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读者

发布者:颓废我的模样 2024-6-3 09:19

十多年前流行饭后茶余说段子的时期,感觉做一个甘肃人是特别牛气的。常常听甘肃人说,我们没有啥河只有一条黄河,没有啥水只有一个天水,没啥文化只有一本《读者》……

读者出版集团公司大门

说实话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知道《读者》的,但是自从知道了《读者》,就好像感觉没有什么杂志能超过它,后来见过的《意林》有点模仿它,但过于精致了。

读者出版集团的源头

在西北一隅能把编辑出版事业做得如此风生水起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来过兰州很多次了,也去读者出版集团大门前打卡留念过,但却没有真正了解它走进来它。

读者编辑部早期打字机

出差兰州周末加班,午饭后闲步参观了读者博物馆。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总政治部的印刷厂,再到后来的新华书店、甘肃人民出版社…

《读者》创刊号

《读者》创刊于1981年四月,原名《读者文摘》,后被美国《读者文摘》投诉有违国际规则改名为《读者文摘学刊》,后来改名《读者》,刊徽为小绿蜜蜂。《读者》何以常青,看了它的历史起源,不由得使人想起了品质这个词。

读者编辑男子篮球队

再仔细解读《读者》的品质,可以理解为人性、客观、中性、思考……它关注人内心思想,不但有历史传统,也能紧跟时代,报道编辑素材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是简单的拿来总汇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但又不带明显的政治偏好。

读者海内外交流掠影

在这里我第一次听说了“一稿三酬”,即《读者》编辑部对所有来稿坚持给作者、原发刊物和编辑都给予稿酬,比起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层层把关来的所谓这机制那制度实在管用。

小绿蜜蜂刊徽

不论啥时读《读者》文章都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博物馆墙面有一句话值得深思“读《读者》的孩子不会变坏……”。说实话读《读者》文章,比起听领导读各级秘书点灯熬油写出来的的讲话还是要舒服很多。

与美国《读者文摘》交流

看着《读者》作者墙上带着历史沧桑感的无数作者名录时候,我有点震惊,如此豪华阵容不火能行吗,梁漱溟、巴金、杨绛、铁凝……都曾是普通投稿人。作为一个自以为是的文化人,离开时候买了《读者》创刊号和敦煌、张掖七彩丹霞专刊以作留念。

历来投稿人

衷心希望《读者》能留住越来的读者,希望《读者》能把国人的人性世风拉回来那么一点点,起码不要在物流横流的当下消失得那么太快了。

一家之言,欢迎点评。

为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