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叫西部大开发,现在要求向中西部转移,有什么不一样?

发布者:泡泡淘天 2024-10-16 18:14

西部大开发,这是个我们都很熟悉的词,我从年轻时就熟悉,一直到现在还在时不时地提起,还有个词叫做振兴东北,这都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这个把月,又有一个概念出现了,国家要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我们今天来说说这个概念。

有一张拆迁小地图在网上挺火的,成都市区内,到处都是拆迁的标志,据说是为了迎接东部的产业转移需要而进行的征地拆迁,网友们也很羡慕,说什么时候能拆到我这里呢?

这个小地图其实很形象地说明了产业转移的好处,如果东部转移真的能够大规模实现的话,首先利好的就是中西部地区的房地产,这是立竿见影的,甚至杆子还没立呢,就已经见影了。

以前我们说西部大开发,包括东北振兴,这都是增量的概念,比如说全国的经济总量是100,东部占了80,中西部只有20,通过西部大开发,让西部占到30,而东部还是80,全国的经济总量上涨到110。这是以前的概念。

而现在的产业转移,则侧重一个存量的概念。让东部从80降到70,中西部从20涨到30,全国的总量是不变的。左兜掏到右兜倒腾一下,这是个根本的不同。

之所以有这样的不同,是因为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了,做增量要比做存量难度大得多。只能是重新分配资源。

我们毫不忌讳地可以承认,这一定有着防范战争风险的考虑。现在的世界越来越危险,大国小国都想蠢蠢欲动,你不防着点真是不行。

万一有个不测的事件引发了大规模世界性的战争,那么沿海地区肯定是不安全。当然我这个不安全指得并不是有什么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中国现在的军事实力还是让人放心的。我指的是经济秩序的混乱。

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的前提是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在这种有稳定预期的环境里,我能产出100个经济单位。

如果我正吃着火锅唱着歌的时候,一枚炮弹落下来了,即使说没有人员伤亡,也没有炸着花花草草,但是经济产出立马就能掉落成20个,经济说不定就崩溃了。

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就不说其中道理了,以色列现在急头怪脑的就是因为这。

迁移到中西部一部分,有避险的需求,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中西部地区财政的需要,现在已经到了火烧眉毛,必须要解决的时候了。

财政部10月12日刚开了个会,占一半的篇幅都是在说化债,要化解地方的债务。

我们当时做节目说,不久以前中央的态度还是谁家的孩子谁抱,明牌说明中央不对地方的债务负直接责任,各地要依靠自己解决。

还没过一年呢,中央态度180度大转弯,现在不得不亲自下场去解决地方债务问题了,这说明了情况真的是很严峻,地方上没能力解决,而且现在也到了必须要解决的时候了。

向中西部转移产业,目的也是为了中西部地区的债务问题,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得到缓解和改善。

以前中西部的财政也是长期的入不敷出,基本上都是靠着中央的转移支付来吃饭,已经形成依赖了。即使说地方上卖点地挣点钱,也是乱花,从来不考虑少向中央要点钱。

因为你今年的财政如果说富裕点了,那么来年中央肯定会少给你点,所以各地方都是争着花钱,特别是到了年底突击花钱,看谁的财政亏空大,你争我抢地争取更多的转移支付。

这个情况很不好,不过以前总有五六个省份有财政盈余,中央再贴补一点,还是能够基本满足中西部二十多个省份的转移支付,也就得过且过了。

现在不行了,全国现在只剩下一个上海还有财政盈余,而且盈余也不多了,上海一家不可能负担得起全国三十个省。依靠转移支付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

想要让地方上自我修复自我造血,你得有产业,这是第二个原因。

有人可能想到,现代经济是讲究效率和成本的,转移到中西部可能效率会降低,这合适吗?

其实效率问题很多人都有误解,效率这个概念是相对的,弱小的经济体讲究效率,而强大的经济体不一定讲究效率的。

毛主席曾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为什么要只争朝夕呢?还不是因为穷吗?

