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化的女人特点

发布者:尘心已逝 2022-4-10 17:53

导语:生活中,一般情绪化的女人比男人出现的概率高!天生感性的女性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大哭大闹的!那么情绪化的女人特点是什么呢?下面是情绪化的女人特点:情绪化女人的三大特征1、小心眼。2、冲动,做事不顾后果。3、“攻击外指”。……最近,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吃人事件,引发了网上对情绪化女人的大讨论,有网友认为,那位军人妻子的太过情绪化,是导致这次悲剧的根源。那么,情绪化究竟是一种什么表征呢?

情绪化的女人特点

1、小心眼。是情绪化女人的第一个特征。小心眼,是指一种平时内心就充满阴影的状态,你不会很难发现的。比如,当事人会诉说世界阴暗,人们处处跟自己作对,满怀怨恨,自卑,动不动就认为别人欺负自己。说白了,她们日常就憋一肚子气,你胆敢跟她们过不去,就跟拔了气门芯差不多,那股气肯定会喷你一脸的。

2、冲动,做事不顾后果。是情绪化女人的第二个特征。冲动是“应激反应不良”的表现,显示当事人自我抚慰机制发育不足,消化恶劣情绪的功能很差。当你冒犯到她时,愤怒会在瞬间把她完全淹没,让她一心一意只想报复,根本没有“内存”去考虑其他后果。

3、“攻击外指”.这是情绪化女人最要命的第三特征,这种人缺乏自省精神,当与他人发生问题,她们不会想想自己的错,而是全赖别人,认为别人该死,应该受到惩罚。于是,她们就真的会付诸行动。

诚然,情绪化并非女人的专利,男人也会情绪化,只不过绝大多数男人的自控能力都不错,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失去控制。

情绪化的女人特点

1、女人易情绪化的表现:明明内心很生气却只能压抑

解决方法:人是感情动物,生气发怒是正常的,不要刻意压抑怒气,试着发泄,将你的不良情绪写在日记上,或者试着向你信任的人倾诉心中的郁闷。

2、女人易情绪化的表现: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容不得别人说自己的缺点

解决方法:接受你自己和其他人都是不完美的事实,不要过度挑剔。

3、女人易情绪化的表现:主观意识太强,总是喜欢误会别人

解决方法:不要主观猜测,你不是别人肚子里的蛔虫,永远不可能了解别人,尽量少去‘揣测’别人的想法,你要知道,除非你开口问,否则你不会知道别人的想法。同样的,别人也不会知道你在想什么。

4、女人易情绪化的表现:迁怒于别人

解决方法:问问你自己究竟是对谁生气,寻求其他人的支持,直接面对引起你愤怒的来源。

5、女人易情绪化的表现:出现冲动行为,尤其喜欢冲动购物

解决方法:在付钱买下一件衣服,一个名牌包包以前,先暂停一下,深呼吸,问下自己这件衣服,这个包包对自己确实有用吗?如果没用干嘛还要买一堆放在家里占地方?

女性总是情绪化心理如何解决的方法正如上文所示,只要我们找对了方法,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让自己的另一半回到那个当初最美好最阳光的状态。

同时只要掌握了应该如何控制情绪的方法,也可以让自己在关键时刻不至于失了礼仪。

你们知道吗?其实男人很讨厌太情绪化的女人。

第2页 /(共2页)女人偶尔闹闹小情绪,也正常,但是过于情绪化,任性到不讲道理的女人不可爱。

男人其实是不介意哄着女人的,他们天性就喜欢和自己截然不同的带些脆弱和娇嫩的异性。

呵护弱者表现力量是男人展示强大的途径,所以自古英雄救美的故事就引人遐想,男人骨子里就有英雄情结。

但这种哄、宠爱是有一定限度的,男人可以略带怜爱地看着一个女人在自己面前撒娇,他可以满足她一些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他可以不计较她的任性刁蛮,不过他的忍耐限度一定是要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一定要在他可以有所回报的程度上。

