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捡了一个弃婴她嫁给了农民,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情感故事

发布者:纤玉宛汐 2023-11-6 22:03

(本文为今日头条原创首发内容,根据平台要求,七十二小时内严禁转载!)

在潍坊市南郊的一个路口,有一家便民蔬果食品超市,超市的规模不大,但食品蔬菜水果种类很齐全,价格也合理,周边的居民和过路的行人对这家超市都很满意。

这家超市的老板是一对老年夫妻,男店主姓张,叫张步昌,是本地人。女店主姓王,叫王海英,是一位青岛老知青,他俩是原配夫妻,今天我就给读者朋友们讲一讲有关这对老夫妻的感情生活经历。

朋友告诉我说,王海英是1969年1月份来到潍坊(那时叫潍县)插队落户的,那年王海英刚满十七岁,属于老三届的初中生。当时王海英他们十几名青岛知青被分派在于家渠大队第三生产小队,大家临时借住在老乡家中。

图片来源网络

山东的腊月天气虽然不像东北那么寒冷,但零下十多度的气温也冷得够呛,特别是到了晚上,室内没有取暖措施,晚上睡觉盖上两床棉被还是觉得冷。

王海英和张淑玉借住在了孤寡老人李奶奶家,李奶奶无儿无女,她老伴多年前就病世了,李奶奶一直一个人住在那三间堂屋里,六十多岁的年纪,身体很好,天天都和社员们一起下地干活挣工分,她挑着满满两桶水一点都不费劲。

两名女知青来家里借住,李奶奶很高兴,她把西间的堂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床上的苇席下还铺了厚厚的谷草。李奶奶家有火笼和火盆,晚上睡觉前,李奶奶先把王海英和张淑玉她俩的被窝用火笼烘烤一下,她俩睡觉时被窝里暖烘烘的,很舒服。为此,王海英和张淑玉从心里感激李奶奶。

年前的那段时间,队里没什么要紧的农活,知青们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跟着社员们干一点零杂活,有时也到大队部开会学习。其余时间,她俩就跟着李奶奶学做饭,学针线活,李奶奶善良又热情,她对两名女知青很好,还经常和她俩抢着去挑水。

春节过后,天气渐渐转暖,队里的农活也渐渐多了起来。春耕春播农忙开始后,李奶奶早晨不下地干活,她留在家里做饭,吃过早饭,她才下地干活。这样王海英和张淑玉就不用惦记做早饭,她俩早晨也下地干活,回来就能吃现成饭。

看李奶奶天天留在家做早饭,捞不着挣早晨的工分,王海英和张淑玉觉得不好意思,她俩还提出了轮流做早饭的建议。李奶奶说:“我年纪大了,也吃不了多少口粮,就算早晨不下地干活,我挣的工分也够分口粮的。何况队里还照顾我,早就说不让我出工干活了,让我当五保户,可我闲不住。你俩不用多心,也不用轮流做早饭,你们在我家住,我比啥都高兴。”

一晃就到了秋后,队里为知青们盖好了新房子,知青们就不用在乡亲们家里借住了。搬家那天,李奶奶哭得稀里哗啦,硬是拉着王海英和张淑玉的手不让走。王海英说他们只是搬到知青点去吃住,又不是回青岛,天天都能见面,李奶奶才算松开了手。

之后的日子里,王海英和张淑玉也经常到李奶奶家来串门,李奶奶有点什么好吃的,都会留给她俩吃,要是她俩不来串门,李奶奶就会把煮好的鸡蛋给她俩送到知青点去。李奶奶家院子里有一棵石榴树,树上结的石榴,基本都让她俩吃了,李奶奶一个也舍不得吃。

1973年秋后,于家渠大队又得到了两个招工名额,是青岛纺织厂的招工名额,招的是纺纱女工,大队书记就把这两个招工名额给了三队。征得了其他知青的意见,于队长决定让王海英和张淑玉回青岛当工人。

那天中午,在公社卫生院做完体检,回于家渠大队的途中,王海英和张淑玉在公路边上发现了一个用棉被包裹着的婴儿,那个婴儿可能是饿了,哇哇大哭。

张淑玉蹲下身子一看是个很小的婴儿,脸上还有血迹,吓的她赶紧站起来,拉着王海英就跑。王海英觉得这样不妥,那毕竟是个活生生的小生命,不能看着不管。

四下里环顾了一下,不见有行人过往,王海英回去抱起那个哇哇大哭的婴儿,快步往于家渠走去。

回到知青点,知青们见王海英抱回一个哇哇哭闹的孩子,大家都劝她赶紧把这个孩子送回去,从哪捡的送回哪去。知青点里都是未婚的男女知青,突然冒出一个孩子来,这可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事情。

