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韩国历史!韩国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为何名列战国七雄

发布者:肯定酷酷的 2023-3-20 04:57

在战国七雄当中,韩国应该是最不起眼的一个国家。

论国力,韩国在七国之中最弱;论人才,韩国好像也没出过什么顶尖名将;论文化,韩国也没有屈原这样的传说级牛人……

大概也正是因为韩国的存在感太弱,导致现代很多中国人,一提到韩国这个国家,第一反应可能是‘泡菜’。

那么,历史上那个不生产泡菜的韩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同为战国七雄,为何韩国相比其他国家,戏份要少很多呢?

这事其实还真不能怨后来的韩国国君不努力,而是因为韩国确实在很多方面,先天不足!


早在西周时期,韩国其实就已经存在了。说到这儿,很多人可能会下意识地觉得很扯。因为几乎所有对先秦历史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韩国是三家分晋的产物,但那已经是春秋末期的事情了,西周时期哪来的韩国呢?

别笑!

这事儿其实是真的!

在西周时期,真的有一个韩国。

话说当年西周开国之后,周武王成了天下共主。而据史书记载,周武王一共有五个儿子。这其中,老大后来继承了王位,就是那个周成王。老三后来被封到了山西,这就是晋国的初代国君。老五则是被封到了陕西韩城,建立了一个韩国。

所以,如果某天我们去博物馆,看到某件文物上面写着‘西周韩国’的字样。千万别笑!不是因为人家博物馆写错了,而是因为西周真的有这么一个国家!

不过,对于这个韩国,史书上的记载特别少!甚至就算到了今天,有关这个韩国的考古发掘,也没多少进展。这个西周韩国,到底都有哪些国君,发生过哪些事情,我们也不太清楚。

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在东周初期,大概在平王东迁十多年之后,也就东周时代刚开始十多年之后,这个韩国就被晋国给灭了。

当时晋国在位的国君,是晋文侯。这个晋文侯在晋国的历史上,绝对是最重要的一位国君。如果说,后来晋国称霸天下,是因为那位晋文公。那么晋国的老底子,其实就是这个晋文侯搞出来的。

就在东周初期,周王室刚刚衰落的时候,这个晋文侯在山西地区,疯狂扩张,所以晋国才能够在东周初期,就成为一个大国,这才奠定了后来晋国的霸业。

但就是这位雄才大略的晋文侯,晚年却给晋国埋了个大雷。他一方面立自己的亲儿子做继承人,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弟弟委以重任,让自己的弟弟在国内掌权,并且帮他树立威信。

所以,后来晋文侯前脚刚死,后脚晋国就内乱了。以晋文侯弟弟为首的这一派人,因为实力比较强,所以就想抢位置。但谁都没想到的是,接下来,这场内乱并没有马上结束,而是持续了七十多年!

直到七十年之后,晋文侯弟弟那一脉的人,才终于取得了胜利,以下克上,成功篡位了。

这事在晋国的历史上,叫做曲沃代翼。

而这个晋文侯的弟弟,作为贵族,自然也有很多儿子。这其中,嫡长子继承了他的家主之位,后来继续篡位。而除了这个嫡长子之外,还有几个叫姬万的儿子。

这个姬万,就是后来韩国王族的祖先。

再后来,七十年之后,随着曲沃一脉成功篡位,这时候已经是晋文侯的弟弟的孙子在位了。当时这个姬万也还活着,作为晋国当代国君的叔叔,同时又在之前篡位的过程当中,立下了不少功劳,所以后来,这个姬万就被封到原来西周韩国的那块地方了。

因为这次分封,所以,自此之后,这个姬万就可以被称之为‘韩万’了。韩家的家族历史,其实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再之后,没过几年,晋国就再次换了国君。这一次,国君之位传到了晋文侯弟弟的曾孙手里,这个曾孙,后世史称晋献公,也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晋文公他爹。

如果大家对晋国历史有点了解的话,应该对这位晋献公非常熟悉。因为这个晋献公上位之后,做了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举动,叫做‘自灭满门’!

