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谁的故事 两人最终的结局如何

发布者:时光予我温柔 2022-5-16 12:20

负荆请罪是在读书期间必读的一个故事,讲述的及时赵国将相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经过误会后又合好的故事,最终成为了好朋友。那不妨一起回顾一下负荆请罪的故事吧,你知道主人公最终的结局如何吗?据说两个人的结局都是比较凄惨哦,那一起去瞧瞧吧。

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秦、齐、楚、燕、韩、赵、魏,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封他为"上卿"。廉颇和蔺相如经历了负荆请罪,便成为好朋友。

廉颇和蔺相如是赵国的支柱,有他们两人在,秦国奈何不了赵国,赵国也一直是战国时期的强国,但是赵惠文王死后,他的儿子赵孝成王就不会像赵惠文王那样,重用和信任廉颇和蔺相如了。长平之战时,由于廉颇迟迟不能击退秦军,这让赵孝成王对廉颇心生不满,于是让赵括代替廉颇率兵抵抗秦军。对于赵王的这个不智决定,蔺相如坚决反对,但是赵孝成王没有听从蔺相如的意见,最终造成了赵军长平之战的惨败,40万赵军兵秦军名将白起坑杀,赵国也从此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后,赵国到了亡国的边缘,幸好其他诸国出兵相救,才没有使赵国被秦国灭掉。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年迈的蔺相如在失意和悲痛中死去。蔺相如的一生很辉煌,但人生的最后时光却充满了悲痛和苦涩。但廉颇又得到了赵王的重用,他率兵抵抗住了秦军,同时还率兵击败了趁机攻打赵国的燕军。

赵孝成王去世后,他的儿子赵悼襄王又不信任廉颇了,他一上台之后,就急忙要撤掉廉颇的兵权。他派乐乘去替代在外领兵的廉颇,这激怒了廉颇,他打跑了乐乘,但廉颇此举也意味着他背叛了赵王,廉颇被迫逃到了魏国。

廉颇到魏国后,一直希望赵王能重新将他召回,让他继续为赵国效力。赵悼襄王曾派使臣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能否为将。但赵国大臣郭开害怕廉颇回来后再次受到重用,威胁到自己,所以他贿赂使臣,让其在赵王身边说自己坏话。但赵使回来后,对赵王说,廉颇饭量还好,但与他做了一会儿时间,就如厕三次。赵王听后,知道廉颇老了,也就断了想把廉颇接回来的念想。后来楚王又将廉颇接到了楚国,廉颇也在楚国晚年抑郁而走。

“负荆请罪”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中出现,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其中的故事,战绩显赫的廉颇,听闻平穷出生的蔺相如却位居自己之上,然后就不满就说要羞辱蔺相如后面蔺相如为了当时赵国的大局便处处退让,之后廉颇也了解到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于是便主动的赤身背着荆条前去请罪,最后两人冰释前嫌成为了朋友,相信也是有很多人从“负荆请罪”才知道廉颇和蔺相如。

上则故事的主人公是廉颇,他与白起、王翦、李牧四人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而廉颇以抗秦、破燕等战绩赫赫。

而另一位主人公蔺相如,他以一介文臣拥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故事流传千年。

此二人在负荆请罪后,成为了“刎颈之交”世人为他们做了一首词“将相和”也流传至今,这一首词把廉颇,蔺相如将相尽释前嫌,皆大欢喜,却不知他二人真正历史结局。让人一言难尽。

在负荆请罪事后他们获得了当时在位的赵惠文王的信任。然后在战乱的战国时期廉颇守护了赵国20几年的安宁,直到“长平之战”的爆发。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长平之战这一战赵国死了四十万人就有人疑惑了当时廉颇和蔺相如都在为何赵国会大败。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的赵王(赵新王)在位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代臣,便起了想架空重臣立新臣,而秦王也看出来了新王的心思便用了反间计,然后让人用谣言说自己不怕廉颇只怕赵奢的儿子赵括,而新王(赵孝)顺势而为让赵括取代了廉颇,其用意可想而知。而当时蔺相如病重得知消息后坚持上书不要临时换将。而史书记载:“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何变也。”意思就是,赵王只看赵括的名气,但他就像是把琴柱用胶粘上了去调音弹琴,他只知道死读自己父亲的书,却不能灵活运用。