看大家容不下这个可怜的孩子,王海英只好抱着这个孩子去了李奶奶家。李奶奶赶紧打开包裹着的棉被看了一下,是个刚出生不久的女婴,婴儿左手的五个手指都是粘连在一起的,就像鸭爪子。

李奶奶找了一件旧衣服,撕成小块当褯子,垫在婴儿的屁股下面,然后赶紧把孩子包好,抱到一家刚生了孩子不久的社员家里,给可怜的孩子找奶吃。

因为这个弃婴,王海英放弃了回青岛当工人的机会,她把招工名额让给了别人,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把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留给李奶奶,王海英不忍心也不放心。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知青们不是心狠,要是在知青点里养着一个刚出生的孩子,这样的事情真的是好说不好听,毕竟一个院子里住的都是未婚的年轻男女。等王海英抱着孩子离开了知青点,大家也都觉得不好意思,随后也都赶到了李奶奶家。

过了好几天,也没打听到那个弃婴父母的任何消息,知青们每人掏出两块钱,给孩子买了奶粉和炼乳,买了奶鸭子,还买了花棉布给孩子当褯子。六十多岁的李奶奶全心全意照看着那个孩子,王海英不出工的时间,就守在那个孩子身边。还给那个孩子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王红霞。

后来王海英的父母知道了女儿为了一个弃婴没招工回城的详情,她父母都快气疯了,第一时间就从青岛赶到了潍县,非要拉她回青岛,王海英说啥也不走,一气之下,王海英的母亲打了她一巴掌,并撂下了一句绝情话:“你就死在这把,再也别想回青岛。”

转眼又是三年,在于家渠大队插队落户的青岛知青基本都招工回城了,有两个人没回城的知青一个是小学民办教师,一个在供销社工作。王海英后来也有招工进城的机会,可她还是放心不下那个捡来的孩子,还是选择留在于家渠当农民。

于队长看王海英实在是舍不得那个孩子,就想干脆给她介绍一个对象,让她留在于家渠扎根一辈子算了。

队里正好有个叫张步昌的小伙子,张步昌是个孤儿,比王海英大一岁,人长得挺好,也很勤快很善良,于队长一张罗,这事还真成了。结婚后,张步昌搬到了李奶奶家,因为于队长提亲时,王海英就提出了这个要求,婚后必须和李奶奶一起生活,一起为李奶奶养老尽孝。

婚后第二年,王海英生下了一个男孩,起名张良,寓意长大了要善良的意思。

1981年春天,王海英被招工到公社税务所工作,三年后升任税务所所长。后来张步昌也享受了知青家属的待遇,他被招工到公路段负责路面养护工作,虽然很辛苦,可他很知足,毕竟也属于正式职工,月月都能领工资。

王红霞考上大学那年,王海英带着女儿到济南省立医院做了手指分离手术,手术很顺利很成功,功能基本正常,伤疤也不明显。王红霞大学毕业后留在了济南,在房产局做了一名档案管理人员。后来和一名网络工程师结婚,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张良也是在济南读的大学,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了潍坊,在一所重点中学当了老师。张良结婚后的第二年初冬,那天是星期天,到了吃早饭的时候,还不见李奶奶起床,王海英就去了李奶奶的房间,叫了两声,李奶奶不答应,她就去拉李奶奶,这时才发现,李奶奶的身体已经僵硬了。

那年,李奶奶九十六岁,她很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有关青岛知青王海英和李奶奶的感人故事一度在于家渠传为佳话,乡亲们都说王海英正直善良有爱心,一辈子无儿无女的李奶奶真有福气,她的晚年生活很幸福很快乐。

退休后,王海英回到青岛照顾了卧床的母亲两年,她母亲去世后,王海英又回到了潍坊。后来帮儿子看了三年孩子,孩子上了幼儿园,不用她照看了,她就和张步昌一起回到南郊,翻盖了老房子,经营起了蔬果食品超市,一干就是十一年。

目前,王海英和张步昌老两口还继续经营着蔬果食品超市,虽然生意不好,可他老两口还不想放弃,不是他们想挣钱,是他老两口担心周边的乡亲和过路的行人购买物品不方便。尽管王海英老两口都有退休金,根本花不完,可他们的儿女月月都给他们零花钱,也常买衣物。他老两口也做好了打算,再干一年就不干了,就去济南女儿那养老,他们的女儿早就为他们买好了房子,就在同一个单元内,门对门。

自拍原创图片

有关王海英和她丈夫的情感生活经历就讲完了,衷心祝愿这对老夫妻身体健康!晚年生活幸福快乐!好人一生平安!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郝相晖老师提供素材)

为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