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投资被骗案例
从2015年开始,深圳是公安局就陆续收到了上百份的报案案例,而那些报案的人各个地方都有,比如江西南昌的,上海的,江苏等地,共有上百为老人,而这些老人都是被同一个投资公司给骗了。
其中就有一位老人在信里是这样说的:“我现在家破人亡,想死的心都有了”。这位老先生已经75岁了,本来是安享晚年的时候,可是没想到遇到这样的事情,遭受到如此沉痛的打击。
从老人的信中才知道这位老人原先把他和老伴这么多年的积蓄全部用于所谓的理财投资,而且为了能凑足这些资金,还从自己的女儿那边借了5万元。随后这位老先生就把所有的钱投资到了一家名为“深圳市中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利息可是高的吓人,就单单一年的年利率是24%,而老先生投资的资金是31万元,那么一年下来,老先生什么都不用做就有7万元的收入。
这么高的利息老先生心动了,就单靠每年7万多元的利息,自己还有老伴的退休生活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原本老先生的这笔钱是用来投资的,没想到女儿的公公病重急需用钱,在得知这样的消息以后,老先生还是决定把钱撤回来,可是没想到的是,这笔钱却怎么也要不会来了。
而在不久之后,因为女儿的公公没钱接受治疗,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女儿也因为这件事把罪怪到了老先生的身上,从此反目成仇。
据有关消息称,这家投资公司在上海、江西南昌、江苏等地都设立一家分公司。这家公司主要是以推销保健品为诱饵,把老人骗到公司进行听课洗脑,然后在以24%的高额利息作为回报,让这些老人进行投资,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非法集资的资金竟然达到了上亿资金。
公安机关在接到报警之后,联合其他地方的机关一起来静心阁抓捕行动,对这家公司展开了地毯式的搜寻。最后共抓获了42名涉案人员,非法资金是1.2亿元,总共涉及了上千名受害人,在这些受害人当中,老年人占的比例要高的多。
虚假便民常出现放松警惕就中招
于大妈家里突然来了两位自称是燃气公司的工作人员,为用户统一安装“防煤气泄漏报警器”。于大妈热情地将两人请进门。两人将一个白色的小盒子安装到厨房后向于大妈索要了350元“安装费”,但没开具发票。后于大妈拨打燃气公司电话确认,却被告知没有此事。
捡钱骗局经常演糊涂路人仍不防
李大妈去银行取钱的路上,发现前面的胖男子掉下一个牛皮纸信封。她正想叫住那名男子时,从后面赶来一个“瘦高个儿”,迅速捡起信封,两人发现信封里装着两沓钞票。“瘦高个儿”让李大妈不要声张,并提议两人到偏僻巷子里分钱。这时,胖男子回来“找钱”,并一口咬定李大妈捡了他的钱。为证明清白,李大妈将身上的钱物都拿出来给他看,并把银行卡密码也说了。在ATM机上“排除”李大妈的“嫌疑”后,胖男子悻悻离去。这时,李大妈发现卡内的5500元钱已被人取走。
飞来大奖莫惊喜让您掏钱洞无底
冯大爷路过市场时看到“刮刮卡”摸奖活动,而且不时有人抽到手机、VCD等贵重奖品。他也将刚从银行取出的2000元现金都拿出来摸奖,结果只抽中几瓶洗发水。后经警方调查,这是个分工明确的诈骗团伙,骗子在“刮刮卡”上预先做好了标记,所以“奖托”抽到的都是大奖,而参与群众抽到的则是伪劣洗发水。
免费医疗老专家特效药品把口夸
76岁的陈大爷根据街头传单,来到某宾馆参加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免费体检”。经单独会诊,“专家”推荐了一种价格高昂的降血脂“特效药”,声称此药专供国家领导人。陈大爷遂花大笔钱购买了该药。陈大爷服用后却发现没有任何疗效,才知道是上当受骗了。
莫名短信蹊跷多没事轻易不回复
张女士收到一条短信,称其银行的电子密码器将于次日失效,要尽快登录指定网站进行升级。为避免造成经济不便,张女士按照短信提示登录了网站,并输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和密码。随后,她收到银行发来的消费提示短信,告知她刚刚消费了30多万。张女士意识到自己被骗了,马上报警。
网上看病有陷阱
消费者钟先生八十岁,患有十多年的糖尿病,服用过各种药物,打过胰岛素,住过几次医院,为了治疗糖尿病,他控制饮食,加强锻炼,但血糖还是偏高。治病心切的他,突发奇想,上网查看,幻想着有比医院更好的治疗方法,当他输入“糖尿病治疗”几个字后,某医学研究院的广告跃入眼前:“不打胰岛素、不吃降糖药,在家轻轻松松治疗糖尿病,免费赠送高科技糖尿病治疗仪”。钟先生如获至宝,心想还唯独没用过治疗仪,不妨试一试。他立刻打电话咨询,一位自称是医生的先生答复他,“我们可以治你的病,一个疗程3个月包好”。
