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阿斗有多恨诸葛亮

发布者:夜光没了温柔 2022-4-11 14:33

导语:一提到刘阿斗,大家脑海里就一个窝囊废的形象!相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刘禅的表现太过小心眼里!可是历史上真实刘禅是什么样子呢?刘阿斗有多恨诸葛亮?看看诸葛亮后人的待遇就知道了!据悉,可以说刘禅给了诸葛亮空前绝后的待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不仅做了首席副宰相,还娶了刘禅的女儿,做了刘禅家的女婿,由此看见刘禅对诸葛亮的亲戚们很是照顾的,再说诸葛瞻还与费祎做了亲戚,

刘阿斗有多恨诸葛亮

在历史上,很多人认为刘禅是个记仇的窝囊废,居然对尽心辅佐他的诸葛亮心怀不满。但真相真的是这样吗?从历史角度来看,虽说诸葛亮曾经做了些对不起刘禅的事,但刘禅还算是个知恩图报的好孩子,尽管他可能不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

我们从历史的一些细节以及刘禅对诸葛亮后人的待遇,来看看刘禅是不是真的恨诸葛亮的?

在很多人印象中,诸葛亮排挤了另一位与自己地位相同的托孤大臣李严,“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而且在刘禅身边安插了许多亲信(以《出师表》为证),颇像曹操对汉献帝的做法,弄得刘禅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没有踏出宫门半步。于是刘禅在诸葛亮死后马上废除了丞相制度,并且不允许给诸葛亮立庙祭祀。事实果真如此吗?可能大家都被阴谋论坑了。

事实上刘禅并没有废除丞相制度,只是为了平衡诸葛亮亲定的两个接班人——蒋琬和费祎的关系,分别让他们做了(或者他们自己要做的,因为诸葛亮死后刘禅并没有马上亲政)尚书令和大将军,并且分别开府办公,请注意,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虽然做了丞相,但却没有开府,也就是没有独立的办事机构。就是说,刘禅给蒋琬和费祎的权利,比刘备给诸葛亮的还大。

再说不给诸葛亮立庙的事儿。史书记载,第一次商量给诸葛亮立庙的结果是“朝议不听”,也就是国务大会没通过,而这时候掌握发言权的,是蒋琬和费祎,刘禅当时没亲政,说的不算。而作为诸葛亮的一号接班人蒋琬,反对的理由是“于礼不合”。后来还是给诸葛亮立庙了,这回刘禅亲政了,而且是史无前例地由朝廷出钱给本朝臣子单独立庙,这种事情在诸葛亮之后也没有,可以说刘禅给了诸葛亮空前绝后的待遇。

诸葛亮死后,一直受到诸葛亮受到排挤打压的益州籍官员李邈对刘禅说:“诸葛亮就像吕禄、霍禹(吕后的的兄弟和霍光的儿子,都想篡权),您一直被孤立软禁着,今天诸葛亮终于死了,老刘家的江山这下安全了,真值得庆祝呀!”李邈认为自己马屁拍得恰到好处,刘禅听后睁开了看似没睡醒的眼睛:“推出去,砍了!”

张居正死后,万历马上清算他的老师,还饿死了他家好几口子。咱们来看看,刘禅是怎么对待诸葛亮的一些亲戚的?

从《三国志》中我们了解到:“亮弟均,官至长水校尉。亮子瞻,嗣爵”。长水校尉官阶相当的高了,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部级,刘禅对诸葛亮的弟弟待遇还是很不错哦。

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不仅做了首席副宰相,还娶了刘禅的女儿,做了刘禅家的女婿,由此看见刘禅对诸葛亮的亲戚们很是照顾的,

再说诸葛瞻还与费祎做了亲戚,而费祎的弟弟也娶了个公主,大女儿嫁给了太子刘璇,虽然看着好像差辈了,但是刘禅对诸葛亮乃至其亲信的后人很好,那是真的。

虽然说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打仗不及关羽、张飞、赵云、黄忠等猛将,智谋不及他父亲,但诸葛瞻对刘禅还是很忠心的,他和儿子都牺牲于蜀汉政权的最后一战中,也算是为刘氏家族与诸葛家族两世亲情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刘阿斗有多恨诸葛亮对他什么态度 扶不起的阿斗其实很狠

