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孩子的教育方法只能让错误重演,没有效果

发布者:最美的数字 2022-4-11 20:36

看了第九期的《一年级》,对其中代理班主任陈学冬用戒尺体罚昊坨(昵称)的情节,我记忆犹深,虽然当时陈学冬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甚至在打完昊坨的手心后,他也流下了心疼的泪水,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对孩子体罚的方式不仅是错误的而且也是起不到教育效果的。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首先要分析昊坨的行为动机,从第一期节目开始,昊坨就是一个想尽办法,通过各种捣蛋和出格的行为来吸引老师目光的孩子,虽然目前还不知道他形成这种心理需求的原因,但引起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很多时候是他犯错的动机。

昊坨这次犯错也是如此,他是先看到另一位男同学脱掉了裤子,能让美术老师大为惊愕,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让老师和同学关注自己的好方法,于是跑到教室前面也做了同样的事情,他脱裤子的行为让这名女老师无奈地抚额长叹,生气地去找来孟老师和陈学冬来处理。

而在陈学冬严肃处理这件事的时候,昊坨满不在乎的态度,让他忍无可忍。为了让昊坨记住自己的错误,陈学冬动用了戒尺,打了他的手心。事后陈学冬也数次掉泪,并在办公室跟昊坨的妈妈一起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诉昊坨,老师打他不是讨厌他,而是爱他,这种体罚也是一种爱。

表面上这既对昊坨的错误行为进行了惩罚,又避免了对他内心的伤害。事实上却不然。因为这种体罚本质上也是一种关注,特别是事后又告诉昊坨老师是爱他的,这反而是让昊坨的动机“得逞”,满足了他被关注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庭里的孩子犯错后屡教不改,打的越厉害,孩子犯错越多,特别是那些害怕被忽视的孩子更是如此。

当然昊坨的确犯了很大的错误,理应受到惩罚,我也经常强调“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但这种惩罚一定不是体罚。

正确的惩罚首先是要触动孩子内心的,北师大[微博]心理教授陈会昌讲过,惩罚孩子时一定要激发孩子羞愧、内疚的负面情绪,当孩子下次再想犯同样的错时,这种负面情绪会自动浮现,起到约束的作用。比如节目中孟老师在批评昊坨和另外一位学生时强调在公众场合脱裤子是一种让人羞耻的,不文雅的行为,就是在唤醒他们的羞耻感。

其次,惩罚的结果一定要与孩子的犯错动机事与愿违的。具体到昊坨身上,更有效的惩罚或许是让他在单独的房间里反思自己的错误,让他明白犯错后不仅起不到引起关注的效果,反而会被忽视和隔离,他以后或许就会避免再出现这个错误的行为。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很多时候孩子的犯错动机是无意识的,他们只是在内心需求的驱动下不自主地,甚至是重复地去犯某个错误,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了解他们错误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比如对于昊坨,平时就要满足他被关注的需要,给予他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参加演讲、表演节目等,当他的驱动力通过正确的渠道得以释放,成长的变化就会越来越明显。

湖南卫视《一年级》这档高水平的原创节目,体现了电视台的媒体责任和担当,让人敬佩,特别是节目对中国教育的折射和启迪都是很深远的,值得父母们关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摘汇网站立场。)

为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