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有关家庭教育的12句箴言,家长再忙也要看一下

发布者:太阳下的小落花 2024-1-3 20:19

有人说,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对优秀的父母,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肯定有一个不成功的家庭。

孩子一生要经历的三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家庭教育始终是第一位的。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毫不夸张地说,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就必须运用正确的教育理念。

下面12句有关家庭教育的箴言,父母务必读一读。

心理专家陈默:

妈妈不错位,让孩子拥有心理弹性

“今天上课,老师讲的内容你听懂了吗?作业写完了吗?这次考试比上次低了一分,我再出几道同类型的题你做一做……”

很多家庭中,孩子学习的主要管理者是妈妈。只要见了面,妈妈三句不离学习,即便刚开始说的事与学习无关,最后也能绕到学习上。

如果长期被催逼、被拿来与他人做比较,孩子会失去心理弹性,容易走极端。

我建议妈妈不要再插手孩子的学习,顺其自然,只负责照顾好孩子的基本生活及情绪。

当妈妈不再扮演老师和监工的角色,而只是一位陪伴孩子的贴心人时,孩子才能从她这里找到温暖和眷恋,获得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心理学家贺岭峰:

父母要做的不是“塑造孩子”,而是“唤醒孩子”

从脑神经发育的角度来看,孩子出生时,一生所需要的脑神经细胞就都在那里了,0~6岁完成90%的神经布线,之后进入神经修剪过程。

很多孩子在小学表现很出色,到初中就降下来了,原有的一些本事也没有了,就是神经修剪的结果。神经修剪不是坏事,剪掉一些无用的,保留一些稳固的,从而使得每个孩子形成自己的特色。

这就意味着,孩子一出生,就具备了很多天赋;进入教育阶段后,开始的是拉长长板的过程,而不是补充短板。所以,真正符合科学规律的教育是,让孩子在天赋的基础上成长为一个有特点的人。

基于此,父母要做的不是“塑造孩子”,而是“唤醒孩子”,也就是不要按照自己的理想来教育孩子,而要看到孩子的天赋,点燃他的力量,帮他把优势发挥出来。

心理专家宗春山:

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首先要长大

从生物学上来说,所有动物长到青春期时,就是远离血亲的时刻,否则就会有近亲繁殖。很多人把青春期的成长、远离说得悲壮又惨烈。

其实,作为父母首先应该和孩子一起祝贺孩子青春期的到来,这才是对生命真正的尊重。祝贺之后,要与过去的那个“小孩儿”和父母心理的“小孩儿”道别。

有时候人类真的需要向动物学习,把关系变得简单一点。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心狠一点。哪怕转过身抹眼泪,你也要把他推出去。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与父母建立生理、心理边界的过程。只有安全地分离,才能找到独立的自己,边界建立得越早,青春期就越能更顺利度过。

心理专家李文道:

父亲是孩子的力量之源

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尤其对男孩而言,有父亲存在并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孩子的勇气、信心和胆量都会更强。

男孩成长为男人,最重要的方式是模仿。父亲为男孩提供一种男性的榜样和行为模式,比如怎样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关爱女性等。

要想让男孩从父亲这里汲取到更多力量,父亲就应该在家庭教育中有足够的存在感。要多陪伴孩子,让孩子真实体验到父亲对他支持性的影响。

父亲也要学会并勇于表达爱,一个拥抱、一个微笑、一杯热茶、一句鼓励的话语等,都能让孩子的安全感得到极大满足,更大胆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

带孩子去户外“撒野”,点亮幸福童年

儿童是在群体交往中长大的,哪怕是再好的父母也不能代替伙伴的作用。在儿童时期,孩子间有效的群体交往基本上都是在户外活动和游戏中进行的。

群体性户外活动,更容易激发孩子的潜能和天性,可以最大程度地释放身体内积攒的能量。

所以,父母要明白群体性户外活动的重要性,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们要联合起来,以群治独,让孩子在群体性户外活动中提升各种能力。

心理专家张久祥:

真正好的教育是

把孩子当孩子,有求必应,无求不扰

真正好的教育是不焦急教育。没有一个孩子是被变成社会人的,而是长成社会人的。他长成什么样,父母就陪伴他长成什么样,而不是把他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经常对父母说,你把自己的孩子当作邻家小孩,他就好了。有求必应,无求不扰,才能各做自己,各成自己。

