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害关羽

发布者:Seven漆玖 2022-4-11 14:37

导语:关羽一生忠义,最后却死于东吴吕蒙之手!有人说这是诸葛亮借刀杀人,可是诸葛亮为什么要害关羽呢?一文一武作为刘备手下能臣武将诸葛亮关羽有什么矛盾呢?据悉,关于蜀汉在荆州战役中为何不发救兵的问题,《三国志》中没有记载,大多数人认为是来不及救。然而到了近代,章太炎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看法,说是由于关羽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方针,所以诸葛亮决定要借吴人之手除掉关羽。

诸葛亮为什么要害关羽

诸葛亮为何对关羽见死不救?真相曝光

诸葛亮出山时为何选择刘备?诸葛亮竭力北伐是否真的忠于汉室,还是存有“自取”之谋?关羽真的是大意失荆州吗……种种分析,卸下了诸葛亮头上的历史光环。关羽孤军北伐,攻打襄樊,是战略上的严重失误。

稍懂三国史的人皆知,诸葛亮《隆中对》的决策是,待天下有变,益州和荆州两路大军同时北伐,一攻宛洛,一攻长安,使曹魏首尾不能兼顾。而关羽所率领的荆州军仅是蜀汉的偏师,在益州主力军没有出动的情况下,以偏师攻击强大的曹魏,无疑是极大的冒险。

况且,此时孙刘两家在外交上已呈破裂之势。若不是曹操进兵攻打汉中,建安十九年,刘备和孙权为争夺荆州已几乎诉诸武力,兵戎相见。关羽出兵攻襄樊,荆州城防必然空虚。

隆中对

在此情况下,当然要防范孙权在背后捅上一刀,趁机偷袭荆州,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且十分重视孙刘联盟的动态,难道他会掉以轻心?关羽虽为荆州军的主帅,但没有刘备的命令,关羽是不敢擅自进兵的。诸葛亮明知关羽北伐的条件不成熟,且同自己《隆中对》的战略决策相违背,为何不尽军师职责,力加劝阻?此其疑点之一也。

诸葛亮

关羽以区区三万之众,既需留一半兵力于后防基地,防守荆州,又要攻取曹魏军事重镇襄樊,真乃捉襟见肘,其艰难自不待言。由于关羽兵微将寡,故在八月“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的有利条件下,都不能攻克樊城。及至曹操各路援军云集襄樊时,关羽军已处于绝对劣势。

或许有人会认为,诸葛亮并非神人,亦难以预料吕蒙会偷袭荆州,故不给关羽增派援兵。其实,即使东吴不背盟图羽,单凭关羽这支偏师亦很难攻取襄樊,而在曹操遣徐晃配合曹仁夹击关羽之际,羽军已面临覆灭的危险。

襄樊战役关乎蜀汉北伐大计,诸葛亮既然以“兴汉”为己任,怎么可能不密切关注这一战役的一举一动?蜀汉在益州的主力军难道就不能抽出一旅之师增援荆州,而让关羽以孤军抗击曹魏的十余万精锐之师?此诚不可解也。

论者又谓关羽骄狂轻敌,误中吕蒙、陆逊之计,尽撤荆州守兵以攻樊城,遂造成后方空虚,给孙权以可乘之机。其实这也需要分析。

关羽画像

关羽抽调江陵守卒增援襄樊,固然是他对东吴偷袭荆州的可能性估计不足,但如果不是因为兵力不足,樊城久攻不克,关羽又何必“连呼刘封、孟达,令发兵相助”呢?关羽南征北战数十年,虽称不上足智多谋,但亦非一勇之夫,恐怕也有蜀中不肯发兵相助的难言之隐吧。

《三国志·陆逊传》明确记载宜都失守的时间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距离关羽被擒还有一个多月。如果这时刘、诸葛即刻发兵,日夜兼程去营救关羽,或许还有机会,即使未能达到目的,救兵未及赶到,而关羽已遭不幸,刘、诸葛在此事上的处理总算还在情理之中。

关公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如果连“人谋”也不尽,那又能作何解释呢?问题是,陈寿所撰的《三国志》及裴注中均无只言片语涉及刘、诸葛商议发兵营救关羽的记载,这当然引起了后人的困惑。

关羽之死,为何要说刘备是凶手?诸葛亮又暗示了关羽什么?

很多人说,就是因为关羽的这种性格惹怒了东吴的孙权,最终才落得个兵败被杀的结局。仔细分析一下关羽被杀的原因,简直是细思极恐,想置他于死地的不是别人,而是他的结拜大哥刘备。小编绝不是乱说,之所以这么说是有原因的。

刚结拜的时候,刘备的兄弟情义非常重,随着地盘的越来越大,刘备的欲望也变得更大。匡扶汉室只是一个口号,他真正想得到的是天下。而关羽,非常的重义气,但他喜欢读《春秋》,讲大义,跟刘备结拜,也是为了匡扶汉室,使得千古留名。

在关羽被曹操俘获后,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封他为“汉寿亭侯”,关羽内心十分高兴,非常看重这个封号。即使再次与刘备团聚后,关羽依然在大旗上绣着“汉寿亭侯关”的大字,说明他心中匡扶汉室的理想从未消失,且愈加强烈。

作为关羽的大哥,刘备内心对关羽“汉寿亭侯”的封号十分不爽,但又不能直接说。特别是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表面上看似还是以兄弟情义为重,但对关羽的做法十分不满意。刘备夺区西川后,诸葛亮等人就劝说刘备称帝,但被刘备拒绝了。不是刘备不想称帝,而是关羽在荆州,关羽一直忠于的是汉室。如果刘备称帝,关羽绝对会把刘备当成汉贼,甚至会直接投降于曹操,或者自己自立。

经过思考,刘备拜关羽为前将军,命他攻取襄阳,却没有给他派兵。虽然关羽水淹三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天下,把曹操都吓得要迁都。但在魏国和东吴的联手下,关羽最终兵败被杀,这是刘备最想看到的结果,甚至也是曹操、孙权想看到的结果。

早在马超投降于刘备,深得刘备重用之时,关羽写信给刘备,询问马超的情况。刘备自己没有回信,而是让诸葛亮回的信,把关羽赞美了一番。看似是赞美,实则诸葛亮是在暗示关羽:“此时你大哥刘备,已经不是结拜时的刘备了,他为了得到天下,必须笼络天下人才,而不仅仅是你和张飞两人,如果再这样搞,大哥刘备就会对你起杀心。”可惜关羽智商不太够,没有领会诸葛亮的意思!
 

刘备孔明为何要借刀杀关羽?