蔺相如呕心沥血地劝说赵王,结果不听最后导致长平一战赵国大败蔺相如最后看着自己殚精竭虑护卫了几十年的国家面临亡国,最后病死

廉颇还好比蔺相如晚死十几年只是这期间廉颇过得并不好在老年时期赵惠才发现廉颇还可以用便再次把权给廉颇,最后廉颇也没侮辱自己的名声率领赵国剩下不多的残兵败将,不仅打退了燕国的进攻,而且反攻到了燕国的首都,燕国不得已割让五座城池请和也因为此功劳被封为信平君,代理相国,出将入相,达到人臣巅峰。不过也没过多久,赵王死后赵悼襄王跟他老爹一个样猜忌前臣导致廉颇再次不被重用,然后这次廉颇却没有以前的好脾气了便把乐乘给打跑了但是廉颇也不想造反,便到魏国去养老了,廉颇走后赵国屡次被秦国攻打这时赵悼襄王才想起还有一个老将廉颇便派人前去询问,廉颇当时直接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不过却没想到信使被收买了便说廉颇已经老了没什么能力了就这样赵悼襄王不在用廉颇了后来廉颇就没等到赵王的传信最后被楚国接走在楚国没怎么立功心里还是念叨赵国就这样忧郁寡欢的死去。廉颇死后21年赵国被秦国灭国。

廉颇、蔺相如,可以说是在中华历史上不多的,说起一人,就马上让人想起另外一人的双子星般的存在,他们的智慧、胆略、人格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让后人敬仰。

他们两人为赵国的生存做出杰出的贡献但他们的结局可以说都是带着深深的遗憾逝去。后世人回望这一段历史,也为他们留下一声叹息。

负荆请罪的故事

蔺相如、廉颇,一个丞相一个将军,一个文臣一个武臣,本来水火不容,却志气相投,成了生死之交。

赵国在蔺相如和蔺相如的共同辅佐下,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二人的友情传为一段佳话。然而现实并没有那么美满,作为主人公的二人却结局凄惨。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蔺相位定

秦王听说赵惠文王得了一块精巧绝伦的宝玉,就想据为己有,传书一封想用15座城池来换和氏璧。假意我们公平交易,一手交城一手交和氏璧,实际秦王算盘打得精,赵国忌惮秦国的强大,即便强制留下宝玉,也不敢有什么作为。

赵惠文王果然急得抓耳挠腮,不答应就得挨打,答应了什么好处又落不着。

好在赵王身边贤人丰富。一个宦官介绍了他的一位门客:蔺相如。

蔺相如这个人不仅有谋略,而且胆大、不怕死,在傲娇秦王面前一副我与和氏璧共生死的姿态,唬的秦王一愣一愣,对他以礼相待,答应他种种条件,不成想被蔺相如摆了一道,人平安归赵,和氏璧也完好无损。

赵王一看此人不同凡响,携宝玉溜达回朝,还顺带灭了灭秦王的锐气,不禁喜上眉梢,重用蔺相如。

赵国在将相和之前还是个唯唯诺诺的小国,经常受秦国嘲讽和欺负。秦国又一次挑衅赵国,赵国虽代价惨痛但也逼得秦国想讲和,秦王邀请赵王在渑池赴宴。

赵王日夜忧思,认为一去肯定凶险。

蔺相如自荐随同赵王出席宴会。秦王喝开了就要求赵王弹琴助兴,赵王答应。蔺相如也请秦王击鼓,秦王脸黑,便又以命相要挟。秦王只好象征性击了一下鼓。

能拂秦王脸面的独蔺相如一人了,回到赵国后,赵王立封蔺相如做了相国。

将相和

对这个舞文弄墨的相国,大将军廉颇很是不服气。自己外出打仗随时将生死置之度外,无数胜仗的功劳,蔺相如只说了两句话就敢凌驾自己头上。于是对外人说,遇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蔺相如听说了,就时时躲避他,远远见了赶紧调转马头,甚至称病不上朝。这让蔺相如手下的门客很没面子,怎么会做这样懦弱怕事的人的门客。

就向蔺相辞行,蔺相如挽留他们:各位认为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厉害,众人回答自然是秦王,蔺相如说,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畏惧廉颇?我之所以处处忍让,是因为我俩同是赵国臣子,二虎相斗必有一伤,国家会因此受累。个人恩怨在国家大义面前根本不算什么!

