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IT行业深度报告:金融IT景气上升,龙头公司乘风破浪

发布者:小森女绵羊 2023-3-4 21:53

获取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www.vzkoo.com。

一、金融 IT 产业——细分领域情况各异,技术优势为核心竞争力

(一)金融 IT:业务与技术相互依存的产业

在传统视角下,金融 IT 是指金融机构用于管理其业务、客户及运营的 IT 解决方案,是 计算机行业中的一个垂直行业。该行业主要是帮助金融行业提高效率,推动某些业务的实现 与发展,即金融引领 IT,IT 为金融行业提供工具支持,此时 IT 部门为纯成本部门。从当前视 角看,金融 IT 可以理解为金融行业与 IT 行业的结合。与狭义定义的定义不同在于,广义金融 IT 侧重 IT(技术)引领金融。随着更多新技术的出现,技术逐渐创造出新的金融模式。在此 定义下,互联网金融和 FinTech 也可归入金融 IT 行业,此时 IT 部门可产生业务收入。金融 IT 行业的重新定义体现着行业发展方向,通过科技赋能促进本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根据金融科技公司所面对不同的客户类型和原生属性进行分类,把市场中金融科技 公司分为四类,即金融 IT 公司,互联网金融门户,科技生态公司,大数据金融生态公司。1) 金融 IT 公司,为不同下游客户提供差异化或定制化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信息服务;2)互联 网金融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产品的销售或成为第三方平台为其他客户销售金融产品;3) 科技生态公司,通过连接互联网平台来提供金融服务;4)大数据金融生态公司,集合海量用 户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将信息提供给所需金融机构。

进入壁垒高,客户粘性强,产品定制化行业特点明显。金融 IT 公司在为金融机构提供服 务时,金融机构会考虑到公司信誉、产品历史表现、风险防控能力、用户易用性方面等,这些 因素都是金融 IT 公司需要长时间合作积累才能逐渐形成。在达成合作意向后,会根据政策和市 场情况定期对软件和服务进行实时跟进更新,金融机构的长期系统运维保障需要和金融 IT 公司 达成长期合作。因此,双方一旦达成协议,一般情况下不会更换厂商。例如,国外金融 IT 龙头 FIS 能够和客户达成 30 年的合作时间,用户粘性极强。此外,金融机构根据行业属性和自身特 点,需要定制非标准化产品,尤其核心业务系统需要满足用户需求,因此定制化也是行业特点之一。

(二)以下游客户作为行业分类标准

根据下游客户类型的差异,金融 IT 产业可以分为银行 IT、证券 IT 和保险 IT。从 IT 支 出份额来看,银行 IT 支出是金融 IT 领域的主要投资来源。IDC 数据预测,2022 年全球银行 IT 支出占全球金融业 IT 支出的 57%

未来银行 IT 仍将是行业主赛道,非银 IT 增速更快。2018 年中国银行业整体 IT 支出规模 为 1168 亿元,保险业为 244 亿元,证券业约为 131 亿元。考虑到国内以银行业为主的金融业 态,该比例在国内可能更高。但考虑到保险 IT 和证券 IT 建设较晚,非银业 IT 增速会快于银 行业 IT。

1.银行 IT 竞争加剧,软件服务逐步提升

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截至 2020 年 6 月份,中国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共有 4607 家,其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6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12 家,城市商业银行 134 家,农村商业银 行 1478 家,农村信用社 722 家,村镇银行 1630 家。从绝对数量上看,中小型银行在我国银行 业中占了绝大多数。从资产规模上看,截至 2019 年 12 月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 282.51 万亿,较上年同期增长 8.1%。从各机构份额上看,大型商业银行占比最高,为 39.1%, 股份制商业银行为 18%,城商行为 13.2%,农村金融机构为 13.2%。

