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书吧 哪怕《读者文摘》也好

发布者:思图涯 2025-4-24 14:01

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主题定为“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

文字可以

眼睛看不到的地方

文字可以

读书

世界就在眼前

不读书

眼前就是世界

增长见识的方法有很多

但读书

能让你见识到更多的方法

读书未必让你什么都知道

但至少能让你知道

你还有什么不知道

上午,大学舍友在微信群聊到了读书,我们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哈哈,一看到这几个字就冒出一股学究气,中文系的始祖,文学的基石。

大学时,读书(这里特指文学作品)就是我们的正业,那些曾经偷偷放在桌子底下、盖在教材下面、捂在被子里的闲书,终于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堂而皇之的摆上了课桌,不仅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而且还经常比赛谁读的书多?读了哪国的文学作品?对哪些作品有感悟?那些读的多的,写出好的文学评论作品的就是老师眼里的红人、我们眼里的高人。

后来,宿舍一半同学当了老师,教书育人,读书于她们来说,不仅是正业,而且必须是精业,精益求精,日日不辍!我很羡慕她们!

我的父母很爱看书,在那时候的农村这并不多见。我们的童年没有安徒生、没有白雪公主、也没有杨红樱,我的文学启蒙也就来自炕头那本父母看过的、残缺的《聊斋志异》,父母看什么我就看什么,囫囵吞枣、半蒙半猜、似懂非懂中看了《聊斋志异》《隋唐演义》《三言二拍》等一切能找到的书。

这也造成了我精神内核里严重缺乏浪漫主义精神和完美想像力,对一切童话般的美好事物一概免疫,以至于连风靡一时的琼瑶和金庸我都不屑于看,一想到那些武功盖世的人一抬腿就飞上房檐,那些俊男美女生活里全是童话般的爱情没有柴米油盐,我就完全无法代入。

爱看书的符号涵盖了我的整个学生生涯,这在没考上大学之前可不是什么好事,是不务正业的看“闲书”。那时候,我经常被老师没收闲书,收了一本还有一本,收了一本还有一本,任何外力也打压不了文学施于我的魔力。以至于高三时,语文老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你但凡把看闲书的精力分上一点在数学上,也不至于数学书都蒙灰了。

我儿子中学时也被老师没收过几次闲书,我得知后一笑了之,这我有经验啊,家传啊!

多年的文学浸淫,再加上大学又上了中文系,以至于给了我父母一个错觉,他们觉得我以后要么能成为贾平凹那样的作家,给我并不显赫的家族写一本不怎么厚的书;再不济估计也能成为一名记者,整天背着个相机东奔西跑,干个靠一支笔伸张正义的无冕之王的差事。

哪曾想,我这辈子最大的文学成就,就是上学时被老师表扬过的几篇作文,和工作时发表的几篇通讯稿,还是和同事联名的。

对于自己的文学成就,我多少是有点失望的。但作为普通人,能爱读书、并坚持读书,我对自己还是相对满意的。

读书能带给普通人什么呢?

我还是用读书读出成就的董宇辉的话来回答吧:

如果你长期不看书的话,对你的生活坦诚来说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你得相信一秒就看清本质的人和究其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是有差异的。人是周围6个人的平均值,如果你身边没有特别出色的人与你为伍,你就找先贤们的书籍,他们把一生的所有思考智慧、经历和情感,都倾注在那本书里了。所以如果有一天跟你共鸣的,全都是古往今来、古今中外那些最智慧、最深刻、最敏锐、最丰富、最博学的大脑,你大概率不会太差,你的精神世界也大概率会非常丰富。读书不一定能前程似锦,功成名就,但至少可以让你出言有尺,嬉闹有度,说话有德,做事有余。读书说到底是在读自己。当我们开始在他人的文字里咀嚼自己的人生,我们也就变得生动起来;开始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听到让人心灵震颤的音符,在习以为常的索取中学会感恩,在波澜不惊的平淡里体会幸福,在孤独中心安,在背叛后宽恕;在无数次挫折之后仍然保持上路的姿态,也在全力以赴之后不再求全责备自己,坦然地接受万般滋味皆是生活,于是只能活一次的人生变得开阔起来。不纠结过往,不畏惧将来,落落大方地行走在阳光下,自信开朗地与人交谈,吃丰富的美食,看美好的景色,爱身边的家人,恍惚之间心生欢喜。我们还是那个平凡的自己,但突然就想要过好这一生。

读书,能让我们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稳定的精神内核,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读书,能让我们拥有抵御困难和触底反弹的勇气、对人间苦难拥有同理心和同情心,成就高贵的精神品质;

读书,能让我们的生命变得辽阔,于细微之处感受到生活和生命的美好;

读书,是一万次的春和景明和无数次的怦然心动!

读点书吧,哪怕《读者文摘》也好!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