简单来说,晋献公上位之后,因为担心曲沃代翼这种事情再次发生,害怕以后再有其他亲戚,抢他们家这一脉的国君之位,所以晋献公直接找了各种理由,把自己家的绝大多数亲戚,都给杀绝了。

历史上大开杀戒的国君,不在少数。但是像晋献公这种敢自灭满门的,还真不多见。

但有意思的是,韩家作为晋国宗室的分支,而且还是近支,当时竟然躲过了晋献公的屠杀。至于原因,后世众说纷纭。有的是,韩家当时站队正确,一直站在晋献公这边。也有人说,当时在位的韩家家主,是晋献公的宠臣。

还有人说,其实韩家根本就不是晋国宗室,之前那些都是记载有误。真实的韩家,其实西周韩国的后裔。因为不是晋国宗室,所以当时晋献公自然不会杀他们家。

不管真相如何,总之,当时韩家是躲过了晋献公的屠刀。

躲过了晋景公的屠刀,这事对于韩家来说,既是好事,但同时也是坏事。

好处在于,韩家可以幸存下来,不用死人了。坏处在于,韩家因为坚定站在晋献公这辆车上,所以错过了下一辆车。

下一车,叫做晋文公。

简单来说,晋献公晚年的时候,大概是觉得杀自己本家已经不痛快了,开始逐渐盯上自己儿子了。再加上当时晋献公有个宠妃,想帮自己的儿子夺嫡。所以最终,晋献公的嫡长子自尽,两个稍大一点的孩子,也被迫流亡国外。

这两个流亡国外的孩子,其中有一个,就是后来的晋文公。晋文公从晋国出走的时候,有一批死忠粉跟着他,一起离开了晋国。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后来割自己大腿肉给晋文公吃的那个介子推,自此还留下了一个‘寒食节’。

而除了介子推之外,其他那些人,同样也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晋文公在外面流亡的十多年,等到十多年之后,他回国接班,然后发现,自己家亲戚已经被他爹给杀绝了。如此一来,他就只能重用那些追随自己的死忠粉,让他们成为晋国高层。而这些人,后来纷纷建立自己的家族。晋国后来执掌大权的那些士大夫家族,就是这样出现的。

后来三家分晋的时候,和韩家一起瓜分晋国的魏家和赵家,之所以能成为一家,最初的源头,其实就是因为他们的祖宗,当时跟晋文公一起出去流浪了。

唯有韩家不是。

因为韩家当时坚定站在晋献公这辆车上,所以当时韩家没什么重要人物,去跟晋文公一起流亡。这就导致晋文公回来之后,韩家开始迅速边缘化!

几十年后,韩家已经到了逐渐消亡的地步。当时的韩家嫡子,甚至都已经需要去赵家做家臣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韩家这个去赵家做家臣的嫡子,却开始逆天改命了。韩家这个孩子叫韩厥,长大之后,先是追随赵家家主,在晋国朝堂上步步高升。此后,韩厥又利用晋国内部几大家族的矛盾,以及晋国国君对几大家族的忌惮,成功上位,跻身晋国最高层!

有关韩厥的故事,如果拍成电视剧的话,绝对比很多古装权谋剧要精彩得多,而且这不是编出来的,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一个家族濒临灭亡的孩子,靠着给其他家族做家臣,让自己家族再度复兴,并且成为国内最大的家族!

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可惜,这个故事好像没什么人拍。

经过韩厥的努力之后,韩家总算是死灰复燃。顺便说一句,后来韩厥也报了赵家的提携之恩。几十年之后,因为种种原因,赵家几乎被晋国国君下令灭族。正是因为韩厥仗义执言,说明利害关系,这才保下了赵家的最后一点血脉。这就是历史上那个‘赵氏孤儿’的故事。