我手里只有1万块钱,为了能实现财富自由,我恨不得我的资产一年能增值一百倍,为此我甚至能无视风险只要效率。

但如果我有一个亿呢?我就不那么讲究效率了,谁如果说能让我无风险每年增值5个点,那我能给他立个生祠供起来。

这是一个道理,所以不用考虑向中西部转移的效率降低问题,那不是优先考虑的事项。

以前的西部大开发,也取得了很多成效,并不是只喊口号的,中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大中城市的快速扩张,这都是有目共睹的成就。

甚至可以这样说,持续了二十多年的西部大开发,我们就算是为现在的产业转移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吧。

最近十年的一带一路建设,其实也可以看做是基础的一部分,中西部的交通物流水电重工业基础,比起当年刚提出西部大开发口号的时候,那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换了人间了。

现在的条件,也是历史上最好的时候了。

中国的特殊国情,想要干成这样的事儿,那肯定是国企和民营大企业要打头的,不打头也不行,就像雄安新区一样,叫你搬就就得搬,别废话。向中西部转移,肯定也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做个设想,而且很可能就是照着这样的设想在走。

现在很多产业的业务重心都在东部,如果能从长三角地区迁到中西部1000万个工作机会,这1000万个工作机会最少能激发3000万个第三产业和配套产业的工作机会,从而带动当地消费能力大幅度地提升。

消费能力的提升,反过来又会促进更多的民营产业进入,到了那时候,一些追逐利润的东部企业,原来不想搬迁的,也会逐利而来。形成第二波西迁的高潮。

一直持续到价值洼地被填平,没利润了自然停止,不过到了那时候,中央的意图也已经超额完成了。

而且,这种流动对于东部地区来说,也不是一点好处也没有。

东部地区已经走过了高速发展的时代,现在不是粗放增长,而是追求高质量的增长,但是在粗放增长年代里人口和产业的累积状态还存在,从而造成现在的内卷太厉害了,已经压榨到极致了,释放出一些产业机会出来,降低一下内卷的压力,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说白了,这就是2021年时候提出的内循环,想要提升一下中西部地区的自我造血能力,顺带希望能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地方债务,国内消费市场,国家产业安全以及共同富裕。

但是,我要说但是了,想法都是好的,以中国政府的施政能力,要实现这种宏伟目标也比世界上其它国家要现实得多,不过我们还是要看到问题的根本。

实现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资金技术人口地理条件等等,这都不是难点,都是能克服的,唯有一点是短时间改变不了的,那就是中西部地方政府的管理理念和水平。

众所周知,在东部大城市,我想做个生意做个实业什么的,来自于政府层面的干扰是很小的,我不能说一点没有,最少我可以把大多数的精力都放在企业发展上,管理部门给与我的帮助肯定要大于给我带来的阻力。这是事实吧,越大的城市越透明,越让人放心。

但是在中西部,你就不敢这么说了,我不是说所有的地方都这样,但是整体水平比起东部来,具体是个什么样子大家心里都是有数的。这才是最大的障碍。

大型的国企民企可能还好一点,地方上不敢那么明目张胆,但是小企业为了行政成本,还是不敢轻易尝试往西部去的。而这种现状,不是一句向中西部转移的口号就能立马改变的。

这种现状,是根植于地方广大基层办事员长年形成的习惯,不是说换一两个地方首脑能解决的,你总不能把一个地方的全体公务员事业编全都换了吧。

唯有高压反腐,高压监督,让地方上的某些人,一旦想要不作为和乱作为,就要面临人人喊打的局面,那才是一个好的开始。即使这样,没有个一年两年的时间,都很难得到根本的改观。

只要说地方上的治理模式不改变,那么向中西部转移就是句空话。就像伴随着东北振兴的那句话:“投资不过山海关”。

这句话不是凭空来的,是很多投资商血本无归的控诉汇聚成的,所以东北振兴始终就是一句空话,要不是泽连斯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东北振兴还不知道何年何月呢。

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我希望的是,伴随着产业转移的大潮,全国性的反腐反黑除恶,肃清吏治,形成对产业友好的行政环境也能强力推进,形成合力。这样才能实现最大的成效。

即使说产业转移没有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但在这个过程中,反腐和整顿吏治取得了较大的成效,那也是值得的。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