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谋”跟“阴谋”相对,它是指光明正大的使用计谋,即便是对方看出计谋的最终目的,对方仍然无法破解。
而“阴谋”则不一样,阴谋是暗中计划,一旦被对方识破,对方可能会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导致计划前功尽弃。
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阴谋有一定的“保密”意识,但阳谋则没有这样的要求。
关于阳谋,在我国历史上就有比较著名的4个,时至今日,能破解其中奥秘的少之又少。
二桃杀三士
相传,诸葛亮《梁甫吟》中,对“二桃杀三士”有这样的表述:
这则历史故事,堪称“阳谋”中的典范,它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三名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此三人仗着自己战功卓著,目中无人,横行朝野。所谓“功高震主”,齐景公自然不想留下他们。
如果说公然处决他们,齐景公自然会“离心背德”,毕竟这些人有功于江山社稷,可如果不对他们加以惩处,那么朝野将因他们乱作一团。为此,齐景公让聪明的晏子为其想办法。
晏子稍加思索,最终设了一个局。
他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赏赐他们三位两个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个桃。
公孙接和田开疆首先说出了自己的功绩,各取一个桃子。
古冶子报出了自己的功劳,自认为功劳比他俩大,所以气得拔剑相向。公孙接和田开疆听到古冶子的功劳之后,自觉不如,羞愧地将桃子让出并自尽谢恩。
此时,古冶子是最终的胜利者,他理应弹冠相庆才是,可他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
运用计谋杀人,“二桃杀三士”堪称阳谋中的经典。齐景公不费吹灰之力,用两个桃子,就解决了三位猛将,为自己解除了可能为齐国带来后顾之忧的巨大隐患,不可谓不高明。
我们在感叹晏子高明计策的同时,也不禁为三位勇士的“君子之风”而叫好。晏子的初衷是利用三人恃才傲物的人性弱点,让他们自相残杀,没想到他们会舍生取义,有如此君子风度。
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中山。
这块地方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后来被赵国伺机强占。魏国当然不服,便请出大将庞涓,前去收复。
赵国自知不是魏国对手,于是向邻国齐国求救。
齐威王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带领8万齐兵救赵国于水火。
田忌欲派出主力部队与魏国主力决一雌雄,孙膑却说:现在魏国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邯郸,那么他们的都城大梁一定空虚。如果我们此时攻打大梁,那么魏国必定撤兵。如此一来,不但可以打击魏国主力,还可以自动解除赵国危机。
田忌觉得有理,便采纳了孙膑的计策。果不其然,庞涓中计,急速撤军回救大梁,途中却又遭到齐军的伏击,魏军大败,赵国得到解围。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计策巧解赵国危机,这则案例在我国军事历史上比较出名。而这个实战经验更是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可取之处显而易见。
推恩令
汉武帝时期,刘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吸取了因削藩而导致“七国之乱”的前人之鉴,全面推行“推恩令”。
刘彻执政时,各诸侯势力尾大不掉,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统治,尤其是经历“吴楚七国之乱”以后,汉武帝立志要对各个诸侯削弱力量。否则其统治岌岌可危矣。
“推恩令”由此应运而生。
既然是“推恩”,也就是要求诸侯不再仅传位于嫡长子,对于那些次子庶子也要进行分封,即不论你有几个儿子都要给他们封地,他们都能继承财产。
换句话说,这项规定一旦推行,诸侯国只有2种结果:理性分裂或者是内乱。(这都是王廷乐意看到的结果)
如果顺利执行“推恩令”,本质上来说,就相当于原本一个大的诸侯国,被分割成了若干个小国,小国再依次分解,这样一来,诸侯国的力量被大大分散,汉武帝必定可以高枕无忧。
如果不执行或暗自阻挠“推恩令”的执行,那么朝廷也有一套应对办法。不“推”的结果就是,诸侯国的财产土地全部归嫡长子所有,这样一来,诸侯国内部一定会矛盾百出,嫡庶之间肯定会有嫌隙,最终是相互厮杀,而朝廷就可以名正言顺收回土地,重新分配。如此,也可以达到削弱诸侯国的目的。
从有到小,从小到无,这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终极思考,这条措施也算是“阳谋”界的天花板了。
有句话叫“平衡各方势力”,这毕竟是帝王终极思考的命题。
挟天子以令诸侯
说到这个话题,必定有所指,那就是三国时期一代枭雄曹操。
董卓废汉少帝,改立汉献帝,此后,汉献帝落入李傕、郭汜之手,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创造了条件。
东汉末年,朝纲混乱,民不聊生,各诸侯称霸一方,各自为政。谋士毛阶给曹操献策:“挟天子以令诸侯”或“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谨记在心。
时机成熟,曹操果断行事,终于将汉献帝裹挟至许昌,开始了以皇帝的名义号令诸侯。
看似没有僭越,实则已经凌驾于皇权之上。这一阳谋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曹操成功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
自古以来,皇帝言出法随,君权也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刘协的旨意,也就是他曹操的所思所想。此后20年,曹操利用这块“金字招牌”网罗天下有识之士,为己所用。
而天下忠于朝廷之士,即便知道曹操以汉献帝之名发出各种号召,他们也只能无条件服从,这就是所谓的名正言顺罢了,他们无可奈何,必须无条件服从。反言之,如果他们不接受号召,只会担起“反贼”的骂名,不忠不孝是小,为天下人耻笑事大。而更为严重的是,汉朝皇帝这块“金字招牌”也会失去威力,这是作为一个汉朝臣子永远不忍看到的一幕。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