古今观历史:对于蜀汉政权来说,关羽失荆州是一个致命伤。它使得诸葛亮精心设计的《隆中对》战略规划未能实现,“兴复汉室”最终也成了泡影,蜀国因此一蹶不振。

关于蜀汉在荆州战役中为何不发救兵的问题,《三国志》中没有记载,大多数人认为是来不及救。然而到了近代,章太炎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看法,说是由于关羽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方针,所以诸葛亮决定要借吴人之手除掉关羽。

当代研究三国史的专家方诗铭十分赞同章太炎的观点,不过方先生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不是诸葛亮要借刀杀关羽,而是刘备要借刀杀关羽,刘备同关羽之间也有矛盾。这对千百年来流传的“桃园三结义”故事可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方先生认为,关羽向来骄横跋扈。黄忠在定军山一役中,刀劈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汗马功劳。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两人平起平坐。然而当刘备派人去册封关羽时,关羽破口大骂“大丈夫岂能与老兵为伍”,不是针对黄忠,而是针对刘备。最后还是使者说了一大通好话,关羽才勉强接受了刘备的册封。还有,刘备让小舅子糜芳与关羽一起镇守荆州,是对关羽不放心。

关羽太跋扈,而刘备的儿子刘阿斗又太无能。刘备可能考虑到自己死后刘阿斗控制不住关羽,因此要在生前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三国演义》上说刘备听说关羽战死的消息后,“大叫一声,昏厥于地”,完全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史料中并没有关羽死后刘备哭之的记载,相反却记有:庞统死后,“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法正死后,“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这难道不奇怪吗?

照理说关羽是为国捐躯,英勇牺牲,刘备应该对他追封,给他谥号,但是关羽的谥号壮缪侯,是后主刘禅追封的。而法正死后,刘备当即追封他为翼侯。《三国志》中说,刘备同关羽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但关羽死后,享受的待遇还不如法正。

陈寿是蜀国人,按理说应该对蜀国的情况更熟悉,但他所写《三国志》中的蜀志非常简单。这是因为魏、吴两个国家都有史官,唯独蜀国不设史官,所以陈寿写蜀志就相当困难。蜀国没有官方档案,民间传闻也不可靠,而陈寿下笔非常谨慎,不可靠的绝对不写。他出生的时候,距离关羽被害已经十多年了。

蜀国为什么不修史呢?难道是因为缺少优秀的史官吗?绝对不是。陈寿的老师谯周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史学家。刘备和诸葛亮为什么不设史官?如果大胆推测,或许就因为关羽被害这件事是蜀汉最高统治阶层的内部绝密,绝不能公之于众。

朱子彦在文中指出,当时诸葛亮虽不能执掌军政大权,但他明知关羽攻取襄樊条件并不成熟,且完全违背了《隆中对》提出的待“天下有变”,两路北伐曹魏的战略决策。然《三国志》正文及斐注中均未见诸葛劝谏的记载。退一步而言,即使刘备宠信、纵容关羽,不把《隆中对》放在心上,但襄樊战役打响后,刘备、诸葛亮不可能不全力关注战役进展的一举一动。尽管川、鄂之间山路阻隔,交通不便,信息传播不甚畅通,但整个襄樊战役从建安二十四年7月开始,至12月结束,首尾长达半年之久,蜀汉作为一个完整的新兴政权,不可能没有任何信息传播渠道。关羽攻襄樊,守荆州兵力不足,加之此时孙刘联盟已呈破裂之势,孙吴随时可用奇兵偷袭荆州,诸葛亮深谙兵法,难道他会掉以轻心?众所周知,诸葛一生唯谨慎,从不弄险,他为何不提醒“疏慢”的刘备?

关羽是诸葛亮借刀所杀?襄樊之战刘备为何不出兵

这还要从诸葛亮的抱负,以及关羽的为人中寻找答案。诸葛亮胸怀天下,关羽无疑是他攫取权力的最大障碍。朱子彦指出,诸葛亮高卧隆中,声称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实则“藏器在身”,是胸怀大志的。他曾对好友石韬、徐庶、孟建云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当三人反问他可仕至何官时,“亮但笑而不言”。笑而不言为何?盖因刺史、郡守一类官职皆不在诸葛亮眼中,而其大志所欲则难以启齿告人也。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比之于诸葛亮显然要更进一层。这对于一心欲谋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来说,这个排他性极强的小圈子是他仕途上的严重障碍。

关羽一直瞧不上士大夫,赤壁之战后对诸葛亮很是嫉妒。朱子彦接着指出,关羽骄横跋扈是出了名的,对此史书多有记载。襄樊之战,不失为诸葛亮除掉关羽的一个好机会。朱子彦认为,诸葛亮为何想除掉关羽,这和关羽的性格有极大的关系。关羽和张飞的性格截然不同,史书上说:“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意思是说,张飞虽然不善待士卒,但对有才能的士大夫非常敬佩尊重,而关羽虽然爱抚士卒,但却对士大夫始终心存芥蒂,盛气凌人。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中的头号士大夫,当然也在其中。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贸然发动襄樊战役,诸葛亮在这样的大好机会来临之时当然不会去提醒对战局“疏慢”的刘备。31评论

对于蜀汉政权来说,关羽失荆州是一个致命伤,也是蜀汉历史上的最大悲剧。关于蜀汉在荆州战役中不发救兵的问题,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来不及去救。但因为《三国志》中没有记载,所以后世对此也是猜测纷纷。然而到了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看法,说是由于关羽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方针,所以诸葛亮决定要借吴人之手除掉关羽!“诸葛借刀杀关羽”于是被炒得沸沸扬扬。

1、诸葛亮的失职

在讨论诸葛亮的失职问题之前,需要先弄清楚一个关键问题——关羽攻打襄樊,到底是谁的决定?这场战争是不是从一开始决策上就存在失误呢?

关于这个问题,《三国志》中没有记载,但十之八九是刘备的决定,因为这样大的军事行动,没有最高统帅部的命令,关羽是不敢自作主张的。蜀汉的最高统治者是刘备,只有刘备才有决定权。自从刘备取益州,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形势一片大好。蜀汉的事业可以说是蒸蒸日上、欣欣向荣。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也说“汉事将成也”。不过尽管暂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此时刘蜀的力量跟曹魏相比还是相差甚远的,此时北伐的时机并不成熟。但刘备这时候的脑子可能有点发热,有点利令智昏。过去的刘备看见曹操非常害怕,凡是和曹操打仗,刘备是必败。但自从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黄忠刀劈夏侯渊,刘备居然破天荒地第一次打败了曹操,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这一下子,刘备就牛了,就抖了,就自以为了不起了。刘备自称汉中王后,和曹操并驾齐驱,刘备骄得很,狂妄得很,他不顾蜀汉国力弱小,竟然马上做出决定,命令关羽主动出击,攻打曹魏的军事重镇———襄樊。

照理来说,刘备头脑发热,军师诸葛亮就应该冷静,应该在刘备发热的脑袋上泼点冷水,让他清醒清醒,但找遍《三国志》,也没有看到有诸葛亮在攻打襄樊这件事情上反对刘备的记载。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这个时候诸葛亮的职务是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就是说诸葛亮主管刘备统帅部中的大大小小的所有事情,刘备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诸葛亮都是可以参与的。诸葛亮虽然不是决策者,但他可以向决策者建言献策。可见在这件事情上,诸葛亮显然没有尽到军师的责任。