提起后主刘禅,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扶不起的阿斗”,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他一生昏庸无能,不但没有一统中原,恢复汉室,还因宠幸宦官,成了亡国之君,使蜀汉成了三国中存在时间最短的政权,乐不思蜀的故事更是成为了千古笑谈。这些事情基本上是无可辩驳的,不过有一件事,却让他蒙冤千年。那么到底是什么事情呢?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后,举国皆哀,民众自主请愿为他立庙,数十年后民间依然有很多人私自祭祀,史书记载称“百姓巷祀,蛮夷野祀”,可就在这般情况下,一直尊称诸葛亮为相父的刘禅却迟迟没有批准,在数十年后才在临近孔明墓地的沔阳为其立庙。诸葛亮死后,为什么刘禅不给他立庙祭祀?很多人猜测刘禅对诸葛亮执政十一年,使他大权旁落一事心生不满,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不敢有所动作,只能在其逝世后搞点小动作进行发泄。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激动人心的描写:“且说后主在成都寝食不安,动止不宁,忽然李福启奏丞相已亡。后主闻之大哭曰;‘天丧我也!’哭倒于龙床之上。后杨仪扶孔明灵柩到成都。后主引文武官僚,尽皆挂孝,出城二十里迎接。后主放声大哭。择本年十月吉日,后主亲送灵柩至定军山安葬,后主降诏致祭,令建庙与沔阳,四时享祭。

读到这里,我深为刘备父子和诸葛亮之间君臣相谐的‘鱼水之情’所感动,更为诸葛亮能得到这样的知己之君而高兴。想诸葛亮一生忠于王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身后能得此殊荣,也算是不负此生了。但激动之余,再细读《三国志》时,却发现这一描写与事实大相径庭。

据陈寿《三国志》(樵周传)记:‘亮卒于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这段话明白的告诉我们,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不仅没有‘引文武官僚尽皆挂孝,出城二十里迎接。’反而下诏禁断文武百官前去迎接吊丧。只有周樵一人,因跑得快而先于到达。可怜诸葛亮葬礼上只有谯周孤零零一人参加。在刘禅心目中,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公元223年,刘备临终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在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南平孟获,北伐曹魏,为了蜀汉而拼搏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公元234年的秋天,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但是,在诸葛亮死后,后主阿斗却对其展开了长达29年的报复。一方面,诸葛亮在病逝之前,曾为自己指定了蒋琬等接班人,并表示蒋琬可以担任蜀汉的丞相。但是,在诸葛亮去世后,皇帝刘禅却在蜀汉废除了丞相制,从此不再设置丞相了。如果说这是报复的话,可能还有点勉强,但是之后刘禅做得一件事,无疑表明了他对孔明的态度。

另一方面,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等人就诸葛亮立庙一事进行了讨论。按道理说,诸葛亮为蜀汉拼搏了一生,就算你刘禅认为没有功劳,那也有苦劳吧。并且,诸葛亮还是刘备在白帝城的托孤大臣,要求刘禅视诸葛亮为父亲。所以,刘禅为诸葛亮立庙,那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因为刘禅不从,使此事一波三折,直到诸葛亮病逝二十九年后,刘禅才迫于压力,在沔县立庙,并要求祭拜诸葛亮的活动都要在武侯庙中进行,其他民间私祭一律取消。非常明显的是,长期禁止给诸葛亮立庙,就是刘禅对诸葛亮的报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要对其进行长达二十九年的报复呢?答案很简单,刘禅非常痛恨乃至怨恨诸葛亮。究其原因,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对于诸葛亮来说,在刘备白帝城托孤后,始终将“北伐中原,匡扶汉室”作为的行动宗旨。并且,诸葛亮不仅清廉正直,而且也对刘禅提出了较高地要求,也即希望其可以像刘备一样“亲贤臣,远小人”。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刘禅来说,不仅没有和小人疏远,反而越走越近了。

诸葛亮留下遗命,蒋琬适合成为自己的接班人,虽然刘禅听取诸葛亮的意见,毕竟蜀汉朝中确实没有什么大才,但是再也不设丞相一职,先是以蒋琬为尚书令、大将军,后又以费祎为尚书令、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蒋琬和费祎进行分权牵制。“琬卒,禅乃自摄国事”,着也反应刘禅独掌蜀汉大权,再也不愿意成为傀儡皇帝了。

