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从开通头条号并在头条发布文章差不多已经两周的时间,也逐渐完成了加V认证和原创认证。对于文章发布也保持每天发布一篇文章的节奏,在这两周多时间里头条收益不到30元,这收益本身来说和我实际每天的写作时间和精力投入也是极其不对等的。
当然,可能很多人写了两周还达不到我这个收益。
由于头条规则修改为了千粉即可申请原创,也可以开通收益,因此有大量的人员开始在头条写作,也看到了各种类型的写作训练营推广,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在坚持写作1,2个月后,看到自己的文章没有人看,也没有收益,基本也就放弃了。
写作的缘起
这也不得不让我们再次去思考,写作究竟是为了什么?
自己从05年开始养成记录习惯,在2006年开始正式在新浪博客写作和更新文章,到今年刚好是15个年头,发表的博文4100篇,自己原创估计在3000篇左右,而且从2017年2月开始博客日更,到现在也早已满了三年上1000天。
如果单从写作收益变现来说,所有的收益估计全部加起来不到1000元,完全也不符合一个自媒体创造者的要求,但是写作了这么多年,还是想分享下自己的写作和成长之路。
做任何一件事情皆有缘起
对于博客写作,实际缘起很简单,因为看到一个网友说开通了新浪博客挺好玩的,对2006年时候当时新浪博客刚推出没多久,我也算第一批用户。出于好奇,我也申请和开通了博客。在开通后,感觉把自己多年工作实践进行总结和分享是一个不错的事情,也方便自己做日常知识经验库的积累。
但是自己从一开始好奇逐步就变成了长期的兴趣爱好。
也就是从你真正提笔开始写后,你会逐步爱上写作。写作的时候你可以排除外在干扰,一个人做起深度的思考和复盘,同时也完成自己和自己心灵的对话。
要勇敢的迈出第一步
写作很难吗?对于平时不经常写东西的人来说当然很难。
当我们准备开始写作的时候,你可能在想我究竟要写什么?如何让自己写的东西有人看?如何保证文章的逻辑线条完整,或者想着如何让自己的文章成为爆款等一系列的问题。
但是真正重要的只有尽早开始,尽早动笔。
首先你要拿起笔开始写,哪怕你是记录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的流水账也无所谓,你只要通过文字把你想表达的思想和内容表达清楚即可。没有那么多的逻辑和文采方面的要求。当你写的过程中,你可能还在看别人的文章,并对自己的写作逻辑做出优化和调整,即你在写作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持续改进和优化,而不是一直停留在写作课程学习上。
日积月累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想着写了几篇文章就能够爆款,也不要想着写的内容东拼西凑一下就能够出书。在写作道路上需要的是长周期的坚持和时间沉淀,而要做到这点你必须真正内心爱上写作,将写作和思考当成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读书千遍,其意自见。对于写作也是同样道理,只要在写的过程中多思考总结,很多写作的结构逻辑,呈现方法你自然也就逐步清楚了。
写作的过程本身不应该有捷径,如果你完全是一个自媒体写作创造者,靠写作变现谋生,那么你去参加各种写作训练营,去思考如何打造爆款文,如何吸引粉丝都没有问题,写作对你仅仅是一个谋杀的手段而已。
但是写作如果仅仅是你的副业或爱好,那么写作一定要听从你自己的声音。
不迎合往往就是写作的一个重要态度,只要这样才能够写出自己的风格,而不是偏偏一律的爆款文。至少我个人认为大部分的爆款文就像工厂批量制作出来的一样,没有灵魂。
写作的内容
从最近几年开始,我基本只写原创文章,不做任何文章的转载。即使是写书籍的读书笔记,也确保我摘录书籍的内容控制在30%以内,而其余要写自己的心得感悟。
自己从最初的软件开发到架构设计,从IT项目经理到产品经理,从内部系统研发到外部集团大型SOA集成平台项目规划建设。自己从2001年参加工作,到明年就正式20年了,在这20年的时间里面自己从来没有脱离过一线项目实践,也正是这个原因才能够在技术,管理,软技能各方面长期的积累,并将这些积累通过写作的方式进行系统化整理。
写作是为了更好的思考,只有写作才能够完成实践证悟内容的经验升华。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那没有精确之充实仅仅是一种虚胖而已。
输出倒逼输入,这个说法我认同
因为你要有东西写,你就必须不断去学习和实践,不断去接触新的事物和知识进行自我能力提升。我工作前半段十年基本都在中兴通讯,但是当时的写作却很花功夫和时间。
原因就是公司有保密机制和要求,我不能完全将工作内容的输出搬到我的博客上,也不能把内部别人的输出和最佳实践作为自己的文章。因此我就必须要做额外的思考和总结,对相关实践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抽象整理。
也正是这样,我博客上很多文章只是经验输出,无实例参考。但是我要说的是所有经验输出都来自于我自己的实际证悟,只是实例参考不方便分享而已。