银行 IT 投向从以硬件为主,到 IT 服务逐渐上升。目前银行业 IT 资本支出以硬件为主, 硬件使用具有周期性,通常银行业硬件使用周期为 4-5 年,银行业上一轮硬件采购高峰在 14-15 年左右,因此目前预计已到达下一个投资周期。从银行 IT 解决方案上市公司近年来经营情况 来看银行 IT 总体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对市场规模进一步细分发现,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发布的《中国银行信息化行业发展模式调研与趋势前景分析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5 年银 行 IT 支出整体规模同比增长 23.5%,此后保持增长但增速下行,在 19 年银行 IT 增速再次向 上,预计行业景气度进一步提升。

银行 IT 解决方案市场继续向下细分,可以分为业务类解决方案、渠道类解决方案、管理 类解决方案和其他类解决方案。其中业务类解决方案为主要投向。根据 IDC 的统计,2017 年 中国银行业 IT 解决方案中,业务类解决方案占比 40.4%,管理类占比 33.3%。我们认为由于 互联网银行的冲击和新兴业态的出现,渠道类解决方案和业务解决类方案占比将上升。

银行 IT 业态竞争加剧,整体呈现大分散,小集中趋势。金融 IT 市场行业竞争加剧,整 体市场分散,2014 年度中国银行业 IT 解决方案市场 CR5 为 27%,2018 年该数据维持在 30%, 其中排名第一的文思海辉金信市占率为 8.14%;而在些细分领域竞争较少,市场集中度高,如 长亮科技在核心系统方面占据超过 50%的市场份额。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看。从供给端来看,银行 IT 产品较为分 散,不同厂商在不同产品上各有所长,银行会选择在该领域做的最好的一家。从需求端来看, 这类方案多为项目制,而非产品制,导致各类企业都能参与,市场竞争又较为激烈。

2. 证券 IT 支出增加,龙头效应明显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截至 2020 年 3 月底,大陆证券公司共有 133 家。我国 证券公司在数量上较为稳定,近五年基本稳定在 130 家左右。我国证券业营收和净利润波动较 大。2019 年我国证券业营收为 3604.83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35.37%。而 2016 年我国证券业 营收较上年同期下降 42.97%.;从资产规模上看,我国证券业整体呈上升趋势。截至 2019 年 12 月底,我国证券业总资产为 7.26 万亿,较上年同期增长 15.97%。

券商 IT 资本支出与自身营收水平和资本市场波动影响较大。2012 至 2018 年,我国证券 业 IT 支出由 51.88 亿增长至 131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6.65%。其中 2015 年增长最高,增 速为 51.79%,原因是为适应市场成交量的扩大,证券公司对交易与账户系统、外围渠道等系 统采取了扩容措施。对比券商营收增长率,两者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协同效应,根据 2019 年券 商发布的营收情况来看,2019 年券商营收增长率为 40.01%,预计券商 IT 资本支出增长率达 到 25%水平,2019 年预计 IT 支出水平为 163.75 亿元。

从 IT 支出结构来看,硬件支出占比最大,通讯费用逐年降低。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 2013-2017 年间,我国证券业 IT 支出结构总体较为平稳,软硬件投入为主要投入,各占 25% 左右。整体呈下降趋势的是通讯费用,相应增长的是其他费用,我们认为其他费用的增长为证 券公司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投入增长所致。

证券 IT 龙头显著,恒生电子优势明显。不同于银行 IT,证券 IT 行业龙头较为明显,目 前证券 IT 行业中的主要玩家为恒生电子、金证股份,顶点软件和赢时胜,其中恒生电子在券 商核心交易系统的市场占有率达四成。证券 IT 行业龙头明显的原因在于客户的主要需求核心 交易系统具有一定的同质化。这导致该行业的先入优势和品牌优势明显,后进入的竞争者只能 选择更细分行业,如赢时胜在估值系统方面领先市场。

3. 保险 IT 市场成长较快,市场集中程度高

保险 IT 产业起步较晚,增长率保持稳定。相比银行 IT 和证券 IT,保险 IT 起步较晚,随 着国内保险业保费收入水平水涨船高,保险 IT 资本投入也在逐年增加。据 IDC 报告,2018 年我国保险 IT 投入水平为 244.2 亿元,占保费收入 0.6%,08 年-18 年,保险 IT 投资规模从 93.3 亿元升至 244.4 亿元,CAGR 为 10.1%。

