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忍的最高境界

发布者:不可以只有 2022-4-11 14:42

导语:三朝权臣,熬死诸葛亮,为司马家族夺取天下奠定基础!司马懿没有过人度量绝对做不到!而司马懿忍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司马懿,这个人是一个极其隐晦的人,忍耐力是极为强,也可以说是整个三国最有耐性的一个谋士,如果说他没才华肯定不会。曹芳时代,司马懿在和曹魏宗室曹爽的明争暗斗中,演绎了老子所谓“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表面的浮华最终抵不过司马懿的轻轻一击。

司马懿忍的最高境界

“老子”说人往低处走,弱者生存,因此就要装疯卖傻,装聋作哑,讨好卖乖,反正是要“装孙子”,这就是“老子”的生存之道。谁会装,谁就活下去,谁笑到最后,谁就是赢家。那么,历史上最会装的人是谁呢?我认为是司马懿。只不过司马氏篡了曹氏的政权,所以,他只能叫阴谋家,因为阴谋家都是要会装的。那么问题是,司马懿“装”了吗?不仅“装”了,而且“装”的是出神入化,简直无人能及。

在司马懿二十多岁的时候,当时名满天下的名士崔琰评价他是“聪亮明允,刚断英特”,所以,引起了曹操的注意。曹操此人唯才是举,因此邀请司马懿出来做官,但是他没答应。这就奇怪了,这么好的机会,他竟然拒绝了。那是因为司马懿出身于士族大家,祖上都是高官,魏晋时期讲究的是门第,他看不起曹操这个出身宦官之家的人,所以拒绝了。

但是拒绝也不能直接拒绝,因为他要拒绝的对象是曹操,直接拒绝曹操,恐怕自己会有性命之忧,所以,只能委婉的拒绝,如何委婉?这就是司马懿最拿手的“装病”。于是他跟曹操说他是真心愿意为曹操效劳,但是可能命不好,无福消受,自己病了。曹操不信,于是派人去打探,后来探子回报说,司马懿确实病了,曹操才罢手。司马懿二十多岁就已经“装的”有模有样了。就这样,曹操和司马懿的第一次交手,曹操就被司马懿给骗了。

那么,曹操真的就“放过”司马懿了吗?

没有。公元208年,这年也正好是赤壁之战,这年司马懿三十岁,古人说“三十而立”。也就是在这年曹操逼司马懿为其效力,给他两个选择:要么死,要么来。这叫选择吗?所以,司马懿就答应了。

司马懿虽然来上班了,但是曹操不信任他,因为有人跟曹操说司马懿有“狼顾相”。“狼顾相”是相面的一种情况,就是说在肩头不动的情况下,头能180度转,具有此种面相的人据说有帝王之志,有异心。所以,曹操就“欲验之”。有一次,曹操看到司马懿在前面走,突然喊道:“仲达,请等一等!”,司马懿不小心露出狼顾之相,曹操大惊,因此不信任他,也想杀他。

司马懿为了打消曹操的顾虑,再一次发挥自己的“装”。从此,非常勤政,起得早睡得晚,工作从没有怨言,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简直就是当时官员的模范,甚至连放马喂牛扫厕所的事情都自己亲自处理。这样一来,曹操也没办法,加上此刻司马懿知道曹操不可能重用自己,于是抓住了曹丕这支“潜力股”,投靠曹丕,曹丕也在曹操面前替司马懿说话。因此,司马懿靠自己的“装”逃过此大劫。

几年后,曹操去世了,曹丕不仅继承了曹操的位子,而且还称帝了,废掉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至此东汉终结。

那么,曹丕继位后,司马懿能笑了吗?不能。因为曹丕也不是一个好伺候的主,所以,司马懿依然是小心翼翼的继续“装”。装谦虚,装低调,不能骄傲,不能蔑视领导,说话温和,低调说话。因此,深得曹丕信任,曹丕外征的时候,让司马懿留守,并且提拔他为国防部长,对司马懿的信任可见一斑。

可能老天爷确实“有意”司马懿,曹丕此人英年早逝。曹丕死后,他的儿子曹睿继位,就是魏明帝,司马懿是托孤重臣,跟曹氏家族的曹真共同掌权,此刻司马懿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实权。接着是我们看到的《三国演义》里面的擒斩孟获,与诸葛亮斗智斗勇,平定辽东等等。

