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一篇感动无数学子的励志文章《我的高考》引发了我的回忆和思考。在文革前学生们即便是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也能安排个工作,因为那个时代高中生少,工作岗位需要,比如当个小学教师。但文革后情况变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农村孩子要安排工作更难,似乎只有高考上大学一条路。
安永全的《我的高考》感动无数学子,描述了自己初中毕业一边做苦工一边自学高中课程,与命运抗争最后考取大学的动人事迹。此文的积极意义,对人的励志启示之力是巨大的。但是不是所有人的努力都能够成功。
作为一名高中退休教师,回想在职时常常为考取大学的学生而髙兴,但每年也总有大量的学生考不上,许多学生尽管很努力,一年一年复习,但最终还是失去高考,无缘上大学。
记得1980年起,我在山区县城一所中学高三复习班任教,同学们大多来自边远山区,学习刻苦,有的已经考了两三年了,但复习一年还是未考上。有一个学生复习了四五年还未考上,只得回村边劳动边复习,年年应考,听说这名学生一共考了10年最终也没有考上,后来当地公社安排他到一个制做窗纱的厂子参加了工作。
还有一个学生家境困难,复习了几年还想学习,但家里需要他回村劳动,后来就终止了复习,听说该学生到后来神经出了问题。
不得不承认,学习一方面要刻苦努力,另一方面也是需要一定的天份的,情商智商都得俱备,有的学生不管怎样学,就是学不会。记得有一个学生把高中书上的数学题解答全背会了,但碰到新的题还是不会解。后来很庆幸这名学生在医院上了班。
大部分考不上的学生只有回村劳动,有一个学生脑子聪明,但英语很差,考了三年未果,后来回村里种菜,常在街上摆摊卖菜。值的一提的是贾宝良同学,家住边远的原始森林高原,未考上大学后回村劳动,但酷爱化学,在破窑洞里坚持学习,推算出原子核外电离能经验公式,经山西大学教授鉴定推荐到上海《潜科学》杂志发表,受邀赴保加利亚索菲亚参加了当年的世界化学年会。后来被特招到北大化学系学习,实现了人生的跨越。
江苏洋思中学前校长蔡林森有句名言:“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比话突出强调了教的作用和责任,但实际上学习在普及的基础上,要提高要参加选拔考试毕竟只有一部分能够成功。这就是差异,智商情商的差异使然。
再回到开头安永全的《我的高考》,令人感动的是他的刻苦与艰辛,历经磨难取得成功。首先安永全的情商是好的,意志坚定志存高远。然后他的智商也是高的,记忆力强,悟性好。这些更体现在以后他的作品里和工作中。同样贾宝良同学也具有刻苦学习坚持不懈孜孜追求的品质。那么,那些没考上大学的许多同学,应该说其学习和不学习总是不一样的,只是由于差异只得如此,在云云众生中,在不同的人生路上创造着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