正所谓‘一啄一饮,自有定数’。当年赵家提携了韩厥,如今韩厥又保下了赵家的最后一点香火,双方也算是善始善终了。

从韩厥开始,此后的百年里,韩家开始继续稳步发展。在韩厥孙子那一代,韩家为了家族发展,把家族驻地从韩城迁到了山西平阳。自此之后,韩家的家族重心,就开始不断东移。在这百年当中,晋国的几大家族,开始疯狂内斗。但是每一次,韩家都能精准站队,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就这样,百年之后,经过一场疯狂乱战,原本晋国内部的十一个大家族,此时只剩下智、韩、赵、魏这四家了。当时四家之中,以智家最为势大。而韩家这边,则是已经传到了第十位家主韩虎手里。

然后,在韩康子这一代,韩赵魏三家联手灭了智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阳之战。

晋阳之战结束之后,三家彻底把持了晋国的大权,继而瓜分了整个晋国。

从韩家出现,到韩家瓜分晋国,这期间韩家奋斗了整整三百年的时间!

所以,别看战国七雄当中,韩国最弱。但能名列战国七雄之一,本身就已经说明一定的问题了。战国七雄,就没有任何一国是凭空得来的,都是人家家族持续奋斗了几百年的结果。

灭了智家之后,接下来大概五十年的时间,三家的主要任务,就是瓜分晋国的剩余地盘,顺带进行一些简单的地盘交换。之所以要交换,是因为在瓜分晋国之前,三家的封地往往都比较分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果是一个家族,这种封地分散的情况,倒也不是问题。但考虑到三家以后会变成三个国,那就要考虑国土抱团的问题了。毕竟,如果是一个国,飞地太多的话,也不利于管理。

而到了这五十年后期,随着三家彻底完成瓜分,逐渐形成三个国的时候,韩赵魏三家,几乎同时出现了三位非常有智慧的家主。魏家这边当时在位的是魏斯,赵国这边在位的是赵籍,韩家这边在位的是韩虔。

这三位家主,当时在发展家族这件事上,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而他们的选择,也直接决定了接下来韩赵魏三国的历史发展。

当时魏家这边的魏斯,注意力主要在变法方面。当时魏斯就已经注意到,随着冶铁技术的成熟,以往的社会体制在崩溃,此时已经到了要进行改革,建立新的社会体制的时候了。为了改革,当时魏斯大规模招揽人才。而他招揽人才的这个举动,则是开启了战国时期养士的风气。同时,他招揽的这些人里面,有一个人叫李悝,后来这个人帮助魏国完成了变法。

正是因为完成了变法,导致魏国后来在战国初期迅速崛起,并且在战国初期称霸天下。

而赵家这边,当时在位的赵籍,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他上位之后,任用贤良,并且改变了以往的世禄世卿制。最重要的是,赵籍以利用赵家地盘在北方的特点,开始将发展方向放到了北方。

这个选择,注定了赵国日后军事力量很强,可以拥有强大的骑兵军团,以武立国。后来赵武灵王能通过胡服骑射改革,让赵国强大起来,也是因为赵国地处北方。如果赵国地理位置在江南,赵武灵王就算再强,估计也没法建立强大的骑兵。

至于韩家当时在位的家主韩虔,这位大神似乎更擅长搞活国家经济。在他的治理下,韩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手工业水平更是迅速提升。手工业水平上来了之后,再加上韩家的领地内,有一座宜阳铁山,这是战国时期最大的一座铁矿。

用现在的话来说,人家家里真的是有矿!

靠着铁矿和强大的手工业生产能力,韩家的地盘,恰好又正处于当时中原各国的核心。如此一来,韩家就可以利用商业,让国家迅速富强起来。

总之,经过这三位家主的开发之后,三家逐渐成了三个国。然后,公元前403年,三家去了一趟周王室,逼着周天子册封他们。这一年之后,韩赵魏三国,就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了。

韩国开国之后,作为开国国君的韩虔,大概只在位三年就去世了。韩虔去世之后,接下来,他的儿子韩烈侯即位。

韩烈侯不是什么好国君,他在位十三年期间,当时魏国已经完成了著名的‘李悝变法’,然后吴起又帮魏国训练了强大的魏武卒,导致魏国开始迅速甩开韩赵两国,一枝独秀。当时韩烈侯见到魏国改革之后,效果这么好,也想效法一下。

