。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奋进新时代,只要我们坚定创新自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就一定能够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真正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
05
科技创新让文物“活起来”
尹双红
【主题:文化传承与创新 传统与潮流】
不用亲临山西,就能近距离欣赏云冈石窟代表性龛像的风采。前不久在国家博物馆亮相的“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展上,等比例高保真3D打印复制的云冈石窟第六窟“文殊问疾”屋形龛,让不少观众惊叹连连。展览上,艺术家们结合数字绘制、3D投影和AI技术等,展现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的艺术风格与丰富内涵,为观众献上一场沉浸式的艺术盛宴。【事件】
沉睡的文物像是一扇上了锁的窗,推开这扇窗,让文物“活起来”,可以从中窥见历史的发展、文明的演变、文化的传承,而科技,就是开锁的一把关键钥匙。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文物事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优先补齐科技基础条件短板”。这有利于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这一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为保护文物、延续文脉、繁荣文化提供有力支撑。
很长时间内,我国考古领域存在科技手段运用不够、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的情况。如今,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变,越来越多“黑科技”被引入考古“全链条”。比如,在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考古发掘中,考古团队采用高精度磁法、电阻率成像技术等多种地球物理探测手段,为岷江河道做了“CT检查”,通过3D模型清晰呈现砂石下的河道情况,再通过水力学试验分析文物被冲刷产生位移的规律,确定了遗址范围和重点发掘区域。从“手铲释天书”到“慧眼览古幽”,前沿技术的引入,不仅改善了文物发掘的条件,提高了发掘效率,也有利于减少发掘工作对文物的影响,更好保持文物原貌。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文物是凝固的时间,用好科技手段,可以让文物“说话”,讲述背后的故事,让沉淀的时光重新流淌。针对简牍出土后出现变色病害妨碍文字辨识问题,文物工作者采用特殊的光学成像技术,并辅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得良好的墨迹显影效果,成功识别简牍上的信息。碳十四测年、古DNA分析、同位素分析……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历史的实证性认识,把我们对古代社会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年代如何,自然环境如何,人的体质特征如何,古人是怎样生产食物的……随着研究还原的要素由少到多、由简略到详细,这片土地上曾发生的故事逐渐生动、立体起来。
传承是为了更好发展,发展才能更好传承。当下,“文博热”持续、“文创风”劲吹,走进博物馆日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热门展览一票难求,文创产品供不应求。足不出户就可以“云游故宫”;借助裸眼3D技术“走入”古画;“三维”数字文物可在指尖细细赏玩……科技的力量,为文博事业发展打开了新空间,让这些承载着历史风云的“宝物”得以走进日常生活,让人们能够亲近历史,近距离感受文化的魅力。用好科技创新,挖掘文物的多重价值,不断拓展人们感知文化的渠道和深度,才能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更好传承文明薪火。
知所从来,方明将往。当前,考古领域仍有许多谜题未能解开,历史的演变尚有诸多细节有待补全,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无论是更好进行遗址发掘、研究分析,还是进行文物修复、展示传播,都对用好科技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期待科技的进步能为文博事业发展提供更多解决方案,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绽放新的光彩。
06
“温柔以待”要融在细节之中
中安在线 段官敬
【主题:英雄 善意 真诚】
我们都该上好“三属”优待卡这堂课。近日,江苏徐州一母亲发布视频,12岁儿子坐公交时出示“三属”优待卡遭公交司机质疑,儿子很委屈。诚然,不少网友纷纷留言表达了愧疚和歉意,直言首次听到“三属”优待卡。【事件】不得不说,军人和烈士为了家国安宁、万家灯火和岁月静好付出了惨痛代价,“三属”优待卡既是守护其家人的一种体现,更是弘扬其精神的一种媒介。
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当英雄的亲属饱受质疑,那种委屈和难受是可想而知的,曾经为万家灯火而粉身碎骨的英雄,告慰其英魂最好的方式除了继承其遗志,还有温柔以待其家人,让其九泉之下得到慰藉,让更多人为了时代更好、社会更美、国家更强挺身而出、前赴后继、敢于付出。正如“出行徐州”留言表示,“将加强驾驶员的培训和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全社会都得来一次知识盲点补给和集体教育培训。