在保险 IT 投入细分领域,硬件支出占比超过 50%,18 年后软件服务投资增加。根据 IDC 数据显示,2008-2017 年间硬件份额占比达到 70%,18 年软件服务投资扩大,挤压硬件投资占 比达到 50%。未来随着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保险 IT 支出硬件支出占比将会进一步下滑,导致 保险 IT 软件厂商的规模持续提升。

保险 IT 市场集中度高,中科软为龙头厂商。根绝 IDC 数据显示,14-18 年间,中科软在 保险 IT 市场占有率保持常年第一,并且保险 IT 行业 CR5 也从 2010 年 44%提升至 2018 年的 66%,在保险 IT 解决方案市场头部厂商如中科软,软通动力和易保网络,三家头部厂商 2018 年市场占有率达到 51.2%,其中中科软市场占有率达到 37.3%,与排名 2、3 名的厂商对比优 势明显。

保险 IT 行业发展较晚,但受到大型保险公司基础建设、数据集中、核心业务系统升级、 新增保险公司 IT 建设等因素的持续拉动,我国保险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规模逐年递增。但类 似于证券 IT,核心业务类似,导致行业集中度高。

(三)互联网公司纷纷布局金融 IT

近年来,互联网公司加入金融 IT 行业,投资于该领域公司或与之开展合作。据亿欧数据 显示,蚂蚁科技先后与恒生电子、文思海辉、科蓝软件、宇信科技、润和软件、高伟达等 7 家金融 IT 服务商合作;腾讯先后入股长亮科技、金证股份、东华软件;京东金融收购神州信 息子公司融信云 35%股权,战略投资金证股份控股子公司金微蓝。

与金融 IT 服务商合作是互联网巨头布局金融科技、快速打开服务金融机构市场的关键一 步,在金融严监管、去杠杆的背景下,互联网机构再扩大金融布局面临更大压力。同时,随着 云计算产业日趋完善和行业用户对云的认同提高,未来金融 IT 服务商转为云趋势更加明显, 巨头金融 IT 产业的布局,也会对下游行业提供理解,提升系统接口的价值挖掘和大数据的积 累,为打造互联网生态圈创造条件。

(四)技术为金融 IT 核心行业竞争力

金融 IT 领域“技术”是第一竞争要素,当公司的某一技术能够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便能体现出竞争优势。在传统视角下,金融机构借助金融 IT 产业的首要需求是完成业务,提供业 务支持需要技术;在新视角下,通过技术推动业务的产生。目前行业中使用较多的人工智能、 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无一不对行业内公司提出了较高要求。

通过分析 2016-2019 年我国金融 IT 行业主要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情况可得,整体研发投 入和研发人员数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恒生电子在其行业内较高的市占率与其研发投入增长 密切相关,说明其高研发投入维护了形成了行业壁垒,使得行业集中度提高。而银行业较为分 散,与其主要公司研发投入较小存在一定关系。二者结合说明行业竞争首要要素是技术。

金融机构自研投入和投资增加。在金融和科技紧密结合的今天,金融机构不断在金融科 技领域发力,包括设立单独的金融科技子公司,也加大了在 IT 方面的自研投入。根据中国信 通院的数据,我国近 6 成的金融机构自主研发投入占其金融科技采购的比例在 15%以上,且 该比重在 50%以上的已有 14.5%。同时根据线下反馈,大中型金融机构在自主研发上的投入有 日益增加的趋势。自 2015 年兴业银行首先创立其金融科技子公司“兴业数金”后,目前我国 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已增加至 11 家。

品牌优势助力市占率提升,龙头公司优势趋于扩大。金融行业因为其特殊性,对于 IT 的 安全性以及稳定性要求很高,一般情况下,金融机构在更换其金融 IT 服务提供商时十分谨慎, 这导致了行业呈现出客户粘性高的特点。金融 IT 公司进入客户的采购名单,初始时是通过技 术以及推广,在后期比较多的是通过客户粘性带来的品牌知名度或者市场占有率。客户往往选 择市场上市占率高的厂商进行采购。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金融机构获取金融科技供应商 的主要渠道排名前三的是公司内已有公因式名录(78.4%),参考行业情况(64.7%),技术 部门和需求部门内部推荐(56.9%)。此外,合作厂商推荐为渠道排名第四,占比 52.9%。因 此,市场占有率在金融 IT 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五)对比全球金融 IT 软件龙头共同特征