但结果,韩烈侯只学到了魏国改革的皮毛,并没有学到精髓。所以,他进行改革之后,非但没有让韩国强大起来,反倒是把国家给改得乱七八糟,上下政令不一。

韩烈侯在位十三年之后去世,然后他的儿子韩文侯上位。韩文侯相对来说,能力倒是更强了一些。他在位期间,任用了大臣严遂,并且让严遂帮他强化中央集权,继续扶持韩国的商业贸易。同时,韩文侯还把郑国那边,作为韩国的主要扩张方向。

这事说起来其实也挺无奈的。当年韩家之所以选了这块地方,在三家分晋的时候,把地盘都集中到这边,就是看中了韩国这块土地,地处天下核心,可以更好的做生意。但正所谓‘有一利就有一弊’,韩国这块土地,做生意确实很适合,但是扩张起来就很困难了。

因为地处天下中心,韩国不管向哪个方向扩张,都容易遇到大国。反倒是秦、赵、齐、楚这种国家,因为地处偏远,扩张起来其实更容易一些。

韩文侯在位十年,这期间算是把他爹搞出来的烂摊子收拾了一下。接下来,他的儿子韩哀侯即位。韩哀侯即位之后,虽然仅仅只在位三年,但是却站在韩文侯的肩膀上,灭了郑国,然后占领了郑国的大部分土地。

打下郑国之后,韩哀侯又把韩国的首都,迁到了郑国的首都新郑。

吞并郑国,这应该算是韩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扩张了。而吞并郑国之后,韩国再想扩张,就彻底没有扩张的空间了。当时韩国周围的邻国,就只有赵、魏、秦、楚这样的大国了。稍小一点的宋国和卫国,也同样不好惹。宋国本身国力不比韩国弱多少,卫国则是后来被魏国给吞并了。

当然,除了这些国家之外,韩国还有一个邻居,那就是周王室。可问题是,如果韩国进攻周王室的话,好像也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所以,韩国吞并郑国之后,基本上就没有扩张空间了。

作为吞并郑国的韩国国君,韩哀侯的能力自然是很强的。但讽刺的是,就在他吞并郑国之后不久,他下面的两个大臣开始内斗。一个名叫韩傀,另一个就是之前帮他爹收权的那个严遂。这俩人斗起来之后,严遂直接找了个刺客,公然刺杀了韩傀。

然后在这场刺杀活动当中,作为国君的韩哀侯,不幸也被误伤,然后被干掉了。

很多人上学的时候,应该学过《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在这篇课文里面,唐雎提到的‘聂政之刺韩傀,白虹贯日’,说的就是这个事。

当然,这事在历史上有争议。也有人说,这事其实是发生在之前那位韩烈侯在位时期。

不管真相如何,总之,韩哀侯吞并了郑国之后,很快就去世了,而接下来,韩哀侯的儿子韩懿侯即位了。

到了韩懿侯时代,韩国的处境开始改变了。

之前几任韩国国君在位的时候,因为当时三家刚刚瓜分晋国没多久,所以韩赵魏三国之间的关系,还是很紧密的。当时三国几乎处于背靠背的关系,可以不用四面开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时魏国可以安心改革,不用担心北方和东方的敌人,只防备西边和南边就行了。而韩国这边,也有能力主要针对郑国。

但是后来,随着魏国彻底壮大,并且称霸天下,魏国开始不满足于针对其他国家,而是开始对韩国和赵国这两个盟友下手了。如此一来,三晋联盟瞬间破裂,韩国的处境就开始变得艰难了。

韩懿侯在位十一年,这期间韩国基本没什么发展,唯一的记载就是和魏国打过两仗。除此之外,史书上就没多少有关他的记载了。

但同时,在这个时代,战国历史的大背景,却开始变了。

之前魏国通过变法,瞬间强大了起来。后来魏国翻脸之后,魏国出走了一个叫吴起的超级牛人。吴起去了楚国,然后在短短数年之内,靠着变法,让楚国强大了起来。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几乎所有国家都意识到一个问题:原来只要照抄魏国的制度,就能成功变法了!