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负托孤重任,独秉国政,统揽国事一十一年,这十一年,南征北战,事必躬亲,完全是凌驾于皇帝之上,而刘禅从小就对这位丞相可以说即尊敬,又感到害怕,怕其废兄立弟,爱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又暗恨他约束自己、不得尽欢。总之,诸葛亮死后,刘禅仍旧还是对诸葛亮的不满,也就不那么意外了。

在《三国志》中,诸葛亮对刘禅有两种评价。其一是刘备托孤时,其二是出师北伐前。前者说刘禅智商很高,后者说刘禅“朱紫难别”(分不清聪明还是笨)。前者是诸葛亮对刘备的宽慰,后者是诸葛亮对刘禅的客观评价。至少可以肯定地说,刘禅充其量是一个普通人的水平。

后主刘禅在位共41年,本人未有尺寸之功,以致陈寿写《后主传》像是记流水账一样枯燥乏味。陈寿是三国蜀人,在蜀汉任职,蜀亡时其31岁。应当说他写《三国志·蜀书》时,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的,他对后主刘禅的评价是:毫无主见和能力。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舞,旁边的人都为他感到难过,而刘禅却嬉笑自如,司马昭对贾充说:人的无情,怎么会到这种地步,诸葛亮在,尚不能辅佐,何况姜维呢!可见,司马昭对刘禅是多么的鄙视。刘禅既没有远大志向,更没有明确政见,是一个过着骄淫奢侈生活的“官二代”。

有人说后主刘禅肚量大,有城府,能容忍。但是,刘禅的同父异母兄弟刘永,因为讨厌黄皓,黄皓便在后主面前编造刘永的坏话,后主便疏远刘永,甚至十多年不让刘永朝见。由此可见,一个偏信偏听连手足兄弟都难以包容的人,能有多大城府和肚量?

刘阿斗有多恨诸葛亮

真实的刘禅并非昏君 诸葛亮为何不还权

那么,这些观点里,恐怕也只有第四种观点让人有些信服。而刘备为什么要让诸葛亮从刘备的其他两个儿子里再选一个当皇帝呢?许多年来持此观点的人都认为,因为刘备认为刘禅没有人主之象,乃凡下之主。刘禅真是这样的吗? 一般人认为刘禅是庸劣之主,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确认。第一,刘禅亲政后信小人远君子。但是,古代有哪个皇帝身边没有几个小人呢?如果仅凭这一点就认为刘禅是个混蛋皇帝,那显然就太不厚道了。就是他老子——刘备身边也有小人,那个小人已被定型多年,名字叫法正。第二,不战而降。当时的形势不得不让刘禅做出被后人抓住把柄的事情,要么彻底灭亡,要么苟且求活,他选择了后一种。但这也并不能说他就是个混蛋,中国的皇帝不战而降的很多。当时,他跟不肯投降的儿子说了这样一段话:“现在大臣都说要投降,你却仗血气之勇,想要让满城流血吗?”这样看来,刘禅还是一个仁君。 刘禅像第三,忘恩负义。这一方面就要追溯到“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那个歇后语上了。当初,赵云从乱军中把刘禅救了出来,但后来在追谥前朝的关羽、张飞、马超、黄忠时,偏偏忘了追谥赵云。这是大恩情,而刘禅却把它忘得一干二净。真是让人恨得咬牙切齿。但事实却是,他不追谥赵云,其实是继承了他父亲刘备对赵云的待遇。刘备当时封将军的时候封了四个,他们分别是: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而赵云并未在其中,但后来,姜维他们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后,刘禅欣然接受,追谥了赵云。 第四,没心没肺。蜀国被司马昭灭掉后,刘禅作为亡国之君被带到了洛阳。到了洛阳以后,司马昭设宴招待他,而宴会上所演奏的音乐是蜀国的,舞伎跳的舞蹈也是蜀国的。但内容不怎么好,有点像当年韩信玩的四面楚歌。当时蜀国投降的大臣都痛哭流涕,可刘禅却谈笑自若。司马昭当时就跟旁边的人说,我还没有见过有人没心没肺到这个地步的呢!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讲,此时的刘禅已为“鱼肉”,这种“没心没肺”未尝不是一种明哲保身。由此看来,刘禅并非是人们印象中的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不但不是这样,如果遇到好的执政环境,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代英主。刘备临死前,曾给刘禅留下一道遗诏,在这道遗诏中,刘备对刘禅说,丞相曾说你智量甚大,如果真是这样,我就没有什么忧愁的了。