相比全球领先的金融 IT 公司,国内 IT 厂商起步较晚。我国金融 IT 行业同步于我国金融 业,例如,我国证券行业大致相当于美国上个世纪 70-90 年代。起步时间较晚深刻影响国内金 融 IT 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传统的金融 IT 行业,所以目前全球领先的金融 IT 行业公司多为美 国公司。

全球领先的金融 IT 公司呈现出三个特点:1)业务矩阵广泛,深耕行业细分领域;2)产 业步入成熟期,毛利水平稳定;3)外延并购增多,扩大业务范围。

特点 1:业务矩阵广泛,深耕行业细分领域

国外金融 IT 领域头部公司均有着较为广泛的业务矩阵,基本是金融全行业均涉及。如 SS&C,其服务对象包括对冲基金、资管、保险、银行等;FIS 产品涵盖商业银行、保险、投 资管理,支付等 IT 解决方案。但其在某一业务领域牢牢占据主导地位,如 SS&C 是全球最大 的退休金管理机构 SaaS 服务提供商,其旗下 Intralinks 的通信平台是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经理 最常使用的平台之一;FSI 在美国银行核心系统中市场占有率为 18%,排名第二。

特点 2:产业步入成熟期,毛利率水平稳定

全球领先的金融 IT 公司毛利率水平保持稳定,波动较小。例如 SS&C 在近 10 年毛利水平 保持在 45%左右,FIS 保持在 32%左右。毛利率水平的长期稳定说明这些金融 IT 企业对成本 和定价水平的控制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机制。

特点 3:外延并购增多,拓展业务范围

在国外金融 IT 产业逐步进入成熟期时,行业头部公司为其自身发展,会不断拓宽其业务 范围,因其原有市场业务区域成熟,市场饱和且规模定型,所以需要拓展其他板块业务。例如, FIS2015 年收购 SunGard,切入资本市场卖方业务。我们分析 FIS 和 SS&C 上市以来营收增速 增长较大时间段和大型并购时间点后,发现契合程度较高,因此大型兼并购能够推动金融 IT 公司整体营收实现较快增长。

二、内因+外因,共同推进金融 IT 产业发展

(一)内部因素:科技进步——金融云、AI 技术将进一步突破行业天花板

科技进步是金融 IT 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目前我国金融 IT 产业正处于互联网化向智能 化转变过程中。我国的金融行业的 IT 化发展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即金融电子化、金融互联 网化和金融智能化,三阶段的变迁也是业务与技术之间主导程度的变化。在未来金融科技领域, 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创新前沿技术技术的落地,能够有效解决目前金融行业的信息不 对称和产品定制化问题。

科技进步使金融 IT公司经营理念发生变化,受众客户群体数量提升。在金融电子化阶段, 金融机构的 IT 部门是作为纯成本部门,后期发展至金融智能化阶段,金融机构单独设立科技 子公司进行业务经营,成为利润部门,而非纯成本部门。部门性质的变化也反映在部门业务变 化上,传统金融 IT 企业多提供针对金融行业的解决方案,而金融科技行业面向更多受众,不 仅服务金融机构,也为政府机构和非金融企业提供服务。

以银行 IT 近 30 年的演进方式为例。80 年代 IBM 将 SAFE 核心系统引入中国,1987 年后, 符合中国国情的 SAFEII 应用在四大行流行,各家银行凭借 IT 系统开始规模扩张,开启电子 化的道路。进入新世纪后,提出银行 IT 系统信息化,投产第三代全功能银行系统,数据中心 整合,风险控制能力提升。2016 年十三五规划纲提出《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加快信息 发展,进行数字化转型,银行 IT 系统向智能化转变。

