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有一本书披露了一项关于“长寿”的研究项目:该项目跟踪1528人的健康状况长达80年之久,其中有一项发现是:在儿童时期最为乐观的人死得最早,而较悲观的人活得较长。该研究还发现那些乐观的儿童长大以后往往招惹很多坏习惯,如抽烟、酗酒或者是危险度很高的嗜好。同年,一本叫《个性和社会心理学》的杂志随访了250对夫妻,结果发现处事过分乐观的人应对紧急事态的能力较差。研究人员感到惊讶,上面这些案例和通常认为的“生活态度乐观使人身心健康”的说法大相径庭。
汉语中有一个成语叫“未雨绸缪”,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需要一点悲观”的智慧。当今世界,乐观主义的文化占主导地位,许多科学研究旨在开发人们的乐观心理。所以人们在职场上很怕被指称为“悲观主义者”,不过,近来越来越多的事例证明:在做重要的决策时,多一点“悲观”的考虑——比如做风险分析、降低预期回报率、预估不测事件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位美国教授认为当今社会鼓励人们要百分之九十以上地乐观,这并不妥当,他认为要寻找乐观和悲观的平衡点,应当在70%和30%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