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一寒衣节如何祭奠,寒衣节的来历和意义
未满3年不烧寒衣有什么讲究,十月初一女儿送寒衣是什么意思,寒衣节与清明节的关系是什么?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十月一”,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
农历十月一是进入寒冬后的第一天,古时有授衣、祭祀、开炉等习俗,提醒人们注意寒冬的到来。这一天,妇女们要拿出棉衣,送给在远方戍边、服徭役的亲人,在为亲人送去寒衣的同时,逐渐发展为祖先、亡人也一并送去过冬寒衣。
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朝,《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农历九月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也开始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因此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授衣过早,宋朝时期这一习俗就被移至十月朔日。民间将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
寒衣节的由来与传说
因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
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不过这种观点只能停留在推论上,因为有关中国民间于十月初一"烧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的风土记述中,如果说寒衣节是先秦时就形成的,那就很难对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的记录空白作出合理解释。所以,也有人推断寒衣节俗的形成不会早于宋代。
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传,秦时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种葫芦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来,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后,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为夫报仇、替己出气,最后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刹那,海上波涛澎湃,缓缓拱起两方礁石。据说海上姜女坟,海潮再大也不曾没顶。
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没过三年不能烧寒衣三年内的讲究
有的地方三年不烧寒衣纸,讲究按照中国民族传统习惯,逝者去世后第一次去烧寒衣纸,必须是单年,且须先复土立碑。每个地区的习俗不一样,有的地方头三年清明不让填土,寒衣节是可以烧纸的;
守丧的时候不能理发。在很多地方的农村地区,如果在家中有老人离世的话,都会有一个守丧期。那么在这个期间大家为了秉着尽孝的原则是三个月里都不能理发的。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了体现孝道,不过就现在社会的发展而言,有的地方遵守其为禁忌,有的地方则无所谓,这要依据每个地方的习俗来具体分析的。
“不沾红”的说法其实就是在对联上以及穿着上,都要做到"不沾红",不贴春联大家都能理解,因为毕竟家里刚出了白事,春联的红和白事时冲突的,自然就会被禁止。而穿衣上可能有些地方就需要注重,但有的就觉得无所谓,要去咨询下相关的宜忌,都是存在风水讲究的。
忌穿色彩鲜艳衣服。如果家中的长辈离世之后,子女要为家人守孝,古时候一般要守孝三年。现代时间缩短,但也不宜少于一年。守孝期间,子女忌讳穿色彩鲜艳的衣服,浓妆艳抹,欢天喜地去搞娱乐活动。
十月初一女儿送寒衣是什么意思
寒衣节虽然不是像清明节一样是法定节假日,但在民间人们的心里却和清明节、中元节的目的一样,都是祭祀先人,寄托哀思的日子。唯一不同的是,寒衣节是以“送寒衣”为主题。十月初一送寒衣,儿子女儿送都行。
“送寒衣”也就是说天气冷了,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要换冬装之时,想到了逝去的亲人,为了不让逝去的亲人不在另一个世界受冻,便象征性的用纸做成衣服的样子,去坟前烧掉,寓做“送寒衣”。
这是由于以前的人们有着“灵魂不灭”的一种思想的做法,虽然有点迷信的色彩,但也是后人感恩先人的一种孝道体现。“每逢到了十月一,没娘的闺女哭啼啼”的意思,就是说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失去了娘的女儿要去娘家上坟祭拜”。当然了,这句话并非只指失去娘,应该指父母,之所以说没了娘,是因为母女情最深,这也是俗语的简陋之处。
“每逢到了十月一,没娘的闺女哭啼啼”这句俗语不但告诉我们农历十月初一是祭祀先人的日子,从另一面也告诉人们,人死了,哭得再痛也没用,还是要在父母有生之年,多尽些孝道,人生在世,很多事情可能发生的很突然,也容不得等,如其日后老人过世后哭哭啼啼.。没有老人在世之时的孝顺更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