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散文】生活散记
宁德宏/文
国画 龚光万 作
(一)谈五指
人有一双手,每只手都有五指,这是人人都有,人人皆知的。但人的五指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见仁见智,不妨来谈谈。
大拇指,是当然的老大,但指头的长度最短,上帝很公平,大有其短。中指最长,但无论从左数还是从右数,都只能算老三,不能骄傲,不能瞧不起左右两个小的兄弟。小拇指,又瘦又小,但比老大(大拇指)长一点,还特别灵活。另外两个指头比较特别。食指,为什么命名为食指,在百度上查了一下,没有解释,我想,人们在尝液体状食物的味道时,若只用一个指头,习惯上就是用靠近大拇指的手指,即食指,应该是食指得名的缘由。
剩下来的就是无名指。初一听无名二字,确有不解之处,以人的智慧,取一名何难,难道就五个指头还要厚此薄彼。细想则不然,一是天下多无名英雄,到无名英雄纪念碑献花的人一定远多于到有名英雄纪念碑献花的人,无名胜有名;二是取名的人怕人们误解并慢待了无名指,又提醒到,要把最珍贵的戒指戴在无名指上,无名多好;三是无名实为有名,无名就是名,无名指就是它的名。这对于把名看得过重的人也是一种提醒。是名重要还是实重要,其中哲理耐人寻味。
所以,五指各有长短之别,并无尊卑之分。兄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类似于五指之间,彼此勿要论短长,更忌讳议尊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齐心协力才能做成人能做成之事。诚如五指,虽每一指都有独到的能力,但绝大多数时候还是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人脑要求做的事情,其实也是五指的本分所在。这就是五指蕴含的部分哲理。
国画 龚光万 作
(二)谈龟
龟,民间又称乌龟,是人们都熟悉的动物。这里谈龟,一方面是谈它的动物属性,另一方面是谈它的文化属性。
龟,龟鳖目,两亿年前的二叠纪就有了,人类的祖先灵长目,猴,最老的才5500万年,可见龟的资格有多老。龟有坚硬的外壳,遇到危险时,会将头和四肢缩到壳里,休息和冬眠时也将头脚缩进壳里,以减少消耗。最有趣的是它们繁衍后代。雌雄龟交配后,雌龟将受精的卵,俗称蛋埋在沙土里,自然孵化。蛋埋在沙土里,龟的繁衍任务就完成了,不管蛋会不会被其它动物偷吃,更不关心孵出的龟儿子如何生存,真是动物界的奇葩。比如鸡,生了蛋,母鸡将蛋置于腹下约21天,靠自己的体温去孵化,孵出的小鸡要受到母鸡的保护,直到小鸡有了生存和保护能力,母鸡妈妈的繁衍任务才完成。龟较之于鸡类的卵生动物,在繁衍后代方面,真是潇洒得很。
龟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长寿,自然年龄150岁,有超过300岁的,据说也有超过千岁的,总之,比人长寿。
龟在中国文化里,也是一位明星。古代传说,龙生九子,皆为神兽。第六子叫赑屃,其实就是龟,代表吉祥和长寿。最常见的就是驮碑。人死了,中国人说寿终。但逝者的碑则要用龟来驮,就因为龟能负重,吉祥又长寿。南京明孝陵四方城,有朱棣(儿子)为朱元璋(老子)立的碑,名为神功圣德碑。驮碑的龟趺高2.08米,碑高8.78米,碑的重量有几吨,其它动物是不堪其重负的,非龟莫属。
民间还有借龟的属性喻人的话叫缩头乌龟,形容人胆小怕事。简单地说,这是一个贬义词,但在现实生活中,则有更多的含义。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华民族也是一个饱经沧桑和苦难的民族,为了生存,人们为了保护自己,有的为了保护后代,在有危险或危难的时候,也会做缩头乌龟。如果只是保护自己,而对其他人的危难和伤害置之不顾,就会受到谴责。但谴责归谴责,该做缩头乌龟时还是缩头乌龟。但更多时候是别人遇到伤害,自己并无受害之虞,自己也将头缩进去,装着没有看见。总之,乌龟缩头是为了保护自己,人的缩头在保护自己之时,也要受到道义上的 评判。