知子莫如父,或者说,诸葛亮也不是那种拍马屁的人。他们说刘禅的智量甚大,总该不会是自欺欺人。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刘禅从223年登基,至263年投降曹魏,称帝四十一年。其在位的时间,在三国时期所有的国君中是最长的。当时社会动乱,能执政如此之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到的。或许有人会说,他当这么长时间皇帝,完全是诸葛亮的辅佐,可是,诸葛亮死于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二十九年皇帝,似难以说成是全凭诸葛亮的辅佐之功。如果不从时间上来讲,有这么几件事也完全可以证明刘禅非庸劣之辈。 魏国大将夏侯霸因遭到曹爽的株连而逃亡入蜀。他的父亲夏侯渊就是被蜀将黄忠所杀掉的,他能逃到蜀国来,足见其已是走投无路了。但刘禅在接见他时,却只淡淡地说:“你父亲是被反间计所杀,并非是我先人直接谋害的。”只是轻描淡写的寥寥数语,就让夏侯霸放下心来。诸葛亮死后,安汉将军李邈上书,含沙射影地诋毁诸葛亮有不轨之心,他本以为这样做会迎合主忌权臣的心理。谁知刘禅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李邈处死。同样是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立即就废除了丞相制度。然后任命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又任命费祎为大将军,主管军事,监管行政。也就是把原来集权于诸葛亮一身的职务和权力,一分为二,而且还让两个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我们现在无从得知,这到底是谁给他出的主意。但如果无法得知,那应该就是刘禅所为。试想,能做出这样一种政治安排的人难道会是庸劣之主吗?既然刘禅不是庸劣之主,作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什么迟迟不还政给刘禅呢?难道是刘备的遗嘱中另有玄机?还是诸葛亮另有苦衷? 何以不交权?

诸葛亮从刘备手中接过来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烂摊子,但这个烂摊子经过他几年的整治后开始出现了生机。而当初刘备托孤说得也很清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很显然,刘备表面上是告诉他有两个选择,第一,你可以辅佐刘禅你就辅佐,如果不能辅佐,你就取代他。当然,这纯粹是扯淡。首先,刘备知道刘禅可以辅佐;其次,诸葛亮不会做出取代刘禅帝位的事情来。事情也正如刘备所说的那样,刘禅是个可以辅佐的人。但是,“辅佐”一词与“取代”完全是两回事,诸葛亮从刘备死后独揽大权一直到死,始终不肯放下手中的权力。刘禅等于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诸葛亮才是真正的蜀国执政者。有人说,诸葛亮之所以不放下权力,是因为刘禅对朝政不熟。这又是无稽之谈了。首先,刘禅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太子教育,但跟随刘备多年,总有些耳濡目染,绝不至于如诸葛亮所言的那样,在朝政上一无是处。 任何一个帝王的治国经验都是在实践中得到的,诸葛亮不会笨到不知道这一点。他越是这样就越会让后人觉得他有私心,可诸葛亮的确没有私心,在刘备那样的人手下,如果有半点私心,早就被清除出去了。那么,诸葛亮为什么直到死才把政权还给刘禅呢?大概有如下原因。第一,诸葛亮的确是任重而道远,刘备战败而死,不仅仅是丢了一个荆州那么点代价。蜀国自刘备死后,人心不安,士兵数量急剧下降。这都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不安定因素。诸葛亮的《出师表》里谈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这段话很有深意,诸葛亮自我解释了刘备为什么要托孤给他,因为他谨慎小心。此时的蜀国必须要由这样一位谨慎小心的人来主持,才能转危为安。所以,诸葛亮不敢放手。