温柔以待“三属”,正是温柔以待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平凡的日子永远看似宁静,宁静的背后是无数人挺膺担当、负重前行。且看,防汛救灾、抗洪抢险、疫情防控等大战大考,无不是那些忠诚可靠、作风优良、本领高强、英勇斗争的军人冲在前沿、逆行出征,用血肉之躯铸就守护生命的钢铁城墙和绿色屏障,才有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奇迹与社会安定和谐的盛世光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温柔以待军人与烈士遗属,还大写的人以恩情、让崇高的人得安眠,正是一个善意激荡善意、真情熨烫真情的社会写照。
当然,“温柔以待”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打实的行动。一句质疑的话、一个不信的眼神以及一些小小的不理解,换位思考、以心换心,往往是具有伤害力的,容易伤害那些舍己为公、不计得失英雄的情感、刺痛英雄家属悲痛的神经,值得整个社会凝聚起集体的反思与扪心的叩问。若我们对英雄的事迹与相关的政策知之甚少,更遑论温柔以待英雄家属,更难言驻留与永存这个世界最伟大的荣光与崇高的精神。所见,拿出实际行动,释放烟火味与接地气的举措,让每一名英雄的家属感受到善意与真诚、温柔与体贴。
为大于细,图难于易。常言说得好,细节之处有真章,细微之处见真心。温柔以待这个世界的“他”以及“他的人”,往往不在高大上、喊口号的“讴歌”之中,而在落脚实、沾泥香的场景里头,比如从加强拥军优属政策宣传教育做起,给全社会补好“三属”优待卡这堂课,让理解多一些、滋养共情同理多一点;再如,重大节日节点开展走访慰问、志愿活动等等,让英雄家属感受到被呵护、被重视,一句祝福、一点关心回流人间真情。“温柔以待”之灯在你我心中点亮,那汇聚起来的火炬正是英雄所指的前行方向。
07
《逃离大英博物馆》荣获金剧奖:
口碑品质的双重胜利
红网 戴媛媛
【主题:文化传承与创新 传统与潮流 家国情怀】
近日,由煎饼果崽和夏天妹妹主演的《逃离大英博物馆》荣获短剧金剧奖,充分体现了影视行业对这部短剧的肯定。【事件】从去年八月爆火到今年一月获评奖项,微博评论区底下几乎是清一色的好评和赞赏。这说明了微短剧也有春天,小成本网剧也能成为经典。
《逃离大英博物馆》这部短剧采用拟人化的叙事手法,让大英博物馆中名为“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的藏品化作人形,以“小玉壶”的遭遇为主线,主要写她携带流失海外文物的家书逃离博物馆,踏上回家之路的过程。有关该剧的话题播放量目前已超1亿,参与讨论人数2.9万,被央视点评、外媒报道,可以说是2023年的“短剧天花板”。笔者以为,该剧获得成功,归根结底是其拥大的内核,不论是剧本、演绎还是情感表达,该剧都堪称经典之作。
首先,该剧的主角们勇于创新,且饱含诚意。主角煎饼果崽和夏天妹妹从大英博物馆文物被盗的新闻中获取灵感,远赴英国拍摄视频,并且原创性剧本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这些都体现了作者苦苦打磨的珍贵心意和巨大的诚意,也是使其脱颖而出的致胜法宝。此外,主角团自己找场景,配音,甚至包揽群演的发型和妆造,试问这样敬业又多才的演员们怎能不令人感到用心满满,“挖到宝藏”?
同时,该剧令人动容的,还有原作者赤诚的家国情怀。我们经常看到过度的国家主义翻拍和模仿,其中大部分缺乏真正的情感投入。而《逃离大英博物馆》却以文物保护为主题,将爱国热忱贯穿始终。一封封家书,把流失海外的文物与留在国内的文物勾连了起来。“小玉壶”念诵家书的片段成了全剧最为动人的时刻,令无数网友热泪盈眶。“家人是血脉相连的同胞,流失在海外的每一件中国文物,都是最亲的家人、最深的牵挂。”该剧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国式浪漫在古与今、旧与新、雅与俗的融合碰撞中,让人获得直击心灵的审美体验和情感激荡。
而且,无论何时观看,或者二刷,都能为主创团队对专业主义的坚持而折服。相比一些批量化生产的短剧常有的通病:题材雷同,剧情降智,制作水平低下……《逃离大英博物馆》却展示出精致的服化道设计、清新的剧情构思、真实的历史细节,甚至是清晰的台词功底……该剧各方面呈现出不俗的质感,对此甚至有观众调侃道:“他们的口条比好多演员都好很多,不带字幕都能听清他们在说什么。”此外,该剧展示的唐大马与唐小马、唐代石雕佛像与辽代三彩罗汉、龙耳虎足与朝冠耳炉、琴师陶俑伯伯与笛师陶俑阿姨等文物都惟妙惟肖,以最大的努力还原真实细节,这些都体现了该剧的精品化追求。
传统与潮流兼备,网感与品质共生。《逃离大英博物馆》以短短15分钟的演绎,引起了无数观众的情感共鸣。弹幕满屏的“震撼”“泪目”“家国永安”,都证明了该短剧的出彩与不朽,这也是其“誉为经典”“获金剧奖”的内在原因。
08
95后干装修工惹争议,
破除职业歧视是关键
红网 王皓华
【主题:破除职业歧视 平等 劳动 价值】
近日,“美缝工月入三四万”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事件】据了解,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不理想的情况下,很多年轻人开始主动选择一些“不体面但是挣钱的工作”,例如泥瓦匠、美缝工人、油漆工等职业,统称为装修工人。听起来,这是环境脏乱差的体力劳动,但动辄三四万一个月的高薪,却吸引部分年轻人入局。