至于诸葛亮在关羽北伐襄樊战役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在《三国志》中并无十分明确的记载,但还是可以发现其中的奥秘的。最关键的一点是:关羽出兵攻打襄樊,无论从时机、条件等各方面的情况来看,都违反了诸葛亮早年提出的《隆中对》。

《隆中对》的策略基本上就是诸葛亮助刘备打天下的军事大纲。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得很清楚,北伐必须符合这样五个条件:第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就是说蜀汉要同西南少数民族搞好关系。但当时刘备同少数民族并没有搞好关系,因为刘备虽然占领了益州,但他们是外来户,以孟获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对刘备侵占他们的地盘是非常痛恨的,一有机会就要兴风作浪。在关羽攻襄樊时,少数民族问题根本没有解决。

这第二条,就是“内修政理”。所谓内修政理,就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刘备夺取四川汉中是非常不容易的,刘璋这个人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刘备打四川打得非常艰苦,连庞统也战死了。刘备前后经过九年的苦战,才得到四川这块根据地。九年的仗打下来,军队十分疲劳,四川的经济破坏得很厉害,老百姓也不堪负担。所以关羽此时的北伐根本不具备足够的实力。

第三个条件就是“外结好孙权”,孙刘联盟的重要性早在我们之前的三国系列就分析过了。但这时的蜀汉和东吴的关系已经很紧张了,虽然孙刘两家最后没有动武,但双方已经撕破了脸皮。

实际上,诸葛亮自己也知道孙刘联盟靠不住。他曾经对法正说过这样一段话:“主公在公安的时候,北面害怕曹操的强大,东面害怕孙权的威胁,主公的身边又害怕孙夫人。”所以诸葛亮对孙刘联盟的前景是非常担忧的。

可能有的人会这样认为,诸葛亮毕竟不是神,他也不可能未卜先知,可以预测到孙权会乘关羽北伐的时候偷袭荆州。诸葛亮确实不是神,但是诸葛一生唯谨慎,他用兵打仗向来小心翼翼,从不做冒险的事。在关羽出兵攻打襄樊的时候,荆州城防必然空虚,诸葛亮又怎么会那么粗心,不提醒刘备或者关羽要当心孙权会突然袭击,从背后捅上一刀呢?这是军事常识,诸葛亮怎么会不懂这个军事常识呢?他的警惕性又到哪里去了呢?

还有关于北伐的第四个条件。诸葛亮曾经说过,北伐还必须要等到“天下有变”。天下有变是指曹魏有变,这个变是指曹魏统治集团发生内乱,或者说是出现农民起义、兵变,总之,要等曹魏内部出现问题才能出兵。关羽北伐的时候,却是“天下无变”,也就是说曹魏内部很稳定。当时曹操已经完全控制了汉献帝,曹操称魏王,马上就要做皇帝了,而且也没有多少人反对,甚至连孙权也劝曹操称帝。不要说什么有变,简直就是天下太平,曹魏的统治稳固得很。

第五,诸葛亮的战略部署是蜀汉的北伐必须兵分两路,从不同的方向出发,荆州军攻打宛城、洛阳,益州军攻打长安,像一把老虎钳一样发动钳形攻势,使魏国首尾难顾。但关羽的北伐,只是出动了荆州军,刘备在益州的主力部队却纹丝不动,让关羽这一支偏师北伐,这不是完全违背了诸葛亮亲手制定的隆中决策吗?

2、诸葛亮为何不进谏?

诸葛亮对刘备是非常之了解的,刘备称帝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调动全国的军队讨伐东吴,收复荆州。这当然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但当时刘备已经做了皇帝,谁要进谏,搞得不好就要掉脑袋。只有赵云不管,照样说了一大通理由,坚决反对刘备伐吴。刘备果然大怒,一点也听不进赵云的意见,不仅听不进去,伐吴也不要赵云去了,让赵云留守后方,实际上是把赵云晾在一边。

《三国演义》上讲,赵云是五虎上将,其实,赵云的官要比关、张、马、黄小得多,关羽是前将军,张飞是车骑将军,马超是骠骑将军,黄忠是后将军,他们都是重号将军,但赵云只是个翊军将军,是个杂号将军。可见,由于赵云过于耿直,所以刘备对他不是太喜欢。刘备准备伐吴的时候,还有一个大臣叫秦宓,他也进谏,说讨伐东吴是天时不利,结果秦宓的下场就更惨了,差点被杀掉。幸亏大臣们求情,刘备才免他一死,把秦宓下了大狱,一直到刘备死后,秦宓才被从监狱里放出来。

后来刘备伐吴惨败,火烧连营七百里,差不多全军覆没。这个时候诸葛亮才说了一句话:“如果法孝直在世的话,必定能够说服主上不要伐吴。即使主上伐吴,如果法孝直在身边,就不会惨败了。”这简直就是一句“事后诸葛亮”的话,这说明诸葛亮当时之所以没有进谏,可能是对刘备这个人的性格、脾气摸得比较透。在刘备大怒、一意孤行的时候,诸葛亮觉得说了也是白说,谏了也是白谏,那还不如不谏。但在这种事关国家利益兴亡的时刻,作为大臣就是要尽自己的职责,何况诸葛亮作为军师、宰相,更应该尽自己的职责。民族英雄林则徐说过这样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用生命去换取也值得,岂能因为灾祸就避开呢。

而且,就算诸葛亮劝不动刘备,但总可以尽心尽责地帮助关羽吧?关羽这个人的骄横跋扈是出了名的,有一个例子:在刘备攻打益州的时候,西凉的马超前来投奔刘备。马超是一员虎将,连曹操这样一个把天下英雄视为鼠辈的人,看见马超也畏惧三分。马超前来投奔刘备,刘备当然高兴,就加封他为平西将军,与关羽的地位相等。这一下子可把关羽惹火了,关羽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本事可以同谁相比?诸葛亮马上回了封信给关羽,说马超文武双全,勇猛过人,武艺和张飞差不多,他们两人可以并驾齐驱,但同你美髯公比起来,还差了一截啊,因为你美髯公的武艺是绝伦逸群,天下第一。

这一番话可把关羽捧上了九霄云外,关羽本来就骄,这样一来更是骄上加骄,他得意得不得了,还把诸葛亮的信拿给左右宾客们看。从此,关羽头脑更加发热,真的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了。诸葛亮这样做只会害了关羽,关羽不是一般的将领,他镇守荆州,承担着蜀汉政权差不多半壁江山的重任。俗话说得好,骄兵必败,关羽如此骄狂,以至于因张狂而不把孙权放在眼里,最后走麦城,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其中诸葛亮确实是要负责任的。找遍《三国志》,也没有看到诸葛亮离开荆州时,提醒关羽要注意和东吴搞好关系的史料记载。《三国演义》中孔明离开荆州将要进益州时,对关羽讲的八字箴言:“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完全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

3、诸葛亮为什么不派援兵?