第二,此时的蜀国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出师表》也谈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可不是小题大做之人,他能这样说,就说明现实的确如此。当时,诸葛亮不但面临着“北边有曹魏,虎视眈眈;东边有孙吴,不怀好意”的外部压力,还有很让人担心的内部压力。此时的蜀国,随着一批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先后去世而变得人才匮缺。三国时期,谁用人才,谁就能占据优势,诸葛亮当然深知这一点。而蜀汉政权的最主要问题就在于它内部的矛盾一直得不到解决,也正是这个内部矛盾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所以诸葛亮成为辅臣后,一方面要处理好和刘禅的君臣关系,另一方面更要处理好自己与蜀汉政权当中他的同僚们——那些来自不同阵营、代表不同政治派别和集团利益的人之间的关系。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了诸葛亮和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之间的严重分歧,最后导致李严被废。所以,诸葛亮无论如何是不能把政权交给刘禅的。而李严的被废则成为刘备遗嘱破产的最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刘备的政治遗嘱并没有达到他预想的目的。 终结:李严被废 也许,刘备让李严辅助诸葛亮共同辅佐刘禅本身就是一个错。李严是南阳人,曾经在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下面做官,干练精明,很得刘表和刘璋的信任,是一个老于世故、才能出众的官僚。212年,刘备准备进攻成都,但军事实力不够。213年,刘璋派李严指挥驻扎在绵竹的各路军队,抵御刘备的进攻。谁想,这位一向以“忠心”著称的前线指挥官却率领军队和一些官员投降了刘备。刘备经过几次大战,最终攻占了成都。李严的投降对刘备集团取得最后胜利起了重大作用,因此,李严得到刘备的信任是理所应当的。但这的确不是他成为刘备托孤大臣的主要原因。而真正让他成为辅臣的原因是他作为刘璋根据地的旧人这一身份,刘备为了笼络刘璋集团,扩大新建立的蜀汉政权的基础,只能对李严另眼相看。就在他死的前一年,他任命李严为尚书令,死时,又让李严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可是,他同时又让李严担任中都护,驻守永安。

也就是说,李严名义上是托孤大臣,但他最主要的职责是镇守边疆。从古到今,没有一个辅臣是在中央之外的。仅从这一点上来看,他对于后主刘禅的影响似乎都是间接的,从难以接近皇帝而言,李严确实是空有托孤虚名,并无照顾刘禅之实。那么,是他不想照顾吗?是他真的不想有托孤实名吗?当然不是。因为刘备根本就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我们看李严的官职,分别为光禄勋、中都护、尚书令。而诸葛亮的官职为丞相、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并在地方上还兼益州牧。蜀国的政治制度是两汉的延续,中枢机要为三公九卿,其中丞相本为三公之一,而光禄勋却为九卿之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皇宫卫队长,那么,作为丞相的诸葛亮与作为卫队长的李严,谁高谁低,一目了然。按汉制,李严的中都护是没有军事大权的,反而是司隶校尉有监察之权。另外,李严的尚书令本为九卿之一的属官,掌管皇帝收发公文书函,而诸葛亮的录尚书事则为加衔,也就是超越尚书台,总领台阁诸事。最后,汉末三国地方权重,州牧刺史更具影响力,就地方职称而言,孔明以领益州牧,已为地方大员。 事实就是,李严远在永安,距离成都甚远,仅这一点就对李严坚守岗位的职责造成非常大的打击。首先,光禄勋是卫队长,他应该时刻在皇帝身边,可李严却无缘兵巡皇宫,只能驻留边境,实质上不可能尽职护卫皇帝。其次,尚书台为处理皇帝奏章等文书的官职,若是尚书令人不在皇宫附近,所有文献、函令及奏章更不可能由远在天边的李严经手,因此李严的尚书令更无法实地掌握尚书台各项事务。最后,中都护本来就是边将,担任这个职位的人根本就无法影响到中央。因此李严的光禄勋、尚书令及中都护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全拜留守永安之赐,李严身兼此三官职,却为名存实亡。更何况李严位处边陲,即使皇帝有事发生,他也不可能在有效时间内赶到。确切地说,他完全被赶出了中央。我们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确定的一点就是:刘备根本就没打算承认李严辅臣之实,他让李严空顶着辅臣的帽子,不过是为了稳定当时的局势。

