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首陪我们长大的诗词,可能被我们辜负了

发布者:那雨化作相思泪 2023-8-28 14:53

某一天我们翻开书籍,若看见《静夜思》《春晓》这类诗时,我相信大部分的人是不会选择停下来再看一遍的,因为实在是太司空见惯了。

对于那些学过的、背过的诗,我觉得特别容易写错字或者说记混淆,就是这个原因。

杜牧的《山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张继的《枫桥夜泊》以及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四首诗简直是陪我们长大的。

但是她们陪伴我的时间实在是太久了,以至于我对她们开始模糊起来,渐渐忘记了最初见过的模样。

01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白云生处有人家”真的经常被我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

初看似乎无甚区别,“生”或者“深”都不能改变诗的原意,都是白云飘飘处有人家生活。可是“深”却只能看出白云之多,我们可以想象的到,蜿蜒而去,绕过层层叠叠铺满红叶的小路,不多时,豁然开朗,人户坐落于白云深处,浓厚的白云绵软软的将小屋包裹其间。遥遥望去,静得如同一幅田园山水画。

这种云似乎已经在这里几万年了,静止不动,望着一代代人户从这里走出,迎着一代代无意闯进这里的旅者,守着千家万户的更迭,这是“白云深处有人家”带给我的感觉。

而“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生”,《说文》有解,“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云虽非草木,却因气温转变有其聚集之能力。“生”字能给人带来一种生机感,以及生命翻滚于世间的炽热感。


图:华三川 画

水汽穿梭于孔洞里随着千山万壑而化身为云彩,从开始的丝丝缕缕到后来的白云团团,流泻于山间的窗户里,出没在山岫中,忽将此山包裹,后又化为鲲鹏形态缠着另一座山头玩耍了。山间的人户每日推门望去,见到的门外景都是不同的。

“生”是动态的,云彩的流向从来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甚至能想象那些人户朝而往、暮而归的生活,作者为我们留有想象空间,他希望他的诗是动的,能给读者带来浓浓的生机感。而“深”则是静态的,大笔一挥就将人户概括,白云与山里的人家都像被钉在墙上的壁画,很美,却不会动。

这首绝句虽写的是萧瑟的秋,但是流云横山动、霜叶燃空山都为我们击碎了那萧瑟的秋愁,带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生机。如此赏析之后,我才不会再写错。


02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我猜测,这首诗写错的人肯定不在少数,一写便容易写成“满园春色关不住”。

“春色满园”和“满园春色”单独提出来是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的,可是若和“关不住”在一起,那区别真的可大了。

在说我的感想之前,我得为两句诗断一下句。原句断为“春色/满园关不住”,误句为“满园春色/关不住”,高低立见。

图:戴敦邦 画

这个真的得仔细品味,“春色/满园关不住”,园子里花团锦簇,小白长红令人眼花缭乱,尽管有厚实的围墙将其囚困在一隅天地,但是春色气息实在是太浓烈了,花影游荡在白墙上,花香糅杂在风里,花瓣簇压在一起,调皮者便随着风俯去,落在一池碧水里。这里的春色有其破坏性,春意就差化为实体,凭借一身春的生机破开那不堪一击的柴门,将自己与郊野的花草交融,直至天地皆春。

作者实在太会写了,若是“满园春色/关不住”,那么园子与春色便是一个阵营的,囚禁它们的只是那阻碍文人进来的那扇柴门,这里的春色有战斗力,却无法代表浓烈滴绿的春,只能成为春的附庸。而“春色/满园关不住”,春色与满园则互为劲敌,园子为了围住春意,竟驱使高墙与柴门来抵挡,但是这里的春色战斗力实在太强了,哪怕已被围困其间,依旧能将春意散发出去。直使红梅高立墙上,将不屈的春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03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我觉得这首诗没有什么易错的地方,但是不知为何我竟会写成“夜伴钟声到客船”。