如此一来,在韩懿侯时代,大家开始逐渐有了变法的意识。而韩懿侯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韩昭侯即位。韩昭侯即位之后,大规模的变法活动就开始了。

韩昭侯在位三十年,这期间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齐国进行了邹忌变法。而韩国这边,当时韩昭侯重用了申不害,让申不害全权负责韩国的改革。

这位申不害也是一个著名的改革家,经过他的改革之后,韩国开始迅速强大起来。再加上韩国家里有矿,手工业高度发达,能够制造超强的兵器。据说当时韩国的弩箭,最远能射出超过四百米!

如此一来,韩国的国力自然就和其他小国拉开了差距,成了战国七雄之一了。

如果没有申不害的改革,韩国在历史上说不定也就是和宋国差不多的地位,根本称不上是战国七雄之一。但正是因为有了申不害的变法,韩国才国力暴增,得以名列战国七雄之一。

对于韩国来说,申不害就是这么重要。

但问题是,就算申不害再怎么厉害,也无法改变韩国地处四战之地的地理位置。而且,申不害这个人,主张以‘术’治国。所谓以术治国,就是指君主要用自己的能力去治国,这和秦国的商鞅有本质性的区别。

秦国的商鞅,是主张以法治国,主要是要建立起一套明文法律,让所有的人都遵守,用这样的方式强国。而申不害则是主张让君主用所谓的‘帝王术’,去进行管理。当然,申不害也不是自己提出的这个观点,他也是借鉴了之前那个严遂的一些观点。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这两种主张,明显是商鞅更高一层。而且,申不害的这个主张,严重依赖国君的个人能力。如果国君个人能力不行,国家就废了。

申不害的这场变法,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其实算是失败了。当然,即便是失败,这场改革依然让韩国强大了起来。而且,申不害选择的术治,其实也对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至少他决定了后来韩国的国策,基本上偏诡异风,喜欢玩一些阴谋诡计。

申不害去世之后,没过几年,韩昭侯也去世了。这对君臣掌权期间,秦国和齐国彻底崛起,并且打垮了魏国。自从魏国倒下之后,战国时代就进入了最精彩的‘合纵连横’时代。

韩昭侯去世之后,接下来他的儿子韩宣惠王即位。韩宣惠王在位期间,因为时代背景进入了合纵连横时期,所以这个时候的韩国,就成了一根著名的‘搅拌棒’。

简单来说,韩国为了自身利益,必须尽量把战国这摊水搅浑。只有把水搅浑,韩国才能乱中取利,继而扩张。

顺便说一句,据后世史学家猜测,在这位韩宣惠王在位期间,韩国应该有一个大臣,叫张开地。这个张开地,应该是在之前韩昭侯的时代入仕,可能是在韩宣惠王在位期间,做过韩国的相国。而韩国这种搅拌棒的政策,可能也有一部分,是出自他的手笔。

不过,这些东西,都是猜测,史书上没有任何明文记载。唯一能佐证这件事的,就是张开地后来有个孙子,这个孙子叫张良!

没错,就是后来那位谋圣张良!

所以,张良能成为谋圣,可能并不是因为他给一个老人捡了鞋,然后从老人手里得到了一本‘黄石天书’。而是因为他们家从祖上开始,就很擅长那些‘阴谋诡计’,这是他们家的家学。

当然,这些东西,在正史上是没有记载的。正史上唯一有记载的,就是张良他爷爷,应该在这个时期,在韩国做过高官。所以,韩国当时的一些对外政策,张开地肯定是参与制定了,这肯定是没错的。

韩宣惠王在位期间,对标秦国那边,是秦惠文王在位期间。这期间秦国开始不断崛起,逐渐让西北的义渠国称臣,并且开始向四川地区发力。至于韩国,虽然所谓的‘帝王术’玩得很好,但却依然没办法改变地理位置,最多也就只能做到不吃亏而已。