在司马懿六十岁的时候,这年朝廷派他去关中,司马懿领命了,但是走到半路的时候接到皇帝曹睿的诏书,说让他赶紧回来。司马懿看完后“高速”回京,这可是权力争夺的关键时刻。在企业里,一个人要想升职加薪,越靠近老板机会就越多,叫近水楼台先得月。司马懿一回到京城后,火速赶往进宫面圣,看到奄奄一息的曹睿时,司马懿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的昏天暗地,搞不清楚是真哭还是装哭,可能都有。因此,司马懿再次成为托孤大臣。

司马懿忍的最高境界

司马懿,三国时期辅佐曹魏四代君主的重臣,早年被曹操视为不安于人臣的隐患,晚年又被曹睿临终托孤,委以重任。他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是个忠臣,最后却重演了曹家篡汉的一幕。

曹芳时代,司马懿在和曹魏宗室曹爽的明争暗斗中,演绎了老子所谓“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表面的浮华最终抵不过司马懿的轻轻一击。

人常说“乱世出英雄”,天下大乱,社会不按常规运转,机会就出乎意料地来了。司马懿在当时就是乱世中的一位英雄,被名士杨俊誉为“非常之器”。

对司马懿来说,开始运气不怎么好,因为他恰好遇上曹操这个一代枭雄,只好老老实实在曹操手下做事。可是时机一到,他的全盘阴谋与雄心大志都在血腥屠杀中得以实现了。

看司马懿的一生,正如《老子》所言,只有保持虚空状态,才能不断接受,顺势而变,最终得逞。

潜伏大师“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

有人形容他为潜伏大师。出道时二十多岁,来到曹操身边做事,一干五十多年,到七十多岁才执掌大权。最后把曹魏大权全部夺到自己手里,为西晋王朝的建立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他的目标一开始并不是那么清楚。

司马家族,史书记载是儒学传家的。他身上的特点,很多跟老子哲学对应。如《老子》里说“八善”,最重要的就是“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居善地”就是善于选择自己的地位,在什么时候,什么地位对你最合适。“心善渊”,心思要藏得深,不能轻易给别人看出来。“动善时”说要善于把握行动时机。

道家还有一点叫顺其自然。对于司马懿来说,顺其自然不是随大流,而要在自然之势中加入自己的努力,使自然之势的变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

从他出道说起,他也是个世外高人,曹操听说这个人很有本事,要请他出山。司马懿不幸,他遇上一代枭雄,打败袁绍之后,当时整个天下大局都已定。

开始他不愿意,他说他有风瘫症,不愿意起来。后来曹操发觉这是个花样,就派手下人跟他说,出来干就干,不出来干,就把他逮起来。曹操的习惯是这样的,人才要么为我所用,不为我所用,除掉,没有选择。

司马懿只好来到曹操手下。但是像司马懿这样的人能成大器,难道曹操看不出来吗?曹操其实对司马懿一直是提防的。但另一方面他确实有才能。

“居善地”,司马懿在曹操时代非常清楚自己合适的地位是什么。他两个表现很关键,一是当时曹操试图篡夺汉的政权,当时反对的人还有不少。司马懿就很明白地跟曹操说,像你这样的才能,像你这样的功德,天下人敬服你,顺从你,这是当然的。曹操当然开心。第二,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做事,特别尽责谨慎,把一件一件事理得特别顺,像是一个可靠的僚属。但是曹操跟曹丕说,这个人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将来恐怕要坏你的事。

曹丕当时究竟是什么态度?那就牵涉到司马懿跟曹丕的关系,“居善地”,在不同人的面前,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找到自己最好的位置。曹操开始特别喜欢曹植,所以在立曹植还是立曹丕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司马懿清楚地看到,将来的天下是曹丕的,所以他跟曹丕的关系特别好。

司马懿的眼光确实与众不同

他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份。在曹操面前他是一个恭谨的、忠顺的、有能力的僚属。在曹丕面前他就是一个有智力的、能决断的、能提供最大帮助的谋臣。在曹操身边,司马懿坐得挺稳。到了曹丕身边,他的地位提升一层,因为他鼎力支持,赢得了曹丕的信任。

明帝曹睿时代,司马懿已经成为国家重臣了。当时三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在明帝时代主持军政大事就是司马懿。