关羽丢了荆州,败走麦城,最后是被吕蒙生擒活捉,首级被送给了曹操。荆州之战,不仅仅是蜀汉政权的致命之战,同时也使得诸葛亮精心设计的《隆中对》战略规划未能实现,“兴复汉室”最终也成了泡影,蜀国因此一蹶不振。

有的专家认为,关羽攻襄樊的时候兵力雄厚,兵精粮足,所以刘备、诸葛亮根本没有必要派出援兵。那么,关羽的兵力真的很充足吗?关羽的军队到底有多少,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三国志》上讲:“羽号有三万人”,这样算来,关羽能带出去攻打襄樊的人马就非常有限了,最多也不会超过两万人。而关羽水淹七军,是俘虏了不少曹家的兵将,但他能否使用这些降兵降将,使他们反戈一击呢?似乎不行。关羽平时骄横跋扈,他同自己人都搞不好关系,怎么可能让他去做俘虏兵的思想工作?

那么刘备、诸葛亮明明看到关羽因兵力不足攻不下襄樊,为什么不给他增派援兵?有人说,这是刘备、诸葛亮不知道前线的战况,而且时间上来不及。而实际情况是,襄樊战役是从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打响的,到建安二十五年一月份结束,整个过程有半年时间,成都方面从来就没有发过一兵一卒前去增援。如果说刚开始的时候,关羽水淹七军打了胜仗,刘备、诸葛亮不给他增加兵力或许还情有可原,等到曹操派出大批人马前往樊城,成都方面再不给关羽增加兵力,那就可疑了。

有两条非常重要的史料,足以证明刘备与诸葛亮有足够的时间发兵去救关羽。一条是吕蒙攻下江陵、公安后,为了扩大战果,又派陆逊去攻打蜀国的边境城市宜都、枝江、夷陵、秭归,结果这些城市全部被陆逊打了下来,这样吴国的疆域已经扩展到蜀国的西部边境白帝城,这条史料出现在《三国志·孙权传》中。另一条史料更为重要,就是刘备任命的宜都太守樊友弃城逃跑,逃回成都去,樊友逃跑的时间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这条史料是在《陆逊传》中。这条史料太重要了!因为即使吕蒙攻下江陵后,马上严密封锁消息,关羽的荆州兵统统被吕蒙俘虏,无一漏网,没有人能回成都报信,但是宜都太守樊友肯定知道。宜都既然被打下了,那前面的江陵、公安肯定是丢了,这么重要的事情,樊友他敢不连滚带爬地跑回去报信吗?

而且,刘备在攻下汉中后,为了加强成都同汉中的联系,从成都到白水关,造了四百多所驿站,就是为了保证前方和后方之间通讯联络的畅通无阻。后来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从成都到湖北宜昌、武昌,到处都是快马探子、细作,随时了解敌情。这要放在今天来说,基本上就算是“谍报工作”做得很好了。

再来看看曹操那里派出了多少增援部队:第一批是于禁、庞德率领的七军,这一批部队被关羽消灭了。紧接着,曹操派出他的五虎上将——徐晃的部队,他们吸取上一次于禁被消灭的教训,在兵力不够充足的情况下,先按兵不动,不同关羽决战。曹操又陆续给他补充了后续部队,派出了第三批、第四批部队,估计徐晃这时的部队至少在五万左右,再加上樊城曹仁的军队,形成了里外夹攻之势。曹军对关羽已经具有压倒优势。这还不算,曹操还不放心,他又下令,把合肥张辽的部队调过来。张辽是曹操的五虎上将之首,他曾经在合肥打败孙权,威震逍遥津,差一点就活捉了孙权。所以说,曹操为了对付关羽,已经把他的王牌军都拿出来了。这还不算,曹操觉得还镇不住,于是决定“御驾亲征”,他统率十几万精锐部队,开赴距离襄阳不远的地方——摩陂。曹操一生南征北战,打过多少大仗、硬仗,碰到多少困难,但好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为了打关羽,花费这样多的心血,进行了全国总动员。

为《资治通鉴》作注的胡三省对这件事曾经做过评论。他说:“就是吕蒙不偷袭荆州,关羽也必然被曹操打败,关羽哪里是曹操的对手,后来曹操借吕蒙的手来对付关羽,只不过是他想让鹬蚌相争,他自己好坐收渔人之利罢了。”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也做过这样的评论:“吕蒙偷袭荆州,这确实是难以预料的,但就是吕蒙不偷袭荆州,关羽能制服曹操吗?关羽对付曹仁还可以,对付曹操那就差得远了。”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啊。后来的史学家、思想家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

一场荆州之战,失去的不仅仅是蜀国的一员大将,也不仅仅是一块战略要地,它失去的是之前刚刚有所好转的蜀汉江山的大好形势!传统的观点总是把这次失败归结在关羽的疏忽大意上,当然,作为这次战役的指挥者,关羽的确要负责,他也付出了人头落地的惨痛代价。但诸葛亮作为军师责任更重大,可是到底能否就此断定诸葛亮是“借荆州杀关羽”呢?而谁又应该对关羽之死负责呢?

4、关羽的无奈

荆州之战,从时间和信息上来说,蜀汉这个时候是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救关羽的。如果刘备、诸葛亮得知关羽丢失荆州的消息后,即刻出兵,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去救关羽,或许还有机会,还来得及。

当时关羽留了相当一部分兵力,驻守在大本营,防范东吴的偷袭,这就说明关羽还是有一定警惕性的。但是,关羽攻打襄樊的兵力实在太少,刘备、诸葛亮又不肯给关羽补充兵力,甚至连近在咫尺之遥,也就是在上庸的刘封、孟达也不听指挥,不肯从上庸过来支援关羽,关羽百般无奈,才动了将镇守江陵、公安大本营的部队调出来这个念头。但是关羽还是犹豫不决,不敢下这个决心,毕竟关羽南征北战数十年,虽然称不上足智多谋,但也不是一个完全没有军事常识的一介勇夫。

吕蒙和陆逊看到了关羽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于是他们施展妙计,连出高招。先是吕蒙装病,离开自己的防区,假装回建业(南京)去养病,之后陆逊接替吕蒙,写了一封信给关羽,说什么在你关将军的指挥下,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就是当年淮阴侯韩信用兵也不过如此,把关羽捧得云里雾里。关羽在被陆逊灌饱了迷魂汤之后,才决定将荆州的部队全部抽出来,增援樊城,这件事当然是关羽不对,上当受骗,中了吕蒙和陆逊的奸计。

但关羽为什么会上当呢?如果他有充足的兵力,他还会上陆逊的当吗?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刘备、诸葛亮的责任,不给关羽增派援兵。

而且,如果刘备、诸葛亮派出援兵,即便不能达到目的,救兵未到之前,关羽已经被害,刘备、诸葛亮在处理这件事情上总算还说得过去,还在情理之中。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事情成败虽然由老天爷决定,但你总要谋一谋,如果你连谋都不谋,那又作何解释呢?问题是,查遍《三国志》和《裴松之注》,没有一句话,甚至一个字涉及到刘备和诸葛亮商量如何发兵去救关羽的记载。