韩宣惠王去世之后,接下来,韩襄王和韩厘王,这两位韩国国君在位近四十年。这四十年当中,秦国逐渐轮到了那位秦昭襄王即位。秦昭襄王即位之后,秦国开始从一个强国,逐渐变成列国之中的超级大国。

在这期间,韩国也曾经把合纵连横的游戏玩得很好,一度联合齐、魏、赵、宋这几个国家,组成了一个五国联盟,一起进攻秦国。当时的五国联军,由齐国名将匡章统领,还一度攻破了函谷关。联军撤退之后,韩魏两国为了防止秦国再次东出,干脆合伙组织了一支二十多万人的联军,直接就守在函谷关外,彻底把秦国东出的道路给堵死了。

但是接下来,擅长谋略纵横之道的韩国,却遇上了一个蛮不讲理的白起。白起领兵之后,直接一场大战,把韩魏两国的二十四万堵门精锐,全部给就地消灭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伊阙之战’。

一场伊阙之战,让韩国顿时损失惨重。魏国国力稍微厚实一点,倒是也还能撑得住。但是韩国就不一样了,韩国本来整体国力就弱,一下子损失十多万精锐,韩国根本就扛不住。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再加上韩国的纵横手段确实不错。所以接下来的十年当中,白起几乎只盯着魏国打,韩国算是暂时恢复了一些。

另外,在这十年当中,齐国因为独吞了宋国,引起了各国的仇视。此后,秦、燕、韩、赵、魏这五大强国,直接组成联军,一起围殴齐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国伐齐。五国伐齐之后,齐国瞬间由盛转衰。而在这场齐国倒塌的盛宴当中,韩国又再次因为地理问题,没能分到什么好处。

反倒是魏国和楚国,站到了不少便宜。

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韩厘王去世了。接下来,他的儿子韩惠王即位了。韩惠王在位三十四年,这也是韩国彻底衰落的阶段。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光靠玩阴谋诡计,还真不太行。想要强大起来,还是得靠踏踏实实的一步步奋斗。韩惠王即位之后,因为南边的楚国,靠着齐国衰落的机会,得了不少实惠。而秦国为了防止楚国崛起,直接就掉头去打楚国了。

当时秦国直接派出了白起,一场大战之后,直接把楚国的首都都占领了,还干掉了楚国几十万精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鄢郢之战。

因为在这十多年里,秦国一直忙着对付楚国,所以韩国又有了十年的喘息时间。但有没有这十年,对韩国其实没多大影响。因为韩国地盘太小,再怎么恢复,也恢复不了多少。而十年之后,等到秦国把楚国收拾得差不多了,再次掉过头来打韩魏两国的时候,这一次,韩国就彻底惨了。

公元前273年,魏国和赵国联手,打算先瓜分了韩国,然后再共同对抗秦国。当时韩国只能向秦国求救,而秦国这边,很快就派出了白起,然后直接重创赵魏两国,干掉了两国的十三万联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华阳之战。

此战之后,韩国貌似是胜了,但是却彻底失去了魏国的屏障。此后没过几年,等到秦国解决了魏国的问题之后,马上就掉过头来专打韩国。

此后的几年当中,秦国持续盯着韩国打,逐渐占领了韩国大半的土地。

就这样,几年之后,在白起的不断猛攻之下,韩国被打出了一块飞地,这块飞地,叫做上党郡。当时的上党郡,已经成了秦国的囊中之物。但结果,韩国这边却直接把上党郡给了赵国,就此把赵国拉下水,由此引发了那场长平之战。

对于这个‘毒丸计划’到底是谁制定的,史书上没有说明。史书上只是记载,当时韩国派了一个叫冯亭的官员,去帮秦军接收上党。而冯亭到了上党之后,直接带着上党转投了赵国。

而据后世一些史学家猜测,这个‘坏主意’,很有可能和张良他爸有关系。张良他爸名叫张平,从时间上来推算,这时候张良他爸,肯定是韩国的高官,甚至有可能是韩国的相国。

不管这事和张良他们家有没有关系,反正接下来,一个上党郡,算是彻底把赵国拖下水了。接下来就是长平之战了,一场长平之战,虽然让赵国损失了四十万精锐,但是也让秦国损失不小。此后,当秦国再次进攻赵国邯郸的时候,各国又联合起来,击败了秦国,导致秦国再一次被重创。

