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的历史解说

发布者:橙子漫蜜 2025-3-24 14:00

“三家分晋”是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

六卿倾轧、四家独大:晋国随着晋文公去世,晋国权利机构奢靡享乐、不理政务、君权力衰落,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六家势力不满足于现状,互相攻打,最后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四大家族,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智家的掌权人就是智伯。

智氏的崛起与覆灭:智伯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政治手腕,逐渐凌驾于韩、赵、魏三家之上。智伯想统一晋国,但另外三家势力也不容小觑,智伯就想通过逐一削减三家的土地,慢慢将其吞并,如果哪一家不答应,他就名正言顺的讨伐。

韩家妥协:智伯先找韩康子要土地,韩康子的谋士段规说:智伯好利,而且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会来兴兵攻伐,不如给他,他必定还会找其他家族要地,如果别人不给,必定会引发战争,到时见机行事。”于是韩康子最先屈服。

魏家妥协:智伯又找魏桓子要土地,魏家谋士任章说:“《周书》上说‘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凡是给他土地的家族都会视他为敌,将来我们可以选择联盟来对付他,没必要现在独自一家跟他翻脸。”

赵家反抗:智伯又找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拒绝了,于是智伯大怒,联合韩家、魏家攻打赵家,即“晋阳之战”,赵氏坚守三年,智伯瑶引汾水灌城,晋阳危在旦夕。

赵氏反间,三家倒戈:在智家要水淹晋阳的关键时刻,赵襄子派张孟谈游说韩、魏二子,说:“我听说唇亡齿寒的道理,今天智伯率韩魏攻赵,赵亡之后,就轮到韩魏了。”二子说:“我们也知道这道理,就是怕事情没办成,而阴谋泄露,反而招祸。”张孟谈说:“谋出于二子之口,入臣之耳,有什么不放心呢?”韩、魏因畏惧智氏独大,临阵倒戈,于是三人商议停当,里应外合,赵襄子派人深夜杀掉守堤的士卒,把水引去灌智伯的军队;韩、魏两军分从两翼夹攻,赵襄子率赵军从正面攻击,智伯军大败,智氏之族尽灭,智家的领地被三家瓜分,智家不复存在。

“三家分晋”的历史意义:晋国的周王室迫于形势所迫,正式册封赵、韩、魏三国,史称“三家分晋”。“三家分晋”被司马光《资治通鉴》列为战国时代的开端,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此后,中国进入 “战国七雄”(秦、楚、齐、燕、韩、赵、魏)争霸的时代。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