心理专家林紫:

情绪稳定的父母

才能培养出不恐慌、有安全感的孩子

面对同样的挫折,有的人会一蹶不振,有的人却能很快站起来,甚至把危机转为成就自己的契机。

是摧毁还是成就,关键在于这个人是否具有足够的心理弹性。而心理弹性来源于安全的依恋关系。

拥有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妈妈在身边,他会很高兴地与妈妈亲密互动;妈妈走开,他虽然会有一点点担心,但很快就可以自己玩耍,安心地等着妈妈回来。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和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很强。他会觉得,无论你离我是远是近,都不影响我们之间的关系,也不影响我对自己的评价。他也更能够自信地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

心理专家陶林:

父母错误的性教育比无知更可怕

今天的孩子对于性知识的渴望和了解程度,远远超出大人的想象。

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那些活泼开朗、接受过科学性教育的孩子,遭受性侵害的概率相对少一些。一旦坏人意图实施性侵犯,他会立刻辨别并大胆呵斥对方:“你这样是不对的,放我走,不然我叫人了!”

这样的孩子外向、敢说,接受过健康的性教育后,他们不会视性为洪水猛兽,对性侵害也有基本的辨别能力和求救技巧,更敢于去防范和反抗。

唯有让孩子知道性的真相,才能生出能力保护自己,主张自己在性方面的安全权和隐私权。关于性教育,父母想的多是没用的,做的也要多。

教育专家朱永新:

父母最需要做的

不是抓分数,而是先和孩子搞好关系

作为父母,我们不要忙着想怎么教育、抓分数,而是要先和孩子搞好关系。亲子关系建立了,教育就开始了,孩子就可以自己来教育自己,在良好的关系中阳光地成长。

建立起平等、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整个家庭教育的基石。关系好了,教育才好;关系好了,孩子才好。

营养专家王宜:

每一餐都是孩子“品育”教育的契机

品格、修养、家风都可以在餐桌上体现出来,每一餐都可以成为孩子德性培养的重要契机。

在中国,年长者坐上座,子孙围长辈依次落座,长者先动筷,晚辈才可进食,夹菜、盛饭、添饭都要守规矩……

饭桌上,大家通常会讨论时事要闻,交换身边的故事,分享处理矛盾的方法,家庭成员在一餐一饭间领悟义、慈、礼、恭、孝等精神观念。

在不同季节或节日,中国人的餐桌上会出现不同的菜肴,每种食材都有独特来源、讲究或故事,大人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食物的制作与准备,理解食物背后的文化内涵。

心理学家马皑:

安全感与归属感,才是父母给孩子一生的礼物

10岁之前的孩子,每天临睡前,父母一定要陪在身边,既可以亲子共读,也可以和孩子聊聊一天中开心或不开心的事。

另外,和孩子相处时,要多谈他感兴趣的事物。然后,引导他往父母感兴趣的方向发展,懂得顺势而为,从他正在做的事情中去提问、启发。

父母要多与孩子互动沟通,让他感受到陪伴、支持与无条件的爱。这将会成为其今后人生中抵御不良诱惑、保持勇敢乐观的无穷力量。

家庭教育专家殷飞:

孩子沉迷手机、焦虑抑郁怎么办?

父母只要带孩子做好这一件事

“我的孩子一放假就窝在房间里玩儿手机,眼睛无神,身体疲惫,总是提不起劲儿;上学后动不动请假回来,也不好好吃饭,成天玩儿手机……”

其实,沉迷于手机表面看是自控力和媒介素养问题,背后其实有着更宏观的家庭生活背景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习、劳动、运动、休闲娱乐等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没有脱离生活的学习,也没有不玩耍不游戏的生活。

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全面平衡生活的能力,这就需要将运动当作日常生活的必备品。

如果我们从小培养孩子运动的好习惯,即使遇到智能手机的诱惑,也不会因为沉迷于游戏而让生活失去平衡。

运动还能够帮助那些在遗传上存在精神疾病风险的孩子,增强神经韧性与弹性,延缓与规避心理疾病的困扰。

因此,我建议家长朋友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规律运动的好习惯,它能让人更健康、更积极。在心理学界有句话很有道理,分享给大家:没有运动解决不了的情绪问题。

为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