当初刘备在攻打汉中时,也是遇到了夏侯渊、张郃的顽强抵抗,攻了一年多也打不下来,刘备着急了,觉得兵力不够,于是就赶快叫诸葛亮增派援兵。诸葛亮觉得在这种关键时刻,“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就是凡是青壮年的男子全部上前线,而女人也不能在家里闲着,必须当运输兵,将粮食物资运到前线。由于诸葛亮及时增派了大批的援军,刘备终于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由此可见,攻城的艰巨性,刘备和诸葛亮都是深有体会的。在曹操增派大批援军,增援樊城时,刘备、诸葛亮却能无动于衷,真不知安的什么心。

对于关羽走麦城,蜀汉方面不发救兵这件事,不只是诸葛亮的问题,就连与关羽有着兄弟之情的刘备身上也存在着很大的“疑点”。刘备、诸葛亮为什么不救关羽?肯定是有原因的,诸葛亮同关羽有矛盾,而且刘备同关羽也有矛盾。

5、诸葛亮同关羽的矛盾

先来讲诸葛亮同关羽在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我们都知道,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是联吴抗曹,联吴抗曹的政策是诸葛亮亲自制定的,这是诸葛亮的总战略。诸葛亮对孙刘联盟的态度是非常坚定的。尽管这是诸葛亮的大方针政策,但关羽好像不太赞成孙刘联盟。《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说孙权曾经派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到关羽那里,向关羽提亲,说孙权有一个儿子,关羽有一个女儿,孙权想要同关将军结成儿女亲家,两家联姻以后,可以共同对付曹操。没有想到,诸葛瑾的提亲碰了一鼻头的灰,关羽大发脾气,指着诸葛瑾说:“吾虎女岂肯嫁犬子?”

这段故事基本上符合历史,只不过“吾虎女岂肯嫁犬子”这句话是罗贯中通过想象力加上去的。《三国志》上的原文是:“羽辱骂其使,不许婚。”也就是关羽不仅不愿意同孙权结这门亲事,还把孙权臭骂一顿。其实,关羽辱骂孙权还不止这一次,还有比这更严重的。根据《关羽传·裴松之注》记载,当关羽包围樊城的时候,孙权表示愿意助关羽一臂之力,派兵帮助关羽一起攻打樊城,关羽痛恨孙权的表态姗姗来迟,竟然破口大骂,“孙权你这个狢子,胆敢如此,如果我把樊城打下来,我就把你灭了”。

狢子是一种动物,跟狐狸和狼差不多,关羽骂孙权是狢子,实际上就是骂孙权是禽兽,是畜生,不是人!孙权可是三国时期的英雄,是吴国的君主,他怎么受得了关羽如此的辱骂,所以也难怪他要翻脸不认人,派吕蒙偷袭荆州。而且关羽被活捉以后,并没有被押解到孙权那里,而是当场被东吴的将领潘璋、马忠斩首,这是孙权恨透了关羽,所以命令手下将领,一旦抓住关羽,立刻就地正法,不需要向他请示。从这里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诸葛亮和关羽在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上,确实是冰炭不能同器,水火不能相容。

正因为如此,章太炎才认为,关羽是诸葛亮联吴抗曹战略方针上的绊脚石,所以诸葛亮要除掉关羽。

诸葛亮同关羽个人之间也有矛盾,这在《三国演义》中看不出来,在《三国志》中有少量记载。譬如诸葛亮刚刚走出隆中,刘备对诸葛亮非常好,关羽和张飞很不高兴,刘备说:“孤之有孔明,好比鱼之有水。”关羽和张飞这才不吭声了,不吭声并不等于矛盾消除了,只不过是碍于刘备的面子,暂时将怨气压下去罢了。其实关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差的,他同许多人关系都搞得非常紧张。黄忠在定军山一仗中,刀劈曹操手下的大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汗马功劳,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封黄忠为后将军,两人平起平坐。当刘备派人册封关羽官职时,关羽破口大骂,大丈夫怎么能同黄忠这个老兵为伍?最后还是使者说了一大通好话,关羽才勉强地接受了刘备的册封。

关羽不仅同蜀国五虎大将中的两个大将有矛盾,他同刘封也闹矛盾。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和关羽有叔侄关系,但他们的叔侄关系很不好。关羽同部下将领上庸太守孟达的关系也很紧张。他几乎把刘备身边的所有人都得罪了,所以到了危难时机,就没有人肯救他。

关羽跟张飞正好相反,《三国志》中说“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就是说张飞很敬重士大夫,但是不知道爱护士兵。关羽正好相反,他对待士兵很好,但是和士大夫的关系很紧张。诸葛亮是刘备集团中的头号士大夫,是刘备手下最重要的谋士,“关羽骄于士大夫”,那估计和诸葛亮的关系也就不怎么样了。

关羽骄横跋扈,从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诸葛亮其实也很自负,只不过关羽把骄傲写在脸上,别人一看就看出来了,而诸葛亮的城府很深,轻易不动声色。另外,关羽出山很早,早就跟随刘备南征北战,论资格要比诸葛亮老得多,对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立的大功,关羽肯定很嫉妒,诸葛亮对关羽这种骄横跋扈的武将作风肯定也看不顺眼。从内心深处来讲,诸葛亮对关羽是相当不满的,再加上关羽的官职比自己高,资格比自己老,诸葛亮觉得如果自己要成为刘备手下的第一号人物,关羽就是一个障碍。所以,在关键时刻,诸葛亮不救关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不过这里有一件事必须予以澄清,就是诸葛亮不救关羽,并不等于说借刀杀关羽,这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如果是借刀,诸葛亮就是一个阴谋家,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采用卑鄙的手段,那诸葛亮不就成了一个小人?诸葛亮毕竟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一手去操纵整个战役的演变过程。诸葛亮也未必会想到关羽开始会打得这么漂亮。更不会料到吕蒙会偷袭荆州,关羽会输得这么惨。关羽走麦城,肯定不是诸葛亮策划的,只不过到了最后关头,荆州已经丢了,败局已经定了,再也无法挽回了,那就只能对不起关羽了,你是荆州军的最高统帅,丢了荆州,你就应该负责。所以诸葛亮觉得,在丢了荆州以后,没有必要为了救一个败军之将而兴师动众。因为就是把关羽救回来,也要不回荆州来。有的学者往往把荆州同关羽连在一起,认为不救关羽,就是放弃荆州。好像是人们在泼脏水的时候,把小孩子连同脏水一起倒掉了,关羽和荆州是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说,“不救”同“借刀”有本质上的区别。

6、刘备与关羽的矛盾

这里还有一个千古之谜,那就是在关羽危在旦夕的时候,刘备是什么态度?研究三国史的著名专家方诗铭就十分赞同章太炎的观点,不过方先生也有他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不是诸葛亮要借刀杀关羽,而是刘备要借刀杀关羽。方先生认为,刘备同关羽之间也有矛盾,

