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的开篇,有一个常年从事手工编织业的中年篾匠,只是因为在街头中制止了一场打架斗殴,就开启了三国历史上最励志,最曲折,最热血的一段传奇。这段貌似草根逆袭当皇帝的发家史,给无数读者一种错觉,我也可以。纵观刘备的发家史,含有现代小说爽文中的所有经典元素。刚出门就捡到武力值最高的两名武将关羽、张飞,主动投靠的赵云,上门招揽的诸葛亮,降服了黄忠,吸引了马超,简直就是幸运值爆棚的外挂级开局。其实,历史上的刘备在草创阶段,一直都是地道的黑社会搞法,直至以“军功洗白”成功上岸。究竟怎么一回事,今天白羽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一、刘备的皇叔之谜
刘备自出道以来,一直打着“皇叔”的旗号。在电视剧《三国演义》当中,还专门设计了汉献帝跟刘备认亲的戏码。原著小说专门让汉献帝在第二十回拿出了族谱,把这段关系编造的合情合理。
皇帝的叔叔,这么大的事件,这么高的关系,这么硬的后台,居然在又高又硬的《三国志》当中只字未提,是不是很可疑?
我们来看看三国志蜀书的记载
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蜀书二》
按照这段话的记载:刘备家族世代都在幽州老家做官。刘备祖父刘雄,曾在东郡做范县县令。
既然刘雄在幽州涿郡涿县,而东郡范县却在兖州。“世仕州郡”,四个大字似乎有点站不住。
按照中国传统常识,既然刘雄、刘弘都在当官,按照西汉优待宗室的环境,刘家繁衍出一个规模较大的“皇室旁支”应该不是问题,毕竟中山靖王刘胜就是西汉著名的“大种马”
《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中山靖王胜以孝景前三年立.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
既然先祖刘胜能生出120多个子女,那么涿郡刘备家的叔伯兄弟应该多得数不胜数。常言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曹操本姓夏侯,上阵杀敌的时候:
身边不是夏侯渊就是夏侯惇,
不是夏侯杰,就是夏侯恩。
一直标榜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身边只有一个刘封,居然还不是亲生。
究竟是刘备这里出现“基因断层”了?
还是计划生育提早千年了?
这是一个可持续讨论的科学之谜和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
要不然易中天先生怎么会说:刘备这个“中山靖王之后”,明显是一块“注水猪肉”。刘备在当时要真有这么铁的关系,还卖什么草席,天天去你家吃席。
二、刘备的学校生涯
刘备虽然是家中独苗,却依然听从母亲的教导。十五岁时,就跟与同宗刘德然,幽州老乡公孙瓒,一起投入同乡前辈卢植】门下。
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蜀书二》
卢植是涿郡本地人,是刘备的老乡兼老师。卢植曾因身体不适,辞去九江太守职务,一年后就被朝廷征召为议郎,返回洛阳。
从刘备的同桌公孙瓒的传记中,可以看出卢老师的学校建在洛阳东侧不远的缑氏山。
(瓒)从涿郡卢植学于缑氏山中,略见书传。--《后汉书 卷七十三》
按照卢老师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在哪里就业,就把学校开办在哪里。用现代化讲:卢老师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是学区房。
刘备小时候曾经跟母亲“贩履织席为业”,这种爱好被上升到了一定高度,编草席改为眊帽。刘备将自己的产品定位从“脚部用户”,提升为“头部用户”。一改用廉价的茅草为原材料,改为用牛尾进行编织,要的就是“牛气冲天”。
《魏略》记载:备性好结眊,时適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
这样一来,精准抓住了学生们喜欢流行文化的“痒点”,大家纷纷出钱购买,这种手工DIY在校园里风靡开来。(甚至多年后,还有人拿顶草帽就能成为深度海王)
有了点闲钱的刘备,甚至开始了高消费的生活。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蜀书二》
刘备在洛阳求学,天天斗鸡走马,招猫逗狗,闲时穿奇装异服,忙时快乐编织,哪有时间好好读书?