女性天生就缺乏安全感,独立性又不强,如果再加上生活阅历不足,人格不成熟,那么在年轻的时候,尤其被男人深爱着的时候,她们都容易把握不好和男人的相处关系。

男人一顺着自己,女性就找不到北,脾气会越来越大,动不动就掉脸子,使小性,一句话不合就震怒,非要看着男人检讨道歉求饶才有快感。不是把自己当老婆,而是当成太上皇了。

这种毛病会上瘾,会不自觉地升级,即使知道不应该,也很难自我控制。有时候女人会习惯性地用这种方式来证明男人是爱自己的,挑战男人的极限就为了证明自己的位置。

比如说网上曾经有人发帖说自己一不高兴就动手给男人耳光,男人还手了,自己还觉得委屈,下面还一群跟着说“这样的男人不能要”的女人,完全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常识:他是男人,不是圣人,不能按照圣人的标准要求一个普通人。

为什么要求男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难道他爱你就应该自愿成为奴隶?那么女人又该怎样证明自己的爱呢?

男人其实很害怕女人的喜怒无常,他不了解她现在很高兴,而一句话之后就马上不高兴了的情况是为了什么,他也不明白女人干吗有些东西不直说,非要在肚子里酝酿,最后再找到一个别的机会发作出来。

男人会觉得女人这种缺少安全感、动不动就生气是一种不爱自己的表现,他会感觉到自己很失败,总是让伴侣生气、不满,因而导致他产生强烈的挫败感,逐渐地,他会真的相信他们在一起是不合适的、不幸福的。

女人的噩梦就这样在自己的行为中成真。

情绪化的女人特点

说起女人,你会想到她们有什么特点?情绪化?“哭哭啼啼”“大笑姑婆”?这些形容极端情绪的词,一般都会用在女性身上,鲜见于男性。这些“常识”揭示了真相吗?女人的情绪是否真的相对没有男人稳定呢?

入门问题的回答

情绪稳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作为具有跨文化一致性的人格特质之一,性别差异的统计学研究也比较丰富。作为现代心理学核心人格理论的“大五模型”,神经质(neuroticism)也就是情绪稳定性维度在很多文化背景下都有性别差异的研究。

1995 年对于早期大五模型的元分析研究中(Guo)报告了女性具有更高的神经质(更低的情绪稳定性)。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性别差异研究中(Klimstra et al.,2009;Donnellan & Lucas,2008),也支持了同样的观点。而在 36 个国家的跨文化研究中(Costa,Terracciano,& McCrae,2001)同样验证了女性显著更低的情绪稳定性。

从人格特质的统计学角度,至少可以说在近 40 年时间内,女性的情绪稳定性更低,更神经质。

专业问题的回答

情绪来源于哪里,是情绪理论学界至今没有讨论清楚的问题。

可以确定的是,大部分理论都认同,我们的脑参与了情绪的生成;同时部分理论认为,我们的躯体,尤其是肌肉和外周系统参与了情绪的发生。所以脑神经活动的差异、肌肉活动的差异、外周系统活动的差异以及其他一些内环境的差异(比如激素、信号物质的差异)都可能影响情绪的产生(和调节)。至少在情感水平(也就是情绪的身体 / 心理水平,而不是概念水平),以上的差异都可能造成巨大的稳定性差异。

从这个角度讲,女性生理周期中,激素水平的变化、血液的流失都会造成情感水平的变化,影响情绪的产生。而在周期性变化中,女性的波动幅度一定会大于男性(也有周期性变化)的幅度,这也可能是女性情绪稳定性低的根本原因。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在从入门问题到专业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很明显的跳了一步。情绪稳定性是一项人格特质,而激素的改变导致的情绪变异处于心理状态水平,不是同一水平。幸好,词汇学研究提供了相关的证据。de Raad & Kokkonen(2000)综合之前的研究,提出“大五模型”的两个主要维度“外倾性”和“情绪稳定性”与情绪周环模型(Russell,1980)的两个维度“效价”、“唤醒度”具有明显的词汇学一致性,认为两者可能是同源的。

问题并没有结束,特质维度“情绪稳定性”相关的情绪维度是“效价”,也就是愉快 / 不愉快,也就是说,在大部分文化的语境下,情绪的不稳定都是和消极情绪的频繁出现相关的。但是,在情绪维度的模型中(Barrett,2006),“效价”是环境变异的反映,而“唤醒度”才是内部感觉的反映,也就是说激素水平更多的会体现在“唤醒度”上,而不是“效价”上。也就是说,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并不会直接带来消极情绪的频繁出现。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是经期的疼痛、对效率低下的预期诱发了消极情绪,但这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解释,因为这种定期的疼痛并不能说明在更长的非经期时间内女性的情绪稳定性依然不佳的事实。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引入情绪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背景信息,可能是环境背景,也可能是文化背景。

