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鹏:用奋斗成就创业梦

发布者:小小的你硪 2023-3-17 04:11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刘芳 实习生 廖莹丽

位于光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的深圳田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田十科技)正在紧锣密鼓地为研发出第一代产品——导电固晶银胶进行测试。该公司创始人徐嘉鹏——这位具有海外背景的材料学博士带领着团队在全国少有的细分领域上前进,为国产制造业增添一份新的力量。

徐嘉鹏所入驻的光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是光明区政府与招商局智慧城共建的高新技术成果孵化基地。2021年,公司创新项目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入驻评审考核,近日,其创始人徐嘉鹏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优质发展环境,坚定回国创业信心

“我高中就在国外留学,毕业后在国外的初创公司工作过。”徐嘉鹏向我们介绍了这些年的工作经历,2016年,他选择离开生活了15年的美国,将车子房子都卖掉,带着一家四口回到祖国,经过考察,他选择将创业的第一站落户光明。

作为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的核心承载区之一,光明区正着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迎来先行科研经济、高质量产业集中涌现“新泉眼”的黄金机遇。而正是光明区优越的市场环境和扶持政策吸引了许多如同徐嘉鹏这样的高质量留学人才。

在了解光明区关于留学人员创业的相关政策与福利后,创业这个念头就深深刻入徐嘉鹏的脑海中。他说:“相比较国外,比较看好国内的市场和政策。”据悉,光明区对入驻留学人员创业园的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的项目启动资助,政府还补助企业200平方米的办公用地用以解决企业场地问题

谈及光明区出台的相关政策,徐嘉鹏发出感慨:“我真的很感谢光明区对我们的帮助,这栋楼有很多同我一样是从国外留学回来创业的小伙伴,政府给予了我们启动资金、场地上的支持。这种集聚式的创业条件让我们创业者能够‘手拉手’同行和共享资源,这对于创业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光明区人才局组织的人才活动上,徐嘉鹏还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尤其是对他项目非常有帮助的创业导师,这让他在创业的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不仅如此,在企业入驻科创园之后,光明区科创局还提供后续的一系列保姆式服务,帮助企业度过前期发展瓶颈。

“我的血管里流着创业者的血。”徐嘉鹏在深圳长大,他的父母创业在光明,光明在他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让他早早就与光明结下深深的羁绊。

解决“卡脖子”难题,打造新材料领域中国品牌

一系列完备的扶持政策让企业发展步入正轨,今年2月份,田十科技成功拿到天使轮风险投资的支持,同年6月份,第一代的产品已经研发结束了,正步入客户验证阶段,同时中试车间也已完成装修,为供货做好充足准备。

作为新材料行业的田十科技主要产业是半导体封装材料的研发与生产,具体的场景是IC封装与mini LED、LED的相关封装材料。据徐嘉鹏介绍,该产品线围绕导电材料这个应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LED中就有它的身影,各类灯具、电子显示屏等都少不了LED的存在。

“目前我们制作一些‘卡脖子’产品的‘国产替代’,因为我们细分领域存在很多高端的、国外垄断的产品,我们希望在这些方面发力,赋予国产制造业‘新动能’”

就在不久前,他刚和工程师约谈客户,该客户现在使用的设备是以色列生产的,设备本身就很贵,给设备用的辅料也很贵,而且只能在这一家公司购买辅料,款到发货。如果机器使用的材料不是这一家公司的,出了问题就不会负责。

但是,现在这类企业有了新的选择,田十科技加大创新研发,正在为该企业进行产品定制。“做有技术门槛的产品,坚持技术创新,真真切切帮客户解决痛点,这是我们需要做的。改变现状,从内循环,从新材料开始,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徐嘉鹏说。

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灵魂。记者调研中发现,“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新材料、新产品、新装备”等,成为优质企业掌门人口中的高频词。田十科技不断扩张的生产车间,一项项新的研究成果,不仅是企业研发实力的最好见证,更是企业发展后劲鲜明的注脚。

加强文化建设,创业需要深思熟虑

在采访中,徐嘉鹏还强调了“文化”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文化涉及到团队、涉及到人,事情都是人做的,人都是文化驱使的,所以他会花很多精力在文化建设、文化培养和组织建设上。

而在公司取名上,也充满了徐嘉鹏对创业的信念。“田十”正是“奋斗”两个字中的一部分,不要让自己后悔,趁自己还干得动的时候拼一把。这样的奋斗者文化,还存在于华为、字节跳动等大企业中,田十正是以这些优秀的企业为标杆,争取成为一家在国际舞台上让人尊重的新材料企业。

创业是一个把认知变现的过程。一个人的出生、背景不能改变,成长、教育过程自己能够把控的程度有限,但是进入社会后,对自己认知的提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徐嘉鹏认为:“创业,一定要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认知。要重视人的工作。大部分创业者,会把最重要的关注放在产品端或者市场端。但是我建议,更加应该注重文化、组织建设方面的工作,如果创始人本身这一块经验欠缺,建议早期找一名志同道合的人力资源合伙人来补强这一块。”

审读:谭录岗 肖晓君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