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生活打卡季#
享用美食,热爱生活的具体化,也是表明人还活蹦乱跳
有人说,民以食为天。也有人说,唯有美食不可辜负。还有人说,食色性也。总之,美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吃成为一种文化。但自从人类用火以后,人类制造美食的机会就越来越多,人类扬长避短对食材运用的技巧也越来越娴熟,人类享用美食的仪式感更强烈。那之前,人类“茹毛饮血”,所食用的只能算食物而不能称为美食。我们称食物为美食的时候,食物已经超出了延续生命的物质意义,更多地是要表达出文化层面的精神意义。
人之所以要享用美食,大抵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动力:一是要解决饥饿问题,提供人体所必须的热量和营养成份,比如正常的一日三餐。二是要满足味蕾刺激的需求,享受“口舌之欢”,比如旅游地的特定美食行。三是一种特定的仪式,古代皇帝常用来表达奖励或者惩罚,比如庆功宴。四是建立更方便交流沟通平台,主要是通过宴请的方式聚合人们,达到促进彼此间交流沟通的目的,比如招待外国元首的国宴。五是宣布周知昭告一件大事,产生公示公信效力,比如升学宴、订婚宴、婚宴、生日宴或者百日宴。六是秘密约会的借口,比如情侣相约的烛光晚餐。七是致谢的方式,比如答谢宴。八是表达重视和关注,比如接风,洗尘。所以,在中国,有人说没有什么不可以用美食解决不了的。
中国人一向重视美食文化,出美食的地方一般都是历史上经济发达的地方,比如八大菜系的原创地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卓越经济发展水平的地方,因为一般人只考虑有得吃,吃得上和吃得饱,只有经济发达人们才有基础去考虑吃得香,吃得好看,吃得有情调,吃得有价值。现代中国人,还要考虑吃得健康,吃得绿色,吃得不破坏环境。当代中国人尽享美食,并不能排除中国人饿肚子的感受。历朝历代,国人饥饿记忆异常深刻,天灾人祸的叠加,一般都要沉淀一个时代的饥饿感。中国地大物博,南北气候差异大,聪明勤劳朴素的国人饿肚子,那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当代绝大多数中国人的餐桌上都不缺美食,当然也不能忽略极少极少部分人仍然处于贫困线上。除去少部分人温饱问题,中国人的美食创造能力从未丢过分,在世界范围看。其实,我们这一代人从上个世纪过来,经历过食品缺乏的苦日子,但相对于经历过五六十年代的人已经幸运了。那一段美食缺乏的日子,也成就了整个民族当代的美食心理:切莫坐吃山空,培养了忧患意识、勤劳意识和节约意识。
记得小时候,我们暑假在家,一般中午煮一大锅稀饭,晚餐就是剩下的稀饭和炒土豆片,在那个时候也算是美食了。虽然少油,但母亲大人让我们把锅烧热,先把自家地里摘的嫩辣椒丝、红葱丝和姜丝干煸出香味,再加少量的菜籽油和一小块猪油放进去熬,接着放入切得薄薄的土豆片不断翻炒至熟,最后再加盐加花椒和葱花起锅。这个菜又是饭,和着已经放凉的豇豆稀饭,在夏日的夜晚月光下享用,那就是我记忆中最可口的美食了。所以,美食这个称呼跟吃的环境和心情关系密切。现在,一大帮人围坐在街边吃吃喝喝,吃的主要不是走进胃里的食物,而是跟食物一同带来的热闹和自在
说到这里,又想起,美食不美食,其实有个体差异,比如火宫殿的臭豆腐,南宁的螺蛳粉,合肥的臭鳜鱼和重庆的凉拌折耳根等,都是知名美食,可是在另外一些人眼里就成了“致命美食”。所以,是否是被认定为美食,跟生活习惯、身体状况、情绪心理等都有关系。我期待,每一位每天都尽享美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不荒废生命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