有一个重要衔接,在曹丕临终前,他把明帝曹睿托付给司马懿。司马懿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政治才能、军事才能都很强。

到明帝时代,司马懿已经六十多岁了。这个年龄,要不然就选择做忠臣终老。因为曹室的政权在曹丕和曹睿的时代,都非常稳定。

司马懿还得等待机会。曹丕、曹睿做皇帝的年代都不长。曹睿临死的时候,又把政权托付给他,因为曹睿的儿子齐王曹芳当时很小。在历史上发生了非常动人的一幕,曹睿病重时,司马懿正在辽东作战,曹睿就连下五道诏书,召司马懿进宫,司马懿就乘一部当时最快的战车,风尘仆仆,直奔洛阳,到洛阳连家都不回,直接进宫。这时候,曹睿已经奄奄一息,说了一句特别令人感动的话,我终于把你等回来了。

那时曹芳只有九岁,他就以后事相托。据有的史书描写,曹芳上去就抱着司马懿的脖子。司马懿跟曹家几代,已经从开始时的处处提防到现在亲密无间了。

好戏才刚刚开始。曹芳是小孩,大权就可以转移到自己手里来了,机会来了。此时他还有一个对手,就是曹爽。

当时曹睿把曹芳托给两个人,他和曹爽。曹爽是曹氏宗室,大将军曹真的儿子。从曹睿的角度来说,他这样考虑也很周全。一个是自家人,一个是最能干的人,有这两个人来辅佐自己的孩子,稳当。

曹爽和司马懿相处怎么样?皇帝是一个小孩子,所以皇权是一个虚位,那国家大权就转移到两个人手里,谁来掌握这个大权?就构成两个人之间的纷争。那么这时,所谓“居善地”,司马懿又在考虑自己的位置。从资历、年辈、能力、声望来说曹爽都不如他。但是曹爽是曹氏宗室,如果说代行皇帝权力,那么曹爽比司马懿更名正言顺。

当时,这种对抗的力量相对比较平衡,但这种平衡是怎样打破的呢?

表演大师“忍常人之不能忍”

据后来史书记载,因为曹爽不愿意把权力跟司马懿分享,而且司马懿对他也造成压力,一个长辈,德高望重,功勋卓著,他得想办法把司马懿架空。

理由说得很堂皇。司马懿德高望重,年辈又高,地位反在我下面,这不好啊,我很不安啊,应该提高他的地位。让司马懿担任大司马,三公之一,执掌军权。又有人建议,说前几任的大司马,都死在任上,好像不祥。再往高搁一点,搁到太傅。太傅可以解释为帝师,很高了。太傅就是那些功劳特别高的,闲置状态。

当时行政机构是尚书省,主持这个机构的叫录尚书事。把司马懿抬高到太傅的位置,不合适再管事了。录尚书事就到了曹爽的手里。曹爽把自己的一批亲信都提拔起来,放在要害的位置上。这样整个行政架构就到了他手里了。

曹爽尽力削弱司马懿,而司马懿的态度却非常谦卑,任由曹爽挤兑。司马懿是一个心思很深的人。在司马懿看来,曹爽夺权对他正是机会。如果说,曹爽不那么进逼他,可能他的机会反而少。老子谓“将欲歙之,必故张之”,要使你的对方消退下去,先要让他扩张开来。吹一个气球,它吹得不够大的时候,很有弹性,不容易把它弄破。要把它弄破,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吹,气球太大了,太漂亮了,再吹大,轻轻一捅,“砰”就爆了。

让对方无限膨胀,无限扩大,司马懿采取了两种方针。一个是在朝政方面,他保持退让的状态,当时何晏、丁谧、毕轨、邓飏这些人都是曹爽提拔上来的,算是京城中的名士,威风得不得了,个个风度闲雅,谈吐动人。何晏是古代重要的哲学家,但这些文采出众的人,参与到政治中,真行吗?

