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故事我来讲演讲稿,农民丰收节农耕小故事,9月丰收的季节演讲稿 ...

发布者:Seven漆玖 2022-9-11 21:39

丰收的故事我来讲演讲稿,农民丰收节农耕小故事,9月丰收的季节演讲稿

三农知识农民丰收的故事,关于丰收的故事我来讲,农民致富丰收的小故事,农民丰收节丰收的小故事,关于九月丰收的季节演讲稿分享。

九月丰收励志演讲稿

九月,又到“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季节,中国农民丰收节也悄然走到了第四届。

丰收,是人们心底最深沉的期盼和情怀。大江大河孕育的农耕文明,高山丘陵呵护的千年传统,稻黍稷麦养成的古老民族,把丰收两个字,刻在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只是,如今的丰收,已有了不同于千百年来固有的情景。农业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中,传统的农耕模式,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

广袤的平原上,成排的收割机,在数万亩的大田中驰骋,崭新的公路上,大车往来,把粮食从地头直接运到粮库。

但也有一些地方,仍保留着刀耕火种的传统,人们仍在用镰刀和脊背,用艰苦的方式收获粮食。

新与旧同时存在,现代与传统剧烈交锋。

有人站在潮头,探寻未来的前路,有人留守家园,延续古老的习俗。他们有过怎样的故事?

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全面脱贫收官之后,乡村振兴接续而来,正在快速追赶现代化的脚步,全国200多万个自然村,每一天都在改变,那些住在村里的人们,又有怎样的想法?

这一年中,我们还经历了重重灾难,和疫情、暴雨、洪水、台风、虫害抗争,因此,这又是一次来之不易的丰收。

秋分之际,第四届丰收节来临之前,新京报记者分赴多地,感受不同的农业形态,探访不同的丰收故事,更重要的,是寻找不同的乡村农人。

他们之中,有崇山峻岭间和祖辈一样艰辛耕作的传统农民;也有现代化进程中,被机器改变生活的留守人口;还有回村创业,把传统的农业资源和现代经营方式结合的返乡青年。

他们是这场珍贵丰收的创造者,也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亲历者,还是千年农耕文明的传承者,他们的故事,就是丰收的故事,他们的艰辛和喜悦,他们的记忆和期盼,是这个古老的民族,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最动人的部分。

梁平“新农人”邓中——一片稻田种出新花样

9月21日,梁平区龙门镇龙凤社区,水稻收割进入尾声,种植大户邓中忙着秋翻整地,为来年春播春种做准备。今年,他组建的水稻专业合作社喜获丰收,9000余亩稻田平均亩产稻谷1000多公斤,合作社与800余户村民签订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社会化作业服务协议,实现水稻机收机种。

圆脸、微胖、戴着黑框眼镜,30岁出头、看上去斯斯文文的邓中是一名“新农人”。2012年,他辞去高校教师的“铁饭碗”,怀揣梦想返回梁平老家种水稻。他希望让荒芜的田野重新长出金黄的稻穗,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彼时,乡亲们还以种植本地老品种水稻为主,产量低、口感差,根本卖不上价。“要增加种粮效益,改良品种是第一步。”邓中坦言,大家种惯了老品种水稻,一下子要更新换代,反对声不少。于是,邓中成立水稻专业合作社带头流转了600亩地,种上新品种优质水稻。到秋季,田里稻浪滚滚,金黄的稻穗颗粒饱满,不少米厂上门求购,收购价比常规稻高出一大截。村民们看到有赚头,纷纷加入合作社,改种新品种水稻。

种地是个“苦力活”,村里留守老年人多,缺乏劳动力成为制约水稻规模化生产的主要因素。2017年,邓中又组建起“田保姆”农业服务队,聘请职业农民帮助种粮户对水稻种植进行全程机械化作业。