谁说做技术的就只能写技术类文章
黑客和画家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创作者,他们本质都不是做研究,虽然在创作过程中可能发现新技术。黑客不是单纯的决定如何实现规格,而是创作规格。创造优美事物的方式往往并不是从头做起,而是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做一些小小调整,或者将已有的观点用比较新的方式组合起来。这种类型的工作很难用研究性的论文得以表达。-《黑客和画家》
当时在受邀加入头条号的时候我比较犹豫,特别是我发现自己写作了10多年具体哪个领域反而难以定位了,在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的写作内容很垂直,全部是围绕软件开发和IT项目管理。但是到最近这几年,写作的内容和范围也越来越发散,不仅仅是技术,也包括管理。不仅仅是软件开发和架构设计,也包括了类似思维和个人知识管理等。
而头条号要运营好,大家都知道就是写作内容必须相当垂直。
但是我思考后,还是认为应该保留自己的风格,我可以确保大部分的文章是专业技术类文章,但是同时我仍然会分享类似思维,个人知识管理等心得总结。
实际上对于一个技术人员发展路径,一个是垂直的技术线,一个是技术管理线。如果你是走技术管理线条,你会发现我整理的很多内容正是提高自己综合能力的关键。
人不要自我设限和画地为牢
特别是对于思维框架和逻辑的研究,我不认为自己比别人差,而且我的研究是来源于我长期的实践提炼,是可验证的方法和系统化框架。
我思维类的文章很少爆款,但是我如果将全部精力放在这类文章编写一定能够产出容易爆款的文章,那么这是我的初衷吗?要明白对思维的研究本身不能当饭吃,而是这些思考可以更好的辅助我们专业领域的技能提升。
写作首先是为自己而写,其次才是为他人
前两天我发现头条号上有一个账号大量的转载我新浪博客的历史文章,而且基本大部分都不留出处,我当时看了也很生气,后面私下沟通后对方愿意公开道歉和删除文章,我自己也就息事宁人。
一个人贡献的知识价值,除了发生在正常工作时间,也会有大量分享,发生在其他场合。这些超过传统组织所定义的角色空间之外,可以重新发挥价值的时间、资源甚至人脉,可以被称为“知识盈余”。
对于写作的价值,当我重新思考的时候实际体现在两点
其一是写作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才是触发你完成系统思考和经验积累的关键其二是写作的分享,通过写作的分享对他人参考作用,产生价值所以对于自己的写作,我一直认为写作首先要为自己服务,通过写作过程完成思考和复盘。如果输出的东西对他人有用当然更好。
自我证悟是写作的原则,不迎合是写作的态度
一个人可以转载你的文章获取粉丝或收益,但是其本身只是知识的搬运工而不是创造者,也无法将自己变成了一个持续知识输出者。举个简单例子来说,如果你住的屋子倒塌了,你完全有能力将房子重新盖起来,而搬运者只能是仍然风吹雨淋,或者询问你是否愿意收留。
写作的时间安排
我不是一个专门的自媒体写作者,因此写作是工作外的兴趣爱好。
也正是这样写作时间安排上往往并不容易,特别是遇到项目建设忙的时候。比如前两年我大项目投标,往往是从早忙到晚,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只能在下午吃饭的空隙完成当天博客日更。
长周期写作的时间安排
当你要保持长期持续坚持的写作时候,必须形成规律的时间安排。
就拿我自己来说,基本每天5点半起床出门跑步,跑步回来洗漱完成后到公司时间不到8点,因此就有1个小时的写作时间完成当天的博客文章。当然在跑步的时候也可以简单构思下今天准备写什么内容。
其次如果完全是技术类的总结文章,也会占用少量工作的时间来完成整理和更新。技术类文章的一些分享本身也涉及到公司产品和解决方案,这也是我们本身保留的一种自我宣传方式。
所以你可以看到我80%的文章会在上午9点前完成更新。
连续性和规律很重要
做一件事情形成连续性,并且不要轻易去打破这种连续性,这样我们才能工作到长期坚持。一个习惯之所以能够称之为习惯,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这种行为特征具备连续性,同时这种连续性体现出规律特性。
拿写作来举例,你可以是写作日更,也可以是隔日更新,还可以是每周确保更新三篇,这些方式都可以,都能够养成连续性。但是唯一不能做的就是自己给自己找借口,打破了这种规律。
比如隔日更新变成了好几天不更新,或者是每周计划更新的四篇文章放到一天去仓促更新和发布,这些都是对连续性极大的破坏。做任何一件事,越是固定,越是规律,那么这种行为越体现出习惯性特征,否则就能够形成长期持续产出。
比如你可能已经是一个自媒体大V,也养成了每天更新文章的习惯,但是如果有一段时间你长期不更新,那么你的读者往往就会流失或取消关注,同时你自己的信用体系也可能受损。
对于一个能够长期坚持做一件事的人,一定会建立起自己的信用体系和个人品牌。
写作的收获成长
多年的写作,我们没有通过文章进行知识变现,那么我收获了什么?