在司马懿的鼓励下,曹爽就不断地膨胀起来,郭太后被他迁到永安宫去了,得罪了太后,他要付出代价的。

另外,当时还处在三国时代,在对外作战时,司马懿都坚持自己领兵去打仗。打东吴,他亲自挂帅。当时朝臣有人劝他,这么大年纪了,派别人去。但司马懿坚持。战争对一个政治领导人来说,是建立威望的最好机会。通过战争的胜利,他可以让朝野维持对他的敬服。这种威望是深植于人心的。从曹操以来,曹操、曹丕、曹睿的时代,他都打仗。比较糟糕的就是曹爽也打了一仗,对蜀国这边,打败了。表面司马懿在谦让,实际上在进取。老子格言“柔弱胜刚强”。

表面上看,曹爽无限膨胀。他把政局空间是越挤越满,留给司马懿的政治空间就越来越小。还是老子那句话“动善时”。可是时机怎么到来呢?得想办法制造时机,就是让对方出现漏洞,让他完全放弃戒心。架子端得很大,又不谨慎,漏洞随时就出来了。

有个故事,司马懿打了两仗,然后就躺倒不干了——风瘫症又发作了。

早在曹操时期,司马懿就得过一次风瘫。曹操不相信,派一名刺客,深夜闯进司马懿卧室,果然看到司马懿直挺挺躺在床上,没反应。刺客觉得不对劲,于是拿刀,作势要砍,司马懿还是一动不动,刺客相信了。后来证明那是装的。

风瘫在需要的时候就来了。曹爽想证实,正好有一个叫李胜的到荆州去做刺史。李胜拜访,司马懿坐在那儿,李胜进来,他要站起来表示礼貌,站不起来,丫鬟把他扶起来。他跟丫鬟说要喝水,丫鬟就端了稀粥来。他端起来喝,点点滴滴都喝不进嘴,沾得满身。瞧上去就是一个行将就木的人。李胜说,我要到家乡本州去,太傅是国家的栋梁,您病成这个样子,我心里很难过。司马懿说,你要到并州去啊,并州那地方跟胡人相接,您小心一点啊。

李胜看了眼泪都流下来了,回去就告诉曹爽,说太傅形神已离,神不附体,不足为虑。

司马懿的表演才能实在堪称一流。司马懿自己说“忍常人之不能忍”。之后,曹爽对司马懿的戒备心就更差了。

这时机会就来了。那就是高平陵事件。在嘉平元年正月,皇帝曹芳出城给他父亲扫墓。曹爽兄弟也跟着去了,没带多少兵。

洛阳城内立刻就动起来了。只见司马懿骑着一匹马,白髯飘飘的,精神矍铄,哪里是个风瘫的病人,直奔皇宫找了郭太后。让郭太后下诏,说曹爽兄弟居心叵测,危害国家,要废除他们。

虽然曹魏自建朝后,就规定后宫不得干涉朝政。但他只要把诏书拿到手,就算是有了一个合法手续。太后本来不管国事,又是武力相逼。她本来对曹爽有意见,说废就废了。

这有几个条件,一,司马懿长子司马师,也是一个狠家伙。一直担任中户军,禁军的一个首领,这部分禁军是一个基本可用的骨干武装。同时,司马师还暗下养了三千死士,分布在民间。加起来武装力量就已经可观。再加上司马懿威望高,派使者拿了太后的诏书,到曹爽手下禁军将领那里直接把兵权给收了,那些人不敢动。一瞬间,整个京城大权落到司马懿手里。

当时,朝廷大臣大多是跟曹爽的,但司马懿一动,就没有什么人敢有动作。这也是司马懿的威望所在。也有人在做另外的判断,当时很重要的人物是大司农桓范,也是三公之一。原是曹爽父亲曹真的属下,足智多谋。桓范趁着洛阳城还没安定下来,就匹马出城了,跑到曹爽大营去了。

桓范一走,蒋济去报司马懿了,说,桓范脑子明白得很,他一去恐怕大事不妙。司马懿胸有成竹。他说桓范虽说有才能,可是他跟曹爽历来面和心不和。曹爽不是一个能用人的人,驽马只看到眼前食,哪里想得远。如果说曹爽一直听桓范的话,哪至于有今天。本来就不听,现在也听不了,不足为虑。

桓范出的主意可真是很厉害。当时皇帝跟曹爽在一起。桓范说,您赶紧带着皇帝到许昌,许昌就是原来曹家最初兴起的地方。然后让皇帝发布诏令,说司马懿叛乱,以皇帝的名义发诏书平叛。这是很厉害的一招。因为司马懿是通过太后发出的诏书,从法理来说是不充分的。