这种喜欢编织的爱好,在刘备的军旅生涯中必不可少。
刘备入川后的精锐部队“白毦军”,就是以兜鍪上装饰为标识,亲自打造的“白色御林军”。
在学校期间,刘备巧遇隔壁学校的高干子弟曹操。这件事可不是专门为帝王歌功颂德的史官写的,而是跟曹操同一时期的王粲写的。
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不缺权势,不缺金钱。张仲景给他五石散都懒得吃,倔强到眉毛掉光而死的主。一般人很难入得了他的法眼,所以这位老王写的书,比较靠谱。
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复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英雄记》
怪不得后来曹操喝酒时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昔日同窗以这种方式见面,刘备还怎么淡然种菜?这正是:
落魄刘备真遭罪,青梅煮酒同学会。
醉酒曹操吹大牛,心头泛酸好滋味。
三、刘备的黑道发展史
学校的快乐生活是短暂的,已经二十岁的刘备也该毕业了。于是他回到了涿郡老家,开始自谋生路。
小县城毕竟不是大都市,手工草帽没人要。见过了高干子弟的灯红酒绿,刘备甚至觉得,我也可以。刘备虽然不喜欢读书,好歹是在洛阳过留学,比一般文盲强太多。
于是,刘备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黑帮。
先主於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蜀书六》
何为御侮?毕竟黄巾之乱还没有开始爆发,自然是抵挡其他地方势力的入侵。在动乱的三国时代,地方主义才是第一势力,乡土观念才是第一观念,打不过怎么办?还有大哥公孙瓒。
刘氏黑帮此时的主要业务,就是向来往客商收缴“过路费”。
三国志记载: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自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之而异,乃多与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惜字如金的三国志,不吝笔墨专门介绍了这么大一段,并不是说张世平、苏双看到刘备“耳大手长”的异常长相,重金打赏。而是因为贩马要路过刘备的地盘,经过几轮谈判,缴纳保护费而已。
马在古代属于战略物资,能以卖马为生的人,背景、手段、关系都很硬。黑道人才辈出,永远都是横的怕不要命的。
刘备喜怒不形于色,身边立着两个金牌打手。
一个是“河东解人,亡命奔涿郡”的关羽
一个是长期无照经营,卖注水猪肉的张飞
眼看着这谈判架势,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都不带美颜特效的。一言不合,拔刀便砍。马贩子们很欣赏刘备这种刀口舔血的三人组合,不但痛痛快快地交了保护费,还顺手打赏好几倍。
有了启动资金的刘备身价顿时翻了好几倍,开始拓展自己的江湖势力。
(刘备)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蜀书二》
四、黑帮的洗白
英雄需要舞台,黑帮需要平台。
按照《三国志》和《华阳国志》的经典说法“刘备靠镇压黄巾军发家”。《三国演义》更是夸大其词,甚至让刘备救了董卓一命。
后汉书记载: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遂置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
按照历史记载:刘备此时仅是个县级团伙,如何敢在太平初年跟黄巾死磕?其实刘备确实是凭军功上岸,却与镇压黄巾无关,而是平定“二张之乱”。
中平四年,黄巾之乱爆发后三年。中山太守张纯与前泰山太守“”张举”,勾结乌丸突骑叛乱。张纯自号安定天王,在幽州、冀州烧杀抢掠。
既然是叛乱,自然要抢夺战马增加战斗力。马贩子张世平、苏双倒了大霉,就哭着找到了刘备。既然有了前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时自然是要钱给钱,要力出力。
刘备立即联系了老大哥公孙瓒,天遂人愿。公孙瓒此时正巧也在奉命镇压二张之乱,于是,二人决定:黑白两道联合合击,敌军望风披靡。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别看刘备平时逞凶斗狠,顶多就是街头斗殴的“街霸”水准,真到了战场上一个大招都没放出来就被打残。
《典略》记载:备有武勇,时张纯反叛,(备)遂与相随,遇贼于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
阳死,就是躺在地上装死。一个回合下来,刘备就被打下马来,一直扮演尸体,直到战斗结束。由此可见,刘备的武功确实稀松,就这水平还敢“三英战吕布”?
两个马仔打起仗来也很上头:关羽、张飞各种骑马砍杀,根本不顾身后大哥的死活。
虽然打的很狼狈,但是刘备好歹也算是上了战场上,尝到了人血的滋味。大概率是自产自销,绝不浪费。
战斗结束后,刘备受封“安喜尉”。
这封号有点黑色幽默:平安喜乐,甚是安慰。毫发无伤,喜提安慰奖。
刘备的革命生涯兜兜转转,终于勉强够到了老同学曹操的起跑线。
五、鞭打督邮
刘备经过一番“苦战”(哭笑不得的战斗),获得了县尉的封号。
终于脱掉一身黑衣,好容易洗白上岸,又要面临督邮的刁难。
《三国演义》第一集,张飞怒发冲冠鞭挞督邮。几乎不用科普,观众都知道这事是刘备亲自下的黑手。
问题来了,刘备好容易洗白,怎么会自毁前程?
《魏略》解释的比较清楚:其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之,备疑在遣中。备欲求见督邮,督邮称疾不肯见备,备恨之。
换句话说:凡是以平叛军功而“招安”当官的,一律出现在朝廷黑名单。
督邮这次来安喜,就是要开除县尉。对于这个情况,刘备早有思想准备。要求面见督邮,领导装病不出,就地把刘备开除。
刘备觉得朝廷的做法太过黑暗,虽然自己打得很窝囊。好歹也为朝廷流过血,为政府出过汗。
这官职是拿命换来的,你督邮在战争期间屁事没有,战争过后想撸就撸,天底下哪有这种事?
于是,刘备直接冲进县衙,把督邮狠狠地揍了。
《蜀书》记载:(备)直入缚督邮,杖二百。
假如督邮是个贪生怕死之辈,只为钱财而来,估计挨不了两下就能刘备官复原职,甚至更进一步。
所以,老白估计最大的可能性是:被绑在树上挨打的督邮涕泪横流苦苦哀求:这是汉灵帝的命令,你就是打死我,也无能为力。我只负责裁员,不负责招聘啊。
哎呀,老刘哇,你下手轻点!
朝廷如此操蛋,这还是俺刘家的天下吗?别说是皇叔了,皇大爷都没用。怒气值已经达到顶点的刘备,几乎每一杖都打出了暴击。多年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忆: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随着督邮声音的渐渐微弱,不见声息,刘备已经打出了整整200次杖击。然后他将裤腰带上的公章拿出来,挂在督邮的脖子上,扬长而去。
解绶系其颈著马枊,弃官亡命。
刘备虽然把官印丢弃了,可他打破了无形中的枷锁。今后再也没有什么顾忌了,我们可以坦然地鄙视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凭什么我要替你们辛辛苦苦地卖命。即使我为你服务,你也要拿出应得的报酬和尊重。不是你炒了我,而是我主动炒了你。
去你的庙堂,我要回归江湖。
从此,朝廷少了一位忠心耿耿的将军,多了一个改变历史的男人。
岸边多少事,依旧大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