这对千百年来“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可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刘、关、张三人情同手足,他们在桃园三结义时说,“不能同年同月生,但愿同年同月死”,刘备说,“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这些谚语谁人不知,哪个不晓。但是方先生认为,由于关羽的骄横跋扈,所以刘备对关羽也很不满,比如关羽说到的“大丈夫岂能与老兵为伍”,并不是针对黄忠,而是针对刘备,因为是刘备让黄忠与关羽平起平坐,是刘备让关羽同老兵为伍。方先生还认为刘备让小舅子糜芳与关羽一起镇守荆州,是对关羽不放心,是让自己的小舅子当监军,监视关羽,这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而且由于关羽太跋扈,刘备的儿子刘阿斗又太无能,可能刘备考虑在他死后,刘阿斗控制不住关羽,因此在生前就要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就像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一样,在他生前就要把韩信、彭越、英布这些异姓王都消灭掉,绝不遗留给自己的子孙。刘备又为什么不能向他的老祖宗学呢?所以我们不要把古代的君臣关系太理想化了,认为真的是什么“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7、关羽之死

《三国演义》上说刘备在听说关羽战死的消息后,“大叫一声,昏厥于地”,那完全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史料中,并没有关羽死后,刘备哭关羽的记载。相反,庞统死后,“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法正死后,“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就是刘备对法正的死也伤心得不得了,居然痛哭了好几天。而结拜兄弟死了之后,居然没有刘备痛哭的记载,难道不奇怪吗?

刘备与关羽生死之交的关系虽然从来没有人去怀疑,但那只是文学作品给大家留下的印象,事实并非如此。另外,关羽死后,照理说他是为国捐躯,英勇牺牲,刘备应该对他追封,给他谥号,但是刘备没有对关羽追封,关羽的谥号壮缪侯,是后主刘禅追封的。而法正死后,刘备就追封他翼侯。《三国志》中说,刘备同关羽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但关羽死后,他所享受的待遇还不如法正,这完全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刘备和关羽之间的问题也许还牵涉到关羽被害的真相!这之所以成为千古之谜,最根本的原因,是陈寿所写的《三国志》中的蜀志太简单的缘故。

陈寿所写的蜀志为什么这么简单呢?按理说陈寿是蜀国人啊,他应该对蜀国的情况更熟悉才对啊?这是因为蜀国不设史官。修史是我国古代历代王朝的传统,而且魏、吴两个国家都有史官,唯独蜀国不设史官。所以陈寿写蜀志就相当困难,蜀国没有官方档案,民间传闻也不可靠,陈寿同司马迁一样,下笔非常谨慎,不可靠的绝对不写,而且陈寿出生的时候,距离关羽被害已经十多年了。

那么蜀国为什么不修史呢?难道是蜀国缺少优秀的史官吗?绝不是如此,陈寿的老师———谯周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史学家,刘备和诸葛亮为什么不设史官?要违背汉朝的国家制度呢?如果大胆推测,或许是关羽被害这件事情的真相正是蜀汉最高统治阶级的内部绝密,绝不能公之于众,所以这件事就成了千古之谜。

关羽本是《三国志》里和赵云、张飞地位相当的武将,后来随着地位的逐渐上升,开始被供到庙里,成了和孔老夫子平起平坐的武圣人;而诸葛亮,千百年来被中国人当作智慧化身的完美智者形象,却在某个时刻有了“借刀杀人”的嫌疑……我们无意推翻什么,也无法真正“解密”历史中的重重谜团。关羽和诸葛亮都是伟大的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忠”!关羽的“忠”体现在败走麦城的千古悲剧,诸葛亮则是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扶助后主刘禅而流芳百世。

为什么关羽必死

关羽之死称得上是皆大欢喜,四方多赢。关羽求仁得仁,魏蜀吴三方称帝。

从小看三国,看到关羽之死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些蹊跷。北有曹操,东有孙权,关羽孤军北上,身后没有任何支援,不是找死是什么?就算关羽看不明白,刘备看不明白,诸葛亮也看不明白?

后来总算明白,其实刘备看明白了,诸葛亮看明白了,关羽也看明白了,就连曹操和孙权也都看明白了。关羽不死,大家的日子都不安生;关羽死了,大家都放心了。所以,整个《三国演义》,其实核心就在关羽之死。

所以结论是:关羽死于谋杀。

那么,是谁谋杀了关羽?

为什么关羽必死

首先说说为什么关羽必死?这不妨从荀彧之死说起。

荀彧是最早跟随曹操的谋士,在曹操谋士中排名仅次于郭嘉,对曹操忠心耿耿,立下许多功劳,曹操对他非常尊重。荀彧家族“四世三公”,家族地位远远高于曹操,因此荀彧对于曹操的贡献还包括荀家江湖地位给曹操带来的好处。

可是,荀彧这个人帮曹操的目的,是助其匡扶汉室。到后来曹操封魏王加九锡,荀彧发现他有篡夺汉朝的野心,于是站出来反对曹操,结果曹操大怒,赐了一杯毒药,害死了荀彧。

为什么先说荀彧?因为关羽和荀彧是一类人。

关羽这人,没事喜欢读《春秋》,讲大义。他追随刘备固然有兄弟义气的成分,但最根本的,还是希望能匡扶汉室,留名千古。

有一点很能说明问题,那就是关羽被曹操俘获后,曹操封他为“汉寿亭侯”。名义上是汉献帝所封,实际上是曹操封的。对于这个封号,关羽十分看重,毕竟这在名义上是汉朝所封,自己从此算是汉朝的官员了。

后来离开了曹操,按理说关羽就应该避免再提这个“汉寿亭侯”,以免刺激大哥刘备。因为在刘备眼里,这就是曹操封的。可是,关羽依然高调自称“汉寿亭侯”,大旗上绣着“汉寿亭侯关”。在他看来这是荣誉,可是大哥眼里这是曹操给的糖块。华容道关羽私放曹操后,其实刘备心中就有点凉了,看来这个老弟有点靠不住啊。

关羽为什么私放曹操?有意气的成分,可是还有更深的考虑:假如刘备杀了曹操,那么刘备很可能就会是下一个曹操。

诸葛亮料到了关羽会放曹操,因为他知道关羽的目标是匡扶汉室。为什么料到了还要让他守最后一关?因为他知道三足鼎立才是最好的结果。

魏蜀吴三家头痛

到刘备取了西川,诸葛亮法正等一班兄弟极力劝说刘备称帝,可刘备拒绝了,先自封了汉中王。为什么?因为关羽这时在荆州呢,自己要是称帝,等于是逼关羽投降曹操。

可就是自封汉中王这件事,关羽心中也很不满:没经过汉献帝批准,这就是僭越啊。所以,刘备封关羽为五虎上将之首,关羽不肯受命。

《三国演义》其实写得很是传神,当费诗带着刘备的任命书来到荆州的时候,关羽直截了当地问:“汉中王封我何爵?”语气中明显带着不满和不屑,因为他知道,作为王,刘备是没有资格封爵的。之后听说自己被封为五虎上将之首,大怒。

关羽的反应很不正常啊,没感觉到吗?虽然最后关羽勉强接受了封号,其不满已经昭然若揭。

费诗一定把关羽的反应原原本本告诉了刘备和诸葛亮。对于刘备来说,这时候很难做。让关羽进四川吧,那今后一定闹翻,关羽恐怕就是荀彧的下场,自己则落下过河拆桥的恶名;让关羽继续镇守荆州吧,保不定什么时候就投降了曹操。怎么办呢?