就这样,钟先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不法商家设计好的陷阱,他先后七次按照某医生的要求购买药品和保健品,直到花了25800元,也未见糖尿病有所好转,这时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事后他回忆说,商家从来都不告诉他具体名称和地址,每次都是通过快递公司进行药品、保健品和钱的交换,所收到的中药均无处方、无说明书、不开发票。他每次打电话咨询,都是转接,先问消费者是谁,然后再打过来,由专人解答,整个过程神神秘秘。
免费承诺藏陷阱
退休老人韩先生,患有十几年的慢性结肠炎,久治不愈,正在困惑时,某电视台早晨播出的一则养生苑节目吸引了他。看完节目后,他立即花3000元购买了半年的某某口服液,没过几天,商家打来电话说公司在搞活动,只要买三个月的某某口服液,就免费赠送人参膏一箱,可以提高免疫力。他没经住诱惑,就又花了1500元购买。五个月过去后,韩先生发现自己的病毫无改善,才感觉自己上当了。
还有一位八十多岁的石先生,他是一位退休教师,在工作时落下了职业病,颈椎有点僵硬,也曾经患过中风。有一天,他看到某报刊登的《颈椎病痛权威指南》免费广告,就按照广告拨打了咨询电话,商家说他们有特效药,保证一用就灵,无效退款。随后,石先生花1380元买了一个疗程的“特效药”,服用后根本就不管用,商家又说你年纪大了,病情相对重一些,需要再用一个疗程,保证给你治好。就这样,石先生连续用了三个疗程的药,一共花了4140元,但病情一点也不见好转。商家说不管用,就给你办理退款。但从那个电话之后,就再也联系不上商家了。
虚假广告设陷阱
武先生七十多岁,患有腰间盘突出病。一天看到某报刊登的治疗腰间盘突出广告,将产品说得天花乱坠,一字不提使用禁忌,他信以为真,花1680元邮购了一台治疗仪。他打开说明书时,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宜使用。因为他患有心血管疾病,做过支架搭桥手术,心律失常,血压不稳。收到治疗仪后,他立即要求商家退货,可商家只同意退给他1000元,强行扣下680元。事后武先生无论怎么打电话,商家就是不接听。老人生气地说:“我们仅靠微薄的养老金过日子,平时不舍得吃,不舍得穿,节省下几个钱竟被他们这样强行扣除了!”
河南六十多岁的消费者周女士也投诉,称她患有脑血栓,心脏安有两个支架,因平时活动量小,加上平时爱吃面食,导致她体重严重超标,患有中度脂肪肝。正当她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看到某电视台播放的某牌瘦身茶广告,宣称一天能降一斤。于是,她花1680元购买了这种瘦身茶,服用10天后,体重根本没有减轻,商家说你吸收不好,需要继续治疗。她就按商家的要求,又花700元买了酵素片,花300元买了参鹿汤。服完这些药和保健品后,周女士的体重不仅没降,反而升高了。
迷信专家入陷阱
七十四岁的消费者刘女士,患有毛细血管静脉曲张十余年。有一天,她无意中看了某电视台的一个养生节目,介绍用中药泡脚能治好她的疾病,她心想过去没用过中药,也许真能治好呢。她联系节目中的商家后,对方信誓旦旦地说,治不好全额退款。刘女士信以为真,当即花950元买了泡脚的中药。十几天过去后,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时,一位自称王院长的人打来电话,说他亲自给刘女士配药,只需要付1000元,保证能治好病。可刘女士用了一段时间后,她的腿开始红肿,奇痒无比。对此,王院长解释说是排毒反应,让她放心等一等。过了几天,又换了一位自称是血管病专家的某教授打来电话,说刘女士需要配合药物调理,提高免疫力,再泡脚就好了,而且要抓紧治疗,否则将需要截肢。刘女士一听吓坏了,又按这名教授的要求,花700元买了蜂胶和蓝莓胶囊。此后,商家不断以院长、副院长、专家、教授轮流打电话,让她继续买药治疗,还承诺为她争取名额,花去的钱能报销80%,将款直接打到专家、教授的个人银行账户上。最终,刘女士不仅没治好病,反而两腿红肿、麻木,住进了医院。再联系这些专家、教授时,商家均搪塞她,不是专家忙,就是院长出国了……
养生讲座变陷阱