曹爽犹豫不决。他还在等消息,司马懿到底拿我怎么办?这时司马懿就派人去传递消息。意思是你是国家的元老重臣,是皇室,司马公不会对你怎么样,可安享晚年。司马懿去送传递消息的使者,还指着洛水起誓,要是伤害了曹家兄弟,我们全家不得好终。曹爽心动了,与其去冒那个险,还不如平平安安的,就在京城里做一个富家公吧。

实际上,曹爽一开始无限膨胀,但他内心还是脆弱的。这时,他心里很害怕,不想再跟司马懿斗下去了。曹爽没有听桓范的,他最后投降了。桓范发觉自己失策,但已经卷进去了,心里直后悔。

曹爽的结局如何?发了誓当然要管用,但我可以查出你另外还有问题。当时,曹爽回到他的大将军府住起来,他觉得在里面挺舒服,吃吃喝喝。他不知道司马懿玩一个花样,在洛阳找了八百农民,在大将军府的四边起了四个高岗楼,派那些人一群群值班,瞧着曹爽在干啥,羞辱他。

曹爽确实没志气,司马懿又不能让他活着,就有宦官张当,原来曹爽的亲信,告发他怎么监视皇帝,谋篡皇位,叛逆罪。不仅仅是曹爽一人,曹家兄弟,曹爽亲信,何晏、丁谧、邓飏、毕轨全都进去了。这时就可以看出司马懿的狠。这些人后来一律被杀,而且很多人因为连坐灭族了。

最厉害的是,按照古代的法律,已经出嫁的女子算是夫家人,不连坐。但司马懿连这些女子都诛杀了。世人感叹,“天下名士减半”。后人说起这件事时,还觉得心寒。

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到司马炎那儿水到渠成,来一个禅让仪式,学曹丕。

司马家族的夺权过程,很大程度上是曹家夺权的翻版。

司马懿忍的最高境界

司马懿,三国时代后期的重要角色,为魏国权臣,乃曹操去世之后,曹氏政权的顶梁柱,共辅佐魏国三朝皇帝,位极人臣。他善谋略,多奇策,颇有战功。印象最深的当如与诸葛亮的对决,打碎其北伐中原的作战计划。他如此雄才伟略,真的只是忠心辅佐魏朝吗?

且看他生平年记,司马懿生于东汉末年公元179年,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朝野人心惶惶。在《晋书》上记载,“常慨然忧天下之心”。少时聪明,被当时名士杨俊和崔琰都夸过,说他绝非常人。他的爹爹是当时的京兆尹司马防,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市长,一直是忠于汉臣的老将,因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皇上移驾许都,臣者肯定随天子而往。当时司马懿被曹操看中,要让他为自己效力,但司马懿当时看汉室衰败,并不想投靠他。就装起病来,曹操就派刺客去试探他,司马懿还真的面不改色,装的跟真的病了似的,瞒过了曹操。到了曹操成为丞相之后,又派人去请司马懿,这回直接强制性道:“若复潘恒,便收之。”司马懿只能乖乖任职了,当上了文学掾之后就与曹丕私交甚密,成为了曹丕身边的智囊团。

曹操观察了司马懿一番时间之后,发现其不但有雄才大略,还有异样野心。更传闻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就像狼一般能在肩头不动的情况下,180度的回头看。为了测试司马懿是否有这一面相,那天就故意试探,在司马懿往前走的时候,曹操突然喊其名字,发现司马懿真的显出狼顾之相,曹操大为惊讶,心里默想定要杀他维护曹家江山,但司马懿与曹丕关系甚好,并且为尽心尽力辅佐他的曹氏政权,一直没有机会,过了没几年之后,曹操就去世了。果然被司马懿辅佐的曹丕顺位,还逼献帝禅让给他,建号大魏。时值公元220年,司马懿在41岁的时候官至尚书。

在公元226年,曹丕驾崩,司马懿成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因抗吴有功,被曹睿封为骠骑大将军。后又抵抗诸葛亮北伐,在公元235年,官至太尉。继而又平定辽东,解决了魏朝几十年的后方问题。不就曹睿去世,8岁的曹芳即位,由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佐,十年的韬光养晦在公元249年用计除掉大将军曹爽,至此,司马懿位极人臣,司马氏已经权倾朝野。

一年后,73岁的司马懿去世,又过了1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在公元265年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建号晋,追尊宣帝司马懿。司马懿简直太能忍,忍了一辈子,给子孙们创下了夯实的基础,在历史上,他的名声还极好,“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天下欣赖,天下大悦”,对推动三国统一做出极大贡献的他真的是真心辅佐魏朝吗?且看下篇