这算是一种警醒吧。其实通过“月落”“霜满天”我们就能得知夜已深,“夜伴”自然是不妥当的。一二句里,文人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很奇妙的氛围,为何这般说呢?王国维先生曾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当我们去赏析其他文人的诗作时,我们都能通过他们所渲染的环境感受到他们的情绪,凄苦的、悲凉的、痛快的、高兴的、欢喜的。

图:华三川 画

可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除了那个“愁”字,我是看不出什么情绪的,对我而言这都是些很平常的夜景,靠着文人的妙笔才能将其变成一幅极致的画。月亮渐渐西沉,枝头的乌鸦此时也开始啼叫。夜有些凉了,寒意慢慢靠近船头,顺着船板一点点向内伸展,企图将船舱的温度争夺而去。水边的枫树守着这片夜,渔家早睡了,船舱内,最后的灯油也将燃尽,豆大的烛火倒为漆黑的夜贡献了一点光亮,流萤点点,渺茫微弱。

接下来的三四句,我猜该写为何而愁了吧。但他没写,他只写到了寒山寺的钟声。他要做什么呢,大半夜不睡觉,看枫叶飘落,看烛火明灭,看乌鸦飞至梢头啼叫,他要干什么呢?写至此,我突然想哭,原来愁到极致是写不出来的。他没写愁,但是他睁着眼睛从黄昏落日看到了寒霜满天,他睁着眼睛看着渔舟归来再燃起了炊烟,直到渔家安然入睡,他看到了别人平淡的幸福,但是他什么都没有。直到梵钟的声音响彻天际,直到月亮西沉,直到他彻夜未眠。

辛弃疾所作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说的已经很清楚了,如下: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他的愁已经说不出来了,他只能折磨自己,将自己困在心结里。

不是“夜半”比“夜伴”更好,而是他真的守了一夜。那一夜,枫树与往年一样,只落下几片叶子,但后来的夜,再也没有张继了。


04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放在最后那指定是压轴了,前面三首我只要仔细思考,再结合诗意去理解,之后基本都不会错。可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属于是写一次便要纠结一次的那种。

因为真的很容易写成“劝君更进一杯酒”。

“尽”乃为“完,没有了”的意思,而“进”则为前进之意。解释字意确实是不同的,但是两个字放在诗句里,倒没有其他区别。“劝君更尽一杯酒”可这般翻译,朋友啊,干完这杯酒吧,因为出了阳关,那茫茫荒漠上便没有故人了。而“劝君更进一杯酒”则可翻译成,朋友啊,再喝一杯酒吧。两者都是在劝人喝酒。可为什么一定要“劝君更尽一杯酒”呢?

图:戴敦邦 画

有没有可能是这杯酒是这场送别宴的最后一杯,友人将要离去,离别之际两人万分不舍,不知如何去表达这种分离的伤心。于是王维在友人准备出发之际又为其斟了一杯酒,两人喝了多久我们不知道,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们也许可以猜测,两个人喝了一宿,他们昨夜便在此开始推杯换盏了。

一宿怎够诉衷情?于是只能和着酒咽下这满腔的愁。阳关何在?那里如今在我们甘肃省敦煌市的西南古董滩附近。尽管现在交通便利,但是对我来说都是极其远的地方,何况那时的唐朝,可能这一别那便是一辈子都无法相见。于是在友人转身的那一瞬间,王维为他斟上了最后一杯酒。

这种情意在“劝君更进一杯酒”里是看不见的,王维叫友人再喝一杯酒,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这杯酒喝完了还有酒可以继续喝,那么便可以一直喝下去,待离别之时,挥挥手就已分别。而在“劝君更尽一杯酒”里,我们看到了决绝。一二句还在平平淡淡写景,第三句直接宕开一笔,直令情感激扬而上,接着引出“西出阳关无故人”,一瞬间大漠的悲凉便卷过来了。

这次对这四首诗的分析,其实也是对我自己的剖析。

诗歌从来都不是一次性产品,不是背完就能置之脑后的,她们早已融进了岁月,也熔铸了我们的血肉,她们真的陪了我们好久。在一次次书写里,都是与她们的邂逅。



来源:微信公众号“唐诗宋词古诗词”

作者:盈昃

编辑:景晨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