而在词条新闻和相关话题的评论区中,网友却吵翻了。有网友表示不解,“何必浪费高学历来做这种技术工作”,也有网友分享真实经历,认为这种工作收入虽高但也是真的辛苦。除去网友的争论,新闻本身介绍的一些受访者也表示了个人的看法,如装修工小毕认为,“面子不重要,重要的是赚到钱来生活”。
这样的争论,其实反映了当今社会中仍然普遍存在的职业歧视和与之相伴的刻板印象。比如,外卖员、快递员等常常被默认为是低学历的“卑微”人群;程序员是每日坐在格子间里敲键盘的“秃头油腻男子”;从事法律、金融行业的人每日西装革履;建筑工人则是每天浑身脏兮兮,生活勉强维持的中年大叔。
普遍的职业歧视,反映了一些人在评价每个人和职业时,仍然采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评价标准。评价一个人,就评价他的工作是否光鲜靓丽、收入高低;评价一个职业,就给其划定从事人群的学历,打上体面与否的标签。这种心态,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说,百害而无一利。
因此,每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在进行职业探索之前,都应该树立职业平等的观念。尽管每种职业的分工不同,但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是在进行平等的劳动。每个人所接受的教育、取得的学历都不应是束缚自己择业的长衫,而应该是自己进行工作的助力。如今,整个社会需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但是许多技能岗位却鲜少有人才。只要能够认真投入到具体职业的劳动中,人才一样可以闪闪发光,获得成就和收入。
人们心中的偏见就像一座大山,它遮蔽了受到职业歧视影响较大的大小群体。这不仅不利于以此职业为生的人们实现自己的劳动价值,还让有志于此职业的年轻人望而却步。让每一个职业都不再被低估,让从事每一种职业的人们的努力都能被看见,真正地破除职业歧视,还需你我共同努力。
09
“菜场作家”又出书:
普通人也可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
《北京青年报》胡欣红
【主题:平凡 热爱 理想与现实】
“菜场作家”陈慧又出书了。【事件】在很多人印象中,菜市场是一个喧嚣杂乱的场所,经营者大多是对文墨没啥感觉的人。几年前,当陈慧的第一本散文集《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出版后,极大地冲击了公众的认知,“菜场作家”引发了舆论高度关注。
陈慧是南通如皋人,幼年时被送养,少年生病,27岁时远嫁浙江余姚,中年离异……生活的坎坷,并没有阻止她追寻精神世界的丰盈。作为一名流动小摊贩,她空闲写下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小故事在当地的文学网站上发表,开始崭露头角并引发当地文学界的关注。2018年,在宁波市政府“文学精品扶持项目”的帮助下,她把33个温情又残酷的人生故事集结成册,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从此,她一发而不可收,《世间的小儿女》和《在菜场,在人间》陆续出版,第四本书也已经交到出版社手里,预计今年夏天就能与读者见面。
陈慧起初的走红或许与“菜场作家”给人的强烈反差密切相关,而能成为“长红”人物,作品本身所蕴涵的丰富价值才是关键所系。生活的磨难,让陈慧成了一位“有故事的人”。包子铺的师傅、杀猪贩肉的屠夫、头脑灵活的捕蛇人、收废品的“破烂王”……陈慧笔下,是喧闹菜场中的众生相,记录着平凡人的温情或悲伤。在市井烟火气中体味人生百态、酸甜苦辣,用心血和汗水炼字成文,这种真实有力的书最能打动人心。
“菜场作家”走红之前,在北京社会底层打拼多年的河北农家妇女范雨素,以一篇抗拒生活又颇多无奈的《我是范雨素》火爆网络。这个初中文化学历、在北京屡屡碰壁,但又怀着一颗炽热文学心的原生态准作家,瞬间让中国文坛荡起了丝丝涟漪,“范雨素现象”引发了公众的诸多思考。从陈慧身上,我们似乎也可以看到范雨素的影子。
摆摊是生活,写作是灵魂,人间烟火气里也氤氲着“诗与远方”。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陈慧和范雨素们对于写作,是出于一种纯粹的热爱,是自我纾解情绪的一种方式。她的第二本散文集出版之后,还被不少平台邀请开直播,但她并没有被流量裹挟,而是选择继续安心当小贩、静心写作。
“写作对我而言,就是享受安宁的过程。”在浮躁的社会中,无疑是一股清流。范雨素表示并没想过靠文字改变生活,她写作只是为了想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陈慧也从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写作只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只是用笔描述自己的真实感悟,疗愈自己的内心世界,追求精神的富足。
其实,即便是古代,文学也并不是高高在上与普通大众脱节的。源于《诗经》的脚踏实地、朴素自然的“现实主义”精神,一直贯穿于中国文坛。在倡导实事求是的新时代,不断冒出的“野生作家”们更展现着一种“向下扎根”的文学力量,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来自民间的蓬勃的文学力量。
“生活千疮百孔,但菜市场永远热气腾腾。”普通人也可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每个人都可以追寻自己的“诗与远方”。只要秉承“我手写我心”的理念,生活的一地鸡毛,也可以捏成漂亮的掸子。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即便没有走红,也可以思考人生,为平庸的日常赋予深刻的意义。
10
中式折扇被说成“日本军旗”?
