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的宋林,看起来与传统农民并无二致,这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却有着传统农民所缺乏的思维、视野和抱负。他通过自己的实践证明,种粮可以致富;他用自己的行动回答:“明天,我来种田。”
土地和作物就是他的孩子,每天不看一眼就不踏实
2008年底,宋林回到老家湖北省蕲春县白水村。第二年年初,他流转了30亩“试验田”,一边摸索种田诀窍,一边试验人工插秧、机械插秧、抛秧等种植手段的性价比。2010年5月,宋林和几位农机大户合作成立了三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并担任董事长。
传统农民多少都有农闲的时光,但宋林一天都闲不下来。今天的活,明天的路,他都要操心。一年365天,他是一个没有农闲的农民。
5月20日,为了腾出时间接受采访,他4点来钟就起床,给社员送了两趟水稻秧苗。妻子小蔡说,每天从早上五六点钟开始,他的电话就不断,晚上八九点钟回家,还是电话不停。
走在路上看作物长势,回到家里惦记工作安排,宋林的心头始终装的是合作社的未来。大到流转土地、添置农机具,小到选粮种、挑农药,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乡亲们挣钱不容易,不能有半点闪失。我多操心一些,风险可能就降低一些。”
对宋林来说,土地和作物就是他的孩子。每天,宋林都会亲自到地里去走一走,不走就感觉不踏实。“爸爸从来不带我去动物园,也很少看我的作业。”6岁半的儿子对爸爸很是不满。“下半年,一定抽出时间来带孩子去玩一次。”对儿子,宋林自言亏欠太多。
“大农”的规模,“小农”的精心,让每个盈利点都发力
宋林认为,要提高效益,必须地尽其力,人尽其能,让每一个盈利点都发力。
“广种薄收,是土地浪费。”宋林告诉记者,他们种粮都是精耕细作,土地每次要翻4遍,从来不用杀虫性农药。这些年,三和合作社流转的耕地,每亩的综合收益比散户多出约200元。
地尽其力,须人尽其能;人尽其能,须有合适有效的机制。宋林琢磨,如何把“小农”的精心寓于“大农”的优势之中。2013年,他把近6000亩土地按地块质量好坏分给12个社员负责打理,种子、化肥、农药、收割和销售等环节,全由合作社承担,社员只负责日常打理,亩产低于1000斤的,粮食全部归合作社。高于这个水平,才有资格与合作社进行“二八分成”:土地产出的20%归承包人,80%归合作社;承包人同时按股份享受分红。一年下来,社员的最高收入达12万元。
“全县第一台大型乘坐式插秧机是我们买的;最大马力的拖拉机也是我们先买的……目前,合作社拥有大小农业机械设备120多台套。”宋林不无自豪地说,除了满足自身需要外,合作社还提供社会化服务,走市场运作模式,为周边村民提供机械耕整、机械化育插秧、机械收割等服务。
“他是个干事的人”,真诚和信誉赢得广阔空间
合作社一步步成长至今,宋林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合作社13个核心成员,大半都五六十岁。”宋林坦言,中间的磨合才最费心神,“说实话,乡亲们还是有些保守,我的一些想法,有时候他们不易接受。”
拿“二八模式”来说,一开始有些人怕承担风险和压力,也有人讨价还价,坚持要“三七”分。开会讨论、入户走访,宋林向社员认真分析新模式的好处和以前的弊端,最终让大家接受了方案。
采访中,宋林反复跟我们提到几个关键词:让利,贴钱,诚信,真心。
1981年出生的姜佑宝,是负责打理合作社农机设备调度的股东。为了让他入社,宋林前后花了近一年的时间。为了吸引姜佑宝入社,宋林个人拿出1.5万元给他,“进了合作社,赚了你还我,亏了就不用还。”之后,姜佑宝拿出4万元现金入股,后来又追加了8万元。
小获成功的宋林,低调而谦和,赢得的理解和信任越来越多:农忙时雇人的工钱,可以数月一付,工人也不着急;农业机械加柴油,可以3个月以后再付钱,每升还便宜1.5角;流转土地,人家也愿意优先给他,理由是“他是个做事的人”。
宋林谋划,“将来我们专做服务,把合作社的各种优势辐射延伸出去,既造福一方也增加自己的收益。”
这几年,宋林到四川、江苏等地考察学习先进农业技术,学计算机的他甚至畅想,将来农业完全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全自动化作业。“到那时,坐在家里就能通过视频监控作物长势,点点鼠标就能施肥、浇水。”
时代呼唤更多的宋林(短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集体的“大锅饭”变为自家的“小灶”,农村生产力得到了空前解放;农民从先前的为“公家”种地,到现在的为“自家”种地,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很难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探索和实践。可贵的是,宋林用自己的青春、前途和命运,主动投身到这场新的农村改革的浪潮中来,他本身就是一个改革的样本。
毫无疑问,未来的中国农民,必须有一大批像宋林这样有文化、有抱负、有理想、有探索精神的高素质的年轻人,只有这样,中国的农业发展才有希望,粮食安全才有长治久安的保障。因此,我们鼓励和肯定宋林,期盼出现更多的宋林,更期待从体制机制上,激励出更多的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