这时的孙权也很挠头,因为关羽占据荆州,随时可以顺流而下,攻打吴国。曹操也很头疼,因为荆州为战略要冲,随时能够北上中原,攻击许昌。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关羽就成了魏蜀吴三家共同头痛的一个人物了。

但是,关羽本人也很头痛。跟着刘备干吧,那就是汉贼;投降曹操吧,恐怕也是汉贼;投降孙权吧,那也是汉贼。自立为王吧,那还是汉贼。怎么办呢?最不想当的就是汉贼,可是条条道路都写着汉贼两个大字。

腹背受敌刘备不救

曹操想了个坏主意,派人去蹿嗦孙权出兵攻打荆州。孙权不是傻瓜,他也知道关羽不好对付,所以回信给曹操,建议还是曹操去打荆州。结果,曹操和孙权都不打,但是暗中都在做准备。

说起来,诸葛亮最坏。他让刘备拜关羽为前将军,起兵取襄阳。

关羽不是傻瓜,他知道起兵取襄阳就等于攻打曹操,而身后是孙权在虎视眈眈。问题是,前有曹操后有孙权的情况下,大哥刘备竟然没有派几个兄弟来撑场子。以一己之力对付曹操和孙权,行吗?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假装有条件也要上。

在北伐之前,关羽其实做好了两手准备。好的一手是一路顺利剿灭曹操,然后扶持汉室一统天下;坏的一手是战败而死。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汉贼,所以,关羽欣然北上。

刘备、曹操、孙权其实都怀有同样的期望:关羽千万别取胜啊。

关羽出兵取樊城,随后水淹三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天下。曹操是吓坏了,甚至准备迁都。可是司马懿看得清楚,他知道在魏蜀吴三家都不希望关羽走得太远的情况下,他一定走不远。

孙权行动了,吕蒙白衣入荆州,袭取了荆州。试想,如果此前诸葛亮派赵云来守荆州,十个吕蒙来也是白给。

前方,强弩之末的关羽终于被徐晃击败,于是退守麦城。这时,廖化前往上庸求援,上庸守将是谁?刘备的干儿子刘封。刘封竟然拒绝救关羽,这就让人看不明白了。如果没有刘备或者诸葛亮的明示或者暗示,他敢不救关羽?

就这样,正面曹操,背面孙权,再加上刘备不救,关羽纵有三头六臂也不能不败了。

终于,关羽被吴国所擒。到了这个时候,关羽是决定要死的。最终被杀,也算是求仁得仁。

关羽之死,“皆大欢喜”

关羽以死来成就自己的理想,而刘备曹操孙权也都得到了各自想得到的。所以,关羽之死称得上是皆大欢喜,四方多赢。关羽死后不久曹操也去世,于是曹丕、刘备、孙权纷纷称帝。

关羽死后,刘备杀了刘封,算是做个姿态,而刘封无疑是作了替罪羊。但是很显然地刘备有些良心发现,深感对不住关羽,于是出兵吴国为关羽报仇。在关羽这件事上,刘备对诸葛亮恐怕有些不满,所以诸葛亮上表劝他不要伐吴的时候,刘备“掷表于地”断然拒绝,这样的事情在从前是没有过的。也正因为对诸葛亮不满,刘备伐吴竟然不带诸葛亮玩,明显的是不信任。

当然,一切历史都无从印证,只有利害关系历历在目。罗贯中则早已经看透了一切,该埋的伏笔都埋下了,只看我们能不能领悟。

到此,结论昭然若揭:诸葛亮谋杀了关羽,刘备、曹操、孙权都是帮凶。整个三国期间,他们共谋作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谋杀了关羽。也许正因为如此,关羽最高洁,所以唯有关羽,被后人视作圣人。

诸葛亮谋杀关羽背后 为什么说关羽必死

是谁谋杀了关羽

从小看三国,看到关羽之死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些蹊跷。北有曹操,东有孙权,关羽孤军北上,身后没有任何支援,不是找死是什么?就算关羽看不明白,刘备看不明白,诸葛亮也看不明白?

后来总算明白,其实刘备看明白了,诸葛亮看明白了,关羽也看明白了,就连曹操和孙权也都看明白了。关羽不死,大家的日子都不安生;关羽死了,大家都放心了。所以,整个《三国演义》,其实核心就在关羽之死。

所以结论是:关羽死于谋杀。

那么,是谁谋杀了关羽?

为什么关羽必死

首先说说为什么关羽必死?这不妨从荀彧之死说起。

荀彧是最早跟随曹操的谋士,在曹操谋士中排名仅次于郭嘉,对曹操忠心耿耿,立下许多功劳,曹操对他非常尊重。荀彧家族“四世三公”,家族地位远远高于曹操,因此荀彧对于曹操的贡献还包括荀家江湖地位给曹操带来的好处。

可是,荀彧这个人帮曹操的目的,是助其匡扶汉室。到后来曹操封魏王加九锡,荀彧发现他有篡夺汉朝的野心,于是站出来反对曹操,结果曹操大怒,赐了一杯毒药,害死了荀彧。

为什么先说荀彧?因为关羽和荀彧是一类人。

关羽这人,没事喜欢读《春秋》,讲大义。他追随刘备固然有兄弟义气的成分,但最根本的,还是希望能匡扶汉室,留名千古。

有一点很能说明问题,那就是关羽被曹操俘获后,曹操封他为“汉寿亭侯”。名义上是汉献帝所封,实际上是曹操封的。对于这个封号,关羽十分看重,毕竟这在名义上是汉朝所封,自己从此算是汉朝的官员了。

后来离开了曹操,按理说关羽就应该避免再提这个“汉寿亭侯”,以免刺激大哥刘备。因为在刘备眼里,这就是曹操封的。可是,关羽依然高调自称“汉寿亭侯”,大旗上绣着“汉寿亭侯关”。在他看来这是荣誉,可是大哥眼里这是曹操给的糖块。华容道关羽私放曹操后,其实刘备心中就有点凉了,看来这个老弟有点靠不住啊。