别让捕风捉影带偏节奏
《中国青年报》杨鑫宇
【主题:理性务实 实事求是 舆论 】
近日,在广西南宁地铁2号线高洪路站,一幅由中国体育彩票发布、采用传统文化元素、彰显新年喜庆氛围的广告宣传画,引发一场事关“军国主义”的争议。【事件】尽管多数人不觉得这幅画有问题,但有网民反映称,画面上出现了“日本的旭日旗”。
对此,南宁轨道交通公司解释称:广告采用了喜庆的中国红色作为主色,运用灯笼、烟花炮竹、舞龙舞狮、祥云、折扇、梅花、桃花、梨花、对联等中国传统设计元素进行组合装饰,以营造中国传统节日喜庆的氛围。不过,出于对市民乘客意见的重视,该公司还是第一时间安排工作人员开展了画面撤除工作。
在南宁地铁发布的该广告宣传画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涉事宣传画的主体,是一把红色镶金边的中式折扇,扇面下方有木色扇骨——不论是其结构还是配色,都与现实中的折扇高度相似,看起来并无问题。
将宣传画的全貌与举报者发布的视频对比,不难发现:举报者所谓“日本的旭日旗”,其实是折扇的扇骨部分。但凡看过整幅宣传画,都不至于产生这种离谱的误解。只是因为举报者呈现了裁剪过的画面,才误导了一小部分网民。
事实上,这一小部分画面与“旭日旗”也没什么相似之处。不论是其颜色,还是条幅的形状、数量,都和日本军旗毫不相符。因此,可以说这是一起典型的“乌龙事件”。
从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的网民的态度来看,多数人都认为画面并无问题,“很明显是扇子”,倒是批评这幅画的观点,有“捕风捉影”“断章取义”“带偏节奏”“故意挑事”之嫌。
坚决抵制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警惕极端思想蛊惑人心,自然是人人都支持的正义事业。但是,正确的抵制与警惕,必须建立在动机端正、实事求是、理性务实的基础上。
滥用公众心中朴素的正义感,动辄东拉西扯,甚至给不相干的事物扣上“日本军国主义”的帽子,一方面会伤及无辜,损害守法公民与商家的正当权益,污染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也容易形成“狼来了”效应,有损社会共识。长此以往,反而容易让真正的极端思想蒙混过关。
20世纪上半叶,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可谓恶贯满盈。时至今日,仍有其残余势力贼心不死,试图神化战犯、否定历史。对于这股势力,中国人民向来同仇敌忾。此前,曾有人穿着日本军服在烈士陵园拍照、用源自日本的侮辱性词汇辱骂国人,或是为军国主义日本的纳粹盟友张目,在热心网友与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这些人的违法违规行为均被果断制止,他们也付出了相应的法律代价。
需要警惕的是:为博取流量,而自行立起“英雄”人设,“拿着锤子找钉子”,利用舆论、挟私报复;或者深陷“饭圈”思维,在娱乐圈的“对家”纠纷中强行引入政治话题,裹挟网络情绪。
具体到南宁市这起事件中,最早发起举报的人未必是出于私心,不排除只是因为看走了眼,导致判断不够准确。但是,在个案中明确是非,防止有人推波助澜、挑拨舆论,依然很有必要。
南宁地铁及时解释并给出宣传画全貌,有力证明了自身的“清白”,也让大多数网民看清了孰是孰非。网友们形成正向的舆论合力,同样防止了不准确、极端化的解读进一步扩散。
在复杂多变的舆论场上,我们既要弘扬正义立场,与包括但不限于日本军国主义的极端思想坚决斗争,也要理性持重,避免有人无视事实故意挑事,以“低级红”“高级黑”等手段破坏社会和谐。
营造健康、友善、积极向上的舆论场,人人都可以出一份力。在缺乏理性、无限上纲的煽动性言论面前保持定力,就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