有关老年养生讲座的骗局,很多老人都曾遭遇过。青岛消费者韩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一次,北京某健康协会在青岛某酒店举办健康讲座,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一名自称是北京某著名医院退休的医生,亲自为他爱人把脉看病,并积极推销某保健品,该医生说服用后,可以增强免疫力,活到100岁没有问题。他深信不疑,花5800元买了六盒保健品,回到家服用二粒后,他爱人感到头晕不舒服。韩先生赶紧赶到酒店去退货,但当他赶到酒店时,酒店人员却说,那些医生都退房回北京了。
江西省广昌县消费者杨先生也投诉称,广州某公司到他们县推销某品牌原生态水机,通过送面条、酱油等小物品,引诱老年人前来参加讲座活动。工作人员一再宣称水机是经过保险公司承保的,卫生部批准的专利产品,原价上万元,当天为扶助贫困县,关心爱护老区人民安全用水,水机降至成本价2800元卖给他们。杨先生说,当天有近百人购买了水机,卖完水机后,那些人迅速离开了广昌县。过了半年后,大家才发现水机坏了无人修,过滤嘴塞了无处换,拨打售后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上门维修布陷阱
北京七十八岁消费者戴女士投诉称,2015年7月的一天,她家里的热水器突然坏了。天气炎热,必须马上维修,她女儿在网上查到一个维修电话,就当即报修了。
当天下午四点多,两个工人来到她家里,简单问了热水器情况后,就开始拆热水器,随机取下一根金属棒,又装进去。同时,工人还放进四根像钢笔长短的金属棒,他们特意举给戴女士看,说看好了是四根,当时工人并没有告诉她价钱,不到半小时就弄好了。然后,两个工人一再说,戴女士家这个牌子的热水器很好,当时已经值一万多元了,还试探地问戴女士是不是一人住,然后就开单交款,每根金属棒720元,用了四根,一共2880元,加上工钱,开价3100元。由于戴女士的女儿只给她留300元,要那么多维修费,戴女士只好用自己的工资支付了。
戴女士的女儿回家后,问她为什么不给自己打电话,戴女士说怕你上班不好打扰。女儿在网上查了价钱,说买一个热水器也就二、三千元左右,换四根金属棒怎么可能要那么多钱。戴女士这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但当她再次拨打对方电话时,电话根本没有人接听。
老年人是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防范意识较弱、维权能力较低。于是他们成了一些不法商家忽悠、欺骗的对象,给他们心理、身体和经济上造成很大损失。在3·15期间,为保护老年人的消费权益,中消协向老年人特别提出以下消费风险提示并慎防十大消费陷阱:
一、有病切记乱投医。老年人有病要去正规医院就诊,保健养生也应到正规医院和机构去咨询,切不可有病乱投医,更不能轻信来路不明的网络医生。
二、免费承诺别轻信。老年人面对不法商家承诺的免费赠送、半价促销等要经得住诱惑,不贪图小便宜。
三、虚假广告要辨别。近年来,保健食品、医疗、药品广告日益成为虚假广告的“重灾区”。老年人在通过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媒体接触广告时,要提高辨别意识。
四、专家忽悠不上当。老年人因有病在身,他们特别渴望专家、医生的指导,对他们的医嘱也深信不疑。但是,要特别防范所谓的“专家”趁机向老年人推销高额保健品。
五、无效退款难实现。一些不良商家为了推销保健品或药品,不惜违法广告法,承诺保证疗效,无效退款。对此,老年人不要相信。
六、养生讲座不购物。一些不法商家打着养生讲座的旗号忽悠老年人,对老年人以赠送鸡蛋、面条、酱油等小物品相诱惑,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老年人不要随意在讲座上购买保健品或保健用品。
七、“政策补贴”不可信。某些不法商家冒充国家卫生部的电话向家境贫寒又久病缠身的老年人直接打电话,慌称能为他们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政策补贴”和药费补助,进行欺骗误导。老年人不要为了获得所谓“政策补贴”而上当受骗。
八、保健品药品要区分。保健品对治疗某些疾病有一定辅助作用,但不能代替治疗药物。《广告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保健食品广告应当显著标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老年人要注意区分。
九、上门维修找对人。老年人家中电器坏了需要维修时,要向正规家电企业咨询和报修,切忌网上乱搜索,防止遇到冒牌维修。
十、面对诱惑防风险。高收益伴随高风险,面对金融商家高利率诱惑,老年人要擦亮眼睛,不受诱惑。切记“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