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精选】余华《活着》

发布者:寒尽不知年 2023-11-26 07:13

《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虚构小说。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小说以普通、平实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在急剧变革的时代中福贵的不幸遭遇和坎坷命运,在冷静的笔触中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揭示了命运的无奈,与生活的不可捉摸。

1994年,改编自该小说的同名剧情片《活着》上映,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


1998年7月,《活着》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小说的叙述者“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

在《活着》中,作者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可能的态度“人是为活着而活着”。活着不在于追求活着的意义,只关注“活着”本身。作者大胆地在作品中重复死亡,并用福贵的苦难经历告诉读者不要在痛苦的漩涡中颓废沉沦,要在苍凉中“忍下去”,在艰辛中“熬下去”,在寂寞中“活下去”。

余华通过真实淳朴的语言概括了人活着这一过程的全部意义和终极追求,这就是.《活着》带给人们的启示、感动与震撼,一种属于中国人的生死观,一部生命哲学启示录。

《活着》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一部充满个人记忆与个体经验的中国当代历史,可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历史沧桑感的民间故事却仍然给人一种很现实的感觉,而这种现实感又恰恰成为联通作品深层思想与读者内心感受的关键。

作品中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从富贵到贫穷,从赢到输,从恶向善的过程,几十年间他的身体受尽苦难与折磨,在精神和情感上也经历了可怕的炼狱。作品对历史的时间和细节进行适当的删减以此淡化了意识形态色调,人物被还原为一个纯粹的生存着的个体,历史也被抽象成命运偶然性和人生苦难境遇的一种形式,使得主人公福贵苦难悲痛的人生故事、纯净高尚的灵魂和乐观豁达的生存态度得以彰显。

福贵所经历的命运无常和苦难磨炼就不仅仅是对中国当代特定历史背景下劳苦农民一生的浓缩,更是对人类普遍的人生经验进行深度概括与提纯。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人都是一样的,手伸进别人口袋里掏钱时那个眉开眼笑,轮到自己给钱了一个个都跟哭丧一样。

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俗话说是笨鸟先飞,我还得笨鸟多飞。

我娘常说地里的泥是最养人的,不光是长庄稼,还能治病。

人要是累得整天没力气,就不会去乱想了。

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能够替代的。

被命运碾压过,才懂时间的慈悲。

只是,我们总是事后才明白,懂生活,很难;会生活,更难。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

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时间。

活着是自己去感受活着的幸福和辛苦,无聊和平庸;幸存,不过是旁人的评价罢了。

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

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人老了也是人,是人就得干净一些。

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你的命是爹娘给的,你不要命了也得先去问问他们。

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人啊,活着时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

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为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