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人的回忆杀,至今每月1000万人围观,TA值得你再爱一次

发布者:时光予我温柔 2023-3-29 11:05

1993年,一本每个月发行300多万份的杂志,因为名字卷入了一场无休止的版权之争,最终忍痛更改已经使用十余年的刊名,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征名启示一经刊登,出版社就收到了十万多封应征信,各种新名字层出不穷:读友、谈天说地、共享……历尽千辛,终于迎来了一个新名字《读者》。

它承载几代人青春记忆,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最具辨识度的大众期刊——《读者》

在当年,一本杂志的改名风波竟然成为国内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不仅引发了各界重视,更是无数人参与其中,集思广益为这个失去名字的杂志重新起名,这样的事情在当时那个时代也算的上是一件奇观了。更名为《读者》之后,杂志的发行量,更是丝毫没有受到影响,销量更是一路狂飙。

《读者》1981最初叫《读者文摘》,后改名为《读者》。2019年5月17日,《读者》杂志累计发行突破20亿册

《读者》作为几代人的青春记忆,许多人也许至今都记得那些年这本杂志陪伴你的时刻,无论是作为长途旅行必备的读物,还是在课堂上偷偷翻读笑话,亦或是茶余饭后一家人轮流翻阅,我敢说《读者》就是承载几代人青春记忆,每个人的记忆里或多或少都会和这样一本杂志结下不解之缘。

从70后的文学启蒙之地,到80后的眺望世界之窗,再到90后的青春陪伴。它启迪几代读者看世界的广阔角度。至今还能回想起当时在学生时代,同学之间流传的那几本《读者》在当时是多么的抢手,启蒙了好几代人的文学梦。


无数青年,在这里遇见霍金、马尔克斯、约翰·纳什,结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马友友、马克·夏加尔......爱上文学、艺术、电影、科学。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拿到读者之后首先会翻到那页笑话合集,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每一次都看得津津有味,我相信在许多家庭中,至少有两代人的读物中都会有《读者》的身影,更是营造了无形的阅读氛围,让全家人的碎片化时间更安静、充实。

这本杂志的受众面之广,下至9岁少年,上至90岁老人,都能在这里寻到一方阅读乐土。其内容更是包罗万象,如今《读者》仍然紧跟时尚潮流,每一期里不仅从广场舞、人工智能、电影绘画、跑步登山,到文学艺术、职场规则、音乐养生等等都能涵盖,真正成为了老少咸宜的经典读物。

回想起这么多年的一步步走来,这本全国人民都知道的杂志,其实比我们想象得更加厉害,如今已经40岁的《读者》像一部大众生活的“编年史”,记录着40年来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的变迁。如今纸媒衰微的今天,《读者》期刊的发行量仍然保持着第一,用销量证明着自己经久不衰的发展。


喜欢《读者》的人,会享受阅读它的时光,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抛开心中的那些压力,随时随地捧起它,从容地阅读,感受纸墨的分量。有种岁月静好、独处悠闲的惬意。从名人故事、历史典故、处世哲学,到职场规则、前言科学、文学艺术、心理学常识。每一期杂志,都像一次精神的冒险,带你走向未知的心灵之旅。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现在走在路边很少能看到像以前一样随处可见的报刊亭,曾经那个放学后第一个冲出校门到报刊亭前翻读《读者》的那个少年到如今也已成家立业,但《读者》依然是那个《读者》,虽然我们已经长大,但仍然不妨碍这本杂志确实已经陪伴了我们如此之久。

时间易老,多少人匆匆而来,又匆匆离去,你有多久没有读到过一本像样的杂志了?有多久没有读到过一个能让你记住几十年的故事?虽然曾经订阅《读者》的报刊亭越来越少,更多的人选择了在智能手机上看世界,但是在这样一个短视频、碎片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读者》仍然在用实际销量证明着:好内容永远有人喜爱。

如果你也想再一次感受一下曾经的那个年代,不妨重新选择订阅一下曾经那个陪伴你共同成长的杂志《读者》。


一张张高清纪实的全彩精印摄影图片, 不定期收录的名家油画, 120克铜版纸的封面和彩页,70克的高级淡黄色书写纸内页,疏朗、图文交错的排版,让阅读体验更舒适、宜人,比一般书籍较大的字号,让长辈也可以轻松阅读。

现在联合十点读书搞活动,原价216元一年24期的《读者》,给到大家178元的超低优惠价,不仅有每个月两期的期刊包邮到家,还给大家准备了丰厚的赠品,还加送《读者》往期期刊4本+十点独家定制水洗帆布包一个,数量有限,不仅价格实惠,赠品更是诚意满满。点击下方链接就可以订阅一整年的《读者》每个月能收获一份喜悦!

24期一整年《读者》期刊 ¥178 购买

每个月都可以收到包邮到家的两本《读者》,绝对能让你回到那个懵懂的青春时代,希望这本经久不衰的杂志,能够让更多人可以通过它,短暂逃离生活的忙碌和焦躁,收获一份难得的安宁和闲适。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