关羽为什么私放曹操?有意气的成分,可是还有更深的考虑:假如刘备杀了曹操,那么刘备很可能就会是下一个曹操。

诸葛亮料到了关羽会放曹操,因为他知道关羽的目标是匡扶汉室。为什么料到了还要让他守最后一关?因为他知道三足鼎立才是最好的结果。

魏蜀吴三家头痛

到刘备取了西川,诸葛亮法正等一班兄弟极力劝说刘备称帝,可刘备拒绝了,先自封了汉中王。为什么?因为关羽这时在荆州呢,自己要是称帝,等于是逼关羽投降曹操。

可就是自封汉中王这件事,关羽心中也很不满:没经过汉献帝批准,这就是僭越啊。所以,刘备封关羽为五虎上将之首,关羽不肯受命。

《三国演义》其实写得很是传神,当费诗带着刘备的任命书来到荆州的时候,关羽直截了当地问:“汉中王封我何爵?”语气中明显带着不满和不屑,因为他知道,作为王,刘备是没有资格封爵的。之后听说自己被封为五虎上将之首,大怒。

关羽的反应很不正常啊,没感觉到吗?虽然最后关羽勉强接受了封号,其不满已经昭然若揭。

费诗一定把关羽的反应原原本本告诉了刘备和诸葛亮。对于刘备来说,这时候很难做。让关羽进四川吧,那今后一定闹翻,关羽恐怕就是荀彧的下场,自己则落下过河拆桥的恶名;让关羽继续镇守荆州吧,保不定什么时候就投降了曹操。怎么办呢?

这时的孙权也很挠头,因为关羽占据荆州,随时可以顺流而下,攻打吴国。曹操也很头疼,因为荆州为战略要冲,随时能够北上中原,攻击许昌。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关羽就成了魏蜀吴三家共同头痛的一个人物了。

但是,关羽本人也很头痛。跟着刘备干吧,那就是汉贼;投降曹操吧,恐怕也是汉贼;投降孙权吧,那也是汉贼。自立为王吧,那还是汉贼。怎么办呢?最不想当的就是汉贼,可是条条道路都写着汉贼两个大字。

腹背受敌刘备不救

曹操想了个坏主意,派人去撺掇孙权出兵攻打荆州。孙权不是傻瓜,他也知道关羽不好对付,所以回信给曹操,建议还是曹操去打荆州。结果,曹操和孙权都不打,但是暗中都在做准备。

说起来,诸葛亮最坏。他让刘备拜关羽为前将军,起兵取襄阳。

关羽不是傻瓜,他知道起兵取襄阳就等于攻打曹操,而身后是孙权在虎视眈眈。问题是,前有曹操后有孙权的情况下,大哥刘备竟然没有派几个兄弟来撑场子。以一己之力对付曹操和孙权,行吗?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假装有条件也要上。

在北伐之前,关羽其实做好了两手准备。好的一手是一路顺利剿灭曹操,然后扶持汉室一统天下;坏的一手是战败而死。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汉贼,所以,关羽欣然北上。

刘备、曹操、孙权其实都怀有同样的期望:关羽千万别取胜啊。

关羽出兵取樊城,随后水淹三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天下。曹操是吓坏了,甚至准备迁都。可是司马懿看得清楚,他知道在魏蜀吴三家都不希望关羽走得太远的情况下,他一定走不远。

孙权行动了,吕蒙白衣入荆州,袭取了荆州。试想,如果此前诸葛亮派赵云来守荆州,十个吕蒙来也是白给。

前方,强弩之末的关羽终于被徐晃击败,于是退守麦城。这时,廖化前往上庸求援,上庸守将是谁?刘备的干儿子刘封。刘封竟然拒绝救关羽,这就让人看不明白了。如果没有刘备或者诸葛亮的明示或者暗示,他敢不救关羽?

就这样,正面曹操,背面孙权,再加上刘备不救,关羽纵有三头六臂也不能不败了。

终于,关羽被吴国所擒。到了这个时候,关羽是决定要死的。最终被杀,也算是求仁得仁。

诸葛亮为什么要害赵云

赵云是蜀汉名将,民间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说法。不过赵云在刘备父子手下并没有受到重用,有人说刘备知道赵云有能力,比如曾设空营计打败曹军,这也是虎威将军的来历,故意自己不用,留给后主刘禅。类似于李世民不用李勣,而把他留给太子李治,果然李治做皇帝,把李勣的职务升到宰辅的位置,为李治坐稳江山立下不世功劳。

那么赵云为何不被刘禅重用,根子还在诸葛亮。

其一,为了调和当时蜀汉内部的矛盾。蜀汉此时相当弱小,关羽的荆州早已失守,小小的宜州属于弹丸之地。荆州内部派系林立。所谓元老派,荆州派,东洲派和本土派都是有矛盾的,赵云属于元老派,赤壁之战前就是刘备手下的大将,如果升职过快,自然会引起其他派系的反感。

其二,赵云这个人很低调,不善于抢功劳。赵云不是关羽张飞,遇事总要讨个说法。赵云是个顾全大局的人,长坂坡单骑救主、截江救阿斗,立下那么大的功劳,连个名号将军都不是。赵云计较的不是这些,而是早日实现灭曹兴汉的大计。

其三,赵云始终没有独领一面的表现。赤壁之战后,赵云曾做短暂的桂阳太守,因为能力有限,不久就被刘备借故调走了。从此,赵云在刘备手下,做的是翊军将军。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将“翊”字解释为“飞貌”,即起飞的样子;“翊”又通“翼”,《三国志》里同时有“翊赞季兴”和“翼赞王室”的记载;“翊”又引申为“辅佐”的意思,如翊佐、翊亮等。

其四,诸葛亮对赵云有戒心。赵云是刘备的死党,从小就跟着刘备打天下,而且又比诸葛亮年纪大,民间有“桃园三结义,后续赵子龙”的说法,这样的猛将诸葛亮是忌惮的,诸葛亮连刘备的托孤老臣李严尚且不能重用,何况对白马长枪的赵云?

其五,赵云自己的问题。因为不常戴兵,赵云没有自己的嫡系武装,不像关羽张飞,那是刘备手下的左膀右臂。就是马超黄忠也都有自己的武装。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自然如此。

其六,赵云此人非常谨慎,在刘备手下一直看守大营。诸葛亮貌似也继承了这个传统,任用赵云为疑兵,也看守后路。看三国志,赵云的地位似乎很微不足道。刘备定益州,“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三国志·刘备传》),入川时立下“自江州分定江阳、犍为,攻取江阳、犍为等郡”(《华阳国志》)大功的赵云如同人间蒸发。

其八,赵云因为职务低,为人低调,默默无闻。“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的表章以“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领衔,赵云被“等”在无名无姓的120人中。追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的魏延也后来居上,被刘备从牙门将军破格提拔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赵云官衔原地踏步。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统雄兵扼守荆州;张飞为右将军,率重兵镇守阆中;马超为左将军,“领凉州牧”守备西凉,皆假节钺,成为威震一方的封疆大吏;后将军黄忠因年迈留京“赐爵关内侯”,唯赵云被封品阶较低的“翊军将军”,任中龘央警卫团团长,依旧叨陪末座。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