因为秦国被重创了,所以韩国再次有了一个喘息的时间。

更幸运的是,此后没过几年,秦国的那位秦昭襄王就去世了。而秦昭襄王去世之后,短短数年之后,秦国换了四位秦王,分别是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以及秦始皇。秦始皇即位之后,年龄又太小,导致秦国内部主少国疑。

所以这个时候,韩国就再次提出了另一个狠招。这个狠招,叫做郑国渠计划。

简单来说,就是派一个叫郑国的人,去秦国帮忙修一条大型水渠。这条水渠一旦建成,确实会让秦国国力暴增。但同时,这条水渠的建造,也会耗光秦国的大部分国力。

考虑到这个计划的阴狠程度,所以后世就有人猜测,这招其实是张良他爸想出来的。当然,所有的这些,在正史上都没有任何记载。正史上只是记载,张良他爸和他爷爷,曾经做过韩国的高官,历经五代韩王,五世相韩而已。

客观来说,这个郑国渠计划其实是有可取之处的。因为水渠这种东西,最后其实不一定能修成。有可能最后秦国花了十年的人力物力,最后郑国稍微设计的偏了一点,最后这条水渠一点用都没有。这样一来,秦国的十年国力,就真的浪费了。

但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阴差阳错之下,秦国竟然真的把这条郑国渠给修成了!而这条郑国渠建成之后,秦国顿时多了一大堆耕地,国力更强了。

就这样,郑国渠计划,彻底成了一个馊主意。

如此,几年之后,随着郑国渠即将建造完成,秦始皇也即将亲政。这个时候,韩国的韩惠王去世了。而韩惠王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韩安即位。韩安即位之后,秦始皇也就彻底亲政了。而秦始皇亲政之后,首先派出大军,盯着赵国打。

在打赵国期间,秦国一直在极力稳住韩魏两国,生怕其他国家增援赵国。而韩国因为其本身的国策,自然也希望作壁上观。如此,几年之后,随着赵国那边被重创,魏国又对秦国称臣,秦国也在之前的战争当中,被赵国打掉了不少精锐。

这时候的韩国,又觉得自己可以发挥搅拌棒的作用的,想要帮赵国一起对付秦国。但结果,此时的韩安,却高估了韩国的国力。

对秦国而言,此时的韩国,已经不再是什么强敌,甚至都不需要派出主力,只派出一个偏师,就可以轻易灭掉了。

公元前230年,就在秦国和赵国进行对打期间,秦始皇忽然派出了一个叫内史腾的人,率军进攻韩国。内史,是这个人的官职,腾是这个人的名字。史书上连这个人到底姓什么都没记载,说明这个人真不是什么重要的人物,而且他在正史上也就只出现过这么一次而已。

然后,这位内史腾,直接就把韩国给灭了,甚至都没给其他国家增援韩国的机会。

就这样,韩国成了战国七雄当中,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

韩国被灭之后,末代韩王韩安,被秦始皇软禁了起来。但是后来,韩国贵族就起兵反叛。这场反叛被镇压下去之后,韩国就彻底没了。连带着那位末代韩王,也被处死了。

这就是韩国的历史。

回顾韩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韩国的历史其实也很精彩,而且也很强大。至少,比起宋国、越国之类的国家,韩国其实更有韧性。

但遗憾的是,韩国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差。地处四战之地,注定了韩国不可能对外大规模扩张。能够通过‘搅拌棒’的政策,让韩国活到战国末期,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可这又能怨谁呢?

如果非要找一个责任人的话,那就只能怨韩国的前几代家主了。毕竟,是他们在瓜分晋国的时候,给韩国挑了这么一块地方。他们看中了天下中心,可以做生意的便利。但是却忽略了整个位置,无法扩张的短板。

如果韩国换一个地理位置,说不定历史就截然不同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