我经常在走路和睡前总结所学过的内容,思考遗留的问题,一段时间的阅读和思考之后,一个总体的知识框架就会逐渐浮现在脑海中。然后我会将它书写下来,然而,我往往非常惊讶地发现,当我书写的时候,新的内容仍然源源不断的冒出来,就像我的键盘自己也会思考一样。-《暗时间》
全面的专业技能和经验积累
这点我始终认为是写作带给我最重要的一点,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我可能都从事不同的专业领域的专业工作,而我自己的习惯就是梳理这块的知识框架体系结构,并通过大量的实践去证悟,在证悟后通过写作系统化的进行经验和方法论的整理。
类似很早的CMMI,IT项目管理,到现在的SOA,思维类。说句不客气的话,即使我不从事CMMI相关工作,我在CMMI领域的经验积累也超越很多CMMI专业人员,虽然长期不做有知识点遗忘,但是当时大量实践换来的经验积累一直会伴随你终身。
知识最大的价值在于自我证悟。比如说IT项目管理,我考完PMP认证也是10多年的事情了,现在你到网上会搜索到大量我当时整理过的IT项目管理文章和培训PPT课程,很多人还上传到类似各种文库卖钱。
而我项目管理经验也来源于我一线大项目实践,你可以想下有多少讲PMP老师实际做了大几千万的IT大项目的现场项目管理工作。如果没有做过,很多知识经验如何讲?完全去照搬讲解书上内容,那跟纸上谈兵也没太大差别。
系统化总结后进行书籍出版
在知识经验库形成中。学习,实践,总结复盘是最核心的三个内容。
人们不可能通过思考养成一种实践习惯,而只能够通过实践学会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而这种思考方式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个人经验模式库。
最近在自己头脑里面一直在思考证悟这个词,或者叫实证,即凡所有事,必须经过你亲自实践或验证,往往你才能够最终确定是否满足你的期望,是否能够满足他人期望。
你的经验和体系化能力是通过大量实践后再抽象浓缩而成的,而不是简单的理论拼凑成的。
对于整个持续迭代和知识转化过程可以参考下图:
即随着学习实践,复盘总结的整个生命周期,整个知识库不断的进行演进,具体如下:
1.资料库:简单的资料收集和下载,简单的碎片化的阅读,泛读
2.知识库:主题阅读,主题学习,内容的精读,已有资料的归类整理
3.经验库:实践后的总结和复盘,经验教训,心得体会
4.模式库:在某一个专业领域长期的大量的实践,对一个事物群或问题群进行的体系化总结
在这里面有个重点就是通过写作来进行复盘和经验总结,形成经验模式库。
个人经验里面最难的就是模式库,或者说属于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套路,但是大部分人实际上很少达到模式库这个层面。模式库为何重要,在我原来讲解思维框架的时候里面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模式匹配能力,而模式库你可以看做就是最核心的模式匹配能力积累。
一个长周期的写作,不断对输出内容进行系统化和结构化的整理,往往才能形成一本完整的书籍框架结构要求。拿我最近自己的图书专著也是这么一个过程。
首先是博客上大量的关于SOA建设实践的文章写作,然后是第一次内部整理形成文集,最后才是进一步体系化梳理形成完整的图书结构。
写作收获内心的一份宁静
估计很多写作者都有这种感悟自己内心宁静的时刻,不管是在清晨还是在深夜,只有你一个人,听到的是键盘的声音,看到的是屏幕上文字的跳动。只有在这个时刻,你才能够真正的放下自己,去思考或者感悟。每个人灵魂深处都有一处属于自己的田野,需要你自己不断去修葺和整理。
而写作就是自己和自己最好的对话。
文字应该是安静的,而这种安静首先则是要作者本身的安静和淡然,好的文字不是要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映射了一种实实在在的淡然的生活状态。文字应该是有情感的,好的文章可能字里行间都可以读出作者当时的情感,如果文字再加上书法往往会得到更加深刻的体现,如颜真卿的《祭侄稿》一样,每个人往往都可以感受到写这篇文章时候的心情。
如果你因为写作的东西没人看,内容也无法变现而变得焦躁不安或心神不宁,那么最好方式就是先放弃写作,或者先搞清楚写作真正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包括对头条的写作者,我始终认为有两类,一类可以理解为自媒体创造者,首先考虑的是为他人写;另外一类就是真正的Blogger,更多考虑为自己写。
