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读者》!曾经备受喜爱的《读者》,为何如今风光不再?

发布者:把酒话平生 2023-12-20 09:18

曾经最爱看的是《读者》,每期必买,《读者文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的精神粮食。《读者》创刊初期叫《读者文摘》,它与美国的《读者文摘》同名被美国那家告以侵权才改名《读者》。它是读者的心灵鸡汤,它让我从浮躁变得沉稳、从冷漠变得关爱、从脱口而出变得深思后语。陪我从少年到中年,每次经过读者大道旁的读者出版社前经过都不由自主地向它凝视一回,有一种神圣有一种亲切。

现在家里都存好多我家搬了N次家,订阅的大部分杂志都处理了。可《读者》(早先名为《读者文摘》)却保留了下来。不为重阅,只为留念!在那个心智重启的年代,每次看到那清爽悦目的封面,就有种怦然心动的感觉!我至少连续买了十年《读者》,现在还储存着,待退休后闲时再翻翻,一代人美好的回忆。

我曾经是《读者文摘》的忠实读者,改刊《读者》时,记得是刊物名侵权。不知怎么回事,进入新世纪后,对他越来越模糊了。现在的年轻人不会理解,改革开放初期,万物复苏,如饥似渴,人们犹如困在笼中的小鸟,一旦放飞出来,贪婪地汲取,想飞得更高更远 。《读者文摘》给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食粮。虽然现在记不清它刊载的内容,但对这本杂志记忆犹新,它给过我知识和力量!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结识了《读者文摘》,十多年期期不落,看过的都收藏着,搬家也舍不得丢。后来月刊改成半月梗,感觉内容也越来越水了,渐渐地也不看了!每年过年打扫卫生清理垃圾时都舍不得处理掉,无聊时还会翻开来看看,好亲切,好让人回味。是一种陪伴和美好期待的感情!《读者文摘》曾经是我的唯一精神寄托承载了我的青春岁月

作为一个读者,从看《读者文摘》,到看《读者》,再到看着《读者》远去、看着我这个读者也渐渐老去!其实,我们都给予对方很多:《读者》给了精神食粮、美丽的文字、精美的图画,我是从3元一本读到6元一本的。月刊变成半月刊后内容就没那么好了,拿到书后已经没有了期待的感觉。最后几次买只是为了情怀,走马观花浏览了一下就没有了继续读下去的动力。

《读者》曾是亚州第一大期刊,2006年4月,月发行量更是达到惊人的1000万册;创刊二十余年的《读者》杂志攀上发行巅峰,平均月发行量超过400万册。《读者》这样的杂志恐怕无人再能超越。它滋养了无数人的心田,令人喜爱,令人留恋,我也曾多年订阅,受益匪浅。很多期里面有很多让人怀念的文章,舍不得丢弃,我觉得读者是否可以上线电子书,然后把之前的杂志都上架,我肯定要看,之前有很多文章伴随我整个青春记忆

《读者》从视线中淡出的同时,大众阅读纸质书籍的习惯也同时消失了。这是生活的快节奏和信息化时代给现代人带来的弊病!但我相信,这只是一个过度的阶段而已!当浮躁沉淀,许多美好都会归位! 我还保留着买书来阅读的习惯!这是因为:其一,我喜欢翻开书页带来的墨香。其二,纸质书籍是我对自己喜爱的作品和作家发自内心的致敬!其三,每一本书,都见证了我走过的岁月和心路!长久的积累,走进书房,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满满都是灵魂的香气!

对于博学的人来说,它并不俗气;对于普通人来说,它又不算晦涩。因为文摘的性质,它能最大程度地让各路读者各取所需,在不同的阅读场景中占据了“最大公约数”。

互联网时代的鸡汤读本

那时虽然工资比较低,但是一年还是要拿出一百元至二百元来订阅报纸或杂志的,比如就有《读者》、《文摘周报》、《大众电影》、《人民画报》等。《少男少女》,《读者》,《青年文摘》,《译林》,《电脑爱好者》,以及《茶余饭后》(你懂的),我的生涯一片无悔,我想起那天夕阳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体坛周报》《环球时报》《足球俱乐部》,我上学的时候最爱看,哦好像还有《辽宁青年》

那个年代,读者获得信息,特别是国外的信息(观点,价值观等)的渠道有限,《读者》和《南方周末》等杂志打了信息差,现在这个差没了,也就没落了。但仍要感谢他们对那个时代的影响。

江上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十几年。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纸质书的杂志刊物,早已经成为昨日黄花。这不仅仅是读者,而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我自己是更加喜欢纸质书,但是也只是买那些经典书籍。其余的都是通过在网络上浏览网页,获得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 这样的后果是眼睛越来越近视了,真正获得的知识和智慧却很少。 这就是我在这个智能时代的悲哀。欲罢不能的用手机看各种文字和视频,可是经常都是看过以后没留下什么。 就越来越觉得无聊和空虚,于是再次拿起手机接着刷。

我是《读者》的老读者了,但这几年已不大看这本杂志了。虽然不看,但我可以肯定这本杂志还是不错的,有人说它是心灵鸡汤也没有错,不过这个鸡汤是有营养的。《读者》的读者群在萎缩,这是历史的必然,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纸质媒体走下坡路是没有办法的事 ,不仅是《读者》,所有的报纸杂志都是如此,君不见今年又有多家报纸杂志关门大吉,《读者》能维持现状已经不错了。真心希望《读者》能在保持现状的情况下,越办越好。

怀念的人要与时俱进,鄙视的人要多点宽容。《读者》属于一个时代,它曾经给许多人留下了美好的阅读记忆。随着纸质媒体的式微,《读者》也避免不了,就算那些90后或者00后以鄙视甚至激烈宣泄的方式在讨论《读者》,恰好说明了《读者》曾经发生了重大影响,甚至仍然在发生着影响!很久没好好读书了,看到《读者》想起了那个曾经爱读书的自己。有些失落就是从想起开始的,致敬《读者》!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