我们认为: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将是金融 IT行业最为关键的催化因素。云计算具备低成本, 高并发,高灵活性的特点,金融云的发展能有效降低金融公司营运成本,提升金融业运行效率, 建立在云基础之上的金融机构能够更好的利用各种优势信息资源;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 应用能有效提升生产力,金融机构由于历史数据完善、量化思维程度高的特点,非常适合人工 智能技术在其领域的应用。

金融云将成为金融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云计算将为数字化金融的基础设施。随着数据量和复杂程度的指数级增长,数据管理和 运维难度将持续增加,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加大 IT 投入或业务转运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 根据 IDC 数据预测,率先采用云计算的金融机构将在未来三年内减少 25%的基础设施支出。 从全球视角来看,上云已逐渐成为行业共识,截止 2019 年底,全球金融 IT 巨头 FIS 已将约 60%的业务移到云端,预计 2020、2021 年数字将分别增长至约 73%和 80%。当前,FIS 已将 云计算视为未来金融市场解决方案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新兴技术对金融行业的驱动力较为明显。全球领先的金融 IT 厂商 对于新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变现出来极大的兴趣,希望通过新技术为公司赢得新 一轮的竞争。如 FIS 已经将其北美 50%的应用负载转移至云端,SS&C 开发 SS&C Singularity 的会计系统具有人工智能应用。各公司关注其产品的兼容性,希望通过开发新的和创新的软件 应用程序和系统,以应对新兴技术趋势,从而满足客户需求

在国内市场,金融云具备大规模应用的基础。首先,监管机构明确发文支持金融云的发 展。银监会 2016 年发布的《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 见稿)》中,提出“银行业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 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 60%”。其次,金融云供给端产业逐渐成熟,金融机构上云需求高涨。从 供给角度看,传统金融 IT 公司如恒生电子、宇信科技,互联网金融公司蚂蚁金服,银行科技 子公司等纷纷布局云计算业务;从需求端角度看,根据信通院数据统计,87%的金融机构目前 存在或正在计划业务上云,以节约成本。

金融云的搭建方式还是以私有云为主,预计未来市场空间有待进一步释放。据信通院数 据显示,已上云的金融机构约有 70%的选择自建私有云模式,19%企业采购专业金融 IT 企业 的云计算服务。根据 IDC数据,2019年中国金融云市场规模达到33.40亿美元,同比增长 49.6%, 预计未来 3 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40%。我们认为,私有云将在未来 2 年继续保持主要部署模式, 待云市场成熟放量后,混合云将成为主流部署模式。金融企业将借助云计算作为基础设施,进 而实现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

AI 重塑金融业务过程,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对于历史数据全面,量化需求较多的金融业来说,AI 能力的引入对于金融行业运营效率 有较为明显的提升。恒生电子在 2019 年新发布了智眸科创通、智能算法交易、智能舆情预警、 超级智能客服 4 款基于恒生数据中台的人工智能产品;同花顺 AI 业务同时包括智能语音、自 然语言基础服务、AI 语音技术、智能金融问答、知识图谱、数据智能和智能投顾。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变革是全面性的,从前台的服务营销,到中台的产品风控 再到后台的运维数据,科技力量贯穿其中,其中科技赋能最有效率的体现子服务和运营环节。 根据 IDC 预测,人工智能的采用能取代人工客服回答的 70%左右的问题,降低呼叫中心直接 成本;银行间反欺诈系统的 AI 赋能,能提升 5 倍左右反欺诈准确率,降低 20%以上损失提升 10%以上收入。

以智能投顾为例,智能投顾概念于 2010 年兴起,2014 年带入中国市场。招商银行在 2016 年首发中国智能投顾系统“摩羯智投”,随后其他金融机构智能投顾系统相继落地,2018 年中 国智能投顾市场规模达到 642.9 亿元,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测算,预计到 2020 年,中国智能投 顾市场规模将达到 1884.7 亿元,近 4 年 CAGR 达到 67.97%。随着智能投顾的发展,相关基础 软硬将会相继落地,长期对金融 IT 产业的需求将持续提升。

