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听一个85后女企业家分享她的创业故事,重点讲了几次大的失败。深受震撼。
她08年接的第一个外贸大单,是个一百多万货值的单子。当时她刚入行不懂,跑工厂跟单,三天三夜没合眼,结果做出来的都是次品,还好客人好,最后折价收走了。
09年接了一个俄罗斯客户六七百万的外贸单,但是其中一批两百万的货客人声称集装箱运丢了,拒不付款。因为客人违约,她不仅损失了两百万,还多了一仓库的最后批次的库存。
21年出于好心帮国内朋友从海外免费进口罩。又是因为不懂,口罩质量不过关,反手被朋友起诉,之前给的进货的钱如数返还,损失全由她承担。
自己开始做生意之后,不断在反思自己的抗压能力。
这里的抗压能力是指,在多次失败之后,下一次从头再来,能不能跟从没失败过一样无所顾忌、一往无前,还是会变得稍微有点瞻前顾后、顾虑重重。
这个企业家在几次大的损失之后,仍然非常敢闯,到伊朗办厂,到世界各地办展,还做了很多旁人不敢为的事情。
机会是留给敢冲的人的。是让失败不断界定自己的天花板,还是让失败作为成功的铺路石,拓展更多的可能性,差距可能就在这里产生了。
小国的外贸生意真的香。
她在几年前遇到个伊朗客户,后来两人合伙在伊朗办厂,现在伊朗做这个类目的60%-70%的从业者都知道他们的牌子。
现在到海外办厂成了一个新趋势,向第三世界国家走,发掘那些被大部分人忽略的角落,也能做出相当可观的收益。
要不断求变,不要被基本盘束缚住。
她最开始做领带,后面转去做丝巾。之前做海外市场,现在转而做礼品赛道国内市场。
如果回到她过去人生的那几个重要决策阶段当下,如果只考虑她的优势在哪、她的短板在哪,很多转型就被卡在她短板的象限里,还没尝试就被扼杀了。
理性的分析很重要,但是也不要全然只依赖自己的理性思考,因为大部分人的理性思考,本来也就是盲区重重、漏洞百出。
之前听过一种说法,中国人善于寻求确定性、最佳实践,所以遇到问题倾向于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先跟别人学习学习。但创业很多时候要的是不预设任何的成功范式,而是在高效试错迭代中,找到成功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