司马懿忍的最高境界

司马懿大智慧:做人不要太聪明,隐忍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司马懿,这个人是一个极其隐晦的人,忍耐力是极为强,也可以说是整个三国最有耐性的一个谋士,如果说他没才华肯定不会。魏国当政期间,他也支持屯田制和九品中正制。换而言之,夏侯家和曹氏亲族都是司马懿的政敌,而西抗蜀国的时候,他同时要面对由孔明带领的蜀国数十万军兵,还要面对来自朝堂政敌的猜疑。他选择一个“忍”字决,硬把曹氏一族里面的得力宗亲,和蜀国拖死。制衡了来自内和外的两股敌对力量。这就是司马懿的才华,司马懿作为曹丕的帐下谋士,他绝对不会让自己陷入话题的焦点。因为当初的世子之争,无论后世小说家怎么添油加醋也好。曹操稍微有一点脑子,都不可能给曹植作为继承人的。

为什么?很简单。1、袁绍当初作为最大的诸侯,败就败在萧蔷之祸,袁谭和袁尚夺位之争。魏国不能经历这一点。2、魏国不太平,内部谋臣稍微有分量的都是公子丕的谋臣,再加上建安末年,礼法制存在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整个教化下曹丕有先天的优势。3、最重要一点,哪怕曹植真的有赤子之心,仁爱憨厚。而曹丕却心胸狭隘,为人阴险。在这个乱世中,根本就不需要什么仁爱和赤子。魏国外部有蜀吴联盟敌对。曹操需要一个有权术,有谋略,可以保住曹氏和夏侯氏江山的枭雄,而不是一个明君。所以纵观上述3点,曹植和曹丕谁适合当继承人,我相信曹操不会像后市小说家所说那样那么傻逼想要立曹植当储君。到底为什么要斩杨修,留司马懿?

曹操根本找不到理由去斩司马懿,司马懿是氏族司马防之后,又是曹丕的幕僚,又没犯什么大错,可以说小心谨慎,滴水不漏。曹操要斩也地有个理由对吧?如果没理由,就要去斩杀一个未来储君的幕僚,可能性不大。杨修不一样。杨修一直支持曹植,得曹植支持的也有一大批氏族,当然也有曹氏内部的曹彰。杨修是一个很懂人心的谋士,某种程度上他和郭嘉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只是他没机会发挥了。杨修做了什么,就不提,他最该死就是死在“鸡肋”那里。为何这样说?关羽依荆州北伐,有孙权作为后备,曹操派遣 徐晃、 赵俨等率军救援樊城,更准备亲自征讨关羽。当时曹操在赤壁之后,对蜀军的战役有什么?黄忠定军山斩夏侯渊,关羽水淹七军降于禁。攻樊城败曹仁,斩庞德,等等。关云长当时已经是曹操的噩梦,而曹操当时于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已经64岁了。

曹操心理早就已经清楚一件事,他从赤壁之后,已经无力统一天下了。甚至面对荆州关羽5万兵马都没必胜的把握了。那时候的曹操已经不是那个征董卓,灭吕布,破袁术,绝袁术,统一北方的那个枭雄了。面对关羽,曹操已经折损了庞德,于禁,而曹仁也屡次战败。夏侯惇已经老去,夏侯渊在定军山被斩,剩下可以媲美关云长的战将根本寥寥无几。曹操退役以生,但是并不代表杨修可以把“鸡肋”的意思传达出去。杨修传达出去的不仅仅是退兵这一层含义,而是曹操,这个连四世三公袁绍都不怕的当世枭雄,怕了关羽,。这些事情,每个人都懂,毕竟曹操已经64岁,不再年轻了,但是懂和传达出来是两码事。所以抛开说有阴谋论来说,杨修真的该死。