(二)外部因素一:新一轮投资周期开启,数字化为主方向

从国内银行 IT 资本支出结构来看,硬件支出占比为 52%,IT 服务占比 39%,硬件投资支 出占比较高。IT 硬件存在一定的使用年限,并且伴随摩尔效应,新开发硬件必然带来软件的 更新换代,通常软硬件产业的更新周期维持在 4 年左右。以银行系统为例,上一次银行 IT 投 资增长的高点在 2014-2015 年期间,距离上次的投资高点已经过去 5 年左右,因此判断 2020-2021 年期间,将会迎来金融系统 IT 投资新的高景气点。

在回顾金融 IT 投资增长率较高时点时发现,2010-2011 年国内金融机构大量采购以 IBM 为主的大型机,在此期间 IT 支出密集;2014-2015 年期间,互联网金融模式迫使金融机构转 型,构建大规模集群、虚拟化、SOA 等技术开始渗透,数字经济趋势开始显现。 根据 IDC Financial Insight 预测,中国 2020 年金融 IT 支出将超过 215 亿美元,IT 服务指数占比达到 26, 这大部分服务都是金融机构向数字化平台转变。中国银行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支出规模预计到2022 年将达 65 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 17.5%。

通过对比中美金融 IT 市场格局发现,国内金融企业 IT 支出主要对象为硬件,据 Gartner 数据显示,较为成熟的国外金融 IT 市场软件和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远超硬件投资规模,仅有 15% 左右投资作为硬件支出,软件和解决方案还存在较大市场空间。并且目前来看,国内外金融机 构在信息技术投入程度上还是存在较大差异。从 IT 支出角度来看,IDC 数据显示,2017 年美 国银行业 IT 支出占收入比重保持在 6%的水平,国内银行业信息化支出在收入比在 1.8%左右, 证券行业在 3.2%左右,保险行业 IT 投入占收入 0.8%左右。

通过以上数据预测:在未来 3 年内,国内金融 IT 资本投入将会提升至 14-15%,金融 IT 的软件和解决方案市场未来市场将会进一步放量,增长率将达到 20%。

(三)外部因素二:金融监管环境放松,产业支持政策频出

2015 年股灾过后,金融监管一直保持高压态势。但从 2018 年起,金融监管环境出现了较 大的边际改善情况,强监管环境出现松动,如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至 2020 年,同时提出 从“稳定金融市场”到“鼓励金融创新”。同时随着国外资本的引入,金融监管当局必将继续 维持宽松的监管环境,以应对国外强大资本的挑战。我们认为:未来 3 年内,监管当局将继 续鼓励金融科技金融创新发展。

外资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倒逼国内金融业加强 IT 投入。2018 年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 坛上提及一系列开放金融市场的措施。自 2020 年 4 月 1 日起,我国已经取消对证券公司、基 金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这些开放措施将会使得在我国的证券公司数量和基金管理公 司的增加。2018 年 5 月以来,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瑞士方正证券、野村东方国 际证券、星展证券、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高盛高华证券、瑞银证券、大和证券等多家外资券 商先后提交了设立或控股外资券商的申请。在 2020 年 4 月 1 号当天,美国两大资管巨头贝莱 德和路博迈便正式提交了在中国设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请。根据证监会的信息,截至 2020 年 5 月 31 日,仍有 18 家合资券商已提交申请,正在等待证监会核准。

金融对外开放对国内金融 IT 厂商会有两点好处:1)客户增量的提升,随着外资控股券商 时代的到来,能够带来外资券商进入中国市场,使得国外资本更加重视国内证券市场,客户数 量进一步提升;2)客户需求的提升,随着外资进入国内,外资券商工作也会潜移默化的带给 资本市场,而外资券商十分注重 IT 研发支出,这也会间接促使国内证券行业关注 IT 系统建设 来提升自身竞争力,会对国内金融 IT 存量市场中的合作将加强。