可李严并非是逆来顺受之辈,如果说,他不明白这是刘备奸诈的话,那么,在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揽朝中大权就让他极为不舒服了。事情该从他驻守永安时说起,在这期间,发生了几件很不寻常的事。第一件事是,益州从事常房去南中巡视,但他在巡视途中却不宣传他上司诸葛亮的教令,却以都护李严的书信去晓谕益州郡各大姓家族。第二件事是,李严的好朋友孟达投降魏国以后,很为魏文帝曹丕所倚重,两人互有书信往来。李严这个人在三国时的名声并不好,他历事三刘(刘表、刘璋、刘备),朝秦暮楚,当时,他率军镇守蜀国的东大门,如果他像当初投降刘备一样投降曹魏,蜀国的前途不堪设想。这些征兆首先就引起了诸葛亮的重视。 第一件事可看做是李严在与诸葛亮争夺权力;而第二件事则完全可以看做是李严又犯了三心二意的毛病。但是,诸葛亮毕竟顾忌李严。首先,李严并非好惹之辈;其次,诸葛亮自己正在为蜀汉王朝开疆拓土,无暇顾及。226年,李严被调往江州,到了这个战略要地后,他多年来对中央政权和诸葛亮的不满开始发泄出来。首先,他在江州修筑大城,周围十六里,修建苍龙门和白虎门,还计划在城西十里处凿通后山,汇通两江,建设一个新城市,作为他的势力控制的据点。同时,他要求诸葛亮把五郡划给他建立巴州,由他担任巴州刺史。紧接着,他又希望中央政府允许他开府治事。要知道,当时在蜀国,只有丞相诸葛亮一人才有这个资格开府治事。无数事情都让诸葛亮感觉到,如果不把李严除掉,迟早有一天,他不但会飞走,并且还会掉过头来咬蜀汉政权一口。诸葛亮猜得没有错,当李严手握蜀国四分之一的重兵后,他就开始违抗中央的命令,并且对诸葛亮派来的人故意冷落,进行排斥。

这个时候的江州俨然已成了一个独立的政治军事中心,要同蜀国的中心成都分庭抗礼,平分秋色。李严能发展得这么快,完全是靠着刘璋旧部的身份。诸葛亮与李严的关系也成了当初西周周公主陕东、召公主陕西,二公分陕而治的势态。诸葛亮当然不同意,他做了周密部署,开始向李严进攻。首先,在230年,他上表晋升江州都督李严为骠骑将军,并命令他带领军队两万人前往汉中。同时,又任命李严的儿子李丰继任江州都督,办理善后事宜。李严找不到任何借口来推辞,并且也没有必要推辞,在他看来,江州还在他姓李的手里。他只好按照皇帝的命令到达汉中,诸葛亮就命令他留驻汉中,署汉中留府事。第二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让李严负责供应军需物资。但事情就出来了,有人告李严施展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手段,企图诬陷诸葛亮。李严的“罪行”被揭露后,诸葛亮“当机立断”,联合高级官员二十二人上表给刘禅,将李严削职为民,流放外地。老于世故、才能出众的李严会犯这样愚蠢的错误,简直是扯淡。 接着,诸葛亮夺去了江州都督李丰的兵权,重新任命了江州最高指挥官,从此后,江州这个战略要地才真正回到了蜀国政府的掌握之中。而随着江州的归来,刘备的政治遗嘱也宣告了破产。这个中国历史上表面看上去最温和实质却最狡诈的皇帝的政治遗嘱从开始就注定要破产,他让李严作为辅臣之一,不过是想安抚刘璋的旧部,但诸葛亮彻底打破了这种安排。后来,蜀汉政权的灭亡仍旧是由新人(刘备这一面的人)和旧人(刘璋那一面的人)的矛盾激化所导致的。而诸葛亮最终也没能完成刘备的政治遗嘱,他最终失败了,失败的原因非常简单。 所托非人?