就女性的情绪来说,社会文化对女性特质的塑造作用更有可能起到核心作用。也就是说,当男性和女性从幼年开始接受的情绪概念就是具有性别差异,处理某种情绪的策略也具有差异,甚至是父母、学校和社会接纳不同性别的情绪表达水平都具有差异,女性很有可能是被教养成了“情绪稳定性”较差的个体。

看到这类的回答男生应该知道的妇科常识有哪些? - 小二的回答,我们甚至可以说,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周期,使得男性和女性都刻意的容忍了在生理期内女性不愉快情绪的过度表达,进而泛化到了更多的时间。

那我们就可以回答下一个问题了。自然赋予女性的更有可能是,在特定时期提高唤醒水平,或者为了更好的受孕,或者为了在紧急情况下保护自己和幼崽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能从雌性动物身上观察到的更多是平静 - 兴奋的变异,而不是愉快 - 不愉快的变异。所以情绪稳定性的性别差异,很有可能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后天发展出来的。

对于男性,作为狩猎、战争、工作的主力,从幼年开始就会被刻意避免某些负性情绪的概念,尤其是负性低唤醒的情绪,对于很多男孩来说,描述“悲伤”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对于女孩来说,不会说跌倒了不能哭,再痛苦咬着牙也要坚持,因为从社会分工来讲,她们没有必要回避这些情感,所以也就被塑造出了这样的情绪,“穷养儿,富养女”这样的古训也反映了这样一种倾向。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极端情绪,恰恰相反,在狩猎、战争的过程中,男性需要更高的唤醒度来支持躯体运动的需要,男性在激烈的环境中会出现极度(极高唤醒度)的愤怒、兴奋甚至悲伤。

虽然这种情绪稳定性的差异不一定存在在基因中,但同样在社会文化的传承中推动着人类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基因中的某些属性。女性更丰富的情绪,或者说更细腻的情绪概念范畴,其实更适合在和平的环境中生存,复杂的情绪概念系统意味着更丰富的体验,更丰富的识别和更丰富的策略。

在这个程度上,英雄难过美人关,一方面是性激素的作用,另一方面恰恰是女性丰富的情绪表达和策略使男性难以招架。就像即使现代视角来看,我们也喜欢更神经质的林黛玉而不是情绪更稳定的薛宝钗。与此同时,神经质就意味着更强的不可预测性,情绪稳定性的下降意味着更低的效率。这也注定了女性很难成为有力的成编制力量来进行战备,当然也不需要如此,因为女性对于古代甚至是近代的意义都是生育。

终极问题的回答

我也算是女性主义者。我认为在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增加的今天,“女性”性别的生物学意义基本上消失;同时如果和平时期、生产力获得较高发展,“男性”、“女性”的性别差异在社会文化的意义上也基本消失。那么“女性”的情绪特点(也可以说是“男性”的情绪特点)应该逐渐消失,至少在教养层面上不应该再进行差别教养。

男孩和女孩都应该有获得丰富情绪或者稳定情绪的可能,他们既可以选择成为艺术家,也可以选择成为政府首脑。我们并不应该在基因之外再制造任何差异化的刻板,这才有可能发挥出人类群体更多的潜能。当然这是我的期望,也有很多人在为此努力。但我们不确定一百年、一千年就能完成这个目标。

不过,作为学习、研究情绪的人,可能还有更有意思的视角。有人相信,第一个永生的人其实已经出生了。如果我们认为这个是真实的,那么从基因层面上基本不会对情感水平造成影响,那么可能影响到情绪的只可能是社会文化层面。

当我们的社会文化越发达的时候,我们对于情绪概念的分类就越精细,事实上网络文化爆炸性发展的这些年,百度贴吧、QQ 的表情都有了极大程度的扩充,才能满足我们表达情绪的需要。

在未来一百年、一千年,如果和平的话,我们的创造力和艺术性都会得到极大的发展,这反而意味着我们会拥有越来越丰富、越复杂的情绪概念系统,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单就女性而言,女性的情绪稳定性比现在略有提升,情绪概念的丰富性扩充,表达方式极大的增加,与男性的差异不断缩小。

就是这样。

为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