蔺相如听说后,才反应过来,自己被功名利禄冲昏了头脑,差点做了损害国家利益的错事。后悔不已,就除去外衣,身上背满荆条,在众目睽睽之下,敲响蔺相如大门,负荆请罪。

蔺相如惶恐,热情招待,二人重归于好,成了生死之交。在廉颇和蔺相如的辅佐下,赵国蒸蒸日上,势力大增,不需要再忌惮秦国。

将相皆悲惨

秦国介于赵国国势不容小觑,也不敢做过分的事,但一直虎视眈眈,暗中寻找机会,给赵国致命一击。

赵孝成王继位后,发展重用身边的亲信,巩固地位,廉颇和蔺相如成了有名无分的弃臣,两人的意见不被采用,无奈看着新王上任的三把火烧错了地,也只能悲愤。

秦王得知廉颇蔺相如二人失宠,便着手策划进攻赵国。

长平之战,秦军与赵军对垒。赵军实力比不上秦军,盲目迎战恐会损失惨重。廉颇便用计固守不出,不管秦军怎样叫战都装聋作哑。

秦军气急败坏,同时也思考对策。

秦军间谍在赵王耳边吹风:廉颇不足以让秦军畏惧,赵括才是秦军真正害怕之人。赵王见廉颇迟迟不能胜战,早就心急难耐,有了旁人的鼓动,没有犹豫用赵括替换了廉颇。蔺相如拖着病重的身子苦苦相劝,赵王不以为然。

赵括出马,就只会纸上谈兵。

秦军势如破竹,赵国四十万大军沦陷,险些灭国,幸得其他五国出手相助。蔺相如急火攻心,病情加重,不久便去世了。

赵王后悔不迭再次启用廉颇,可等到新王继任,廉颇又成了弃将。

廉颇心死,投奔了魏国,在魏国也没有得到重用,又受小人陷害,回国无望。最终抑郁而终,到死都没能再回国。

小结

廉颇、蔺相如共同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二人的感人友情更是代代流传,值得后世学习称赞。

赵惠文王懂得任用贤才,加之当时赵国没发生什么重大灾难,也经历了一段国泰民安的时期。而一个国家灭亡的因素很多,统治者政策、受灾等等,君主本身的决断有时候可能就起决定性作用。

蔺相如因为和氏璧事件,受到赵惠文王的重用,从一个普普通通的门客,被破格提拔为大夫,后来在渑池会盟后,又被提拔为上卿,比廉颇的地位还要高,作为赵国当时最优秀的将领廉颇不高兴了,开始想方设法找蔺相如的茬。廉颇的不高兴是有道理的,自从赵奢去世后,他现在已然是赵国第一名将。

顺便说一下赵奢,他的儿子更出名,那就是鼎鼎大名的纸上谈兵成语主人公赵括。赵奢原本只是个收税官,因为收税杀了平原君门下9个抗税的的员工,被平原君抓起来准备宰了。不曾想因为赵奢的一席话,平原君不但没杀赵奢还把他推荐到了邯郸,到邯郸管理税收工作,负责全国的征税。后来秦国入侵阏与,全国上下无人敢应战,只有赵奢自告奋勇请战。当大家都以为赵奢此去凶多吉少的时候,不久就传来了阏与之战大败秦军,斩首8万级的好消息。这一战极大地削弱了秦国的士气,这也是为什么秦国南征楚国,害怕赵国从背后捅刀子的重要原因,赵奢也凭此一战,扬名天下,甚至一度盖住了赵国常胜将军廉颇的光芒。

廉颇是典型的行伍出身,没有多少文化,他是凭借战功从一个底层士兵,一步一步成长为赵国的上将军,身经百战,与白起、王翦、李牧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这样一个人自然看不起那些仅仅凭借耍嘴皮子就火箭提拔的人,自己真刀真枪地干、一仗一仗的打居然还比不上一个靠嘴皮子出生的人,想想就窝火。况且渑池会盟要不是老子我率大军在周边策应,你蔺相如就是嘴巴说上天有个屁用啊。

廉颇每天上朝都带着一肚子的情绪,下班后也会找机会为难一下蔺相如。所幸蔺相如是君子,否则廉颇就麻烦了,赵国也麻烦了。对廉颇的调戏蔺相如处处忍让,采取冷处理、不接触的态度,时间一长,廉颇也认识到自己的失误,后来也就冰释前嫌了。

老话说宁愿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这句话太经典了,廉颇得罪了蔺相如,蔺相如是君子,自然没和他一般见识,甚至还冰释前嫌,上演了一出将相和的佳话,但不可能人人都像蔺相如那么高风亮节。廉颇后来就得罪了一个典型的小人——郭开。此人是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赵丹)的宠臣,也就是这位郭开同志后来对赵孝成王说出了“一饭三遗矢”的谗言,让廉颇彻底失去赵孝成王再次启用的决心。顺便再提一下,还是这位郭开,后来又是一句话害死了战国四大名将中的另一位——李牧,而就在李牧死后3个月,秦军攻陷邯郸,赵国灭亡,郭开同志绝对是秦国灭赵第一大功臣。

为你推荐
返回顶部