杨修的死不在于他张扬,狂妄。曹操不是一个容不下张扬,狂妄的人。当年陈琳骂曹操到狗血淋头,依然得重用,当年张绣杀曹操大儿子曹昂,典韦。曹操依旧没秋后算账,所以如果把杨修的死归咎于曹操没容人之量,真的太肤浅!天下人都知道曹操无法统一三国,连曹操也深知眼前的关云长自己无法战胜!曹操可以有退军的意思,可以有借口,可以找台阶下。杨修的自作聪明,告诉侧面那些为魏国打天下的将领,你们的主公老了!一个枭雄到了晚年,名声比任何东西都重要,更何况曹操曾经是天下的霸主?!这才是杨修致死的根本原因!也有人说杨修比司马懿家更有影响。杨修家族乃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大家族。跟袁绍家族差不多。杨修家四世四太尉,但杨修祖上,包括其父亲,都是忠直之臣。杨修的父亲跟曹操有过过节,曹操罗织罪名便把杨修父亲下狱治罪,还要弄死。

曹操以为杨修父亲杨彪对曹操迎献帝到许都的事持反对意见,甚至认为杨彪在骨子里看透了曹操挟天子的不臣之心。后来经过孔融的拼命营救才被赦免。曹操对自己记恨的人还是会有手段的,尤其是极有影响力的高级知识分子。比如大名人,曹操称赞有忠臣伯夷之风的文官领袖崔琰,孔子嫡传后裔同时也是建安七子之一和意见领袖兼曹操文官首席大臣的孔融,都被曹操认为是讽刺自己而被杀。杨彪家族的影响力比崔琰高多了,曹操对这样的超级家族一向比较顾及。曹操阵营是士大夫阵营,曹操的主要文官都出自大家族,曹操特别在乎这些大家族是否支持自己。

杨修一般该知道,曹操虽然爱惜他的才华,但是曹操也顾及杨家的影响力。杨修父亲这样有影响力且原来终于东汉皇室的人,曹操都很忌讳。司马懿家族没有这么高的威望,因此相对安全些。加上司马懿政治嗅觉强 自保能力更强。三国志记载,曹操器重杨修的才华,让他担任丞相主簿,总知内外,曹操对杨修最初的评价也“事皆称意”。但三国志后面接着记载的几个字 更有内容。“魏太子以下,争与(杨修)交好”。也就是说,看过雍正王朝的人因该知道,大红大紫之人,如果没有过硬的后台,结果都不好。因为可以给你找到很多理由弄到你,比如说结党营私。杨修身为主簿,内外之事,军事之事,很多都过手。如果真想弄你,随便找个泄露机密的事就够了。而这个罪名就是曹操最后给杨修的。

杨彪,曹操没有处理他,也就是说没杀成。但杨家的影响力必须削弱,至少曹操很可能借此震慑其他大家族,既然没找到杨彪的把柄,那就找杨彪儿子的把柄。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欲擒故纵。还有句老话叫,欲先取之必先与之。曹操要处理杨家,既然抓不到把柄,那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制造一些把柄。我甚至认为,让杨修担任自己秘书,很可能是曹操的欲擒故纵,让杨修介入说不清的领域,那以后定罪名也就好办了。因为处理像杨修这样的大家族,就像满宠说的那样,杨彪有威名,如果没有证据就处理杨彪,会民心大失。

恃才傲物的杨修,不但在主簿的任上干得很欢乐,还深度介入曹操的立储问题,暗中积极替曹植出主意。曹植又文才有余不暗政治。后来曹操知道了杨修是曹植背后的支持者。曹操可能也担心曹植即位,杨修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而杨修家又是曹操认定的处理对象,因此,曹操在樊城之围解除后,便匆匆杀掉了杨修,第二年曹操也去世了。可以说,曹操是在自己快去世也就是考虑最终继承人的时候,最终决定处理杨修的。杨修应该知道,杨家乃是传统人,曹操乃是黑马。杨家的利益得之于东汉政府而非曹操。也就是说,杨家最可能是东汉政府的支持者。杨修应该明哲保身而不是处处显露锋芒,处处介入,尤其不能太露痕迹。。杨修应该知道,其父乃是曹操欲除之人,曹操让杨修担任机要秘书,,虽然可以说是爱才,但,曹营有此才华者可不止杨修一人。其中的门道,杨修参悟的貌似不多。

聪明人分两种:一种是不合时宜地显露聪明,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聪明,不顾及场合时机地卖弄聪明,以炫耀自己的聪明为最终目的,这种聪明人往往是遭人烦的,比如杨修;另外一种是平时尽量隐藏自己的聪明,大智若愚更平易近人给人造成不了威胁,可是一到关键时刻总能力挽狂澜显露锋芒,“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这种聪明人才能堪重任,比如司马懿。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