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董宇辉的粉丝们:董宇辉与伪读书人的读书杂志《读者》

发布者:思图涯 2023-3-22 17:42

谁,如果相信抖音上董宇辉现象是自然发生的,背后没有资本助力,没有深谋布局,你就信好了,你真是《读者》的好读者。

《读者》上面的那些读起来流畅而好像很高大上的文章其实都是根据读者的胃口挑出来的。

董宇辉也是被资本家挑出来迎合听众的。

1980年年底,在甘肃兰州一间六平米的小屋中,胡亚权和郑元绪开始筹备一本杂志。

那时候改革大幕才拉开,万象更新,人们早就厌烦了革命性叙事的阅读,迫切需要新鲜的阅读。

那时候各省各县几乎都创办了杂志,那时候的杂志绝对比现在的APP阅读要多得多。

人民的阅读需求永远都会存在。

四个月后,《读者文摘》创刊,半个月出一期。

十二年后,改名为《读者》。

到目前为止,据说发行了20多亿册。

很厉害。

但你以为1981年创办《读者文摘》的创意很厉害吗?

不,创意是抄来的。

创意属于一个名叫德威特·华莱士的美国人。

这个华莱士并不是一个文化人,也不是读书人,他是一名商人,一名推销员。

一战时候,华莱士应征入伍,又负伤,在医院休养。

那时候可没有互联网,也没有手机,休养的人都很闲,管吃管住的,有兵饷按月领着花不出去,总要干点什么,又不能参加运动。

只好阅读。

但是那个时候的报纸和杂志都很专业,报纸新闻是专业的财经政治新闻,社会新闻都很少,更不要说明星八卦了。杂志文章也都是各业各行的专业文章,杂志都是专业杂志,休闲类的很少。

那些休养的闲人并不爱看,他们翻开报纸杂志只寻那些为了填补版面空白的情趣小文章阅读;某些大佬的随笔感谢去阅读;某些片段知识去阅读。

这给了华莱士一个启示,我何不给这些闲人创办一份非专业杂志?挣他们的钱。

1922年,《读者文摘》第一卷第一册正式出版,第一篇文章就叫《如何在精神上保持年轻》。

嗯,怎么说呢?

如何在精神上保持年轻?

肯定是阅读使人年轻啊!

去买《读者文摘》多读呗!

很有董宇辉的味道。

立的是知识人设,树的是文化大旗,做的却是生意,大家自主下单。

华莱士对人说过,他办《读者文摘》只是在做产品,不是传播什么知识。他掌握了一种读者心理,他的产品只卖给那些平时不怎么阅读而追求一种阅读感觉的消费者。

《读者文摘》它卖的不是书,也不是知识,连情怀都不是,它卖给读者的是一种逼格:

“大家都来看,我也是爱读书的人,且乐在其中。”

我们要知道,真正读书是很费脑子的,也很费体力,不是件容易的事,其实根本是一件辛苦异常的事情。

拿起书很容易,深度阅读下去难,坚持下去更难。

很少人能坚持下去。

无疑,董宇辉以前是坚持下去的人之一,小有成就,搞成了满腹经纶的样子。

于是,开始拿出来出售了。

很好卖,因为市场上有需求。

市场上有大批具有“读者文摘式人格”的文化消费者。

这些人,每一件事都知道点皮毛,也有满肚子的哲理,只是嘴笨,又没有经过严格的逻辑语言训练,心中感悟压在心中说不出来。

因为他们的知识都是从碎片化阅读得来的,不成系统。

这些人还懒,有了手机,再也很少兴趣拿起书本。

连《读者》也懒得拿起了。

于是,他们成了董宇辉的粉丝。

我这里不是说董宇辉没有学问,起码他比大多数人的学问要大。

我要说的是:董宇辉是一件具有浓厚“《读者》味道”的文化商品。

我很相信,那些受董宇辉蛊惑买书到手的人,绝大多数并不会,也没有耐心把买到手的书去读完。

因为我知道,凡是真正读书的人,会读书的人,不会受人蛊惑几句,听了几句很有哲理、很有逼格、很有文化的几句闲扯就买书的。

他们除非工作需要,也不会去读流行作品的。

2004年的时候,《读者》正如日中天,央视调查咨询中心曾经发表过一个报告。

报告说:

《读者》的读者群中无固定收入者只占8%左右,而个人月均收入599元以下者占比31%;月收入600元—1499元的读者占比上了一个台阶,占比48%,近乎一半的被调查者都是《读者》的读者了。

很厉害。

但也很神奇。

按理说,1500元月收入以上者更应该有阅读的能力和买书的闲钱吧?《读者》卖的又不贵,它走的是量。

我记得那时候好像也才四块钱。

我去查了一下,现在《读者》也在卖,才九块钱。

按理说,在高收入群体中《读者》的读者应该更多吧?

不是。

报告还说,月收入1500元的读者占比反而大踏步后退了,只占了12%。

2004年的时候,能月收入1500块算高收入群体了,而他们不爱阅读《读者》。

报告还说,还有1%的读者拒绝回答自己有没有阅读过《读者》。

报告没说这1%的读者是什么收入水平,但想来既然被调查到了,起码应该是个读书人吧!这些人拒绝谈论《读者》,应该是不屑谈论吧!

问题就来了。

现在互联网时代,阅读是很便宜很方便的,很多大部头的图书都是放在网上供人免费阅读的。

是什么人在粉一个设立了文化人设的流量明星董宇辉呢?

有点意思。

卖个大米而已,董宇辉不说大米物有所值,他说:

“我没有带你去看过长白山皑皑的白雪,我没有带你去感受过十月田间吹过的微风,我没有带你去看过沉甸甸地弯下腰,犹如智者一般的谷穗,我没有带你去见证过这一切,但是,亲爱的,我可以让你品尝这样的大米。”

卖条鲥鱼而已,董宇辉说:

”当你背单词的时候,阿拉斯加的鲟鱼正跃出水面;当你算数学的时候,南太平洋的海鸥掠过海岸;当你晚自习的时候,地球的极圈正五彩斑斓,但少年,梦要你亲自实现,那些你觉得看不到的人,和遇不到的风景,都终将在生命里出现“

你在东方甄选买了一点玉米,其实那玉米很不便宜,董宇辉告诉你:

“你其实不是想玉米,你是想当年的自己!”

嗯!这很《读者》,很《读者文摘》,董宇辉卖的是感动,卖给那些需要感动自己才能生活下去的芸芸众生,拿他们当消费者忽悠,使得他们忘记了价格。

我不是说这些消费者不好。

我只是说这些消费者很懒。

《月亮与六便士》算是一本好书,凡是读书的人,尤其文科生,要买早就应该买了,早就应该读过了。

用得着董宇辉告诉你“多少人只是抬头看了一眼月亮,就继续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我不是让你当一个不靠谱的浪子,而是让你在俗世中也不要忘记眼中的星光。”“六便士很重要,但月亮更重要。”你才下单买《月亮与六便士》吗?

我还要问一句,快递把书送到你家后,你认真读完了没有?

列位,与其粉董宇辉,倒不如放下手机认真去读书,或者,拿起手机认真去读书。

能省下不少钱的。

耐下心来,把钱积攒够了,去安安稳稳看月亮岂不是更好!更爽!

为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