监管环境的宽松配合产业政策的出台,进一步释放增长空间。对于产业金融产业政策的 出台,能够带来新的交易模式或业务模式的出现,比如科创板的设立、银行理财子公司需求、 券商托管模式的改变。这些改变都会产生金融 IT 新的需求,因为新制度产生毕竟会带来新型 软硬件更换、升级系统模块或直接购入新 IT 交易系统。在金融 IT 市场增量中,新业务的产生 还存在很多。

比如: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科创板“T+0”新交易模式的落地、央行数字货币 DECP 的试 点发行。

创业板注册注册制改革,根据推算预计会为金融 IT 行业带来 35.97 亿收入。创业板注册 制改革将于 2020 年 6 月 12 日正式发布并实施,创业板注册制在科创板注册制的基础上进行改 造,与之前创业板交易模式、做市制度、上市规则和涨跌幅限制都需要进行改造,券商和基金 公司就需要对原先系统进行更新升级,催生出对 IT 系统购买和升级的新需求。

“科创板 T+0”带来交易制度和估值系统升级,预计带来 17.75 亿左右市场增量。未来“科 创板 T+0”制度的推出,将为国内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带来极大地增强,以当前科创板日均股基交易金额约 6000 亿推测,未来规模有可能进一步提升,会导致金融 IT 厂商和券商经纪业务直 接受益。预测“T+0”政策的落地,会直接提升科创板 50%左右日均成交金额,交易系统带来 数据中心的升级压力,同时估值系统、风控系统也需要进行重新设置来适应市场变化。后续将 会持续跟进信息,保守预测“单次 T+0”将带来金融 IT 约 17.75 亿市场规模增长。

政策因素为证券 IT 市场最大变量,随着金融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相关政策将会加 速落地,预计未来三年,证券 IT 市场规模将超过 263 亿元,3 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17.28%, 市场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升,马太效应愈加明显,行业龙头厂商将会受益。

我国较早开始进行数字货币研发。2014 年,央行首次提出进行法定数字货币研发,至今 已有 6 年时间; 2017 年央行创立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正式成立开展数字货币研究; 2020 年 4 月央行数字货币 DCEP 开始在苏州相城区试点,作为交通补助发放;2020 年 5 月, 两会期间易纲行长表示:“将会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和未来冬奥会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 点测试。”标志着 DCEP 开始正式进行试点测试,正在努力推进数字货币真正落地。

央行希望尽快落地数字货币主要具有重要的四大意义。第一,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一个 重要目标就是跨境结算,央行希望数字货币作为一个工具能够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地位。第二, 央行能够通过调整数字货币利率迅速调整贷款利率,进而更加高效的影响货币政策。第三,央 行随时跟进货币价格的传导过程,完善价格传导机制,进而加强货币价格杠杆对社会经济总量 的影响,为货币的投放、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并为经济调控提供有益的手 段。第四,追踪货币流向,有助于进行反洗钱、反恐等行为。

DCEP 主要是依靠可控算法(区块链加密码学),由原来流通的纸币通过网络进行发行和 流通转换为一串加密的数字符号,由此带来现金流转的巨大提升,原来的印刷系统将会进行更 新升级,带来新的 IT 系统需求。纸币的替换将会带来 3 种业务模式的变更:1)以前纸币的印 刷工作全权交由央行控制,数字货币的应用将引入登记中心、数据中心和认证中心负责货币生 成和顶层制造;2)数字货币的存储、运输和销毁将由核心系统进行操作;3)货币流动将受到 巨大改变,B 端支付收款和 C 端数字钱包将成为流通生态重要一环。

央行 DCEP 方案正式落地后,商业银行将继续承担发行单位的职责,商业银行凭借强大 的业务网落竟会连接客户和央行,来拓展数字货币账户的转换。央行数字货币的推迟必将会带 来银行核心 IT 系统的较大改造。会产生一下银行 IT 业务的需求:

1) 银行核心系统。目前银行核心系统较为缓慢、业务单一,无法承载 DCEP 的大数据量, 因此银行需要重新构建数字货币核心系统,以支撑数字货币的存款、贷款和记账业务, 相关开发和建造费用规模还需逐渐确认。