还有就是通过多年写作,让我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让自己能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保持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来做事和对人。同时也意识到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长周期的坚持,持续的投入,而不能急功近利获取短时的成功。
一个长期主义者是一个懂得慎独的人,也是一个孤独的行者,他们是具备了强大的内心力量和自我驱动力的人。只有这样你才可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采取计划和行动。在你坚持和行动的路上,你可能会很孤独,没有伙伴,也没有观众和喝彩,你唯一的观众就是你自己,你在完成和你自己的一个约定。
你要相信一个你真正能够长期坚持做的事情,一定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你所有的付出和改变是不要让自己在将来变为自己厌恶的人,而不是让自己变成别人羡慕的人。
以上即是个人长期写作的收获和感悟,和各位分享共勉。
最后附下我原来写的不同类型的写作逻辑思考。
实践过程之写作是对实践过程的深入总结和归纳,形成自我的知识体系和经验。
该经验在沉淀下来后应用到后续新的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那么前期写作过程是抽象和归纳的过程,后续实践应用的过程是泛化和演绎的过程。没有前日写作归纳之辛苦,就没有后续之独立演绎之精彩。
解决问题过程之写作是对问题解决过程后的完整复盘
在整个过程中我是如何思考的?如何进行的问题定义,如何提出的假设,如何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如何钻进了死胡同里而后又如何再次找到正确的路径,已有之经验哪些发挥了作用,哪些固有思维又起了反作用,一次问题的解决引入了哪些新知识,暴露了原有的哪些知识缺陷和漏洞,每个问题都需要在写作过程中复牌和理清,最终达到提升个人思维和技能之目的。
读书笔记之写作,是阅读后重要思考之积累和沉淀。
有了前期实践后的读书,那么读的就不仅仅是理论,而是读书之理论如何和自我之实践进行映射,帮助自我理清 已有散落之知识的体系化,是前人之经验积累协助完善个人之经验和知识体系。读书之写作是进一步提升自我之归纳和核心要点之把握能力,这是归纳之重要过程, 抓住核心和主线,同时又思考作者本身的演绎过程,掌握核心之逐层展开之重要线索和方法。
随感之写作是个人点滴之感悟积累。
这没有严格的结构化和逻辑可循,更多的是个人情感之朴实表达。所见,所听,所感,所悟,没有点滴之总结和感悟,又如何谈得上后续积累后之顿悟。社会,团队,个人,外物皆一相互影响之整体,没有任何单纯独立之存在。这种写作不需要任何华丽词藻和旁征博引,需要的只是一种淡然的讲述,文章可以没有任何观众,因为往往你就是写给你自己在看。内观往往很难,但是个人感悟就是最简单的一种内观。
主题之写作则是围绕核心主题之逐步展开和深入,循序渐进,逐个道来。
这种写作往往对应到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的主题阅读,主题写作往往围绕主题和核心目标逐个分解和展开,涉及大量的知识积累之重新解构和重新组合,简单的事物需要复杂化,而复杂的东西又需要演绎来足够简单,这需要的是归纳,演绎的综合能力。主题写作能力之逐渐锻炼就逐渐可以达到能写作成完全体系化的一本书的程度。
演示型PPT之写作是在文字写作后的演绎型写作,其核心锻炼的是归纳后的演绎能力。
结构化思考后必须考虑形象化表达的问题。没有归纳就谈不上演绎,但是归纳的再好的东西没有好的演绎就难以让他人理解和接受,达不到知识共享和传播之目的。PPT之写作往往更加进一步锻炼了符合金字塔结构的逐层展开过程,它既要符合完整的逻辑结构,层层相扣,又要符合形象演绎之要求。
欢迎关注@人月聊IT 分享个人管理和自我成长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