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

发布者:伶伶茗 2025-1-20 14:01

在战国后期那风云变幻、硝烟弥漫的历史舞台上,长期的诸侯割据战争如同一把无情的刻刀,深刻地雕琢着各国的命运,使得诸侯各国的盛衰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这场巨变中,秦国的崛起堪称最为夺目,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在历史的苍穹中熠熠生辉。

秦国坐拥广袤的土地,物产丰富多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其宛如一座天然的宝库。自公元前359年起,秦孝公独具慧眼,任用商鞅推行变法。商鞅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果敢的改革魄力,在秦国掀起了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从土地制度到军事制度,从行政管理到经济发展,每一项改革举措都如同注入秦国肌体的强大动力,为秦国的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秦国便如同一头被唤醒的雄狮,逐步向东扩展其势力范围,展现出了勃勃的雄心与强大的实力。

秦惠王、秦昭王时期,秦国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们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行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的军事实力如滚雪球般不断壮大。经由孝公至庄襄王六世百余年的苦心经营,秦国在经济和军事领域取得了令其他六国望尘莫及的巨大成就。其经济繁荣昌盛,商业贸易发达,为军事扩张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军事力量更是锐不可当,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成为了六国眼中最为强大的威胁。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溘然长逝,年仅13岁的太子嬴政登上了秦王的宝座。然而,此时的秦国朝政大权却被相国吕不韦牢牢把持,嬴政虽贵为秦王,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真正掌控国家的命运。直到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凭借着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一举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成功夺回了朝政大权,开始亲政。从那一刻起,嬴政心中便燃起了统一六国的熊熊烈火,他开始精心谋划,周密部署,一场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即将拉开帷幕。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国的铁骑如汹涌的潮水般向韩国奔腾而去。秦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占了韩国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市),韩国国君韩王安束手就擒。秦国随后在这片土地上设置了颍川郡,宣告了韩国的灭亡,也为秦国统一六国的征程吹响了胜利的第一声号角。

次年(公元前229年),秦国又将矛头指向了赵国。名将王翦率领大军,如猛虎出山般由上党出井陉,直逼赵国腹地;杨端和则从河内进攻赵都邯郸,形成了对赵国的两面夹击之势。赵国虽奋力抵抗,但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下,终究难以抵挡。公元前228年,邯郸城破,赵王迁沦为阶下囚,赵国宣告灭亡。赵国的覆灭,让秦国的势力进一步向北扩张,兵锋直指易水,燕国瞬间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燕国,在战国七雄之中,本就实力相对弱小。然而,它也曾有过辉煌的时刻。公元前284年,燕昭王礼贤下士,任命名将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楚、韩、赵、魏六国联军共同攻齐。乐毅不负众望,在济水之西大败齐军,随后长驱直入,一举攻克了齐国都城临淄。在短短六个月的时间内,燕军如秋风扫落叶般攻取了齐国七十余城,齐国几乎亡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城苦苦支撑。但燕昭王死后,燕惠王继位,他对乐毅心怀不满。齐臣田单趁机施展反间计,成功使燕惠王撤换了乐毅,改派骑劫代替乐毅。田单抓住这一良机,用火牛阵大破燕军主力,并乘胜追击,一举将燕军逐出国境,成功收复了沦陷的七十余城,使齐国得以复国。经此一役,燕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国势日渐衰落。至燕王喜时期,燕国的国力更是衰微到了极点,朝政由他的儿子太子丹(?—前226)主持。

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为人质,秦王嬴政对他极为不友善,这让太子丹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后来,太子丹历经艰险,逃归燕国。回国后的太子丹,面对秦国日益强大的威胁,心急如焚。大臣们纷纷劝他与齐、楚、魏等国重新组建合纵联盟,共同对抗秦国。但太子丹深知,时过境迁,如今的秦国已非昔日可比,合纵联盟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有效的战斗力,根本无法解燕国的燃眉之急。于是,他决心采取一种极端的手段——派遣刺客去胁迫嬴政,迫使他承诺退还侵略的土地,并保证不再继续侵略。如果嬴政拒绝,就将他杀死,以此来阻挡秦国的兼并之势。

为了实现这个大胆而又危险的计划,燕太子丹首先找到了田光。田光深知此事的重大,经过深思熟虑,他将著名的侠士荆轲引见给了太子丹。荆轲,卫国人,卫国灭亡后,他游历于赵国的榆次、邯郸等地,后辗转至燕国。在燕国的市井之中,荆轲整日放歌纵酒,看似放荡不羁。然而,他绝非一介普通的山野莽夫,而是“好读书击剑”,“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是一个有着深厚学问和沉稳性格的奇人。太子丹见到荆轲后,坦诚地袒露了自己的腹心:“如果真能劫持秦王,让他全部归还诸侯被侵占的土地,就像曹沫当年对待齐桓公那样,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果不行,就趁机刺杀他。”荆轲起初婉拒了太子丹让他刺秦的要求,但太子丹对他礼遇有加,将他尊为上卿,给予了他极为优厚的待遇。在太子丹的诚意打动下,荆轲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一场惊心动魄的刺秦行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此时,秦将王翦率领的大军已抵达燕国南部边界,燕国危在旦夕。太子丹心急如焚,对荆轲说道:“秦军如果渡过易水,我军根本无法抵挡,希望荆卿早日行动。”荆轲深知任务艰巨,他冷静地分析道:“依太子所言,臣愿意前往秦国。但是,就算现在去,也未必能接近秦王。如今秦王以黄金千两、食邑万户悬赏樊将军的头颅。如果能将樊将军的头颅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定会接见臣,臣才有机会完成任务。”太子丹听后,面露难色,说道:“樊将军穷困潦倒,前来投奔于我,我实在不忍心为了自己的私心而杀害他,希望卿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地善良,不忍杀害樊於期。于是,他私下拜见了樊於期,诚恳地说道:“将军与秦王可谓血海深仇,如今听闻秦王欲以千金、食邑万户购买将军的头颅,您打算如何应对呢?”樊於期仰天长叹,悲愤地说道:“我一想到此事,常常痛彻骨髓,却始终想不出什么办法来报仇。”荆轲见时机成熟,便说道:“如今有一个办法,既可以解除燕国的忧患,又能为将军报仇,将军意下如何?”樊於期急切地问道:“什么办法?”荆轲郑重地说:“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定十分高兴,从而接见臣。臣左手抓住他的袖子,右手刺向他的胸膛,如此一来,既能解除燕国之患,又能报将军之仇,将军以为如何?”樊於期听后,毫不犹豫地拔剑自刎,以自己的生命为荆轲的刺秦行动铺平了道路。

