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墓山里的奇闻奇事

发布者:青椒炒牛肉 2023-4-22 16:24

太湖之滨的光福有座玄墓山,主峰海拔231米,在苏州人眼里却是座高大之山。明朝《吴邑志》云:“此山有土有石,宜松竹、杨梅、柑橘,而梅特盛,高大之山也。”自古以来,玄墓山以奇特著称吴中,古人曾有“吴之山,惟玄墓最僻而亦最奇”(明袁袠《游玄墓诸山记》)之说。玄墓山不仅是拥有奇特的地理优势,而且更有众多的奇闻奇事。

玄墓山,位于邓尉山西南3.5公里,为光福第二高峰,也是苏州第八高峰。玄墓、邓尉绵亘逶迤,实属一山。它背倚邓尉山,东边是米堆山,西边是青芝山,三山蜿蜒相连,形成一只“U”形畚箕湾;面前是太湖,又有渔洋山、法华山为屏,风水秀绝,古人赞誉为“玄墓形势,三龙三凤,胜绝天下”。袁袠《游玄墓诸山记》描写道:“面湖而险隩,丹崖翠阁,望之如屏。背邓尉而来,法华障其前,铜坑、青支(芝)迤逦其右,游龙界其左,冈连岭属,诡状异观……其尤奇则在绝顶,一登则洞庭诸山悉陷伏浮于湖,而湖波遂混,茫荡为一色,不知其所穷。”陈亢宗评论它“轩豁而不病于敞,深秀而不患于僻,幽邃而弗失之隘……诚足以兼众美而有之也”(《圣恩禅庵开山记》)。韩雍曾写下“湖山如此世稀有,况复秋高烟雾空……天工图画沧浪里,人望楼台锦绣中”(《重游玄墓山诗》)诗句。卢雍认为“吴中诸山玄墓为胜”,称赞“此是天开真图画”。清初诗人、画家徐枋赞叹“此固仙山之所有”。

玄墓名字的由来,更富有传奇色彩。据明代《邓尉圣恩寺志》等古籍记载,山因郁泰玄葬此而得名。郁泰玄,字义真,东晋(317-420)人,籍贯不详。他爱好道家“黄老”学说,官至青州(今属山东)刺史。生性仁恕,为官有惠政。相传,晚年曾隐居在光福山里,平易近人,关心百姓,深受民众爱戴。去世后,百姓如丧考妣。落葬那天,突然天上飞来数以千计的燕子,衔泥而来,堆葬其墓,累土成冢,成为天下奇闻。“细草春风占墓田,衔泥曾记燕千千”(清·陈瑚《吊玄墓诗》)。燕子,古代称为“玄鸟”,在中国民间则看作是一种吉祥之鸟。玄墓之名有两层意思,既指郁泰玄之墓,也指玄鸟衔土而葬的墓,比一般的山名增添了更丰富的内涵。元末明初,高僧万峰和尚卓锡于此,重振古刹,名扬东南,后人纪念其功德而称作“万峰山”。清朝康熙皇帝曾经驻跸玄墓山,后人为避康熙皇帝玄烨之讳,写作“元墓”“袁墓”“圆墓”。

玄墓山麓有奇石,尤以“真假山”著名吴中。明朝《崇祯·吴县志》载:“山之麓有奇石,在庐橘树下,势欲飞动。”除此之外,在玄墓山圣恩寺大殿后的山坡上还有奇石,天然嵌空,巉岩洞越,漏透瘦皱,嶙峋多姿,人称“真假山”。它现世于明朝天顺元年(1457),卢熊(吴县人,非《洪武·苏州府志》作者昆山卢熊)根据其特点,题书“神狮出岫”“海涌门”“汲砚泉”“涵辉洞”“峭壁岩”“螺髻峰”“流云洞”“凌空桥”八景。它的现世推翻了人们的一般认知,太湖石的形成非必定全是湖水的力量与作用,而且“此石顽大,非湖石比”(明《崇祯·吴县志》),“高广十余丈,中虚臬兀”(民国《吴县志》),其体量之大非一般太湖石可比。民间更有传说,真假山“脉潜行地中,无所不通者”,其洞穴直通太湖中的洞庭西山(今金庭镇)林屋洞(见潘钟瑞《真假山歌》),给真假山平添上了一层奇异的神秘色彩。

玄墓山有万树梅花,还有古松、古桂、古柏、古银杏、古红豆树等奇树。这里“玉梅万枝,与竹松杂植,冬春之交,花香树色,郁然秀茂”(文徵明《玄墓山探梅倡和诗序》)。从古代画家的《一蒲团外万梅花图》长卷,到乾隆皇帝的“众香国里”题词,再到《红楼梦》里妙玉收藏梅花上的雪用以沏茶的故事,足以说明玄墓梅花之盛。山中有古松森然,“长松蔽日,仰不见天”(明蔡羽《游玄墓山记》)。明嘉靖十四年(1535)八月,无锡文人华钥曾到此游览,他记述说:“入山,则亭亭数松,围竟丈,高四之;闻有最高者,僧宿其枝”(《吴中胜记》),高大的松树枝竟然能容僧人住宿。圣恩禅寺大法堂前有多株古银杏树,“皆数百年物”(《崇祯·吴县志》),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曾经写下“欲寻老子当年处,五杏参天宝殿东”的诗句。在大殿西边静室的庭院里有“古桂数株,本当屏障,今皆七八围矣,蟉结甚奇”,树干粗达七八围的古桂实属世上罕见。据清《吴门表隐》记载,圣恩寺里还有一棵十分珍奇的红豆树。岁月沧桑,至今圣恩寺天王殿门前还有两棵古柏,相传是当年郁泰玄墓前的柏树,高约20米,干粗数抱。西边的一棵树身虽稍有倾斜,仍英姿挺拔,枝干婆娑,一派生机;东边的一棵根部显露于外,形状如急流下滩处旋涡里泛起的波浪,盘旋扭曲,腹已空朽,但树干仍傲然挺立,苍郁葱茏,委实可与司徒庙“清奇古怪”伯仲相称。

玄墓山还有一个鲜被人注意的奇妙之处——读书好地方。这里环境僻静幽雅,绝无外界干扰,许多古人读书于此。昆山归有光就曾读书于此,他有首诗的题目就叫《送友读书玄墓,即予尝读书之处》。他的好友潘蔚也曾“偕友读书玄墓山”(清《道光·昆新县志》)。嘉靖间,著名文人方凤的孙子方元儒“应试以疾弗克,终事,(方凤)儿子筑率之读书玄墓山”(《游虎山桥记》)。明末苏州文震孟在山中修筑“邓尉山房”,携外甥姚希孟读书其中(杨文骢《春游偶记》),后来舅甥双双考中进士,文震孟还高中状元。于是,在玄墓山读书者都能科举成功之声,风靡苏州,影响久远。1949年初,当时的民国政府教育部及江苏教育厅为“收容苏北淮属海属流亡学生”(1949年1月《申报》),还在玄墓山圣恩寺内设立联合中学——邓尉临时中学。

奇特的环境,传奇的名字,神奇的假山,稀奇的古树,奇妙的读书地,使玄墓山积淀起深厚的文化,变成真正的“高大之山也”。(李嘉球)

来源:姑苏晚报

为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