刘备的遗嘱第一句话就是:“君才十倍曹丕。”为什么不说,十倍于某某呢?一个猜测是:刘备想要诸葛亮北上攻击曹魏,诸葛亮也这样做了,但是,他却失败了。诸葛亮的失败是必然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说过诸葛亮不过和管仲、萧何一样,只能理政,不善用兵,却不能像二人那样有自知之明,自己专心理政,而另荐将才出征,将相配合,外内相辅,共成大业。况且,诸葛亮担当辅臣大任时,朝中能称上将才的人比比皆是。首先就是赵云,赵云之善用兵,在刘备、诸葛亮时均有很出色的表现。当初,黄忠被曹军包围,赵云负责去解救,恰值曹操扬兵大出,赵云却不慌张,率军边战边退,指挥若定。曹操大军直逼赵云大营时,赵云手下大将张翼想要闭门死守。可赵云却让他打开城门,偃旗息鼓。曹操以为有伏兵,无可奈何地退去,这一手法丝毫不比诸葛亮的空城计差。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以少量兵力保住了蜀国辎重,使得诸葛亮称赞其临大敌而不惊,善以少胜多。可这样一个人,诸葛亮始终没有把军权交给他。其次是魏延,此人有勇有谋,早在刘备时期,就担当汉中镇远将军一职。刘备曾在一次吃饭时问他:“我现在给了你这样一个重任,你准备做什么呢?”魏延立即回答:“如果曹操倾巢而来,我为大王抵挡;如果他的手下领十万人来,我就让他全军覆没。”刘备大喜不已,当时,诸葛亮也在场。在刘备看来,魏延此人并非吹牛之辈,但就是对这样一个人才没有重用。魏延镇守汉中,采取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的战略,十多年间,曹魏不敢对汉中动一点心思。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让一个软弱而无能的大将镇守长安。魏延跟诸葛亮建议说:“此人是个饭桶,胆小鬼。如果您能给我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动,不过十日,可到长安。那个饭桶听到我的名头,肯定会弃城逃跑。长安唾手可得。”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此计很好,用之必建奇功,即使是败了,不过损失五千人马而已。但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坚决不允,却用了一个空谈家马谡当前锋,最终上演了场街亭大败的丑戏。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北伐时,都有新创见,但都被诸葛亮否决。其中自然有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他认为此人有反骨。可根源还是诸葛亮的自以为是。平心而论,魏延的将帅之才,在诸葛亮用事之时的蜀汉,实无其比。若尽其才,蜀汉的历史肯定不是诸葛亮维持下的那个样子。接下来的就是姜维,诸葛亮一出祁山时就得到姜维,大喜过望。姜维当时年仅二十七岁,诸葛亮却称他为“上士”,对其“忠勤时事,思虑精密”的做风很看好。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北伐,由于蜀汉的弱小,他最终没能完成诸葛亮早已经完不成的遗志。但就是在当时蜀汉军事实力弱,朝中又有奸人作梗的情况下,姜维还是打了许多胜仗。 他的对手魏国名将钟会对姜维评价说:“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另一位名将邓艾也说,姜维是一时之雄。如果诸葛亮能认识到自己的短处,将统兵出征之任,委之于上面三人中的任何一人,而自己则像管仲一样,专心治理朝政,那么,以当时天下的形势,以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干,三人中任何一人的军事才能,两相配合,未必不能建立统一中原之伟业。而刘备心里最真实的政治遗嘱也很可能实现,可惜,这一切都被诸葛亮给毁了。当初,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了伐魏战略,而后来魏大将邓艾灭蜀之战略就是这一战略的翻版,由于邓艾统军在外,能自作主张,所以其谋得逞。而魏延上头有个诸葛亮,所以,这一战略最终化为泡影。 无论是当时人还是后来人,都看出诸葛亮只有相才,没有将才,诸葛亮却终生以将相全才傲世。难道领兵打仗就有那么威风?在他担任辅臣时期,无论是政务、军务都要亲自过问。南中乱起时,他决定亲征,有人苦苦哀求他不要去,可他认为其他大将都不如自己,自己必须要去。这真是“夙夜忧叹,鞠躬尽瘁”了。但他命好,南中之战以胜利告终。这更助长了他的傲气,以至达到目中无人的地步。他总以为蜀国除了自己会打仗外,其他都是饭桶。在后来大规模的北伐中,每次都要亲自统帅大军,但又没有什么奇技,总是以失败告终。蜀汉政权因为他的一意孤行而元气丧尽,加速走向了灭亡。

有人认为,刘备一直把诸葛亮当做神,我们也一直对这个神顶礼膜拜。这都是罗贯中那厮惹的祸。据我看来,刘备并没有把诸葛亮当成神,在他有生之年,诸葛亮并没有让他看到汉室中兴。三国之中,属蜀汉最窝囊,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刘备的遗嘱,可以看做是诡诈,这种看法成立的可能性非常大,因为三国时期,奸诈权谋横行于世,刘备不可能学不到。当然,更可以看做是他“死马当做活马医”的策略。在他临死时,他已经看到了自己与魏、吴是有差距的,那么,就随便吧!事实上,真正高明的人,懂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量力而行,为子孙考虑当然不是坏事,但如果能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天下未合之时,何必为子孙谋?子孙自有子孙福!曹操就是这样的一个高明之人。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