还有一类人,想有乌龟的长寿,更加注重自己是否长寿,以有利于将长寿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特别是在一些微信群里,经常能看见这样的智慧警句:什么都不重要,健康最重要。什么都是假的,只有健康才是真的,只有健康才是自己的,其他都是别人的。我不想评论上面这些话,我只想说,凡事都有个度,过度重视健康或追求长寿,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而心态或心理的不健康也不利于生理的健康。
中国古代帝王追求长寿而信炼丹术,就是心理不健康的例子。过度的重视健康和长寿,与信炼丹术可以长寿有同理之处。现实中,过度的锻炼,过度的饮食保健药品就酿成了许多悲剧。至于只顾自己的健康而有损他人的行为则更不可取。例如在一些社区,老年人跳舞,作为健康娱乐的方式本无可厚非,但音响的强度影响了别人休息,影响了孩子学习,能行吗?为此,常产生纠纷,部分老人的理由就是自己有追求健康的权利。人们试想一下,如果人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失去了正常的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这种健康还有多少意义?我们真的希望像龟一样,经常缩首缩脚,维持着生命,仅拥有生理意义上的健康和长寿吗?
国画 龚光万 作
(三)训牛
在云南,我们的连队在山腰上,百余个劳动力的连队,要耕种两千亩的水田和山地。水稻要种两季,山地也要种两季,劳动强度之大,是许多下乡到四川农村的同学无法理解的,因为他们大多数的生产队人均耕地只有一两亩,就已经很辛苦了。能帮助人们的工具就是拖拉机和牛。大而成片的旱地和水田能用拖拉机。
部分的山地和水田则要靠牛的帮助。水田的犁田和耙田,旱地的犁地和耙地,播种和锄草都要依靠牛,还有就是收获粮食的运输等也得靠牛。牛也有生老病死,要不断地补充。小牛犊长到两三岁的年龄,就要告别自然玩耍的状态,训练成耕牛或拉车的牛。
我和同班同寝室,同为支边青年的戴旭就一起训过牛。先将小牛的四条腿捆上,固定在树上。用烧红的铁钎穿过鼻孔,会发出铁钎烧焦鼻孔的哧哧声和小牛痛苦地怒嚎,伴随着拼命的挣扎。无奈它的四脚被拴在树上,挣扎也无济于事,鼻孔里被穿上了绳。我和戴旭就各持一端的牛鼻绳,把小牛牵到空旷的地里。小牛野惯了,自由惯了,怎么会听我们的指挥,它总想挣脱缰绳。会向我们冲过来,很危险,为了抵御危险,我们会在牛鼻子左右的缰绳里分别套上一根竹子,约一米多长,我们俩人一个人持一端,当它冲过来时,一个人用竹杆顶着,另一个人就拉着,以减轻它的冲劲。我们互相配合,与牛较劲。牛往前奔跑,我们也跟着奔跑。就这样折腾一天。
第二天继续较劲,继续折腾,我们感到筋疲力尽,牛也感到力尽筋疲。第三天,牛跑动的力度,挣扎的强度减弱了,再牵着它,陪着它在旷野里玩,它的敌意渐渐消失。我们就给它套上犁,教它犁地。我们俩个一个人在前面牵牛,一个人在后面掌犁,用缰绳训练它懂得怎样前进,停止,左转右转。等到它完全能理解人的指令,成为一头合格的耕牛后,我们的训牛过程就结束了。
我们将野性的,贪玩的牛训练成了驯服的生产工具。在此过程中,我们自己也被改变了,从一个幼稚率真的少年变成了劳动力,并逐渐地为复杂严酷的社会所驯服。
国画 龚光万 作
宁德宏,1954年出生于成都市西城区,1971年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1973年就读于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找矿系,毕业后分配到甘肃省冶金地质研究所从事地质找矿工作。退休后,开始写作,形式分别有:小说、散文、诗歌、相声。记叙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本文作者照片
本文责编:高级编辑 黄基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