太子丹得知此事后,悲痛万分。但事已至此,无可奈何,他只能将樊於期的头颅小心翼翼地盛入盒中。随后,太子丹又四处求寻刺杀利器,终于得到了赵国人徐夫人的匕首。这把匕首锋利无比,太子丹还让人用毒药煮炼,使其更加致命。为了确保行动的成功,太子丹还派了一个勇士秦武阳作为荆轲的副手。

荆轲本打算再等一个能助其一臂之力的朋友共赴秦国,但太子丹催得十分急迫。无奈之下,荆轲只得带领秦舞阳踏上了前往秦国的征程,毅然决然地践行自己的承诺。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即燕王喜二十八年,太子丹派荆轲作为使者,携带夹有匕首的燕国督亢(今河北易县、涿县、固安一带)地图,连同秦国逃亡到燕国的败将樊於期的首级,以请求“举国为内臣”的名义去朝见秦王嬴政,企图以此行刺秦王,挽救燕国于危亡。荆轲临行前,太子丹和少数宾客身着白衣白帽,来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为他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筑声,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激昂悲壮的歌声,表达了荆轲义无反顾的精神,也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皆垂泪涕泣。荆轲拉着秦舞阳跳上车,头也不回地向秦国都城咸阳驶去。

到达秦国都城咸阳后,荆轲先持厚礼贿赂了秦王的宠臣蒙嘉。蒙嘉受礼后,便向秦王进言:“燕王实在是畏惧大王的威严,不敢举兵抵抗秦军,愿意举国称臣,位列诸侯,像郡县一样缴纳贡赋,只求能够奉守先王的宗庙。燕王因恐惧不敢亲自前来陈述,特意斩下樊於期的头颅,并献上燕督亢的地图,用匣子封好,燕王在朝堂上拜送,派使者前来告知大王。一切听从大王的吩咐。”秦王嬴政听后,十分高兴,于是穿上朝服,设置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朝堂上召见燕国使节。

荆轲捧着装有樊于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然而,秦舞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威严庄重的阵式,顿时吓得脸色苍白,浑身颤抖起来。秦国群臣见状,大为惊诧。荆轲见状,急忙上前对秦王说道:“北方蛮夷粗野之人,从未见过如此盛大的场面,未免有些害怕,请大王谅解。”秦王嬴政对荆轲说:“叫秦舞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走上前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看到果然是樊于期的头颅,心中十分满意。接着,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缓缓打开一卷地图,随着地图的展开,匕首逐渐显露出来,正所谓“图穷匕见”。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荆轲右手迅速拿起匕首,左手抓住嬴政的袖子,正要行刺。秦王嬴政大惊失色,出于本能反应,他猛地起身挣脱开了荆轲,荆轲抓着的袖子被扯断。秦王嬴政想要拔出佩剑自卫,但剑太长,心里又着急,一时竟无法拔出。荆轲见状,立刻向秦王扑去,秦王嬴政只得绕着柱子逃避,荆轲则在后面紧追不舍。

此时,朝堂上一片混乱,旁边虽有许多大臣,但都手无寸铁,无法上前相助;而殿下的武士,按照秦国的规定,没有秦王的召令是不准上殿的。就在这危急时刻,官员中有个侍医夏无且,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不得不扬起手来挡避这个药袋,这一瞬间的分神,让秦王嬴政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这时,一旁的大臣对着秦王喊道:“大王背负着剑鞘,背负着就能拔出来了!”秦王嬴政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将剑负于背,用力一拔,终于拔出了佩剑。刹那间,他挥剑斩断了荆轲的左股,荆轲因伤栽倒到地上。但他仍顽强地坐起,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掷去,可惜只击中了铜柱,擦出了火花。嬴政见状,又用剑砍向荆轲,荆轲用手去接,五个手指应声而落。荆轲自知大事未成,倚柱而笑,对秦王说:“事情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一定要你同我们订下条约来回报太子啊。”此时,侍从的武士已受秦王命令,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而秦舞阳也在慌乱中被侍从的武士砍杀于朝堂的台阶下。

荆轲刺秦的行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那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的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他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悲壮而又传奇的篇章,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强权和困难时,勇敢地挺身而出,为了正义和理想而奋斗不息。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