2) 信贷业务。银行信贷业务需要添加相关模块,以确认交易合同或其他凭证,来使数字 货币生效,强化银行对数字货币的追踪能力。

3) 清算系统。银行现有的清算系统无法匹配数字货币交易规则和清算规则,需要对相关 清算清算系统进行升级。

4) 柜台系统。数字货币的推行将加速柜台业务的减少,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物理柜台,释 放柜员劳动生产力。

5) 风险管理系统。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将配合信贷系统进行改造,增加匹配 DCEP 的相 关模块。

DCEP 将会带来百亿市场规模,银行 IT 行业将遇历史性机遇。根据数据预测,大型商业 银行,政策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将率先启动系统改造,接下来城商行和农商行才会继续,在统计中并未将村镇银行和农村合作社放入统计。市场中大型商业银行政策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 总体改造费用大约在 39.48 亿元,支出占市场总体的 39.60%。合计对行业带来约百亿元的市 场增量,将在近两年持续释放。

(四)外部因素三:信创主题明确,银行 IT 基础软硬件替换带来百亿市场

过去在科技领域,尤其是软硬件层面,仍然是国际厂商掌控核心技术或专利。我国金融行 业同样受到国外核心技术压制,几十年来,银行业已经和国际厂商形成了深度绑定状态,制定 了核心计算、存储和网络环境形成的“集中式”IT 架构布局。现阶段,随着自主可控成为必 然趋势,金融信创正在逐步推进,预测分为两个阶段:“先分布式替代,再软硬件构造。”在 分布式替代阶段,从 2016 年至今,已有 30 多家银行分布式系统测试完毕,包括邮储银行、中 国进出口银行和平安集团等大型金融机构、也包括北京银行、天津银行等城商行,成功推动国 内商业银行向分布式系统转移。

2019 年神州信息与华为联合发布、“云化开放银行联合解决方案”和“银行数据仓库联合 方案”等多个金融信创联合解决方案。其中,“银行关键业务系统联合解决方案”作为首个银 行金融信创整体解决方案,以华为 Gauss 分布式数据库,搭载鲲鹏芯片的泰山服务器、,结合 神州信息的银行关键业务系统,实现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的全面国产化,较 X86 平台实现 整体性能提升 30%,整体可靠性达到 99.999%的金融级别。

市场空间来看,信创产业首先将会带来基础硬件的放量。据 IDC 数据,中国银行 IT 投资 市场约为 1213 亿元,硬件占比达到 52%,规模大约在 630 亿元,预计在未来 3 年内,替换率 达到 30%,基础硬件市场规模为 200 亿左右。在基础软件市场,根据中国银行业统计,目前 银行从业人员在 400 万左右,假设采购 PC 数量约为从业人员 65%,大概 260 万台 PC 采购, 25 万服务器采购。对 PC 端的办公软件、安全软件、操作系统和服务器端的操作系统、数据库 和中间件进行采购,预测在三年内,办公软件替代率达到 50%,安全软件达到 100%,PC 操 作软件估计替换率达到 20%;服务器作为目前信创主要方向,三年内替换率假设为 100%。信创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 263.9 亿元

预计信创将给银行 IT 软硬件市场规模带来 893.9 亿元增长,从替代节奏上看,基础软硬 件的业务空间释放将在分布式系统操作改造之后,2020-2023 年间将加速释放。

三、重点企业分析(详见报告原文)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改革提速,金融对外开放脚步加快,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国国内金融 市场信息化水平将会不断提升,下游景气度较高。在金融 IT 产业链中,上下游关联度较高, 行业中主要竞争要素为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行业进入壁垒较高。

我们认为,由于行业赛道分化明显,建议综合考虑竞争要素以及行业赛道,在独立赛道中 选择行业龙头。

(一)恒生电子:全领域金融 IT 服务商

(二)宇信科技:领先的银行 IT 供应商

(三)同花顺:领先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

(四)财富趋势:具备高增长潜质的证券 IT 厂商

……

(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银河证券)

获取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www.vzkoo.com。

立即登录请点击:「链接」

为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