“这几年,我把稻田都拿给合作社托管,自己只需购买种子、农药和支付每亩每年300元的工钱,就坐等水稻收成。”村民张增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机械化种植后,粮食产量提高30%,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的保底价回收稻谷,他每年收入在4万元左右。

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把重活、累活“外包”出去,即使年迈的老人也能成为种粮大户。与此同时,合作社还不断提高机械化程度。去年,他们就引入了一款浅水直播机,平均每5分钟就能完成1亩地的水稻直播。“水稻直播省去了育秧、移栽等人工环节,只需一个飞手指尖操作,就可完成大田栽种。”邓中说。

目前,邓中组建的水稻合作社已覆盖梁平龙门镇、新盛镇、安胜镇等八个乡镇。“但我们的眼光不能仅局限于种植,种水稻也能种出新花样。”邓中坦言,乡村产业要蓬勃发展,一定要与旅游结合起来,下一步,他将借助水稻基地打造农耕文化体验游,融合乡间民宿、农事体验、农机展示等,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丰都返乡创业者范红容——一个工厂带动全镇种萝卜

范总,多亏你搞起了风萝卜深加工,让我们种萝卜也能挣钱,我要将种植面积再扩大5亩。”9月19日,丰都县龙河镇洞桩坪村,禾禾禾生态农业公司总经理范红容正在地里和村民们一起播种萝卜。在禾禾禾公司的带动下,今年,贫困户向颜明种的萝卜再次喜获丰收,他高兴得老远看见范红容就嚷嚷说要扩大种植规模。

洞桩坪村海拔500多米,得益于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这里出产的萝卜红皮白心、脆嫩化渣,不仅深受丰都人喜爱,还销往涪陵、石柱等周边区县。到冬季,当地村民习惯将新鲜萝卜切条,用竹篾穿起来晒干后制成风萝卜干。

然而,随着市面上蔬菜品种不断丰富,竞争愈加激烈,加上龙河一带交通闭塞,当地农户又不熟悉市场,销售渠道单一,蔬菜行情不好时,大量萝卜烂在地里,这让从小在龙河长大的范红容颇为心疼。

事实上,早在2013年,范红容就辞去沿海的工作,在洞桩坪村成立农业公司,建立了种植基地和加工厂房,发展风萝卜产业。然而,农业产业投资大、回报慢,公司很快因缺乏后续资金陷入困境,她不禁打起了退堂鼓。2015年,在村支两委帮助下,范红容向银行成功申请到90万元的无抵押助农贷款。利用这笔资金,范红容一改过去农家“小作坊”的生产方式,引入生产线对整个生产工艺进行提档升级。“我们采用控温风干技术进行封闭式流水线生产,有效克服传统风萝卜晾晒周期长、易霉变的缺点,产量和品质都有了很大提升。”范红容告诉记者。

2016年,范红容为风萝卜干注册了商标“舔碗匠”,以提高产品辨识度,同时借助消费扶贫、农交会、特色农产品展等活动,不断打开销售市场,逐渐将风萝卜干卖到了北京、上海等地。随着产品销量节节攀升,基地种植的萝卜已无法满足生产,2018年,范红容决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围村民发展萝卜种植,分享产业红利。

贫困户向颜明就是范红容发展的第一批萝卜种植户。“种子、肥料都由公司免费提供,还有农技专家定期指导生产,种出的萝卜不仅个头大、口感好,而且由公司按照不低于市场价的保底价统一回收,一点不担心销路。”向颜明高兴地说。2018年,他种植6亩萝卜,亩产达3000公斤,光卖萝卜他就挣了2万余元,实现了当年脱贫。

截至目前,禾禾禾生态农业公司共带动龙河镇2000余户村民规模种植萝卜,涉及洞桩坪村、长坡村、毛天坝村等6个村。今年,公司又搭建起“线上线下”展销平台,借助双晒直播、网红带货等互联网营销手段,平均每月风萝卜干的线上销售额就达20余万元。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