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说--铜镇尺的故事

发布者:颓废我的模样 2023-11-30 21:40

铜镇尺上的故事

文/夏敏(芜湖)

2007年秋月,笔者去北京秦城监狱参观学习期间,在休息日逛潘家园古玩市场时,发现一家店铺里有一对铜镇尺,感觉东西不错,即与店主协商以800元的价格将这件文房用品购得带回,因本人嗜好艺术品收藏,对文房器物钟爱有加,在当今收藏盛世,与喜好者共同分享,便视为一乐。




该镇尺长19.5x5x0.4厘米, 重389.75克(如图).

根据镇尺上的图案文字,让我们来细细品味和解读它。

这对镇尺系精白铜所制,包浆自然浑厚,一眼开门,上面镌刻工艺很精湛,非现代电脑工所为,题赠落款字迹工整清秀,通体充满着民国时代的文人气息,两根铜尺合并一起,图案是含苞待放的花枝前站立一位眉清目秀,楚楚动人的少女,那面容双目间透闪着一种人见人爱的神韵。镇尺上面的图案和字迹,均手工镌刻,刀法老道。定是出自大家之手,笔者视之不禁要为作者的镌刻工艺而拍案叫绝。民国期间,凡赠送给名人的器物、书画都一样,一般上端写上受赠者之名,下方都落上赠送者自己的姓名,而这对镇尺上的受赠者和落款者都是两个大名家:上端受赠者为均墨先生,查了很多资料,发现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艺评论家、翻译家梁实秋(1903一1987年)的雅号叫均默。梁先生曾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曾先后在国立东南大学、国立青岛大学任教。1949年去台湾任台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于1987年11月病逝于台北。

民国时期梁实秋与胡适、徐志摩、闻一多三人创办了有影响的《新月》月刊,与著名作家冰心、鲁迅等人均有笔意交往,在当时文学界系如雷贯耳的人物。

下方赠送者落款张自忠(1891一1940)系人人皆知抗日爱国将领。从这一付镇尺整体上看,不像当时某个堂号的寄托款,而是物品馈赠者的落款。可見得这对镇尺是独一无二的文物,异常珍贵。看上面刻字透露的信息,人们不禁要问:张自忠乃民国时期的抗日将领,是军人,在那风云变幻的时代,长期在抗日前线,而梁实秋大学老师,是文人,虽是同时代人,张自忠比梁实秋大13岁,那么他们之间又有什么相互关系?为什么要送一付铜镇尺给梁实秋呢?当你打开尘封的历史,看到梁实秋写的一篇《槐园梦忆》第27章,“记张自忠将军”一文中便可得知:

1940年二月中旬,(民国29年)时任国民参政会参议员,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奉命参加国民参政会视察慰问团,在湖北襄樊与当阳之间的一个名叫快活铺的小镇上,慰问张自忠将军统率的部队,受到了张将军的接待,并共同进餐,度过一段短暂时光,而后,仅三个多月的时间,张自忠将军便在抗日战场上带领部队奋勇抗敌以身殉国了,将军一生经历过无数次激战,功绩辉煌,受到国人称赞而名垂千古。他是国民革命军在战场上牺牲时最大的官员。在梁实秋先生笔下记录了一段历史描述张自忠将军写到:“他有一个高高大大的身躯,不愧为北方之汉。微胖,推光头,脸上刮得光净,颜色略带苍白,穿普通的灰布棉军服,没有任何官阶标帜。他不健谈,更不善应酬,可是眉宇之间自有一股沉着坚毅之气,不是英才勃发,是温恭蕴藉的那一类型。他见了我们只是闲道家常,对于政治、军事一字不提。”梁实秋回忆,张自忠将军的前线司令部当时就在一处土屋平房当中,外厅放着一张长方木桌和板凳,看上去是会议室,张将军的寝室,一张木板床上,放着薄薄的棉被,一张木桌上一部电话,两三迭公文,整洁干净,一尘不染……
而今目睹这对刻铜镇尺,依笔者分析推测应该就是那次在国民参政会华北慰问团视察张自忠将军司令部时所发的馈赠品。人们不禁要问:梁实秋先生获得这付铜镇尺为何不带至台湾收藏,而后又怎么流入到北京潘家园古玩店呢?历经多年来沧桑变幻,这付铜镇尺辗转了多少人之手?是谁也无法预料的,而又如何流落到北京潘家园古玩店铺,这其中变数就太大了,无法推测,故在此不叙。

品鉴这对精铜镇尺,仿佛把我们带到那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回忆那段国破山河在和血雨腥风的历史,而透过这付小小精铜镇尺,让人们看到的是无数优秀的中华民族英雄儿女为保卫祖国,抗击日寇,英勇不屈的军人之魂,它时时激发鼓励后人为国家,为人民驱逐侵略者的拳拳爱国心。

笔者给这付刻铜镇尺提诗一首:

刻铜镇尺款铭尊,难得文玩永惠存。

背景深藏英烈志,作留世代铸军魂。

我们今天再审视这对镇尺有什么意义呢?笔者思索: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但DG主义的侵略本质未改,和一切敌视的外来势力以及国家和民族中的内鬼亡我之心不死,表面上看似繁华似锦,一切都风平浪静,但暗里却充满着经济侵略,精神侵略和文化侵略,这是一场看不见的硝烟战场。

以上文字不妥之处,请方家斧正。




作者:夏敏,男,中共党员,芜湖市繁昌区老年大学会员,繁昌区收藏协会会员。

为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